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字编·绪論 究三晉貨幣的學者人數衆多,這些年來,對三晉貨幣文字用力較多的學者有跟頷、裘錫圭、 李家浩、黄錫全、何琳儀、吳良寶諸位先生。 張文芳、吳良寶先生曾對二十世紀先秦货幣研究做過述評。'對二十世紀先秦货幣的著 錄和研究、文字的考釋、貨幣資料的整理和刊佈、文字编、货幣通論性著作等方面均作了簡 明扼要的述評,爲二十世紀的货幣研究理清了脈絡。 張领先生開於货幣文字的文章多數均收錄於其《張頷學術文集》2一書中。裘錫圭先生 的《戰國貨幣考(十二篇)》3一文,在货幣文字研究中佔有很重要的分量,很多關鍵字都是 這篇文章所解決的。黄錫全先生的《先秦货幣研究》4與何琳儀先生《古幣叢考》5也把他們 的代表作收錄進去了。吳良寶先生的《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貨幣研究》6,不但收錄豐富,而 且考釋也十分精彩。他的新作《先秦貨幣文字编》一書,共收字頭429條,同文異體4515 個,合文100條,附錄556條。7此書“即時反映了先秦貨幣文字研究進步的足跡,爲進一 步研究先秦貨幣文字提供了一種有用的工具書”。8下面,我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稍作 概說。 首先是货幣類別國別與時代的判断。 據吳良寶先生考證,大中型平肩空首布鑄造國有周、鄭、衛等國,其鑄造時代大致在春 秋晚期,一直流通到戰國早期。而斜肩弧足空首布的國別,他認爲其鑄造者是春秋末期晉國 的韓氏以及此後建立的或國初期的韓國。這兩點,現在基本可以確定下來。 尖足布的國別和時代的爭論不大,從尖足布的鑄造地來看,現在普遍認爲“皆戰國趙地 所鑄造”9,而時代則是戰國早、中期。0橋形布自清代洪亮吉提出“梁釿”布爲戰國時期 魏國大梁所鑄的看法以來,在經過王毓銓、朱活、黃錫全、吳良寶數位先生的考證後,橋形 布屬於三晉魏國貨幣已經確定無疑,其時代也是戰國時期。"銳角布的鑄造國別,據吳良寶 先生考證,是韓國货幣說比較可信。12 三晉方足布國別的判断,主要是根據其幣文地名。吳良寶先生作了很好的歸納,現轉引 於下。 屬於趙國的分別是:閱(菌)、平原、代、平陽、干關、長安、土匀、榆即、壽陰、平 于、中都、祁、陽邑、邸、鄔、平陰、北屈、長子、北箕、平城、部。屬於韓國的分別有: 宜陽、鑄、陽城、尚子(長子)、綸氏、郏、彘、襄垣、壤陰、馬雍、咎奴、屯留、涅、同 是、烏疋、平陽、野王、宅陽、唐是。屬於魏國的有:莆子、梁、皮氏、酸棗、奇氏、向、 高都、氏祁、露、處陽、洀、隰城等。而周也見有東周、留、榖郕等。3這對於判斷方足布 國別甚爲便利,是十分有意義的。 戰國時期貨幣三孔布的國別歷來頗有爭議,主要有秦國貨幣說、趙國貨幣說和中山國貨 幣說幾種。根據其幣文地名以及度量衡制度來看,“三孔布是戰國末期趙國货幣的說法目前 ·張文芳、吳良寶:《二十世紀先秦货幣研究述評》,中國錢幣學會编:《中國货幣論文集》,中國金融出版 社,2002年,216-223頁。 2張领:《跟领學術文集》,巾華害局,1995年。 3裘錫圭:《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2期。 4黄錫全:《先秦货幣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 5何琳儀:《古幣叢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6吳良寶:《中國束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赋出版社,2005年。 7吳良寶:《先秦货幣文字编》“前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8林摆:《先秦货幣文字编·序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9鄭家相:《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年,107真。 0吳良寶:《中國束周時期金属貨幣研究》,社會科學文就出版杜,2005年,138頁。 Ⅱ吴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55-156真。 2吴良寶:《中國束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就出版社,2005年,174頁。 3吴良寶:《中國束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198真。 35
