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克隆选择学说。克隆选择学说的核心论点是:①带有各种受体的免疫活性细 胞克隆早已存在,抗原的作用只是选择并激活相应的克隆:②细胞受体和该细胞 后代所分泌的产物(抗体)具有相同的特异性。细胞克隆选择学说不仅能说明抗 体形成的机制,也解释了不少免疫学现象,如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免疫记忆、 自身耐受、自身免疫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此学说的提出,奠定了现代免疫学的基 础。 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基因的深入研究,使免疫学的 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先后揭示了B细胞、T细胞上的抗原识别受体(BCR、TCR) 多样性产生机制:提出了免疫网络学说:抗体多样性的遗传控制:证明了细胞毒 性T细胞导致靶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的信号转导途径等等。 免疫学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也是生物学、医学的一个分支。现代免疫学的 研究已经从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和基因水平,仅从医学角度来说,已渗入到临床 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各个领域。与医学有密切关系的免疫血液学、免疫药理学、免 疫病理学、生殖免疫学、移植免疫学、肿瘤免疫学、抗感染免疫学等等。 免疫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随者科学的进步,新技术的发明和 使用,免疫学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人类控制和战胜各种传染病、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及肿瘤等疾病做出更大的贡献。 解放以后,我国在免疫学领域的研究也有长足的进步。在生物制品方面,我 国研制的多数产品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病毒学家李河民在乙脑病毒疫 苗方面的研究更是世界首创,取得世界领先水平,对降低乙型脑炎的发病率做出 了巨大贡献。现在,我国已和世界各国一起消灭了天花,基本消灭了脊髓灰质炎 病毒,控制了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大大降低了白喉、百日咳、麻疹、乙脑 等疾病的发病率
人物介绍 李河民,1956年开始,他带领几名青年助手,在设备简陋的实险室,进行了多年 研制乙型脑炎活疫苗的工作。终于在1966年培育出稳定性和免疫性都好的乙脑活疫苗 弱毒株S5-3株。这种疫苗经300多万人接种观察,证明是安全的并有一定的免疫力. 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李河民根据他们自己的科学实践经验,采用乳小白鼠皮下连续传代 的方法,使免疫性显著提高,再经蚀斑技术,终于成功地筛选到一株高度减毒、稳定性 好、不易返祖而免疫原性良好的弱毒株SA14-142株。李河民等人的这项科研成果属于 国际首创。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论文发表后,引起美国、德国和日本专家的重视,纷纷 来信索取资料。美国学者对此项成果给子高度评价,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大量生产该 乙脑活疫苗供发展中国家使用(图3)。 图3李河民 第二节微生物学概述 一、微生物的概念与种类 (一)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 通过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将其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见的微 小生物。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水、空气和自然环境的各个角落,也分布于人、 动物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 (二)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至少10万种以上。按其大小、结构和化学组成的不同 可分为三个型别
1.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最小,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无细胞结构, 能通过滤菌器,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病毒属之。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分化程度较低,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核仁, 缺乏完整的细胞器。此型微生物中有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 和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具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胞浆中具有完整的细胞器。真菌属之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 类和动植物的生存、自然界物质循环是有益的和必需的,与工农业生产、人类生 活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极少数微生物可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疾病,这些微生物称 为病原微生物。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分类以及与人类和动植物相 互关系的科学称为微生物学: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 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的科学称为医学微生物学。 三、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与现状 古代人类早已凭感性认识将微生物知识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疾病的防治中。 第一台显微镜的诞生 列文虎克(Leeuwen hoek,1632一1723),荷兰人。童年时对一切白然现象都有浓 厚的兴趣。列文虎克16岁那年在一家布店当学徒,却从眼镜店学会了磨制镜片。167G 年,他用自己磨制的镜片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这台显微镜能放大270倍,他用 此显微镜观察到污水、牙垢、粪便中存在大量的微小生物。这是人类第一次看见微生物, 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图4) 如民间常用的盐腌、糖渍、风干、烟熏等方法来保存食物,就是防止微生物生长 繁殖引起食物的腐败:北宋的刘真人认识到肺痨由“虫”引起:明朝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指出,病人的衣服蒸过再穿就不会传染一些疾病,表明当时就对 消毒有感性的认识。但人类并没有见过这些“虫”,当然也没有微生物的概念。 直到1676年荷兰人列文胡克自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人类才第一次观察到 微生物
19世纪中叶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首先证明 有机物质的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巴斯德为防止酒类的变质创用的加温处理法, 就是至今仍沿用于酒类和乳类消毒的巴氏消毒法。巴斯德开创了微生物的生理学 时代,也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一一微生物学。德国学者郭霍(Robert Koch,1843~ 1910)也是一位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在确立传染病病原体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他创用的固体培养基和染色技术,使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成为可能,并先后 确定了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发现了烟草花叶 病毒,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病毒。 20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 其是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 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电子显微镜、 色谱、免疫标记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 进步,大大促进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 类病毒、朊粒等逐渐被认识,并发现了许 多新的病原微生物如军团菌、弯曲菌、人图4列文虎克和他的第一台显微镜 此外,完成了多种病毒和细菌的基因测序工作:新型投苗不脚问世:实验检测技 术更是突飞猛进,向着快速、准确、微量、高度灵敏、特异与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医学微生物学迅速的发展,有些疾病如天花已被消灭,有些疾病如脊髓灰质 炎已完全被控制,但距离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目前,原有的 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变异频繁、耐药菌株的日益增多,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由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多种传染病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21世纪是生命科学飞速 发展的时代,医学微生物学将在控制、消灭传染病,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做出更大 贡献。 第三节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感染人的寄生虫和寄生虫病的科学。主要研究与医学 有关的寄生虫形态结构、生理、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病的 流行因素、致病机制、实验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寄生虫的概念与种类
寄生虫是指长期或短暂地依附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造成 宿主损害的低等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生物。由三部分组成: 1.医学蠕虫为软体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借助肌肉的伸缩而蠕动。包括 线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 2。医学原虫为单细胞真核动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运动、消化、 排泄、生殖等生理功能,有根足虫纲、鞭毛虫纲、纤毛虫纲和孢子虫。 3.医学节肢动物是指通过吸血、螫刺、传播疾病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危害 人类健康的节肢动物,主要有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唇足纲等。 二、人体寄生虫学的发展概况与现状 人类对寄生虫的认识由来已久,显微镜的使用对寄生虫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 的推动作用,1860年,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一一寄生虫学。由于各种新技术 的开发应用,特别是电子显微镜的使用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对寄生虫的研 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对寄生虫的致病机制、诊断和防治方面的的研究 取得了显著成绩。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很多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在我 国肆意横行,危害非常严重。建国后,国家非常重视对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对 多种寄生虫病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黑热病、丝虫 病得到全面控制或消灭,血吸虫病和疟疾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大幅下降。但我国幅 员辽阔,寄生虫病分布广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寄生虫病尚未完全 控制,如血吸虫病在部分地区的疫情仍有反复,恶性疟疾在部分地区的疫情还十 分严峻,因此我国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免疫,免疫有哪些功能? 2.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型别和种类? 3.什么是寄生虫? (陶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