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一中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学月综合检测 语文试卷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语言积累与运用(50分) 1.按拼音提示填写恰当的字。(2分) ①yuan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其言兹若人之chou乎 2.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 3.给下面的人物按朝代归类。(写序号即可)(2分) ①宋濂②吴均③张养浩④刘禹锡⑤文天祥⑥陶渊明 ⑦韩愈⑧苏轼 晋代 唐代 宋代 元 明代 4.背诵·默写(10分) (1)按原文填写上下句 ①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 雀春深锁二乔。 ②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表里潼关路 (2)根据要求填写诗文原句 ①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个晋代人典故的诗句是: 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此事古难全”一句,其中“此 事”指的是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3分) 清代诗人郑板桥,在一个下雪天路过一家酒店,想歇息-会儿,适逢几 个秀才正在饮酒赋诗。他们看郑板桥气度不凡,就请他喝酒御寒,并洋洋自 得地向郑板桥炫耀自己的诗作。郑板桥听了直摇头,觉得没有一首值得称道 的。于是,秀才们要郑板桥作一首
无锡一中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学月综合检测 语 文 试 卷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50 分) 1.按拼音提示填写恰当的字。(2 分) ①yuān_____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其言兹若人之 chóu_____乎? 2.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3 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 )。食.( )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 3.给下面的人物按朝代归类。(写序号即可)(2 分) ①宋濂 ②吴均 ③张养浩 ④刘禹锡 ⑤文天祥 ⑥陶渊明 ⑦韩愈 ⑧苏轼 晋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4.背诵·默写(10 分) (1)按原文填写上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风不与周郎便,铜 雀春深锁二乔。 ②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 (2)根据要求填写诗文原句。 ①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个晋代人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此事古难全”一句,其中“此 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3 分) 清代诗人郑板桥,在一个下雪天路过一家酒店,想歇息一会儿,适逢几 个秀才正在饮酒赋诗。他们看郑板桥气度不凡,就请他喝酒御寒,并洋洋自 得地向郑板桥炫耀自己的诗作。郑板桥听了直摇头,觉得没有一首值得称道 的。于是,秀才们要郑板桥作一首
郑板桥凝视纷纷扬扬的雪片,脱口而出:“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 七八片。” 语音未落,几个秀才便窃窃私语:这人只会数数,哪里会作诗 郑板桥接着吟道:“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秀才们听了这末句,都惊叹不已,连连称妙。待要打听郑板桥的姓名 他已飘然而去。 秀才们连连称“妙”,但却没有讲“妙”在何处,你读了之后,能讲讲 这诗的妙处吗? 答 6.下面各组句子在表意上有明显差别的一项是()(2分) A.传说八路军差一点把城攻破;传说八路军差一点没把城攻破 B.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误 每个人都难免不犯错误 C.老王未免太不会讲话了 老王不能不说是不会讲话 D.这地方好不热闹! 这地方好热闹! 7.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 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两组句子。也可自选其他事物来写。要突出所 写对象的特征。(4分) 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8.学校家长会后,一同学的家长好心的对小鸥的母亲说:“这次综合检测中, 小鸥与同学们的差距这么大,我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应该到医院去查 查。”母亲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然而回到家里却对儿子说 ”说这话时,母亲发现儿子黯 淡的眼神一下子发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1)a文字中表达不得体的语句是: (1分) b.可改换为: (1分) (2)联系上下文,补写母亲说的话
郑板桥凝视纷纷扬扬的雪片,脱口而出:“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 七八片。” 语音未落,几个秀才便窃窃私语:这人只会数数,哪里会作诗。 郑板桥接着吟道:“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秀才们听了这末句,都惊叹不已,连连称妙。待要打听郑板桥的姓名, 他已飘然而去。 秀才们连连称“妙”,但却没有讲“妙”在何处,你读了之后,能讲讲 这诗的妙处吗? 答: 6.下面各组句子在表意上有明显差别的一项是( )(2 分) A.传说八路军差一点把城攻破;传说八路军差一点没把城攻破 B.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误; 每个人都难免不犯错误 C.老王未免太不会讲话了; 老王不能不说是不会讲话 D.这地方好不热闹! 这地方好热闹! 7. 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 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两组句子。也可自选其他事物来写。要突出所 写对象的特征。(4 分) 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1) (2) 8.学校家长会后,一同学的家长好心的对小鸥的母亲说:“这次综合检测中, 小鸥与同学们的差距这么大,我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应该到医院去查一 查 。” 母 亲 听 后 心 里 很 不 是 滋 味 , 然 而 回 到 家 里 却 对 儿 子 说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这话时,母亲发现儿子黯 淡的眼神一下子发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1)a.文字中表达不得体的语句是: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1 分) b.可改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分) (2)联系上下文,补写母亲说的话
