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1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6.1.1水体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概述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 程 6.1.1.1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沉淀 作用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中含有的微小的悬浮颗粒,如颗粒态的重金属、虫卵等 由于流速较小逐渐沉到水底。污染物沉淀对水质来说是净化,但对底泥来说则污 染物反而增加。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水 体的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 (1)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 的紊动扩散。 (2)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迁移的随流输移 (3)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由河岸及河底阻力所 致)而引起分散 6.1.1.2化学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是水体化学净化的重要作用。流动的水流通过水面波浪不断将 大气中的氧气溶入,这些溶解氧与水中的污染物将发生氧化反应,如某些重金属 离子可因氧化生成难溶物(如铁、锰等)而沉降析出:硫化物可氧化为硫代硫酸 盐或硫而被净化。还原作用对水体净化也有作用,但这类反应多在微生物作用下 进行。天然水体接近中性,酸碱反应在水体中的作用不大。天然水体中含有各种 各样的胶体,如硅、铝、铁等的氢氧化物、黏土颗粒和腐殖质等,由于有些微粒具 有较大的表面积,另有一些物质本身就是凝聚剂,这就是天然水体所具有的混凝沉 淀作用和吸附作用,从而使有些污染物随着这些作用从水中去除 169
169 6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1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6.1.1 水体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概述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 程。 6.1.1.1 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沉淀 作用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中含有的微小的悬浮颗粒,如颗粒态的重金属、虫卵等 由于流速较小逐渐沉到水底。污染物沉淀对水质来说是净化,但对底泥来说则污 染物反而增加。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水 体的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 (1)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 的紊动扩散。 (2)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迁移的随流输移。 (3)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由河岸及河底阻力所 致)而引起分散。 6.1.1.2 化学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是水体化学净化的重要作用。流动的水流通过水面波浪不断将 大气中的氧气溶入,这些溶解氧与水中的污染物将发生氧化反应,如某些重金属 离子可因氧化生成难溶物(如铁、锰等)而沉降析出;硫化物可氧化为硫代硫酸 盐或硫而被净化。还原作用对水体净化也有作用,但这类反应多在微生物作用下 进行。天然水体接近中性,酸碱反应在水体中的作用不大。天然水体中含有各种 各样的胶体,如硅、铝、铁等的氢氧化物、黏土颗粒和腐殖质等,由于有些微粒具 有较大的表面积,另有一些物质本身就是凝聚剂,这就是天然水体所具有的混凝沉 淀作用和吸附作用,从而使有些污染物随着这些作用从水中去除
6.1.1.3生物过程 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 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当作食饵消耗掉,将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 简单无机物。影响生物自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 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生物自净的快慢与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和性质有 关。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中的蛋白质、脂肪类等是极易分解的。但大多数有 机物分解缓慢,更有少数有机物难分解,如造纸废水中的木质素、纤维素等,需 经数月才能分解,另有不少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极难分解并有剧毒,如滴滴涕、六 六六等有机氯农药和用作热传导体的多氯联苯等。水生物的状况与生物自净有密 切关系,它们担负着分解绝大多数有机物的任务。蠕虫能分解河底有机污泥,并 以之为食饵。原生动物除了因以有机物为食饵对自净有作用外,还和轮虫、甲壳 虫等一起维持着河道的生态平衡。