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隆中对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诣(yi) 沔(mian) 璋( zhang) 胄(zhdu) 恤(x0) 算(dan) 殆(dai) 戎(rong) 2.雅词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之,代词,代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许, 承认,同意。 谓为信然:说是确实这样。谓,说。信然,确实这样 器:器重,重视。 与俱来:和(他)一起来 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诣:拜访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屏人: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因,于是、就此。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崩溃。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就因此失败了,(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用,因此。猖蹶,失 败 然志犹未已: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犹,仍,还。已,止 计将安出:意思是说,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呢?计,计策。出,产生 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利尽南海: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说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殆,大概。资,资助,给予。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3.一词多义 (1)为:①好为“梁父吟”(作动词,可译为“唱”);②谓为信然(译作“是”);③以 弱为强者(作动词,可译为“成为”);④贤能为之用(表示被动读阳平,可译为“被”) (2)将:①则命一上将(名词,将领);②将荆州之军(调动,率领);③君谓计将安 出(副词,将要)。 (3)然:①谓为信然(形容词词尾):②然操遂能克绍(连词,然而):③豁然开朗(形 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志犹未已(连词,然而)
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隆中对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诣(yì) 沔(miǎn) 璋(zhāng) 胄(zhòu) 恤(xù) 箪(dān) 殆(dài) 戎(róng) 2.雅词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之,代词,代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许, 承认,同意。 谓为信然:说是确实这样。谓,说。信然,确实这样。 器:器重,重视。 与俱来:和(他)一起来。 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诣:拜访。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屏人: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因,于是、就此。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崩溃。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就因此失败了,(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用,因此。猖蹶,失 败。 然志犹未已: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犹,仍,还。已,止。 计将安出:意思是说,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呢?计,计策。出,产生。 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利尽南海: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说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殆,大概。资,资助,给予。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3.一词多义 (1)为:①好为“梁父吟”(作动词,可译为“唱”);②谓为信然(译作“是”);③以 弱为强者(作动词,可译为“成为”);④贤能为之用(表示被动读阳平,可译为“被”)。 (2)将:①则命一上将(名词,将领);②将荆州之军(调动,率领);③君谓计将安 出(副词,将要)。 (3)然:①谓为信然(形容词词尾):②然操遂能克绍(连词,然而);③豁然开朗(形 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志犹未已(连词,然而)
(4)已:①然志犹未已(动词,停止,完):②自董卓已来(介词,通“以”。);③今 操已拥百万之众(副词,已经)。 省略句 ①君与俱来(“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句意是:您和他一起来。) ②此诚不可与争锋(“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句意是:既然如此,我们实在是不能 和他争强斗胜。 ③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以”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 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句段品味】 1.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品味:“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于此我 们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 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 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 阀混战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他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品味:“身长八尺”,是外貌描写。这堂堂仪表的外貌描写,不仅为了显示了人物的魁伟 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接着写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 更看出他不同于芸芸众生。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 业的显赫一时的豪杰。乐毅,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的国相,曾率五国之师伐齐,拿下齐国七十 余城,迫使齐滑王狼狈出奔的英雄。诸葛亮“自比于”他们,说明他和他们一样胸怀大志 决非庸人 3.凡三往,乃见。 品味:这既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 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证明了自己的诚心,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 4.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品味:刘备首先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天下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 汉室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主要指曹操)窃取政权的强烈不满。 接着又以十分谦逊的口吻和坚定的态度述说了自己“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的抱负 最后诚挚恳切地提出咨询,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 5.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 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 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昊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
(4)已:①然志犹未已(动词,停止,完);②自董卓已来(介词,通“以”。);③今 操已拥百万之众(副词,已经)。 4.省略句 ①君与俱来(“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句意是:您和他一起来。) ②此诚不可与争锋(“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句意是:既然如此,我们实在是不能 和他争强斗胜。) ③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以”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 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句段品味】 1.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品味:“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于此我 们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 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 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 阀混战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他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品味:“身长八尺”,是外貌描写。