律诗四式+拗救式 五律: 12341234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拗救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42341234 34123412 24122412 页码先前为图书馆老书;后为自购新书。 古风 平韵古风用本韵险韵也不能出韵 仄韵古风纯用本韵平水韵部 通韵:邻韵相通 1.歌部 平声歌上声智去声个 2.麻部 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祃 (歌麻在六朝相通,故唐人偶然也用歌麻通韵) 3.鱼部 A.平声鱼上声语去声御 B.平声虞上声虞去声遇 (鱼虞通韵最为常见,上去声通韵倒反少见) 4.支部 A.平声支上声纸去声置 B.平声微上声尾去声未 (平声支微极少通韵:上去声因字较少,故通韵处较多) 5.齐部
律诗四式+拗救式 五律: 1234 1234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拗救 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4234 1234 3412 3412 2412 2412 页码先前为图书馆老书;后为自购新书。 古风 平韵古风 用本韵 险韵也不能出韵 仄韵古风 纯用本韵 平水韵部 通韵:邻韵相通 1. 歌部 平声歌 上声哿 去声个 2. 麻部 平声麻 上声马 去声祃 (歌麻在六朝相通,故唐人偶然也用歌麻通韵) 3. 鱼部 A.平声鱼 上声语 去声御 B.平声虞 上声虞 去声遇 (鱼虞通韵最为常见,上去声通韵倒反少见) 4. 支部 A.平声支 上声纸 去声置 B.平声微 上声尾 去声未 (平声支微极少通韵;上去声因字较少,故通韵处较多) 5. 齐部
平声齐上声荠去声霁 (齐韵偶然与微佳灰通,但绝对不与支韵通) 6.佳部 A.平声佳上声蟹去声卦 B.平声灰上声贿去声泰队 (去声泰队音最相近,诗人以此二韵通用为常) 7.萧部 A.平声萧上声筱去声啸 B.平声肴上声巧去声效 C,平声豪上声皓去声号 (此部以肴韵为枢纽:肴萧、肴豪相通较为常见:萧豪相通甚为罕见。上去声准此。) 8.尤部 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此部上去声偶然与萧韵通) 9.阳部 平声阳上声养去声漾入声药 10.庚部 A.平声庚上声梗去声敬入声陌 B.平声青上声迥去声径入声锡 (此部平声相通的情形较少,上去声相通较多,入声陌锡通韵更多。陌韵独用罕见,锡 韵独用几乎没有) 11.蒸部 平声蒸上声拯去声证入声职 (此部平声很少与庚部通韵,入声与庚部入声通韵的情形也不多,有时倒反和东部入声 相通。上去声因为韵字太少,颇难观察出通韵的情形来) 12.东部 平声东上声董去声送入声屋 平声冬上声肿去声宋入声沃 平声江上声讲去声绛入声觉 (东冬通韵最为常见,上去声准此。江韵偶然与东冬通用,中唐以前未见与阳韵通。中 唐以后,也极少与阳韵通用。觉韵则偶然与药同用) 13.真部 平声真上声轸去声震入声质 平声文上声吻去声问入声物 平声元上声阮去声愿入声月 平声先上声铣去声霰入声屑 平声删上声潸去声谏入声黠 平声寒上声旱去声翰入声曷 () 14.侵部 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入声缉 (此部独用) 15.咸部 平声覃上声感去声勘入声合
平声齐 上声荠 去声霁 (齐韵偶然与微佳灰通,但绝对不与支韵通) 6. 佳部 A.平声佳 上声蟹 去声卦 B.平声灰 上声贿 去声泰队 (去声泰队音最相近,诗人以此二韵通用为常) 7. 萧部 A.平声萧 上声筱 去声啸 B.平声肴 上声巧 去声效 C.平声豪 上声皓 去声号 (此部以肴韵为枢纽:肴萧、肴豪相通较为常见;萧豪相通甚为罕见。上去声准此。) 8. 尤部 平声尤 上声有 去声宥 (此部上去声偶然与萧韵通) 9. 阳部 平声阳 上声养 去声漾 入声药 10. 庚部 A.平声庚 上声梗 去声敬 入声陌 B.平声青 上声迥 去声径 入声锡 (此部平声相通的情形较少,上去声相通较多,入声陌锡通韵更多。陌韵独用罕见,锡 韵独用几乎没有) 11. 蒸部 平声蒸 上声拯 去声证 入声职 (此部平声很少与庚部通韵,入声与庚部入声通韵的情形也不多,有时倒反和东部入声 相通。上去声因为韵字太少,颇难观察出通韵的情形来) 12. 东部 平声东 上声董 去声送 入声屋 平声冬 上声肿 去声宋 入声沃 平声江 上声讲 去声绛 入声觉 (东冬通韵最为常见,上去声准此。江韵偶然与东冬通用,中唐以前未见与阳韵通。中 唐以后,也极少与阳韵通用。觉韵则偶然与药同用) 13. 真部 平声真 上声轸 去声震 入声质 平声文 上声吻 去声问 入声物 平声元 上声阮 去声愿 入声月 平声先 上声铣 去声霰 入声屑 平声删 上声潸 去声谏 入声黠 平声寒 上声旱 去声翰 入声曷 () 14. 侵部 平声侵 上声寝 去声沁 入声缉 (此部独用) 15. 咸部 平声覃 上声感 去声勘 入声合
平声咸上声去声陷入声洽 平声盐上声俭去声艳入声叶 (此部以咸韵为枢纽:咸覃咸盐相通较为常见,覃盐相通甚为罕见。上去入声准此) 绝对不能相通者: 1.庚蒸不与真通 2.真部不与侵咸通 3.侵咸不与庚蒸通 4.入声韵不与平上去通 注意: 支韵不与齐韵通 阳药不与江觉通 转韵随便换韵像古诗一样新式古风讲究(距离和声调)p51 新式古风三条件p54: 1.平仄多数入律 2.四句一换韵 3.平仄韵递用 长安古意七古的正调p58 柏梁体:句句用韵;一韵到底;纯7言。P77.25句;畸零句: 不和别的句子成一联。 句句用仄韵的七古也不能称为柏梁体 (一)以避免入律为原则 入律,即合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若不能句句避免入律,至少不能让出句和对句同时入律。这就是诗律家所谓的以对句救出句 和以出句救对句。例如: 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 1.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入律 入律 律诗的出句不用平脚 2.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入律 入律
平声咸 上声 去声陷 入声洽 平声盐 上声俭 去声艳 入声叶 (此部以咸韵为枢纽:咸覃咸盐相通较为常见,覃盐相通甚为罕见。上去入声准此) 绝对不能相通者: 1. 庚蒸不与真通 2. 真部不与侵咸通 3. 侵咸不与庚蒸通 4. 入声韵不与平上去通 注意: 支韵不与齐韵通 阳药不与江觉通 转韵 随便换韵像古诗一样 新式古风讲究(距离和声调)p51 新式古风三条件 p54: 1.平仄多数入律 2.四句一换韵 3.平仄韵递用 长安古意 七古的正调 p58 柏梁体:句句用韵;一韵到底;纯 7 言。P77. 25 句;畸零句: 不和别的句子成一联。 句句用仄韵的七古也不能称为柏梁体 (一)以避免入律为原则 入律,即合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若不能句句避免入律,至少不能让出句和对句同时入律。这就是诗律家所谓的以对句救出句 和以出句救对句。例如: 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 1.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入律 、、--- 未入律;并,律诗的出句不用平脚 2.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入律 -、--- 未入律
