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在应用微生物加工制造和发酵生产各种食品的过程 中,要想有效地大幅度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和花色品 种,首先必须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才能达到目的。而 优良菌种的选育是在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的。 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关联,同时又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 面,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相互转化的。认识和掌握微 生物遗传变异的规律是搞好菌种选育和关键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在应用微生物加工制造和发酵生产各种食品的过程 中,要想有效地大幅度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和花色品 种,首先必须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才能达到目的。而 优良菌种的选育是在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的。 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关联,同时又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 面,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相互转化的。认识和掌握微 生物遗传变异的规律是搞好菌种选育和关键
本章主要内容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本原理 ☀ 关于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存在形式。 ☀ 关于微生物基因突变的基本原理(类型、特点和机制)。 ☀ 关于微生物基因重组的基本原理(方式和特点)。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 关于野生型微生物菌菌株分离、筛选与纯化。 ☀ 关于微生物的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步骤。 ☀ 关于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方法和具体应用。 ☀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的操作程序。 ☀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取得的成就。 ☀ 微生物菌种退化的原因;掌握菌种复壮的方法、防止菌种退化 的措施以及菌种保藏的方式和原理
本章主要内容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本原理 ☀ 关于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存在形式。 ☀ 关于微生物基因突变的基本原理(类型、特点和机制)。 ☀ 关于微生物基因重组的基本原理(方式和特点)。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 关于野生型微生物菌菌株分离、筛选与纯化。 ☀ 关于微生物的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步骤。 ☀ 关于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方法和具体应用。 ☀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的操作程序。 ☀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取得的成就。 ☀ 微生物菌种退化的原因;掌握菌种复壮的方法、防止菌种退化 的措施以及菌种保藏的方式和原理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注射R 型活菌 小鼠不发病(存活) 注射S 型灭活菌 小鼠不发病(存活) 注射S 型活菌 小鼠发病死亡 注射R型活菌 +S 型死菌 小鼠发病死亡 心血分离到S 型活菌 ⑴ 动物试验 热致死S 型菌 培养皿培养 无菌落生长 R 型活菌 培养皿培养 培养出R 型菌落 热致死S 型菌 +R 型活菌 培养皿培养 培养出大量R 型和S 型菌落 R 型活菌 +S 菌抽取提物 培养皿培养 培养出大量R 型和S 型菌落 ⑵ 细菌培养试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注射R 型活菌 小鼠不发病(存活) 注射S 型灭活菌 小鼠不发病(存活) 注射S 型活菌 小鼠发病死亡 注射R型活菌 +S 型死菌 小鼠发病死亡 心血分离到S 型活菌 ⑴ 动物试验 热致死S 型菌 培养皿培养 无菌落生长 R 型活菌 培养皿培养 培养出R 型菌落 热致死S 型菌 +R 型活菌 培养皿培养 培养出大量R 型和S 型菌落 R 型活菌 +S 菌抽取提物 培养皿培养 培养出大量R 型和S 型菌落 ⑵ 细菌培养试验
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1952 年侯喜(A. Hershey)和蔡斯(M. Chase)利 用示踪元素,对大肠杆菌 T2 噬菌体进行了 这类实验。 先用含有 35S 和 32P 两种元素的培养基培养 大肠杆菌,然后让 T2 噬菌体侵染培养后的 大肠杆菌,从而使 T2 噬菌体打上 35S 和 32P 的标记。 让这种 T2 噬菌体侵染不含标记元素的大肠 杆菌,并在 T2 噬菌体完成了吸附和侵入后, 强烈搅拌洗涤,以便使吸附在菌体外表的 T2 噬菌体蛋白质外壳脱离细胞并均匀分布, 再进行离心沉淀,分别测定沉淀物和上清液 中的同位素标记。 结果发现,几乎全部 35S 都在上清液中, 而几乎全部 32P 和细菌一起出现在沉淀物中
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1952 年侯喜(A. Hershey)和蔡斯(M. Chase)利 用示踪元素,对大肠杆菌 T2 噬菌体进行了 这类实验。 先用含有 35S 和 32P 两种元素的培养基培养 大肠杆菌,然后让 T2 噬菌体侵染培养后的 大肠杆菌,从而使 T2 噬菌体打上 35S 和 32P 的标记。 让这种 T2 噬菌体侵染不含标记元素的大肠 杆菌,并在 T2 噬菌体完成了吸附和侵入后, 强烈搅拌洗涤,以便使吸附在菌体外表的 T2 噬菌体蛋白质外壳脱离细胞并均匀分布, 再进行离心沉淀,分别测定沉淀物和上清液 中的同位素标记。 结果发现,几乎全部 35S 都在上清液中, 而几乎全部 32P 和细菌一起出现在沉淀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