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其应用》电子教案 赵秀珍王乃钊制作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8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其应用》电子教案 赵秀珍 王乃钊 制作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 8
第一章单片微型计算机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单片机的发展,基本的结构和特 点,单片机的应用模式和领域,单片机的供应 状态等 ■单片微型计算机就是将CPU、RAM、ROM 定时/计数器和多种接口都集成到一块集成电 路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因此,一块芯片就构 成了一台计算机。它已成为工业控制领域、智 能仪器仪表、尖端武器、日常生活中最广泛使 用的计算机
第一章 单片微型计算机概述 ◼ 本章主要介绍单片机的发展,基本的结构和特 点,单片机的应用模式和领域,单片机的供应 状态等。 ◼ 单片微型计算机就是将CPU、RAM、ROM、 定时/计数器和多种接口都集成到一块集成电 路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因此,一块芯片就构 成了一台计算机。它已成为工业控制领域、智 能仪器仪表、尖端武器、日常生活中最广泛使 用的计算机
1.1单片机的发展概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单片机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1976~1978年):低性能单片机的探索阶段。以 Intel公司的 MCS48为代表,采用了单片结构,即在一块芯片内含有8位CPU、定时/ 计数器、并行IO口、RAM和ROM等。主要用于工业领域 第二阶段(1978~1982年):高性能单片机阶段,这一类单片机带有串 行IO口,8位数据线、16位地址线可以寻址的范围达到64K字节、控制 总线、较丰富的指令系统等。这类单片机的应用范围较广,并在不断的 改进和发展 第三阶段(1982~1990年):16位单片机阶段。16位单片机除CPU为16 位外,片内RAM和ROM容量进一步增大,实时处理能力更强,体现了 微控制器的特征。例如Inte公司的MCS-96主振频率为12M,片内RAM 为232字节,ROM为8K字节,中断处理能力为8级,片内带有10位AD 转换器和高速输入/输出部件等。 第四阶段(1990年~):微控制器的全面发展阶段,各公司的产品在尽 量兼容的同时,向高速、强运算能力、寻址范围大以及小型廉价方面发 展
1.1 单片机的发展概况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单片机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阶段: ◼ 第一阶段(1976~1978年):低性能单片机的探索阶段。以Intel公司的 MCS-48为代表,采用了单片结构,即在一块芯片内含有8位CPU、定时/ 计数器、并行I/O口、RAM和ROM等。主要用于工业领域。 ◼ 第二阶段(1978~1982年):高性能单片机阶段,这一类单片机带有串 行I/O口,8位数据线、16位地址线可以寻址的范围达到64K字节、控制 总线、较丰富的指令系统等。这类单片机的应用范围较广,并在不断的 改进和发展。 ◼ 第三阶段(1982~1990年):16位单片机阶段。16位单片机除CPU为16 位外,片内RAM和ROM容量进一步增大,实时处理能力更强,体现了 微控制器的特征。例如Intel公司的MCS-96主振频率为12M,片内RAM 为232字节,ROM为8K字节,中断处理能力为8级,片内带有10位A/D 转换器和高速输入/输出部件等。 ◼ 第四阶段(1990年~):微控制器的全面发展阶段,各公司的产品在尽 量兼容的同时,向高速、强运算能力、寻址范围大以及小型廉价方面发 展
1.2单片机的结构特点 (1)片内的RAM采用寄存器结构形式,这样可以提 高存取的速度 (2)在存储器结构上,严格的将程序存储器ROM和 数据存储器RAM在空间上分开 (3)它的引出管脚一般都设计成多功能的; (4)增加了一个全双工的串行接口,以扩充IO口和 外接同步输入和输出设备; (5)有21个特殊功能寄存器; (6)有丰富的指令系统,内部设置了可以位寻址的位 地址空间
1.2 单片机的结构特点 ◼ (1)片内的RAM采用寄存器结构形式,这样可以提 高存取的速度; ◼ (2)在存储器结构上,严格的将程序存储器ROM和 数据存储器RAM在空间上分开; ◼ (3)它的引出管脚一般都设计成多功能的; ◼ (4)增加了一个全双工的串行接口,以扩充I/O口和 外接同步输入和输出设备; ◼ (5)有21个特殊功能寄存器; ◼ (6) 有丰富的指令系统,内部设置了可以位寻址的位 地址空间
1.3单片机的主要品种及系 列 4位单片机 8位单片机
1.3 单片机的主要品种及系 列 ◼ 一、 4位单片机 ◼ 二、 8位单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