3.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未入律 、、入律 4.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入律 入律:只此一联此联入律。 5.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入得 入律 6.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未入律 人律 7.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入律 入律 8.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未入律 入律 一此诗平仄算是最近律的。 【注释】 1.疏:镂刻。 2.绮:有花纹的丝织物。这句是说刻镂交错成雕花格子的窗。 3.阿(e)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4.弦歌声:歌声中有琴弦伴奏。 5.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 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临尸 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 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 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 6.清商:乐曲名,声情悲怨。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7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8慷慨:感慨、悲叹的意思。《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 9借:痛。 10.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 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 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11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鹄,就是“天鹅”。一作“鸣 鹤”。此二句以双鸿鹄比喻情志相通的人,意谓愿与歌者同心,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 的理想。 12高飞:远飞。这二句是说愿我们像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二)仿古的古风拘束较少新式的古风平仄、黏对讲究 仿古的古风几乎不受任何约束,李白、杜甫多属此。 新式古风却渐渐形成了一种格律,占了优势,所以唐代诗论家也俨然见了一种平仄格式。王 维、李颀、王昌龄、刘长卿、孟浩然属此。后者的五古,若就下三字而论,则以三平调及平 仄平为主:或以仄平仄为主
3.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未入律 -、、-- 入律 4.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入律 -、、-- 入律;只此一联此联入律。 5.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未入律 -、、--入律 6.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未入律 -、、--入律 7.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未入律 、----未入律 8.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未入律 、、、--入律 ——此诗平仄算是最近律的。 【注释】 1.疏:镂刻。 2.绮:有花纹的丝织物。这句是说刻镂交错成雕花格子的窗。 3.阿(e)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4.弦歌声:歌声中有琴弦伴奏。 5.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 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临尸 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 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 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 6.清商:乐曲名,声情悲怨。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7.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8.慷慨:感慨、悲叹的意思。《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 9.惜:痛。 10.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 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 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11.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鹄,就是“天鹅”。一作“鸣 鹤”。此二句以双鸿鹄比喻情志相通的人,意谓愿与歌者同心,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 的理想。 12.高飞:远飞。这二句是说愿我们像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二)仿古的古风拘束较少 新式的古风平仄、黏对讲究 仿古的古风几乎不受任何约束,李白、杜甫多属此。 新式古风却渐渐形成了一种格律,占了优势,所以唐代诗论家也俨然见了一种平仄格式。王 维、李颀、王昌龄、刘长卿、孟浩然属此。后者的五古,若就下三字而论,则以三平调及平 仄平为主;或以仄平仄为主
新式古风的正则: 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黏、对 新式五古规定,要像五言律一样,依照黏对的办法连续下去,即使连用百韵,也可类推。 对,上下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对。 黏,上联下句与下联上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五古的平仄 (一)五古的正体与拗体 一些看法: 正体: 1.第二字与第四字不同平仄 2.出句不用平脚 拗体: 1.第二字与第四字平仄相同,否则: 2.第三字与第五字平仄相同,否则: 3.出句用平脚
新式古风的正则: 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黏、对 新式五古规定,要像五言律一样,依照黏对的办法连续下去,即使连用百韵,也可类推。 对,上下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对。 黏,上联下句与下联上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五古的平仄 (一)五古的正体与拗体 一些看法: 正体: 1. 第二字与第四字不同平仄 2. 出句不用平脚 拗体: 1. 第二字与第四字平仄相同,否则: 2. 第三字与第五字平仄相同,否则: 3. 出句用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