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蔡宏伟 教与学的目标 1以一个中国公民的眼光审读1945年日本签字投降仪式中的若干细节; 2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解读日本签字投降的意义 教与学的时间 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过程实录 组织教学 教师导语:我们先来看一面某个国家的国旗(多媒体展示)。对!这是面下 垂的日本国旗。旁边纸张泛黄的那份文件,就是1945年它战败后签署的投降书。 中间“落日”两字,是当年亲历其事的一位中国记者发回的一篇新闻特写的标题。 可惜,60多年过去了,“落日”不落呀!下面请允许我提请诸位以一种百倍于以 往的肃穆态度将教科书翻至78页。我们一起重温6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 学生翻看教科书。 二、实施教学 (一)了解背景 教师:大家要注意文章的标题《落日》。(学生插嘴:一语双关)对!这位 同学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看屏幕,先了解一下日本与太阳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多媒体展示:日本与太阳的关系——《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旸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扶桑即指日本。这一观点以中国权威性辞书《辞海》(**年版)为代表,此书 “扶桑”条释文第二义说:“按其方位,约相当于日本,故后相沿用为日本的代 称。”主要根据是;一,《隋书·东夷传》记载说,日本曾在一份致隋炀帝的国 书中,自称“日出处天子”,而称炀帝为“日没处天子”,这样日出其间的东方 大树扶桑,一定是指日本。二,唐代诗人王维曾为日本友人作过一首诗,叫做《送 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有“乡树(国)扶桑外,主人孤岛中”之句,既然唐代改 倭国称日本,那么诗句中的扶桑,也就应该是指日本。三,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 鲁迅和郭沫若在诗文中,曾一再用扶桑代称日本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蔡宏伟 教与学的目标 1.以一个中国公民的眼光审读 1945 年日本签字投降仪式中的若干细节; 2.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解读日本签字投降的意义。 教与学的时间 一课时(40 分钟) 教与学的过程实录 一、组织教学 教师导语:我们先来看一面某个国家的国旗(多媒体展示)。对!这是面下 垂的日本国旗。旁边纸张泛黄的那份文件,就是 1945 年它战败后签署的投降书。 中间“落日”两字,是当年亲历其事的一位中国记者发回的一篇新闻特写的标题。 可惜,60 多年过去了,“落日”不落呀!下面请允许我提请诸位以一种百倍于以 往的肃穆态度将教科书翻至 78 页。我们一起重温 60 多年前的这段历史。 学生翻看教科书。 二、实施教学 (一)了解背景 教师:大家要注意文章的标题《落日》。(学生插嘴:一语双关)对!这位 同学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看屏幕,先了解一下日本与太阳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多媒体展示:日本与太阳的关系——《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旸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扶桑即指日本。这一观点以中国权威性辞书《辞海》(***年版)为代表,此书 “扶桑”条释文第二义说:“按其方位,约相当于日本,故后相沿用为日本的代 称。”主要根据是;一,《隋书·东夷传》记载说,日本曾在一份致隋炀帝的国 书中,自称“日出处天子”,而称炀帝为“日没处天子”,这样日出其间的东方 大树扶桑,一定是指日本。二,唐代诗人王维曾为日本友人作过一首诗,叫做《送 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有“乡树(国)扶桑外,主人孤岛中”之句,既然唐代改 倭国称日本,那么诗句中的扶桑,也就应该是指日本。三,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 鲁迅和郭沫若在诗文中,曾一再用扶桑代称日本
教师:这段资料告诉我们日本与太阳的密切关系。他们以日出之国自居,看 我们中国为日落之国。他们和我们中国之间的关系,套用李煜的一句词,真是“剪 不断,理还乱,……(学生齐跟: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下面让我们简要回 顾一下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先说和平相处方面的,大家知道,日本与我们中国 衣带水,有着师承关系。中日交往,最早可追溯到什么时候? 学生一:唐朝。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 学生二:还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教师:比唐朝还要早!什么时候? 学生三:秦朝! 教师:对!秦始皇让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渡海求不死之药,去的就是日本! 徐福渡海的始发地据说就在我们宁波慈溪的达蓬山。中日有友好相处的漫长历 史,也有战火燃烧的血腥往事。同学们,你们知道日本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对中国 进行侵略的? 学生一:大概在一八七几年的时候。