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及他自己,都是“吃人的人”,闻到他们的血腥:宝玉 却只看得出所有的男人,以及他自己,都是“泥做的骨肉”, 只闻到他们的浊臭。“狂人”看得到“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 人”,高呼“救救孩子”:宝玉却只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女 孩子们的泪海里。这是二者的差异。这说明相距二百年,“狂 人”贾宝玉比他的后代“狂人”,软弱得多,模糊得多,欠成 熟得多了。 尽管如此,贾宝玉这个前代“狂人”的艺术形象,带着 光挥和芳泽出现,仍然提出了一个极尖锐的问题:究竟是他 错了?还是社会错了?曹雪芹,《红楼梦》,《红楼梦》的千千 万万读者,一致用美学的评价作出了回答:这样美好的心灵, 美好的性格,决不可能是真正的痴狂。那么,与他不相调和, 把他看作痴狂的整个社会,显然不可能是合理的。《红楼梦》 不仅写了一群青年女性的毁灭,也写到整个贾府的败落,过 去很多人说这就是整个封建社会败落的象征,其实未必如此, 倒是贾宝玉这样“新人”的出现,从精神上,从审美标准上, 宣布了整个社会的不合理,这才真是封建社会将要彻底崩溃 的朕兆。尽管书里面还是社会毁灭了宝玉,但这样的社会,在 读者眼中,更显出丑恶,更不是合理的存在了。 封建社会果然彻底崩溃了。但是,封建主义的思想和文 化的影响,直到今天还是很强的,要彻底肃清,还是不容易 的。今天来读《红楼梦》,还觉得有很大的现实性,就是因为 这个缘故。况且,文学艺术中一切不朽的典型,一方面有他 的一定的时代使命,另方面还有他的不朽的价值。贾宝玉、林 黛玉他们,不朽的是性格心灵之美。他们作为典型,每个人 ·14
人 , 以 及 他 自 己 , 都 是 “ 吃 人 的 人 ” , 闻 到 他 们 的 血 腥 ; 宝 玉 却 只 看 得 出 所 有 的 男 人 , 以 及 他 自 己 , 都 是 “ 泥 做 的 骨 肉 ” , 只 闻 到 他 们 的 浊 臭 。 “ 狂 人 ” 看 得 到 “ 将 来 是 容 不 得 吃 人 的 人 ” , 高 呼 “ 救 救 孩 子 ” ; 宝 玉 却 只 希 望 自 己 死 后 , 能 葬 在 女 孩 子 们 的 泪 海 里 。 这 是 二 者 的 差 异 。 这 说 明 相 距 二 百 年 , “ 狂 人 ” 贾 宝 玉 比 他 的 后 代 “ 狂 人 ” , 软 弱 得 多 , 模 糊 得 多 , 欠 成 熟 得 多 了 。 尽 管 如 此 , 贾 宝 玉 这 个 前 代 “ 狂 人 ” 的 艺 术 形 象 , 带 着 光 辉 和 芳 泽 出 现 , 仍 然 提 出 了 一 个 极 尖 锐 的 问 题 : 究 竟 是 他 错 了 ? 还 是 社 会 错 了 ? 曹 雪 芹 , 《 红 楼 梦 》 , 《 红 楼 梦 》 的 千 千 万 万 读 者 , 一 致 用 美 学 的 评 价 作 出 了 回 答 : 这 样 美 好 的 心 灵 , 美 好 的 性 格 , 决 不 可 能 是 真 正 的 痴 狂 。 那 么 , 与 他 不 相 调 和 , 把 他 看 作 痴 狂 的 整 个 社 会 , 显 然 不 可 能 是 合 理 的 。 《 红 楼 梦 》 不 仅 写 了 一 群 青 年 女 性 的 毁 灭 , 也 写 到 整 个 贾 府 的 败 落 , 过 去 很 多 人 说 这 就 是 整 个 封 建 社 会 败 落 的 象 征 , 其 实 未 必 如 此 , 倒 是 贾 宝 玉 这 样 “ 新 人 ” 的 出 现 , 从 精 神 上 , 从 审 美 标 准 上 , 宣 布 了 整 个 社 会 的 不 合 理 , 这 才 真 是 封 建 社 会 将 要 彻 底 崩 溃 的 朕 兆 。 尽 管 书 里 面 还 是 社 会 毁 灭 了 宝 玉 , 但 这 样 的 社 会 , 在 读 者 眼 中 , 更 显 出 丑 恶 , 更 不 是 合 理 的 存 在 了 。 封 建 社 会 果 然 彻 底 崩 溃 了 。 但 是 , 封 建 主 义 的 思 想 和 文 化 的 影 响 , 直 到 今 天 还 是 很 强 的 , 要 彻 底 肃 清 , 还 是 不 容 易 的 。 今 天 来 读 《 红 楼 梦 》 , 还 觉 得 有 很 大 的 现 实 性 , 就 是 因 为 这 个 缘 故 。 况 且 , 文 学 艺 术 中 一 切 不 朽 的 典 型 , 一 方 面 有 他 的 一 定 的 时 代 使 命 , 另 方 面 还 有 他 的 不 朽 的 价 值 。 贾 宝 玉 、 林 黛 玉 他 们 , 不 朽 的 是 性 格 心 灵 之 美 。 他 们 作 为 典 型 , 每 个 人 · 1 4 ·
