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零四回醉金刚小鳅生大浪痴公子余痛触前情.1193 第百零五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 聰马使弹劾平安州.1203 第百零六回王熙凤致祸抱羞惭 贾大君祷天消祸患.1212 第百零七回散余资贾母明大义 复世职政老沐天恩.1221 第百零八回强欢笑蘅芜庆生辰 死缠绵潇湘闻鬼哭.1231 第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 还孽债迎女返真元.1241 第百一十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 王凤姐力诎失人心.1256 第百十一回鸳鸯女殉主登太虚 狗彘奴欺天招伙盗.1266 第百十二回活冤孽妙尼遭大劫死雠仇赵妾赴冥曹.1278 第百十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释旧憾情婢感痴郎.1289 第百十四回王熙凤历幻返金陵甄应嘉蒙恩还玉阙.1300 第百十五回惑偏私借春矢素志证同类宝玉失相知.1307 第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送慈柩故乡全孝道.1318 第百十七回阻超凡佳人双护玉欣聚党恶子独承家.1329 第百十八回记微嫌舅兄欺弱女惊谜语妻妾谏痴人.1341 第百十九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1353 第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1368 ·5
第 百 零 四 回 醉 金 刚 小 鳅 生 大 浪 痴 公 子 余 痛 触 前 情 . . . . 1 1 9 3 第 百 零 五 回 锦 衣 军 查 抄 宁 国 府 驄 马 使 弹 劾 平 安 州 . . . . 1 2 0 3 第 百 零 六 回 王 熙 凤 致 祸 抱 羞 惭 贾 太 君 祷 天 消 祸 患 . . . . 1 2 1 2 第 百 零 七 回 散 余 资 贾 母 明 大 义 复 世 职 政 老 沐 天 恩 . . . . 1 2 2 1 第 百 零 八 回 强 欢 笑 蘅 芜 庆 生 辰 死 缠 绵 潇 湘 闻 鬼 哭 . . . . 1 2 3 1 第 百 零 九 回 候 芳 魂 五 儿 承 错 爱 还 孽 债 迎 女 返 真 元 . . . . 1 2 4 1 第 百 一 十 回 史 太 君 寿 终 归 地 府 王 凤 姐 力 诎 失 人 心 . . . . 1 2 5 6 第 百 十 一 回 鸳 鸯 女 殉 主 登 太 虚 狗 彘 奴 欺 天 招 伙 盗 . . . . 1 2 6 6 第 百 十 二 回 活 冤 孽 妙 尼 遭 大 劫 死 雠 仇 赵 妾 赴 冥 曹 . . . . 1 2 7 8 第 百 十 三 回 忏 宿 冤 凤 姐 托 村 妪 释 旧 憾 情 婢 感 痴 郎 . . . . 1 2 8 9 第 百 十 四 回 王 熙 凤 历 幻 返 金 陵 甄 应 嘉 蒙 恩 还 玉 阙 . . . . 1 3 0 0 第 百 十 五 回 惑 偏 私 惜 春 矢 素 志 证 同 类 宝 玉 失 相 知 . . . . 1 3 0 7 第 百 十 六 回 得 通 灵 幻 境 悟 仙 缘 送 慈 柩 故 乡 全 孝 道 . . . . 1 3 1 8 第 百 十 七 回 阻 超 凡 佳 人 双 护 玉 欣 聚 党 恶 子 独 承 家 . . . . 1 3 2 9 第 百 十 八 回 记 微 嫌 舅 兄 欺 弱 女 惊 谜 语 妻 妾 谏 痴 人 . . . . 1 3 4 1 第 百 十 九 回 中 乡 魁 宝 玉 却 尘 缘 沐 皇 恩 贾 家 延 世 泽 . . . . 1 3 5 3 第 百 二 十 回 甄 士 隐 详 说 太 虚 情 贾 雨 村 归 结 红 楼 梦 . . . . 1 3 6 8 · 5 ·
第一回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 中味。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此开卷第一回也。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 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 云。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 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 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 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 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 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 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 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 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 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 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 。1
