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鉴赏知识储备 把握常识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1)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 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和词。(2)从表现 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3)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 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 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 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 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 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 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 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 及彼。(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 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 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 上把握。如: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煜、姜 夔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三)总结规律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 感情。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
中考古诗鉴赏知识储备 把握常识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1)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 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和词。(2)从表现 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3)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 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 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 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 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 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 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 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 及彼。(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 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 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 上把握。如: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煜、姜 夔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三)总结规律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 感情。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
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 (1)要明确,忌含糊。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ⅹ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 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 (2)要具体,忌空泛。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 情感,或者是手法等。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 话,泛泛而谈。 (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 往往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造成失分。 (4)顺势而为,忌唱反调。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如就李白《春 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 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 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 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二常见题型的问答模式 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 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 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 语言再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 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 (1)要明确,忌含糊。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 XX 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 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 (2)要具体,忌空泛。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 情感,或者是手法等。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 话,泛泛而谈。 (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 往往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造成失分。 (4)顺势而为,忌唱反调。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如就李白《春 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 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 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 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二 常见题型的问答模式 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1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 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 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 语言再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 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 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 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 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 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 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 暗;“草虫鸣”反衬岀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 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 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 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 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 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 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 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 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 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 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 念之情(步骤三)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 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 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 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 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 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 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 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 念之情(步骤三)。 4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 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 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 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
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 骤三)。 5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 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 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考虑。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 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手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 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6赏析思想情感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岀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 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步骤二:用诗中有关语句具 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 骤三)。 5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 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 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考虑。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 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手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 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6 赏析思想情感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 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步骤二:用诗中有关语句具 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