这堂堂仪表的外貌描写,不仅为了显示了人物的魁伟 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接着写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 更看出他不同于芸芸众生。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 业的显赫一时的豪杰。乐毅,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的国相,曾率五国之师伐齐,拿下齐国七十 余城,迫使齐滑王狼狈出奔的英雄。诸葛亮“自比于”他们,说明他和他们一样胸怀大志, 决非庸人。 3.凡三往,乃见。 品味:这既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 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证明了自己的诚心,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 4.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品味:刘备首先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天下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 汉室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主要指曹操)窃取政权的强烈不满。 接着又以十分谦逊的口吻和坚定的态度述说了自己“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的抱负。 最后诚挚恳切地提出咨询,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 5.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 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 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
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 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 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这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品味: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 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 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 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历史的实践雄辩地证明,诸葛亮的预见非常英明。只是 由于刘备、关羽曾一度没有坚定地执行联孙抗曹的外交政策,结果遭到了孙、曹两面的夹攻, 而失去了荆州。特别是吴、蜀彝陵一战,西蜀元气大伤,再加上刘备和诸葛亮相继死去,后 主刘禅昏庸无能,西蜀每况愈下,致使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规划完全落空 【课文赏析】 译文: 诸葛亮祭自耕辟地;年(父略):他身蒿人尺:经索把自 乙比车警带 、乐毅,时人莫之许 也。惟博陵崔 乐毅,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种说法。只有博陵人崔 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 亮友 善,谓 为信.然 川平、颍川人徐庶与诸葛亮交情很好,认为(这种说法)是确切的 与众不同的抱负。 新野。徐庶 先主,先主器之 当时刘备正屯兵在新野。徐庶去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 先主曰:“诸葛孔 者 卧 飞的龙将 将军 愿见之 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一条尚未腾飞 将军是否愿意见他 呢?”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登门拜访,不能 屈 致也。将军宜枉驾 降低他的身份召他来。将军您应该委屈一下,亲自去拜访他 徐庶的推荐 喫是喜遂去再访请葛凳;总共1三次;到:导是备年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 随从,说:“汉朝崩溃,奸臣窃取了杈力,皇上遭难出逃。我没有考虑自己 德量力,欲 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 德行和能力,想在天下人面前伸张正义,然而我才识浅簿,因此屡遭挫 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 君谓 改,以至弄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我的志向还没有丧失,您认为兴复大 辞端呢猫 刘备问计
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 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 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这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品味: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 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 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 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历史的实践雄辩地证明,诸葛亮的预见非常英明。只是 由于刘备、关羽曾一度没有坚定地执行联孙抗曹的外交政策,结果遭到了孙、曹两面的夹攻, 而失去了荆州。特别是吴、蜀彝陵一战,西蜀元气大伤,再加上刘备和诸葛亮相继死去,后 主刘禅昏庸无能,西蜀每况愈下,致使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规划完全落空。 【课文赏析】 译文: 与众不同的抱负。 徐庶的推荐。 刘备问计
已来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专权)以来,天下豪 杰一并菇 起,跨州 起兵,占领多 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然 州郡的数也数不清。 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 竟能够打败袁绍,由弱变强的原因,不仅是占有天时,而且也在于人的谋 L,今操已拥百 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 诚 划现在曹操拥有百万雄兵,挟持着皇帝来命令诸侯,这样,(我们)实在 可与争锋。孙杈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 不能与(他)争胜。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心归 ,贤能 为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 也。荆 竹、贤德的人才都被他任用,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不可以谋取他·荆 尽南海,东连昊会,西通 兩北靠汉水、沔水,有利的地势通达南海,东面连接吴郡、会稽、西面直通 劉是具必之题:可是的圭人获尊(在:笑概 天所 以资将军,将军岂 有意乎?益州 险塞 沃 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对它有意呢?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玫,肥沃 千里 天府 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 上地连绵干里,是个天然富庶的地方,汉鬲祖依靠它成就了帝业。刘璋 ,张鲁在北,民殷”“国富 不知存恤 糊涂懦弱,张鲁在北面,人口众多,地方富足,却不懂得爱抚(人民)。有 才能的人都希望遇上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族的后代,信用和道德闻名 四海, 揽英雄,思贤如渴,若 跨有荆益 天下,又能广泛地招纳荚雄,求贤之心如饥似渴,如果能占领荆州、益州, 其岩阻 把守住那些险要的地方,西面和各族搞妤关系,南面安抚夷越各族,对外 名紆茭好:为肉明跤理:一豆夏生雯化:题象二页夫蒋率剩州 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 的军队向宛、洛一带进军,将军您亲自统帅益州的军队出师秦川,老百姓 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车者乎?诚 是,则 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浆来迎接您呢?果真能像这样,那么(统一中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国的)霸业就可以成功,汉朝就可以复兴了 诸葛亮出策。 先主曰:“善!”于是 亮情好日 刘备说:“好!”于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友情一天比一天亲密起来。 关羽、张飞等 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 关羽和张飞等人心里很不高兴,刘备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好像 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鱼有了水一样。希望你们不妥再说了。”关羽和张飞这才不谥什么了 写刘备劝关、张要信任诸葛亮。再次侧面表现 赏析: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
诸葛亮出策。 写刘备劝关、张要信任诸葛亮。再次侧面表现。 赏析: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