满 纸 荒 唐 言 , 一 把 辛 酸 泪 。 都 云 作 者 痴 , 谁 解 其 中 味 。 第 一 回 甄 士 隐 梦 幻 识 通 灵 贾 雨 村 风 尘 怀 闺 秀 此 开 卷 第 一 回 也 。 作 者 自 云 : 因 曾 历 过 一 番 梦 幻 , 之 后 故 将 真 事 隐 去 , 而 借 “ 通 灵 ” 之 说 , 撰 此 《 石 头 记 》 一 书 也 , 故 曰 “ 甄 士 隐 ” 云 云 。 但 书 中 所 记 何 事 何 人 ? 自 又 云 : “ 今 风 尘 碌 碌 , 一 事 无 成 , 忽 念 及 当 日 所 有 之 女 子 , 一 一 细 考 较 去 , 觉 其 行 止 见 识 , 皆 出 于 我 之 上 。 何 我 堂 堂 须 眉 , 诚 不 若 彼 裙 钗 哉 ? 实 愧 则 有 余 、 悔 又 无 益 之 大 无 可 如 何 之 日 也 ! 当 此 , 则 自 欲 将 已 往 所 赖 天 恩 祖 德 , 锦 衣 纨 袴 之 时 , 饫 甘 餍 肥 之 日 , 背 父 兄 教 育 之 恩 , 负 师 友 规 谈 之 德 , 以 至 今 日 一 技 无 成 、 半 生 潦 倒 之 罪 , 编 述 一 集 , 以 告 天 下 人 。 我 之 罪 固 不 免 , 然 闺 阁 中 本 自 历 历 有 人 , 万 不 可 因 我 之 不 肖 , 自 护 己 短 , 一 并 使 其 泯 灭 也 。 虽 今 日 之 茅 椽 蓬 牖 , 瓦 灶 绳 床 , 其 晨 夕 风 露 , 阶 柳 庭 花 , 亦 未 有 妨 我 之 襟 怀 笔 墨 者 。 虽 我 未 学 , 下 笔 无 文 , 又 何 妨 用 假 语 村 言 , 敷 演 出 一 段 故 事 来 , 亦 可 使 闺 阁 昭 传 , 复 可 悦 世 之 目 , 破 人 愁 闷 , 不 亦 宜 乎 ? ” 故 曰 “ 贾 雨 村 ” 云 云 。 列 位 看 官 : 你 道 此 书 从 何 而 来 ? 说 起 根 由 虽 近 荒 唐 , 细 · 1 · 第 一 回
第一回 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 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 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 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己通,能大能小,因见 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 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 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席地坐而长谈。只 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那 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 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 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 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 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 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 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 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 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 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 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 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 ·2·
按 则 深 有 趣 味 。 待 在 下 将 此 来 历 注 明 , 方 使 阅 者 了 然 不 惑 。 原 来 女 娲 氏 炼 石 补 天 之 时 , 于 大 荒 山 无 稽 崖 炼 成 高 经 十 二 丈 、 方 经 二 十 四 丈 顽 石 三 万 六 千 五 百 零 一 块 。 娲 皇 氏 只 用 了 三 万 六 千 五 百 块 , 只 单 单 剩 了 一 块 未 用 , 便 弃 在 此 山 青 埂 峰 下 。 谁 知 此 石 自 经 煅 炼 之 后 , 灵 性 已 通 , 能 大 能 小 , 因 见 众 石 俱 得 补 天 , 独 自 己 无 材 不 堪 入 选 , 遂 自 怨 自 叹 , 日 夜 悲 号 惭 愧 。 一 日 , 正 当 嗟 悼 之 际 , 俄 见 一 僧 一 道 远 远 而 来 , 生 得 骨 格 不 凡 , 丰 神 迥 异 , 说 说 笑 笑 来 至 峰 下 , 席 地 坐 而 长 谈 。 只 见 一 块 鲜 明 莹 洁 的 美 玉 , 且 又 缩 成 扇 坠 大 小 , 可 佩 可 拿 。 那 僧 托 于 掌 上 , 笑 道 : “ 形 体 倒 也 是 个 宝 物 了 ! 还 只 没 有 实 在 的 好 处 , 须 得 再 镌 上 数 字 , 使 人 一 见 便 知 是 奇 物 方 妙 ; 然 后 携 你 到 那 昌 明 隆 盛 之 邦 , 诗 礼 簪 缨 之 族 , 花 柳 繁 华 地 , 温 柔 富 贵 乡 去 安 身 乐 业 。 ” 石 头 听 了 , 喜 不 能 禁 , 乃 问 : “ 不 知 赐 了 弟 子 那 几 件 奇 处 , 又 不 知 携 了 弟 子 到 何 地 方 ? 望 乞 明 示 , 使 弟 子 不 惑 。 ” 那 僧 笑 道 : “ 你 且 莫 问 , 日 后 自 然 明 白 的 。 ” 说 着 , 便 袖 了 这 石 , 同 那 道 人 飘 然 而 去 , 竟 不 知 投 奔 何 方 何 舍 。 后 来 , 又 不 知 过 了 几 世 几 劫 。 因 有 个 空 空 道 人 访 道 求 仙 , 忽 从 这 大 荒 山 无 稽 崖 青 埂 峰 下 经 过 , 忽 见 一 大 块 石 上 字 迹 分 明 , 编 述 历 历 。 空 空 道 人 乃 从 头 一 看 , 原 来 就 是 无 材 补 天 , 幻 形 入 世 , 蒙 茫 茫 大 士 、 渺 渺 真 人 携 入 红 尘 , 历 尽 离 合 悲 欢 炎 凉 世 态 的 一 段 故 事 。 后 面 又 有 一 首 偈 云 : 无 材 可 去 补 苍 天 , 枉 入 红 尘 若 许 年 。 此 系 身 前 身 后 事 , 倩 谁 记 去 作 奇 传 ? 诗 后 便 是 此 石 坠 落 之 乡 , 投 胎 之 处 , 亲 自 经 历 的 一 段 陈 · 2 · 第 一 回
第一回 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 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 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 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 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 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 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 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 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 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 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 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 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 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 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 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 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 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 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 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 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 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 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 30
迹 故 事 。 其 中 家 庭 闺 阁 琐 事 , 以 及 闲 情 诗 词 倒 还 全 备 , 或 可 适 趣 解 闷 ; 然 朝 代 年 纪 , 地 舆 邦 国 , 却 反 失 落 无 考 。 空 空 道 人 遂 向 石 头 说 道 : “ 石 兄 , 你 这 一 段 故 事 , 据 你 自 己 说 有 些 趣 味 , 故 编 写 在 此 , 意 欲 问 世 传 奇 。 据 我 看 来 , 第 一 件 , 无 朝 代 年 纪 可 考 ; 第 二 件 , 并 无 大 贤 大 忠 理 朝 廷 治 风 俗 的 善 政 , 其 中 只 不 过 几 个 异 样 女 子 , 或 情 或 痴 , 或 小 才 微 善 , 亦 无 班 姑 、 蔡 女 之 德 能 。 我 纵 抄 去 , 恐 世 人 不 爱 看 呢 。 ” 石 头 笑 答 道 : “ 我 师 何 太 痴 耶 ! 若 云 无 朝 代 可 考 , 今 我 师 竟 假 借 汉 唐 等 年 纪 添 缀 , 又 有 何 难 ? 但 我 想 , 历 来 野 史 , 皆 蹈 一 辙 , 莫 如 我 这 不 借 此 套 者 , 反 倒 新 奇 别 致 , 不 过 只 取 其 事 体 情 理 罢 了 , 又 何 必 拘 拘 于 朝 代 年 纪 哉 ! 再 者 , 市 井 俗 人 喜 看 理 治 之 书 者 甚 少 , 爱 适 趣 闲 文 者 特 多 。 历 来 野 史 , 或 讪 谤 君 相 , 或 贬 人 妻 女 , 奸 淫 凶 恶 , 不 可 胜 数 。 更 有 一 种 风 月 笔 墨 , 坏 人 子 弟 , 又 不 可 胜 数 。 至 若 佳 人 才 子 等 书 , 则 又 千 部 共 出 一 套 , 且 其 中 终 不 能 不 涉 于 淫 滥 , 以 致 满 纸 潘 安 、 子 建 、 西 子 、 文 君 , 不 过 作 者 要 写 出 自 己 的 那 两 首 情 诗 艳 赋 来 , 故 假 拟 出 男 女 二 人 名 姓 , 又 必 旁 出 一 小 人 其 间 拨 乱 , 亦 如 剧 中 之 小 丑 然 。 且 鬟 婢 开 口 即 “ 者 也 之 乎 ” , 非 文 即 理 。 故 逐 一 看 去 , 悉 皆 自 相 矛 盾 、 大 不 近 情 理 之 话 , 竟 不 如 我 半 世 亲 睹 亲 闻 的 这 几 个 女 子 , 虽 不 敢 说 强 似 前 代 书 中 所 有 之 人 , 但 事 迹 原 委 , 亦 可 以 消 愁 破 闷 ; 也 有 几 首 歪 诗 熟 话 , 可 以 喷 饭 供 酒 。 至 若 离 合 悲 欢 , 兴 衰 际 遇 , 则 又 追 踪 蹑 迹 , 不 敢 稍 加 穿 凿 , 徒 为 供 人 之 目 而 反 失 其 真 传 者 。 今 之 人 , 贫 者 日 为 衣 食 所 累 , 富 者 又 怀 不 足 之 心 , 纵 然 一 时 稍 闲 , 又 有 贪 淫 恋 色 、 好 货 寻 愁 之 事 , 那 里 去 有 工 夫 看 那 理 治 之 书 ? 所 以 我 这 一 段 故 · 3 · 第 一 回