(1分) 9.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许多杰出的智者和哲人,如孔子、孟子等,他 们不朽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请根据你的了解,任选 下列两项完成。(3分) (1)写出与孔子(或孟子)相关的一个故事: (2)写出与孔子(或孟子)言行论著链接的一个成语: (3)写出你对孔子(或孟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10.阅读下面三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A.送元二使安西 B.黄鹤楼 C.送杜少府 王维 送孟浩然之广陵 之任蜀州 渭城朝雨渑轻尘, 李白 王勃 客舍青青柳色新 故人西辞黄鹤楼, 城阙辅三秦, 劝君更尽一杯酒 烟花三月下扬州。 风烟望五津 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 与君离别意, 惟见长江天际流。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1).这三首诗在题材上有共同点, (1分) (2).这三首诗在体裁上是有区别的。前两首是 (3).判断下面句子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6分) ①这三首诗的作者都生活在同一朝代 ②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更”说明这是诗人敬的第二杯酒 ③“故人西辞黄鹤楼”,从这一句中的“西”字可知,“故人”欲去的广 陵在黄鹤楼的西边。() ④C诗中“城阙辅三秦”的“城阙”指帝王居住的京城.这里指长安。 ⑤从C诗中的最后一句“儿女共沾巾”可知送客者和被送者都是带着妻 儿的 ⑥B、C两诗诗题中的“之”字都是同一个意思。()
_________ (1 分) 9.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许多杰出的智者和哲人,如孔子、孟子等,他 们不朽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请根据你的了解,任选 下列两项完成。(3 分) (1)写出与孔子(或孟子)相关的一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与孔子(或孟子)言行论著链接的一个成语:_________ (3) 写出你对孔子(或孟子)某一名言的思考: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三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3 分) A.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B.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C.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1).这三首诗在题材上有共同点,即 。(1 分) (2).这三首诗在体裁上是有区别的。前两首是 ,后一首 是 。(2 分) (3).判断下面句子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6 分) ①这三首诗的作者都生活在同一朝代。 ( ) ②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更”说明这是诗人敬的第二杯酒。 ( ) ③“故人西辞黄鹤楼”,从这一句中的“西”字可知,“故人”欲去的广 陵在黄鹤楼的西边。 ( ) ④C 诗中“城阙辅三秦”的“城阙”指帝王居住的京城.这里指长安。 ( ) ⑤从 C 诗中的最后一句“儿女共沾巾”可知送客者和被送者都是带着妻 儿的。 ( ) ⑥B、C 两诗诗题中的“之”字都是同一个意思。 ( )
(4).A、C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明显的区别,一是怀着深深的关切,对应诗 句是“ ”,一是气概豪迈的慰勉,对应诗句是 (2分) (5).大自然中的树很多,A诗中为什么偏偏要点出柳树?(1分) (6).B诗中诗人目送友人的时间是长还是短?从何处可以看出?(1分) 11.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缺处,顺序正确的是()(2分) 爱心是,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使濒临绝 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①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③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④一片冬日的阳光 A.④①②③ B.③②①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①③ 12.分析下面表格内容,把表格传达的主要信息补写完整。(3分) 世界城市化进程:拥有8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 1975年 1995年 2015年 全世界 23 仁发达国家(地区 6 发展中国家 1995年全世界拥有8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由1975年的11个 发展到了23个,其中增加的12个全都来自发展中国家。预计到2015年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城市化 进程中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8题。(15分) 山中与斐秀才迪书 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旧居之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 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灞水),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③。寒 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蠢( chong,捣米,用杵 捣去谷物的外壳),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nang