藻类虽不能分解有机物,但与其他绿色植物 起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从而成为水中氧气的 重要补给源。其他如水体温度、水流状态、天气、风力等物理和水文条件以及水 面有无影响复氧作用的油膜、泡沫等均对生物自净有影响。 61.2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 废水进入河流水体后,不是立即就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与河流水体完全混合 虽然在垂向方向上一般都能很快地混合,但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纵向距离才能 达到横向完全混合。这段距离通常称为横向完全混合距离(x1)。纵向距离(x) 小于x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大于x1的区域称为断面完全混合区。如图61-1 所示 在某些较大的河流中,横向混合可能达不到对岸,横向混合区不断向下游远 处扩展,形成所谓“污染带”。 在不同的区域,影响污染物的浓度和输移、转化特性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 也有差异。 在横向混合区,排入的废水和上游来水的初始混合稀释程度,取决于排放口 的各种特性和河流状况。随着水流携带污染物向下游输移,横向混合使污染物沿 河流横向分散,进一步与上游来水混合稀释
170 6.1.1.3 生物过程 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 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当作食饵消耗掉,将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 简单无机物。影响生物自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 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生物自净的快慢与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和性质有 关。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中的蛋白质、脂肪类等是极易分解的。但大多数有 机物分解缓慢,更有少数有机物难分解,如造纸废水中的木质素、纤维素等,需 经数月才能分解,另有不少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极难分解并有剧毒,如滴滴涕、六 六六等有机氯农药和用作热传导体的多氯联苯等。水生物的状况与生物自净有密 切关系,它们担负着分解绝大多数有机物的任务。蠕虫能分解河底有机污泥,并 以之为食饵。原生动物除了因以有机物为食饵对自净有作用外,还和轮虫、甲壳 虫等一起维持着河道的生态平衡。藻类虽不能分解有机物,但与其他绿色植物一 起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从而成为水中氧气的 重要补给源。其他如水体温度、水流状态、天气、风力等物理和水文条件以及水 面有无影响复氧作用的油膜、泡沫等均对生物自净有影响。 6.1.2 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 废水进入河流水体后,不是立即就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与河流水体完全混合。 虽然在垂向方向上一般都能很快地混合,但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纵向距离才能 达到横向完全混合。这段距离通常称为横向完全混合距离(x1)。纵向距离(x) 小于 x1 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大于 x1 的区域称为断面完全混合区。如图 6.1-1 所示。 在某些较大的河流中,横向混合可能达不到对岸,横向混合区不断向下游远 处扩展,形成所谓“污染带”。 在不同的区域,影响污染物的浓度和输移、转化特性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 也有差异。 在横向混合区,排入的废水和上游来水的初始混合稀释程度,取决于排放口 的各种特性和河流状况。随着水流携带污染物向下游输移,横向混合使污染物沿 河流横向分散,进一步与上游来水混合稀释
Ex,Ey 排放口 (a) 放口垂向混 777777777777777m777777777m7m7 图6.1-1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示意 在横向混合以下的完全混合区,污染物在河流断面上完全混合 在该区域,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输移、转化过程,污染物的浓 度被进一步降低。这些过程通常采用质量输移、扩散方程、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 来描述。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扩散系数、反应速率都可能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 在河流中,影响污染物输移的最主要的物理过程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 合 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随水流的运动。可以在横向、垂向、纵向发生对 流。在河流中,主要是纵向的。所要求的数据只是上游来流量。河流流量可以通 过测流、示踪硏究或曼宁公式计算得到。对于较复杂的水流,要获得可靠的流量 数据,需要进行专门的水动力学实测及模拟计算 横向扩散指是由于水流中的紊动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 态物质的混合。可以根据包含河流水深、流速以及河道的不规则性的公式来估算 横向扩散系数EL。在横向混合区内,对流和横向扩散混合是最重要的,有时纵向 混合也不能忽略。 纵向离散是由于主流在横、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