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齐):作者说:‘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教师:看书挺仔细的。不错,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实行脱亚入欧政策,迅速 成为世界强国。他在1874年正式派兵侵略中国台湾。不过,他与我们中国为敌 的历史比这还要早。那么,是什么时候呢? 学生(齐):明朝。戚继光抗击的就是倭寇。 教师:差不多。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在明朝出兵攻打朝鲜,迫使明王朝抗日援 朝,可看作是中日大规模交战的开始。大家再想想,日本对我们中国造成最大伤 害的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齐):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师(表情严肃):请大家看屏幕。这是这8年来日本战争罪行的数据统计 (多媒体展示)。……这是几幅我同胞被日本军人残杀的照片(多媒体展示)。 学生安静地观着屏幕。 教师:残酷的战争在1945年的8月宣告结束。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 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几位参与其事的
教师:这段资料告诉我们日本与太阳的密切关系。他们以日出之国自居,看 我们中国为日落之国。他们和我们中国之间的关系,套用李煜的一句词,真是“剪 不断,理还乱,……(学生齐跟: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下面让我们简要回 顾一下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先说和平相处方面的,大家知道,日本与我们中国 一衣带水,有着师承关系。中日交往,最早可追溯到什么时候? 学生一:唐朝。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 学生二:还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教师:比唐朝还要早!什么时候? 学生三:秦朝! 教师:对!秦始皇让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渡海求不死之药,去的就是日本! 徐福渡海的始发地据说就在我们宁波慈溪的达蓬山。中日有友好相处的漫长历 史,也有战火燃烧的血腥往事。同学们,你们知道日本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对中国 进行侵略的? 学生一:大概在一八七几年的时候。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齐):作者说:‘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 70 年来的奇耻大辱。’ 教师:看书挺仔细的。不错,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实行脱亚入欧政策,迅速 成为世界强国。他在 1874 年正式派兵侵略中国台湾。不过,他与我们中国为敌 的历史比这还要早。那么,是什么时候呢? 学生(齐):明朝。戚继光抗击的就是倭寇。 教师:差不多。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在明朝出兵攻打朝鲜,迫使明王朝抗日援 朝,可看作是中日大规模交战的开始。大家再想想,日本对我们中国造成最大伤 害的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齐):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师(表情严肃):请大家看屏幕。这是这 8 年来日本战争罪行的数据统计 (多媒体展示)。……这是几幅我同胞被日本军人残杀的照片(多媒体展示)。 学生安静地观着屏幕。 教师:残酷的战争在 1945 年的 8 月宣告结束。9 月 2 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 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几位参与其事的
历史人物:这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多媒体展示),请大家留心照片旁边他的 “签字感言”(学生齐读: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 的国家,也可同样回想一下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 承认过错而忏悔!);这是盟军代表麦克阿瑟将军,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老乡 (多媒体展示其照片);这是美国代表尼米兹将军,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老乡 (多媒体展示其照片);接下来的,便是日本代表重光葵,他的一条腿是假肢, 旁边矮壮的军人就是梅津美治郎(多媒体展示他们的照片)。 学生笑。 (二)研习文本 教师导语:这是一个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签字仪式,能够亲临现场进行报道, 对一个记者来说,真是三生有幸!请大家看屏幕,当时为向世界报道日本签降这 件大事,联合国方面组织了一个人数受到严格控制的记者团,中国记者能够入选 登舰的只有《大公报》记者朱启平和黎秀石及一位中央社记者。在场各国记者高 手云集,这次采访被看作是一场世界规模的记者们的作文比赛。朱启平独树一帜 脱颖而出,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许多记 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 闻教材。朱启平晚年病重时和老友陆铿谈及当年写作情况时说:“在密苏里号军 舰上,有各国记者参加受降仪式。