(4).A、C 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明显的区别,一是怀着深深的关切,对应诗 句是“ ”,一是气概豪迈的慰勉,对应诗句是 “ ”。(2 分) (5).大自然中的树很多,A 诗中为什么偏偏要点出柳树? (1 分) (6).B 诗中诗人目送友人的时间是长还是短?从何处可以看出? (1 分) 11.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缺处,顺序正确的是( )(2 分) 爱心是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 ,使濒临绝 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①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③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④一片冬日的阳光 A.④①②③ B. ③②①④ C. ④③②① D. ④②①③ 12.分析下面表格内容,把表格传达的主要信息补写完整。(3 分) 世界城市化进程:拥有 8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 1975 年 1995 年 2015 年 全世界 11 23 36 发达国家(地区) 6 6 6 发展中国家 5 17 30 1995 年全世界拥有 8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由 1975 年的 11 个 发展到了 23 个,其中增加的 12 个全都来自发展中国家。预计到 2015 年,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城市化 进程中 。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3~18 题。(15 分) 山中与斐秀才迪书 王 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旧居之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①,猥不 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②,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灞水),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③。寒 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④(chōng,捣米,用杵 捣去谷物的外壳),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nǎng
以往,以前)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tido,白鲦鱼)出水。,白鸥 矫翼,露湿青皋。(go,水边地),麦陇朝雊。( zhao gou,早晨野鸡鸣叫)。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 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襞(b,黄柏,一种药材)人往,不-一。山 中人王维白。 【注释】①方温经:正在温习经书。②憩:休息。③与月上下:和月亮 起在水中上下波动。④春:用杵臼捣谷。⑤步仄径:走在那狭长的小路上。 ⑥蔓发:蔓延生长。⑦鲦:一种扁平白色的小鱼。⑧皋:水边的高地。⑨锥: 野鸡叫。⑩不急之务:闲事。①D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 便(带这封信),就不一一详述了 1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2)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14.文章写了山中 (季节)时的景象, 表明作者还联想到了 (季节)时的景象。(3分) 15.作者“夜登华子冈”,从哪些角度写出了山村的特点?(2分) 16.有人认为,从“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中, 可以看出当时那里热闹非凡。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分) 7.作者游山之后有怎样的感受?(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18.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与裴迪的交情深厚?(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鼾声(18分)
以往,以前)昔,携手赋诗,步仄径⑤,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⑥,春山可望,轻鲦(tiáo,白鲦鱼)出水⑦,白鸥 矫翼,露湿青皋 ⑧(gāo,水边地),麦陇朝雊⑨(zhāo gòu,早晨野鸡鸣叫)。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⑩?然 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bò,黄柏,一种药材)人往,不一⑾。山 中人王维白。 【注释】①方温经:正在温习经书。②憩:休息。③与月上下:和月亮 一起在水中上下波动。④舂:用杵臼捣谷。⑤步仄径:走在那狭长的小路上。 ⑥蔓发:蔓延生长。⑦鲦:一种扁平白色的小鱼。⑧皋:水边的高地。⑨锥: 野鸡叫。⑩不急之务:闲事。⑾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 便(带这封信),就不一一详述了。 13.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2)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14.文章写了山中 (季节)时的景象, 句 表明作者还联想到了 (季节)时的景象。(3 分) 15.作者“夜登华子冈”,从哪些角度写出了山村的特点?(2 分) 16.有人认为,从“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中, 可以看出当时那里热闹非凡。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 分) 17.作者游山之后有怎样的感受?(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 分) 18.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与裴迪的交情深厚?(2 分)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鼾声 (1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