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定义是假定降雨观测资料年限非常长,可代 表降雨的整个历史过程。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只能 取得一定年限内的暴雨强度值,因而n是有限的。按 上式求得的暴雨强度的频率,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 经验,不能反映整个降雨的规律,故称为经验频率。 因此,水文计算常采用公式P=m×100%计算 N+1 年频率,用公式M¥109计算次频率。观 测资料的年限愈长,经验频率出现的误差也就愈小
这一定义是假定降雨观测资料年限非常长,可代 表降雨的整个历史过程。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只能 取得一定年限内的暴雨强度值,因而n是有限的。按 上式求得的暴雨强度的频率,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 经验,不能反映整个降雨的规律,故称为经验频率。 因此,水文计算常采用公式 %计算 年频率,用公式 %计算次频率。观 测资料的年限愈长,经验频率出现的误差也就愈小。 P m N n = + 1 100 P m NM n = + 1 100
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在编制 暴雨强度公式时必须具有10a以上自计雨量记录。 在自计雨量记录纸上,按降雨历时为5、10、15、 20、30、45、60、90、120min,每年每个历时选择 6~8场最大暴雨记录,计算其暴雨强度值,然后不 论年次,将每个历时的暴雨强度按大小次序排列, 再从中选择资料年数的3~4倍的最大值,作为统计 的基础资料
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在编制 暴雨强度公式时必须具有10 a以上自计雨量记录。 在自计雨量记录纸上,按降雨历时为 5、10、15、 20、30、45、60、90、120 min,每年每个历时选择 6~8场最大暴雨记录,计算其暴雨强度值,然后不 论年次,将每个历时的暴雨强度按大小次序排列, 再从中选择资料年数的 3~4倍的最大值,作为统计 的基础资料
(2)暴雨强度的重现期 某特定值暴雨强度的重现期是指等于或大于该值 的暴雨强度可能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一般用P 表示,以年为单位,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4 式中P—-暴雨强度的重现期(a); N-资料记录的年限(a); m一-等于或大于某特定值的暴雨强度出现 的次数。 重现期P与年频率P互为倒数,即 P P
(2)暴雨强度的重现期 某特定值暴雨强度的重现期是指等于或大于该值 的暴雨强度可能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一般用 P 表示,以年为单位,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P N m = 式中 P —- 暴雨强度的重现期(a); N —- 资料记录的年限(a); m —- 等于或大于某特定值的暴雨强度出现 的次数。 P Pn = 1 重现期 P与年频率 Pn互为倒数,即
10.1.2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是在各地自计雨量记录分析整理 的基础上,按照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 定的方法推求出来的。暴雨强度公式是暴雨强度i (或q)、降雨历时t、重现期P三者间关系的数 学表达式,是雨水管渠的设计依据。我国常用的暴 雨强度公式为:
10.1.2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是在各地自计雨量记录分析整理 的基础上,按照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 定的方法推求出来的。暴雨强度公式是暴雨强度 i (或q)、降雨历时 t、重现期 P三者间关系的数 学表达式,是雨水管渠的设计依据。我国常用的暴 雨强度公式为:
16741(1+clgP) g= (+b) 式中 设计暴雨强度(L/s·ha); 设计重现期(a) t 降雨历时(min); b、n 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计算 确定。 我国《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收录了我国若 干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统计时可直接选用。目前 尚无暴雨强度公式的城镇,可借用附近气象条件相 似地区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
( ) ( ) q A c P t b n = + + 167 1 1 lg 式中 q —— 设计暴雨强度(L/s·ha); P —— 设计重现期(a); t —— 降雨历时(min); A1、c、b、n —— 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计算 确定。 我国《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收录了我国若 干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统计时可直接选用。目前 尚无暴雨强度公式的城镇,可借用附近气象条件相 似地区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