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 情来写好这篇报道。”朱启平先生的这个体会,给了我们一把研读这篇新闻特写 的“钥匙”。我们先来开启第一扇门:请大家在文本中圈画中能体现“中国人的 立场”、“中国人的感情”的语句或文段。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圈画相关语句或文段 学生回答 第78页: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第80页: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 胸上两行勋绶,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拾级登梯走到上层甲板上 第81页:重光一条腿…梅津是 第82页:我猛然一震,“九一八”!…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
历史人物:这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多媒体展示),请大家留心照片旁边他的 “签字感言”(学生齐读: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 ...........!.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 .......... 的国家 ....,也可同样回想一下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 .........................,他就应当勇敢地 ....... 承认过错而忏悔 .......!.);这是盟军代表麦克阿瑟将军,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老乡 (多媒体展示其照片);这是美国代表尼米兹将军,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老乡 (多媒体展示其照片);接下来的,便是日本代表重光葵,他的一条腿是假肢, 旁边矮壮的军人就是梅津美治郎(多媒体展示他们的照片)。 学生笑。 (二)研习文本 教师导语:这是一个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签字仪式,能够亲临现场进行报道, 对一个记者来说,真是三生有幸!请大家看屏幕,当时为向世界报道日本签降这 件大事,联合国方面组织了一个人数受到严格控制的记者团,中国记者能够入选 登舰的只有《大公报》记者朱启平和黎秀石及一位中央社记者。在场各国记者高 手云集,这次采访被看作是一场世界规模的记者们的作文比赛。朱启平独树一帜, 脱颖而出,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许多记 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 闻教材。朱启平晚年病重时和老友陆铿谈及当年写作情况时说:“在密苏里号军 舰上,有各国记者参加受降仪式。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 情来写好这篇报道。”朱启平先生的这个体会,给了我们一把研读这篇新闻特写 的“钥匙”。我们先来开启第一扇门:请大家在文本中圈画中能体现“中国人的 立场”、“中国人的感情”的语句或文段。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圈画相关语句或文段。 学生回答: 第 78 页: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 70 年来的奇耻大辱。…… 第 80 页: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 胸上两行勋绶,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拾级登梯走到上层甲板上。 第 81 页:重光一条腿……梅津是…… 第 82 页:我猛然一震,“九一八”!……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 欤!
第83页: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回答 (2)引入对文本具体细节的研读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筛选的语句或文段确实能体现作者的“中国人的立场” 中国人的感情”,但是不是全部呢?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愈隐蔽愈高明,诸位 应深入一步考察,设法开启第二扇门,方能找到朱先生深入骨髓的“中国人的立 场”和“中国人的感情” 学生陷入沉思。 教师引导:下面的一段描写摘自美国记者荷马·比格特与本文写于同期的 篇通讯。读后,请同学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那段细节描写,说说两者有什么不 多媒体展示: 重光葵外相代表天皇裕仁首先为日方签字。他脱下大礼帽,拿好笔,然后在 份约12×18的投降文件上用力地签上他的名字。他先小心地签完美国文本, 然后签日本保存的一个副本。接着他签字的是日本帝国大本营的梅津美治郎将 军。他重重地坐下,草草地签上名字,好像急不可耐一样。这位将军签字的时候, 在场的一位日军上校在擦眼泪。日本人都紧绷着脸,显得疲乏。梅津签字的时候, 重光葵焦急地在旁边瞧着 同学一找到文本中的相应描写 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 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 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 是9时10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 中一个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 很快也不出声了。 教师:下面先请男学生齐读比格特的文字,然后女学生齐读朱启平的文字 思考后回答两段细节描写有什么不同
