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光明新区产业规划调控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2020年目标指标属性 类别宏观效益 GDP 1000亿元 预期性 123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0% 指导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2% 指导性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10%(年均提高)预期性 万元GDP建设用地 -8%(年均下降)约束性 56789 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 12%(年均提高)约束性 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预期性 研发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 创新能力 10%以上 比重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 55%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中自主知识产权所 65% 占比重 预期性 11.万元GDP能耗 2%(年均下降)约束性 资源利用与 万元GDP水耗 -2%(年均下降)约束性 1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S0、COD 3%(年均下降)约束性 环|14.|污水集中处理率 100% 约束性 境|15.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98% 约束性 二)分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08-2010年):打基础快发展阶段。主要是打牢基础 扩大产业规模、构建框架、加快发展。通过加速培育化合物半导体、平 板显示等主导产业,奠定发展基础,引进建成投产4个左右年产值50 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龙头项目;三大制造业集聚基地初步形成;强力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和配套功能。本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23%左右,到2010年达到26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大约在 8
8 表 2 光明新区产业规划调控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年目标 指标属性 1. GDP 1000 亿元 预期性 2.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50% 指导性 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42% 指导性 4.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10%(年均提高) 预期性 5. 万元 GDP 建设用地 -8%(年均下降) 约束性 宏 观 效 益 6. 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 12%(年均提高) 约束性 7. 研发支出占 GDP 比重 5% 预期性 8. 研发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 比重 10%以上 预期性 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 重 55% 预期性 创 新 能 力 10.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中自主知识产权所 占比重 65% 预期性 11. 万元 GDP 能耗 -2%(年均下降) 约束性 12. 万元 GDP 水耗 -2%(年均下降) 约束性 13.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SO2、COD) -3%(年均下降) 约束性 14. 污水集中处理率 100% 约束性 资 源 利 用 与 环 境 15.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98% 约束性 (二)分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08-2010 年):打基础快发展阶段。主要是打牢基础、 扩大产业规模、构建框架、加快发展。通过加速培育化合物半导体、平 板显示等主导产业,奠定发展基础,引进建成投产 4 个左右年产值 50 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龙头项目;三大制造业集聚基地初步形成;强力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和配套功能。本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 23%左右,到 2010 年达到 265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大约在
0.7%:66.1%:33.2%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35%以上 第二阶段(2011-2015年):强化提升阶段。主要是强化高新技术 产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位、提升产业层 次、完善产业体系。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通信设备、视听电子和 生物医药等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内衣、模具、钟表、仪器仪 表等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提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 业加速发展,吸引一批总部型企业进驻。本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5%,到2015年达到5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大约在0.4‰:64.5‰: 35.0%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40%以上。 第三阶段(2016-2020年):趋向成熟发展阶段。建成国际知名 全国一流的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服务和出口基地;先进制 造业出现由加工制造为主向研发、菅销两端为主转型;现代服务业具有 显著的外部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 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本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 到2020年达到1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大约在0.3%:57.7‰: 42%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50%以上 四、发展战略 实施细分市场和结构升级战略,推动提升“光明制造”。对于 新兴细分市场抢占制高点,采取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细分市场,着力彰 显自身特色,努力培育核心优势。对于处于成熟细分市场的行业尤其是 传统制造业,鼓励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的应用,强化研发、设计
9 0.7%:66.1%:33.2%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 35%以上。 第二阶段(2011-2015 年):强化提升阶段。主要是强化高新技术 产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位、提升产业层 次、完善产业体系。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通信设备、视听电子和 生物医药等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内衣、模具、钟表、仪器仪 表等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提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 业加速发展,吸引一批总部型企业进驻。本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5%,到 2015 年达到 560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大约在 0.4%:64.5%: 35.0%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 40%以上。 第三阶段(2016-2020 年):趋向成熟发展阶段。建成国际知名、 全国一流的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服务和出口基地;先进制 造业出现由加工制造为主向研发、营销两端为主转型;现代服务业具有 显著的外部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 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本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3%, 到 2020 年达到 1000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大约在 0.3%:57.7%: 42%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 50%以上。 四、 发展战略 ——实施细分市场和结构升级战略,推动提升“光明制造”。对于 新兴细分市场抢占制高点,采取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细分市场,着力彰 显自身特色,努力培育核心优势。对于处于成熟细分市场的行业尤其是 传统制造业,鼓励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的应用,强化研发、设计
菅销、供应链管理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快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的转 型升级。 一一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大力培育“光明创造”。贯彻落实市委市 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提升自 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推动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政府管理等全方位创新 通过自主创新及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强化“光明创造”,推动产业结构 向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发展。 一一实施超常规推动服务业发展战咯,强力培育“光明服务”。适 应深圳市乃至珠江三角洲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要求,抓住全球 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和服务业加快转移、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战略机 遇,改变新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摆脱狭隘工业化理念和单一工业 园区开发模式,实施超常规推动战略,把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 服务业与工业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着力培育“光明服务”新形象,推 动新区由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组装为主向研发、营销、品牌等产业价 值链高端拓展延伸,建设能够高效服务新区、服务市内和辐射周边区域 的现代服务体系,对构建“三高两低”的产业结构形成强力支撑。 一一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光明品牌”。从产品、企业、园区 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光明品牌”体系,促进新区从 成本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和品牌竞争,使产业发展和区域品牌形成良 性循环,提升新区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中国世界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 驰名商标及中国出口名牌,鼓励企业走品牌精品经营之路