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是最爲可信的。”1 至於魏、趙兩國圆錢,據其地名也容易判斷,其時代屬於戰國時期。 其次是文字考釋。下面,我們根據《中國束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一書所作研究,擇要 概述貨幣文字的發展情况。 圆錢有一種货幣面文作“说垣”或“术垣”,“垣”上一字有“長”、“來”、 “乘”、“北長”等多種説法,裘錫圭先生改釋作“黍”讀作“漆”,指出货幣“泰垣”屬 上郡,但他並未明確此種货幣國別。2吳良寶先生則明確定爲魏國。3“泰”的正確釋出,見 於其他材料的“泰”亦可識出。 戰國貨酪有“榆即”布,舊釋作“榆鄉”,裘錫圭先生改釋作“榆即”讀作“榆次”, 並指出是趙國货幣。籍此,也可釋讀出霞印文字中的“榆”、“俞”等字。4 三孔布有“采”字,或釋作“私”。裘錫圭先生改釋作“案”,認爲是趙國貨幣。5可 信。 平肩空首布習見“”、“个”、“上”字,三孔布又有“”字。對於後一個字,論 者多釋作“邮”,裘錫圭先生把此字左旁和前一類字形均釋作“匕”。6對於第一個字,李 家浩先生也曾經釋作“匕”7。後來,在《楚王禽璋戈與楚减越的年代》一文註釋②中,根 據李零先生在《戰國烏書箴銘帶鈎》中對“曲”字的考釋,把貨幣的“上”及“”字所从 左旁一並釋作“曲”。8後來,吳振武先生又有專文對此字作了探討。9至此,“上”是“曲” 字可以確定下來。 橋形布有一個字作“尚”形,以往釋作“尚”。李家浩先生通過對比漢印及傅抄古文中 从“敝”的字以及“尚”字的寫法,認爲此字當釋爲“为”讀作“幣”。0 貨幣有面文爲“里王”(《錢典》39)的方足小布,李家浩先生認爲“里”字右上類似 “爪”形的偏旁是“予”字的變體,故字當隸作“抒”。吳良寶先生加以證明,認爲字即 “野”字,“野王”方足小布是韓國货幣。"由此可只,“三年馬師皱”(《集成》11675) 的“生”字亦當糠作“抒”。 當然,貨幣文字鹿雜,絕不止上引數例。比如上文提到的裘錫圭縣先生的《戰國货幣考 (十二篇)》一文,所考釋出來的“南行唐”、“上艾”、“平臺”、“隔次”、“上事”、 1臭良省:《中國東周時期金尷貨幣研究》、社會科學文戲出版社,2005年,231百。 2裘錫圭:《戰國货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2期。 3吳良寶:《中國束周時期金屬货幣研究》,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5年,247真。 4裘錫圭:《戰國货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合科學版)》1978年第2期。 5裘錫圭:《戰國货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2期。 6裘錫圭:《戰國货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2期。後來裘先生放棄 了這個說法,改釋爲“曲”。参看吳振武:《談戰國货幣铭文中的“曲”字》,《中國錢幣》1993年第2期。 7李家浩:《戰國货幣文字中的“州”和“比”》,《中國語文》1980年第5期。 8李家浩:《楚王食璋戈與楚诚越的年代》,《文史》第二「十四辑,中華者局,1985年。 9吳振武:《談戰國货幣銘文中的“曲”字》,《中國錢幣》1993年第2期。 0李家浩:《戰國货幣文字中的“渊”和“比”》,《中國語文》1980年第5期。 Ⅱ吴良寶:《野王方足小布幣考》,《江蘇錢幣》2008年第1期。 36
三晉文字编·緒論 “下專”、“北九門”、“家陽”、“眉陽”等等,李家浩先生把“於疋”讀作“烏蘇”定 爲韓國货幣等',都可成定論。他對貨幣“郎”字、“邵”、“邮”、“邸”、“氏祁”、 “鄤”等字的考釋亦相當精彩。2更爲重要的是,這些文字的釋出,也可以連帶釋出相關 的其它材料的文字。陳劍先生對戰國文字“亢”及从“亢”的字的考釋,也使得特殊寫法的 “亢”字的形音都可以確定下來。3吳良寶先生釋出平肩空首布中的“尘”、“良”等字, 並把“鬲”讀作“櫟”,把“良”讀作“梁”,把“行”讀作“杏”等,都比较可信。 (六)、雜器 在本文“解題”部分已提到,三晉雜器包括域衡量器、車馬器、母扣、金銀器、玉器、 木器等。在這些器物中,文字較多的要數中山國的左/右使車器、兆域圖版,學者們多關注 這些銘文反映出來的工官制度、度量衡及建築方面的内容。專門考釋文字的文章不多。目前 所見,考釋文字的文章主要有朱德熙、裘錫圭先生的《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 5、陳邦懷先生的《戰國(行氣玉銘)考釋》6、黄盛璋先生的《司馬成公權的國別、年代與 衡制問题》7和《新出戰國金銀器銘文研究(三题)》8、施謝捷先生的《古文字零釋四則》9、 李家浩先生的《釋上博戰國竹簡〈緇衣)中的“巫臣”合文一兼釋兆域圖“滋”和魔羌 鐘“富”等字》10、董珊先生的《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第一章“趙國題銘”和第三章“中 山题銘”、程鹏萬先生的《髒半灷量新考》"等。 