第 83 页: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回答。 (2)引入对文本具体细节的研读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筛选的语句或文段确实能体现作者的“中国人的立场”、 “中国人的感情”,但是不是全部呢?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愈隐蔽愈高明,诸位 应深入一步考察,设法开启第二扇门,方能找到朱先生深入骨髓的“中国人的立 场”和“中国人的感情”。 学生陷入沉思。 教师引导:下面的一段描写摘自美国记者荷马·比格特与本文写于同期的一 篇通讯。读后,请同学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那段细节描写,说说两者有什么不 同。 多媒体展示: 重光葵外相代表天皇裕仁首先为日方签字。他脱下大礼帽,拿好笔,然后在 一份约 12×18 的投降文件上用力地签上他的名字。他先小心地签完美国文本, 然后签日本保存的一个副本。接着他签字的是日本帝国大本营的梅津美治郎将 军。他重重地坐下,草草地签上名字,好像急不可耐一样。这位将军签字的时候, 在场的一位日军上校在擦眼泪。日本人都紧绷着脸,显得疲乏。梅津签字的时候, 重光葵焦急地在旁边瞧着。 同学一找到文本中的相应描写: 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 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 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 是 9 时 10 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 中一个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 很快也不出声了。 教师:下面先请男学生齐读比格特的文字,然后女学生齐读朱启平的文字。 思考后回答两段细节描写有什么不同
学生一回答:朱启平先生的这段细节描写,看起来很客观,但字里行间透露 出对日本代表的仇恨和蔑视。重光葵签字时的故作镇静,梅津的失态,都写出了 他们的丑态。 教师:揣摩得不错。写重光葵、梅津的手法有区别吗? 同学二补充:前者是正面描写,后者是侧面烘托。 教师:很好!那么比格特的描写呢? 同学三: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写进去了。像说梅津美治郎签字时是“急不 可耐”、“草草地签上名字”。还有,还有,这位记者好像视力有问题,他居然 说梅津是坐着签字的。… 教师:你读书堪称“心细如发”!比格特名叫荷马,眼睛当然不瞎(学生齐 笑),但观察不够朱先生仔细。因为査阅史料,梅津站着签字是事实。比格特的 误判,可能与日本人的身材有关(学生大笑)。 多媒体展示教师的总结: 朱文着力刻画签字者的丑态。写重光葵,主要是正面描写;写梅津,用水兵 的笑声作侧面烘托。 比格特描写中有主观色彩很浓的评论,如“小心”、“草草”、“急不可耐”, 在新闻稿的客观性上有欠缺。说梅津坐着签字,违背史实 (3)阅读延伸 教师导语:朱先生的这篇特写被誉为“状元之作”,关键就在于能在客观冷 静的叙述中渗透入一位中国公民的立场和感情。下面我请同学们在文本中再找 处别国记者可能不会特别关注而作为“中国人”的作者特别关注的细节。 学生一:签字仪式结束后,他看表是9点18分。 教师:这个细节称得上有“隐蔽性”吗?(学生微笑) 学生二:日文的投降书是脏的。作者评论说:“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 也不是干干净净的。”这个细节能隐蔽地表现出朱启平先生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对他们可耻失败的嘲笑。 (三)超越文本 教师导语:你的发现既解决了我上面提出的问题,又给在座的同胞带来了自 豪和快意。(同学笑)不过,同胞们,如果你是一位日本公民,你又会如何解读
学生一回答:朱启平先生的这段细节描写,看起来很客观,但字里行间透露 出对日本代表的仇恨和蔑视。重光葵签字时的故作镇静,梅津的失态,都写出了 他们的丑态。 教师:揣摩得不错。写重光葵、梅津的手法有区别吗? 同学二补充:前者是正面描写,后者是侧面烘托。 教师:很好!那么比格特的描写呢? 同学三: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写进去了。像说梅津美治郎签字时是“急不 可耐”、“草草地签上名字”。还有,还有,这位记者好像视力有问题,他居然 说梅津是坐着签字的。…… 教师:你读书堪称“心细如发”!比格特名叫荷马,眼睛当然不瞎(学生齐 笑),但观察不够朱先生仔细。因为查阅史料,梅津站着签字是事实。比格特的 误判,可能与日本人的身材有关(学生大笑)。 多媒体展示教师的总结: 朱文着力刻画签字者的丑态。写重光葵,主要是正面描写;写梅津,用水兵 的笑声作侧面烘托。 比格特描写中有主观色彩很浓的评论,如“小心”、“草草”、“急不可耐”, 在新闻稿的客观性上有欠缺。说梅津坐着签字,违背史实。 (3)阅读延伸 教师导语:朱先生的这篇特写被誉为“状元之作”,关键就在于能在客观冷 静的叙述中渗透入一位中国公民的立场和感情。下面我请同学们在文本中再找一 处别国记者可能不会特别关注而作为“中国人”的作者特别关注的细节。 学生一:签字仪式结束后,他看表是 9 点 18 分。 教师:这个细节称得上有“隐蔽性”吗?(学生微笑) 学生二:日文的投降书是脏的。作者评论说:“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 也不是干干净净的。”这个细节能隐蔽地表现出朱启平先生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对他们可耻失败的嘲笑。 (三)超越文本 教师导语:你的发现既解决了我上面提出的问题,又给在座的同胞带来了自 豪和快意。(同学笑)不过,同胞们,如果你是一位日本公民,你又会如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