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1地表水中的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 2.1.1概述 水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主要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 2.1.11物理过程(作用) 只对水中污染物的存在位置变化产生作用,而不对其 性质变化产生作用。其主要过程(作用)包括:移流(推 流、对流)、扩散(包括紊动扩散和离散等)、沉降或再 悬浮,以上过程(及作用)常称稀释混合。 2.1.1.2化学过程(作用) 主要是水中污染物在不同化学反应过程(作用)下 其污染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如:有机变无机、高分子变低 子、溶解物生成难溶物等)。其主要过程(作用)包括: 氧化或还原、分解或化合、溶解或再析岀、酸碱中和、混 凝及吸附等
2.1 地表水中的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 2.1.1 概述 水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主要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 2.1.1.1 物理过程(作用) 只对水中污染物的存在位置变化产生作用,而不对其 性质变化产生作用。其主要过程(作用)包括:移流(推 流、对流)、扩散(包括紊动扩散和离散等)、沉降或再 悬浮,以上过程(及作用)常称稀释混合。 2.1.1.2 化学过程(作用) 主要是水中污染物在不同化学反应过程(作用)下, 其污染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如:有机变无机、高分子变低 分子、溶解物生成难溶物等)。其主要过程(作用)包括: 氧化或还原、分解或化合、溶解或再析出、酸碱中和、混 凝及吸附等
2.1.1.3生物过程(作用) 水中污染物在水中生物(主要是水中微生物)的 作用下,其性质或存在位置(状态)发生变化。其主 要过程就是水生物对水中污染物的利用过程。主要原 因是水中生物将某种(些)污染物作为自己的食物及 营养(能量)的来源,它们消耗利用了水中的这种 (些)污染物,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
2.1.1.3 生物过程(作用) 水中污染物在水中生物(主要是水中微生物)的 作用下,其性质或存在位置(状态)发生变化。其主 要过程就是水生物对水中污染物的利用过程。主要原 因是水中生物将某种(些)污染物作为自己的食物及 营养(能量)的来源,它们消耗利用了水中的这种 (些)污染物,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
2.1.2河流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 2.1.21对流(也称移流、推流等)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受到水流运动作用,随水体 流动一同迁移的情况。 2.1.22扩散(包括离散、弥散等)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迁 移。它包括分子态扩散、水流紊动扩散和水流不均匀 的离散等
2.1.2 河流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 2.1.2.1 对流(也称移流、推流等)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受到水流运动作用,随水体 流动一同迁移的情况。 2.1.2.2 扩散(包括离散、弥散等)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迁 移。它包括分子态扩散、水流紊动扩散和水流不均匀 的离散等
2.1.2.3混合(也称稀释混合)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分布由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作 用)。从排污口至水质均匀混合前的水域,称为混合区。 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其影响水域的边界(即受排放污水影 响水域与没有受到排放污水影响水域相接的边界线)称为 污染带(河流、湖库)或污染锋面(海洋)。 由于一般河流的河宽远大于水深,因此污染物进入水 体后垂向(沿水深方向)容易混合均匀,且水体流动(沂 速)对污染物的迁移作用要大于扩散。因此,如要进行污 带(或超标水域)预测时,常采用二维模式,在实用水 质模型公式中,纵向(沿水流方向)主要考虑对流作用, 横向(沿河宽方向)仅考虑扩散作用,垂向一般认为水质 分布均匀
2.1.2.3 混合(也称稀释混合)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分布由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作 用)。从排污口至水质均匀混合前的水域,称为混合区。 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其影响水域的边界(即受排放污水影 响水域与没有受到排放污水影响水域相接的边界线)称为 污染带(河流、湖库)或污染锋面(海洋)。 由于一般河流的河宽远大于水深,因此污染物进入水 体后垂向(沿水深方向)容易混合均匀,且水体流动(流 速)对污染物的迁移作用要大于扩散。因此,如要进行污 染带(或超标水域)预测时,常采用二维模式,在实用水 质模型公式中,纵向(沿水流方向)主要考虑对流作用, 横向(沿河宽方向)仅考虑扩散作用,垂向一般认为水质 分布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