第一回 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 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 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 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 忽离忽遇,满纸才子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 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付半响,将《石头记》再检阅 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 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 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 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 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 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 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 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 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缘起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间门外有个十里街,街 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 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 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 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 ·4
事 , 也 不 愿 世 人 称 奇 道 妙 , 也 不 定 要 世 人 喜 悦 检 读 , 只 愿 他 们 当 那 醉 淫 饱 卧 之 时 , 或 避 世 去 愁 之 际 , 把 此 一 玩 , 岂 不 省 了 些 寿 命 筋 力 ? 就 比 那 谋 虚 逐 妄 , 却 也 省 了 口 舌 是 非 之 害 , 腿 脚 奔 忙 之 苦 。 再 者 , 亦 令 世 人 换 新 眼 目 , 不 比 那 些 胡 牵 乱 扯 , 忽 离 忽 遇 , 满 纸 才 子 淑 女 、 子 建 文 君 、 红 娘 小 玉 等 通 共 熟 套 之 旧 稿 。 我 师 意 为 何 如 ? ” 空 空 道 人 听 如 此 说 , 思 忖 半 晌 , 将 《 石 头 记 》 再 检 阅 一 遍 , 因 见 上 面 虽 有 些 指 奸 责 佞 、 贬 恶 诛 邪 之 语 , 亦 非 伤 时 骂 世 之 旨 ; 及 至 君 仁 臣 良 父 慈 子 孝 , 凡 伦 常 所 关 之 处 , 皆 是 称 功 颂 德 , 眷 眷 无 穷 , 实 非 别 书 之 可 比 。 虽 其 中 大 旨 谈 情 , 亦 不 过 实 录 其 事 , 又 非 假 拟 妄 称 , 一 味 淫 邀 艳 约 、 私 订 偷 盟 之 可 比 。 因 毫 不 干 涉 时 世 , 方 从 头 至 尾 抄 录 回 来 , 问 世 传 奇 。 因 空 见 色 , 由 色 生 情 , 传 情 入 色 , 自 色 悟 空 , 空 空 道 人 遂 易 名 为 情 僧 , 改 《 石 头 记 》 为 《 情 僧 录 》 。 东 鲁 孔 梅 溪 则 题 曰 《 风 月 宝 鉴 》 。 后 因 曹 雪 芹 于 悼 红 轩 中 披 阅 十 载 , 增 删 五 次 , 纂 成 目 录 , 分 出 章 回 , 则 题 曰 《 金 陵 十 二 钗 》 , 并 题 一 绝 云 : 满 纸 荒 唐 言 , 一 把 辛 酸 泪 。 都 云 作 者 痴 , 谁 解 其 中 味 。 缘 起 既 明 , 且 看 石 上 是 何 故 事 。 按 那 石 上 书 云 : 当 日 地 陷 东 南 , 这 东 南 一 隅 有 处 曰 姑 苏 , 有 城 曰 阊 门 者 , 最 是 红 尘 中 一 二 等 富 贵 风 流 之 地 。 这 阊 门 外 有 个 十 里 街 , 街 内 有 个 仁 清 巷 , 巷 内 有 个 古 庙 , 因 地 方 窄 狭 , 人 皆 呼 作 葫 芦 庙 。 庙 旁 住 着 一 家 乡 宦 , 姓 甄 , 名 费 , 字 士 隐 。 嫡 妻 封 氏 , 情 性 贤 淑 , 深 明 礼 义 。 家 中 虽 不 甚 富 贵 , 然 本 地 便 也 推 他 为 望 族 了 。 因 这 甄 士 隐 禀 性 恬 淡 , 不 以 功 名 为 念 , 每 日 只 以 观 花 · 4 · 第 一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