现诸葛亮的抱负;第二部分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此处惜墨如金,用笔洗炼:第三部分 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第四部分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 性 本文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 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围绕着这一句来写。“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于 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 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 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 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只能“就见”,不能 屈致”,则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 第3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痛陈隐衷的情况,表面上写刘备,实际上仍是侧面写诸葛亮。诸 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他的志向并不在于君临天下,而在辅明君复兴汉室。刘 备叹惜“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诸葛亮深有同感: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 精神,使诸葛亮激情奋发。这是他俩政治结合的基础,而刘备“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三 顾茅庐,诚恳求教,更使诸葛亮不能不动情,这时,他确认刘备是自己心目中的明君,因此 才有著名的隆中对策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为文章的“蓄势”内容。下面是诸葛亮的大段对策,是文章的 高潮。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诸葛亮首先总论天下 形势是“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只要有实力,就可以称霸一方。这是当时存在的事实。 然后,在众豪杰中举出曹操和孙权来分析。诸葛亮针对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 侯”的实际情况,告诫刘备实在不可与曹操争锋。而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 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指出了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也 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 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 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有在曹操、 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一一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 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 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 取荆、益的客观条件。夺取了荆、益以后又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认为,必须努力壮大自己 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对此,他充分肯定了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 贤如渴”的优点,告诉刘备在夺取了荆州、益州以后要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接着又用“跨 “保”“和”“抚”“结”“修”6个字把基本的内政外交政策准确、生动地概括了出来,十 分深刻。下一步,在天下有变的时候,则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击,北伐曹氏。诸葛亮最后总 结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历史证明,他的设计是正确的。诸葛亮的雄才 大略,正体现在这里。这对既缺实力又无地盘的刘备来说,当然是正中下怀。所以“先主曰: 善’”。这番对策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 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 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是正面描写,也是文章的高潮。至此,这位年轻的政治家、军事 家的形象十分鲜明地呈现出来 然而,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 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 加光彩夺目。 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在本文中主要是从他那一大段对策中体现出来的。但如果只有那段
现诸葛亮的抱负;第二部分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此处惜墨如金,用笔洗炼;第三部分 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第四部分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 性。 本文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 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围绕着这一句来写。“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于 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 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一 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 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只能“就见”,不能 “屈致”,则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 第 3 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痛陈隐衷的情况,表面上写刘备,实际上仍是侧面写诸葛亮。诸 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他的志向并不在于君临天下,而在辅明君复兴汉室。刘 备叹惜“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诸葛亮深有同感;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 精神,使诸葛亮激情奋发。这是他俩政治结合的基础,而刘备“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三 顾茅庐,诚恳求教,更使诸葛亮不能不动情,这时,他确认刘备是自己心目中的明君,因此 才有著名的隆中对策。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为文章的“蓄势”内容。下面是诸葛亮的大段对策,是文章的 高潮。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诸葛亮首先总论天下 形势是“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只要有实力,就可以称霸一方。这是当时存在的事实。 然后,在众豪杰中举出曹操和孙权来分析。诸葛亮针对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 侯”的实际情况,告诫刘备实在不可与曹操争锋。而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 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指出了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也 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 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 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有在曹操、 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 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 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 取荆、益的客观条件。夺取了荆、益以后又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认为,必须努力壮大自己, 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对此,他充分肯定了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 贤如渴”的优点,告诉刘备在夺取了荆州、益州以后要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接着又用“跨” “保”“和”“抚”“结”“修” 6 个字把基本的内政外交政策准确、生动地概括了出来,十 分深刻。下一步,在天下有变的时候,则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击,北伐曹氏。诸葛亮最后总 结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历史证明,他的设计是正确的。诸葛亮的雄才 大略,正体现在这里。这对既缺实力又无地盘的刘备来说,当然是正中下怀。所以“先主曰: ‘善’”。这番对策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 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 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是正面描写,也是文章的高潮。至此,这位年轻的政治家、军事 家的形象十分鲜明地呈现出来。 然而,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 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 加光彩夺目。 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在本文中主要是从他那一大段对策中体现出来的。但如果只有那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