朱德熙、裘錫圭先生的《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是對中山兆域圖最早最全 面的考釋文章,該文釋出了“闋(狭)”、“快”、“态(哀)”、“恩(圖)”等字,正 確把“閔”讀作“門”,把“革”讀作“牌”,把“乇”讀作“尺”等等。其中有“证” 字,舊或讀作“連”,或讀作“聯”,後來,李家浩先生改讀作“及”。2《文物》1980 年第9期發表了河南出土的一件木盒,其上有文字作“”,原發表者釋作“侯”,施謝 捷先生改釋爲“夫人”合文。3程鹏萬先生把“群半灷量”中的“灷”讀作“寸”等等。這 些意見現在看來都正確可從。 三晉銘文研究綜述是系統而鹿鑼的工作,但限於篇幅,我們只能舉要概述,或在“歸字 說明”部分再作説明,學術界很多成果都體現在字表之中,這裡就不一一展開論述了。 ·李家浩:《戰树於疋布考》,《中阈錢帑》1986年第4期。 2李家浩:《戰國3布考》,李家浩:《著名中青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微教有出版社,2002年, 160頁。李家浩:《戰國货幣考(七篇)》,李家浩:《著名中青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 版社,2002年,167页。 3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復旦大學出士文赋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出 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待刊。 4吳良寶:《平肩空首布四考》,華東師葡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輯,廣西教 有出版社,2004年,165-167真。 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年第1期。 6陳邦懷:《戰國(行氣玉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1979年。 7黄盛璋:《司馬成公權的國別、年代與衡制周题》,《中國歷史博物館刊》1980年第2期。 8黄盛璋:《新出戰國金銀器銘文研究(三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解,中華書局,1985年。 9施谢捷:《古文字零釋四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 0李家浩:《釋上博戰國竹简(緇衣)中的“巫臣”合文一兼釋兆域圖“滋”和匱羌鐘“富”等字》,《康 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23-24頁。 1程鹏萬:《群半券量新考》,《中园歷史文物》2007年第3期。 2李家浩:《釋上博戰國竹簡(緇衣)中的“巫臣”合文一兼釋兆域圖“滋”和愿羌鐘“富”等字》,《康 樂集:曾意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23-24頁。 13施謝捷:《古文字零釋四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 37
三晉文字编·凡例 凡例 一、本字编所收錄的材料,國別(族氏)範圆包括趙、魏、韓、中山、兩周(東周、西周)、 鄭、衛:時間範園自春秋晚期到戰國末年;材料類别包括石器、銅器、兵器、璽印、陶文、 貨幣以及雜器等。僞器及真僞待定者均不收錄。 二、本字编收錄資料截止至2009年6月。 三、本字编主體由正编、合文、附錄三部分組成,並附有“筆畫檢字表”以便檢索。正编部 分分爲十四卷,收錄已釋或可隸定的三晉文字,見於《說文解字》者,字頭排列以《說文解 字》大徐本爲序,不見於《說文解字》者,則附於相應各部首之後,並在字頭右上角以*號 標示:合文部分專門收錄合書形式的字例,並以首字漢語拼音次序排列。尚不能確釋或者無 法隸定的字則收入附錄,並编有號碼。 四、每一字頭下收錄的字形,按照材料歸類,以石器、铜器、兵器、里印、陶文、貨幣和雜 器爲序。在各類材料下再分國別(族氏)。國別(族氏)按照趙、魏、韓、中山、兩周(東 周、西周)人鄭、衛的順序排列。各國字形又以先春秋後戰國的時代順序排列,同一王世者, 則以時間先後排列:時代不明確者,放到該國別字形之後。