171 图 6.1-1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示意 在横向混合以下的完全混合区,污染物在河流断面上完全混合。 在该区域,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输移、转化过程,污染物的浓 度被进一步降低。这些过程通常采用质量输移、扩散方程、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 来描述。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扩散系数、反应速率都可能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 变化。 在河流中,影响污染物输移的最主要的物理过程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 合。 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随水流的运动。可以在横向、垂向、纵向发生对 流。在河流中,主要是纵向的。所要求的数据只是上游来流量。河流流量可以通 过测流、示踪研究或曼宁公式计算得到。对于较复杂的水流,要获得可靠的流量 数据,需要进行专门的水动力学实测及模拟计算。 横向扩散指是由于水流中的紊动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 态物质的混合。可以根据包含河流水深、流速以及河道的不规则性的公式来估算 横向扩散系数 EL。在横向混合区内,对流和横向扩散混合是最重要的,有时纵向 混合也不能忽略。 纵向离散是由于主流在横、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
上的溶解态或颗粒态质量的分散混合。纵向离散系数Ex包括多个因素。目前大多 数的计算公式都包含流速、河宽、水深、河床粗糙系数。不同的计算公式得到的 数值不同。较可靠的数值是使用示踪研究得到的数值。 61.3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 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水,一般是含有各种污染物的淡水。它的密度都比海水小 入海后一面与海水混合而稀释,一面在海面向四周扩展。图6.1-2给出了污水入海 后混合扩散的一个剖面。反映弱混合海域,即潮汐较小,潮流不大,垂直混合较 弱海域的扩散状况。 从图6.1-2中可以看出,排放到海中的污水浮在海洋表层向外扩展,它的稀 释是海水通过它的底面逐渐混入到污水中进行的。随着离排污口距离的增加,稀 释倍数也逐渐增加。污水层的厚度在排放口附近较深,然后逐渐减小。向外扩展 到一定程度,即污水的密度达到一定界限值即形成扩展前沿一锋面,这时污水的 稀释倍数达到60~100倍左右。锋面外侧的海水明显向污水层下方潜入,形成清 晰的界面,即所谓锋面,这样的界面在污水层的底部也清晰可见。锋面受到风和 潮的作用,其形状和出现的地点会不断变化,有时会变得模糊不清 污水层的厚度通常为1~2m,污水从排出口到达它的前沿约需1~2小时。 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扩散域的面积与排放量之间有如下经验关系: lg4=1.2261gQ+0.0855 式中A,若是淡水的情况,则表示稀释60~100倍时的扩展范围(m2);若是温排 水的情况,则表示形成1~2℃温差的限界面积(m2),Q为排放量(m3/d) 前沿 排放口 海面 (锋面 海水 海底 图6.1-2污水在海面上的扩展 温排水在海里的对流扩散规律与COD等一般污染物类似,但有不同点,温 排水温度比海水高,热水总是会浮到冷水上面,如果浅海中潮流混合比较强烈 温排水入海后不久就和水体垂直混合均匀,如果垂直混合不是很强烈时,则温排
172 上的溶解态或颗粒态质量的分散混合。纵向离散系数 EX 包括多个因素。目前大多 数的计算公式都包含流速、河宽、水深、河床粗糙系数。不同的计算公式得到的 数值不同。较可靠的数值是使用示踪研究得到的数值。 6.1.3 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 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水,一般是含有各种污染物的淡水。它的密度都比海水小, 入海后一面与海水混合而稀释,一面在海面向四周扩展。图 6.1-2 给出了污水入海 后混合扩散的一个剖面。反映弱混合海域,即潮汐较小,潮流不大,垂直混合较 弱海域的扩散状况。 从图 6.1-2 中可以看出,排放到海中的污水浮在海洋表层向外扩展,它的稀 释是海水通过它的底面逐渐混入到污水中进行的。随着离排污口距离的增加,稀 释倍数也逐渐增加。污水层的厚度在排放口附近较深,然后逐渐减小。向外扩展 到一定程度,即污水的密度达到一定界限值即形成扩展前沿一锋面,这时污水的 稀释倍数达到 60~100 倍左右。锋面外侧的海水明显向污水层下方潜入,形成清 晰的界面,即所谓锋面,这样的界面在污水层的底部也清晰可见。锋面受到风和 潮的作用,其形状和出现的地点会不断变化,有时会变得模糊不清。 污水层的厚度通常为 1~2 m,污水从排出口到达它的前沿约需 1~2 小时。 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扩散域的面积与排放量之间有如下经验关系: 1gA=1.2261gQ+0.0855 式中 A,若是淡水的情况,则表示稀释 60~100 倍时的扩展范围(m2);若是温排 水的情况,则表示形成 1~2℃温差的限界面积(m2),Q 为排放量(m3 /d)。 图 6.1-2 污水在海面上的扩展 温排水在海里的对流扩散规律与 COD 等一般污染物类似,但有不同点,温 排水温度比海水高,热水总是会浮到冷水上面,如果浅海中潮流混合比较强烈, 温排水入海后不久就和水体垂直混合均匀,如果垂直混合不是很强烈时,则温排