10 营销、供应链管理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快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的转 型升级。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大力培育“光明创造”。贯彻落实市委市 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提升自 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推动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政府管理等全方位创新。 通过自主创新及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强化“光明创造”,推动产业结构 向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发展。 ——实施超常规推动服务业发展战略,强力培育“光明服务”。适 应深圳市乃至珠江三角洲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要求,抓住全球 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和服务业加快转移、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战略机 遇,改变新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摆脱狭隘工业化理念和单一工业 园区开发模式,实施超常规推动战略,把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 服务业与工业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着力培育“光明服务”新形象,推 动新区由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组装为主向研发、营销、品牌等产业价 值链高端拓展延伸,建设能够高效服务新区、服务市内和辐射周边区域 的现代服务体系,对构建“三高两低”的产业结构形成强力支撑。 ——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光明品牌”。从产品、企业、园区、 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光明品牌”体系,促进新区从 成本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和品牌竞争,使产业发展和区域品牌形成良 性循环,提升新区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中国世界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 驰名商标及中国出口名牌,鼓励企业走品牌精品经营之路
五、主要任务 (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标准、高水平、跨 越式发展提供条件 适应新区未来发展对运输通道提出的更高要求,从对外和区内两个 方面加快交通运输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加大以电力、燃气供应为重点的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电网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对变电站址、线路 走廊及电缆沟提前预控。统筹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区内的三网融合, 推动新区企业信息化改造。支持产业集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公共技术 平台、公共测试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形成研发、项目孵化、培训、信 息交流、产品展示、商务服务等为一体的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产业竞争 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突出重点项目带动和链群发展,着力推进主导产业快速扩张 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协调土地、能源、市政配套等关键要素供给 引进创新型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化合物半导体、平板 显示、通信设备、视听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内 衣、模具、钟表、光学仪器等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支持发展公司总部及 商务服务以及旅游、商贸、房地产等,加快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强产业 带动和支撑作用;积极引进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节点,引导重 要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快形成以“三高两低 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整合提升存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结合新区城市化和旧城区改造,加速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11 五、 主要任务 (一)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标准、高水平、跨 越式发展提供条件 适应新区未来发展对运输通道提出的更高要求,从对外和区内两个 方面加快交通运输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加大以电力、燃气供应为重点的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电网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对变电站址、线路 走廊及电缆沟提前预控。统筹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区内的三网融合, 推动新区企业信息化改造。支持产业集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公共技术 平台、公共测试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形成研发、项目孵化、培训、信 息交流、产品展示、商务服务等为一体的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产业竞争 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 突出重点项目带动和链群发展,着力推进主导产业快速扩张 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协调土地、能源、市政配套等关键要素供给, 引进创新型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化合物半导体、平板 显示、通信设备、视听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内 衣、模具、钟表、光学仪器等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支持发展公司总部及 商务服务以及旅游、商贸、房地产等,加快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强产业 带动和支撑作用;积极引进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节点,引导重 要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快形成以“三高两低” 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 整合提升存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结合新区城市化和旧城区改造,加速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产业与企业,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传统加工贸易型企业由加 工装配为主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咨 询、自主品牌等方向转型升级,由价值链的低端区段向中高端区段、由 单一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 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四)强力推动服务业超常规发展 实施超常规推动战略,形成可持续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 系和保障机制,推动服务业超常规加快发展,建设能够高效服务新区 深圳市区和周边区域的现代服务体系。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强有力的 组织协调、丰富而有力的手段、集成政策、体制、资源、人才优势资源, 进行可持续的政策推动。加快发展旅游、商贸、房地产和加速器等带动 性强的项目;积极引进研发创新型企业、各类公司总部;鼓励发展产业 链上的产品研发、工业设计、产品分销、售后服务、技术培训、系统解 决方案服务、供应链管理、品牌推广等专业化服务和高附加价值环节 加快推进金融机构、创业投资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入 (五)着力培育自主创新与自主研发能力 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产 学、研结合,争取在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 立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完善科技创新功能,加 强科技创新平合建设,突出产业化环节。重点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 设计平台、信息咨询平台、产品测试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等公共服务平 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重大科技攻关
12 产业与企业,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传统加工贸易型企业由加 工装配为主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咨 询、自主品牌等方向转型升级,由价值链的低端区段向中高端区段、由 单一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 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四) 强力推动服务业超常规发展 实施超常规推动战略,形成可持续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 系和保障机制,推动服务业超常规加快发展,建设能够高效服务新区、 深圳市区和周边区域的现代服务体系。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强有力的 组织协调、丰富而有力的手段、集成政策、体制、资源、人才优势资源, 进行可持续的政策推动。加快发展旅游、商贸、房地产和加速器等带动 性强的项目;积极引进研发创新型企业、各类公司总部;鼓励发展产业 链上的产品研发、工业设计、产品分销、售后服务、技术培训、系统解 决方案服务、供应链管理、品牌推广等专业化服务和高附加价值环节; 加快推进金融机构、创业投资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入。 (五) 着力培育自主创新与自主研发能力 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产、 学、研结合,争取在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 立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完善科技创新功能,加 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产业化环节。重点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 设计平台、信息咨询平台、产品测试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等公共服务平 台;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重大科技攻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