國別、時代均不明者統一放到骸 類別字形之後。 五、本字编以楷書爲字頭,如見於《說文》則在下面列出與之相應的小篆,小篆之下是字形。 字頭除個別字如“得”、“首”等外,一般不重出。重出者均有按語。 六、異體字一般出隸定字形,分行排列。釋文中括注出本字。能確定的通假,釋文一般先出 本字,再在本字後用“一”號表示通假的情沉。 七、每一字形下括注出器物名(貨幣則注明形制)、釋文、國別(族氏)和時代。國別(族 氏)、時代不明者,一概不括注。三晉璽印均是戰國之物,故不再注明時代。字形出處中出 現次數較多或名稱字數多的资料,一般使用簡稱。本字编附有“出處簡稱表”以便檢索。溫 縣盟書、沁陽盟書未有專門著錄書,但爲行文方便,分別簡稱“溫縣”、“沁陽”。 八、釋文中用“()”括注出通假字或本字。意思不全,但可據文意補全者,以“[]”括 注出釋文;銘文有誤者以“〈)”注出正字。釋文字數不明者以“…”表示:缺字、殘字 及不認藏的字則以“口”表示。 九、爲了版式美觀,正编中重文和合文的釋文均不出重文與合文符號,但資料來源表中的釋 文則保留了重文及合文符號,可供参考。 十、字形的選擇,以字形清楚的爲首選,同時兼顧各種異體,字跡不清或字形無特點者一般 不收。 十一、本字编收錄的字形,盡量採用原拓掃描錄入,部分見不到原拓的資料採用了慕本。原 拓與慕本同時出現時,僅出原拓出處。侯馬盟書因照片模糊不清,無法利用,故本字编所收 錄的所有字形均採用《侯馬盟書·字表》中的摹本。本字编所收字形已經過適當的缩放處理, 多非原大。 十二、本字编歸字,吸收了學術界大量研究成果,因體例所限,無法在字表中加以注明,各 家考釋意見的具體出處可參看“參考文獻”。論文已經結集出版或已收入論文集的,一般只 列出文集或專著:尚未結集或未能收入專著的則單獨列出。 十三、本字编附有“筆畫检字表”,檢字表中相同肇畫的字,按照在正编中出現的先後次序 排列。 十四、本字编對材料的時代説明採用簡稱,具體情況爲“春秋”簡稱“春”;“春秋晚期” 簡稱“春晚”:“戰國”筒稱“戰”;“戰國早期”簡稱“戰早”;“戰國中期”簡稱“戰 中”:“戰國晚期”簡稱“戰晚
三晉文字编·出處简稀表 出處簡稱表 簡稱 全稱 三代 《三代吉金文存》 小校 《小校經閣金文拓本》 善齋 《善齋吉金錄》 雙劍 《雙劍誃古器物圖錄》 集成 《殷周金文集成》 集錄 《近出殷周金文集錄》 銘文選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 新收 《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编》 中日 《中日厥美澳紐所見所拓所墓金文彙编》 遺珠 《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 夏商周青銅器 《夏商周青銅器研究》(東周篇下) 響編 《中山王罂器文字编》 罂墓 《馨墓一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 度量衡 《中國歷代度量衡考》 度量衡圖集 《中國度量衡圖集》 九店墓 《江陵九店東周墓》 趙卿墓 《太原晉国趙卿墓》 珍秦金·吳越三晉 《珍秦齋藏金·吳越三晉篇》 珍秦金·秦 《珍秦瘀藏金(秦銅器篇)》 吉博館藏兵器整理 《吉林省博物院館藏傳世先秦青銅兵器初步整理》 上博集刊 《上海博物館集刊》 古研 《古文字研究》 中國古研 《中國古文字研究》 雪齋二集 《雪齋學術論文二集》 揖芬集 《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 第二届論文集 《第二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 第三届論文集 《第三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 第四届論义集 《第四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义集》 雪齋二集 《雪齋學術論文二集》 璽彙 《古璽彙编》 璽文 《古璽文编》 故宫 《故宫博物院藏古罩印選》 湖南 《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璽印集》 吉林 《吉林出土古代官印》 吉大 《吉林大學藏古璽印選》 天印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古醒印選》 山東 《山東新出土古里印》 珍秦展 《珍秦齋古印展》 珍秦戰 《珍秦齋藏印(戰國篇)》 港印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集》 港續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