水只影响到水的表层,这时需要用复杂的三维模型来描述,根据美、法科学家对 温排水预测的研究结果,用修正后二维模型预测温排水的影响分布,同样可得到 合理的结果,这时温排水只影响到浅表层2~4m 温排水携带的热量除了被潮流带走一部分,另一部分通过与大气的热交换释 放到大气中。这个热交换的强度由R(表面综合散热系数)表示,一般与水温、 水面风速等有关 溢油在海面上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主要有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 过程等,同时与当地海区气象条件,海水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溢油动力学过程 般划分为扩展过程和漂移过程。 扩展过程:对实际溢油事件的观测发现,在溢油的最初数十小时内,扩展过 程占支配地位,这种支配地位随时间而逐渐变弱,扩展过程主要受惯性力、重力、 粘性力和表面张力控制,扩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惯性一重力阶段;重力一粘 性阶段;粘性一表面张力阶段。扩展过程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的各向异性,如在 主风向上,油膜被拉长,在油漠的迎风面上形成堆积等。 漂移过程:漂移过程是油膜在外界动力场(如风应力、油水界面切应力等) 驱动下的整体运动,其运动速度由三部分组成,即潮流、风海流、风浪余流,前 二者不会因油膜存在而发生大的变化 62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621预测方法概述 6.2.1.1预测方法简介 预测地表水水质变化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 法、类比分析法 (1)数学模式法此方法是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方程预测建设项目 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该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在许多水域有成功应用水质 模型的范例。一般情况此法比较简便,应首先考虑。但这种方法需一定的计算条 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而且污染物在水中的净化机制,很多方面尚难用数学模式 表达。 (2)物理模型法此方法是依据相似理论,在一定比例缩小的环境模型上进 行水质模拟实验,以预测由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此方法能反映比较复 杂的水环境特点,且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但需要有相应的试验条件和较 多的基础数据,且制做模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无法利用数学模 173
173 水只影响到水的表层,这时需要用复杂的三维模型来描述,根据美、法科学家对 温排水预测的研究结果,用修正后二维模型预测温排水的影响分布,同样可得到 合理的结果,这时温排水只影响到浅表层 2~4 m。 温排水携带的热量除了被潮流带走一部分,另一部分通过与大气的热交换释 放到大气中。这个热交换的强度由 R(表面综合散热系数)表示,一般与水温、 水面风速等有关。 溢油在海面上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主要有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 过程等,同时与当地海区气象条件,海水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溢油动力学过程 一般划分为扩展过程和漂移过程。 扩展过程:对实际溢油事件的观测发现,在溢油的最初数十小时内,扩展过 程占支配地位,这种支配地位随时间而逐渐变弱,扩展过程主要受惯性力、重力、 粘性力和表面张力控制,扩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惯性一重力阶段;重力一粘 性阶段;粘性一表面张力阶段。扩展过程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的各向异性,如在 主风向上,油膜被拉长,在油漠的迎风面上形成堆积等。 漂移过程:漂移过程是油膜在外界动力场(如风应力、油水界面切应力等) 驱动下的整体运动,其运动速度由三部分组成,即潮流、风海流、风浪余流,前 二者不会因油膜存在而发生大的变化。 6.2 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6.2.1 预测方法概述 6.2.1.1 预测方法简介 预测地表水水质变化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 法、类比分析法。 (1)数学模式法 此方法是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方程预测建设项目 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该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在许多水域有成功应用水质 模型的范例。一般情况此法比较简便,应首先考虑。但这种方法需一定的计算条 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而且污染物在水中的净化机制,很多方面尚难用数学模式 表达。 (2)物理模型法 此方法是依据相似理论,在一定比例缩小的环境模型上进 行水质模拟实验,以预测由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此方法能反映比较复 杂的水环境特点,且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但需要有相应的试验条件和较 多的基础数据,且制做模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无法利用数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