都是“这一个”,是不能代替的。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心灵之美, 也是不能代替的。人应该无限地丰富自己,吸收一切美好的 东西。对于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只要你喜欢他们,象一个 知己朋友一样同他们相处,爱他们,体贴他们,笑声交响在 一起,泪水汇流在一起,你就会受到潜移默化,他们身上那 种对于“人”的完美和高尚的尊重和追求,就会感染你,被 你吸收。他们的性格心灵之美,最主要的就是要求人生什么 都美,要求千姿百态的美,要求无限丰富无限深刻的美,不 能容忍任何一点对于美的粗暴和亵渎。谁要是能够多少吸收 到这种向往和珍惜,谁的心灵里就多少具有了趋向于无限完 美无限崇高的动力。 五 《红楼梦》写了一大群美人。她们住在大观园里,形成一 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贾宝玉是这个女儿国里唯一的男性公 民。这个小小的女儿国,在短暂的几年中,充满了“花招绣 带,柳拂香风”之美,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 诗,享受到(今天看来)很有限,而又(在当时一般现实条 件下)很难得的极其例外的自由。她们和以前的文学作品里 的美人比较起来,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不但容貌美,而 且内心也美。第二,美得有个性,至少是二十个左右的主要 人物写得个性鲜明,互相之间毫不雷同。第三,她们是现实 生活中平常女子,不是仙女,也不是超凡出众的女英雄女才 子。第四,她们以平常现实的女儿之身,又体现了非凡的审 美理想。第五,她们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姑娘,她们的一切都 .15
都 是 “ 这 一 个 ” , 是 不 能 代 替 的 。 他 们 每 个 人 的 性 格 心 灵 之 美 , 也 是 不 能 代 替 的 。 人 应 该 无 限 地 丰 富 自 己 , 吸 收 一 切 美 好 的 东 西 。 对 于 贾 宝 玉 、 林 黛 玉 等 人 , 只 要 你 喜 欢 他 们 , 象 一 个 知 己 朋 友 一 样 同 他 们 相 处 , 爱 他 们 , 体 贴 他 们 , 笑 声 交 响 在 一 起 , 泪 水 汇 流 在 一 起 , 你 就 会 受 到 潜 移 默 化 , 他 们 身 上 那 种 对 于 “ 人 ” 的 完 美 和 高 尚 的 尊 重 和 追 求 , 就 会 感 染 你 , 被 你 吸 收 。 他 们 的 性 格 心 灵 之 美 , 最 主 要 的 就 是 要 求 人 生 什 么 都 美 , 要 求 千 姿 百 态 的 美 , 要 求 无 限 丰 富 无 限 深 刻 的 美 , 不 能 容 忍 任 何 一 点 对 于 美 的 粗 暴 和 亵 渎 。 谁 要 是 能 够 多 少 吸 收 到 这 种 向 往 和 珍 惜 , 谁 的 心 灵 里 就 多 少 具 有 了 趋 向 于 无 限 完 美 无 限 崇 高 的 动 力 。 五 《 红 楼 梦 》 写 了 一 大 群 美 人 。 她 们 住 在 大 观 园 里 , 形 成 一 个 相 对 独 立 的 女 儿 国 。 贾 宝 玉 是 这 个 女 儿 国 里 唯 一 的 男 性 公 民 。 这 个 小 小 的 女 儿 国 , 在 短 暂 的 几 年 中 , 充 满 了 “ 花 招 绣 带 , 柳 拂 香 风 ” 之 美 , 充 满 了 青 春 的 笑 和 泪 , 爱 和 怨 , 酒 和 诗 , 享 受 到 ( 今 天 看 来 ) 很 有 限 , 而 又 ( 在 当 时 一 般 现 实 条 件 下 ) 很 难 得 的 极 其 例 外 的 自 由 。 她 们 和 以 前 的 文 学 作 品 里 的 美 人 比 较 起 来 , 有 几 个 显 著 的 特 点 : 第 一 , 不 但 容 貌 美 , 而 且 内 心 也 美 。 第 二 , 美 得 有 个 性 , 至 少 是 二 十 个 左 右 的 主 要 人 物 写 得 个 性 鲜 明 , 互 相 之 间 毫 不 雷 同 。 第 三 , 她 们 是 现 实 生 活 中 平 常 女 子 , 不 是 仙 女 , 也 不 是 超 凡 出 众 的 女 英 雄 女 才 子 。 第 四 , 她 们 以 平 常 现 实 的 女 儿 之 身 , 又 体 现 了 非 凡 的 审 美 理 想 。 第 五 , 她 们 大 都 是 十 五 六 岁 的 姑 娘 , 她 们 的 一 切 都 · 1 5 ·
有一种青春的纯洁的气息,即使是比较有心计有世故的(例 如薛宝钗、贾探春),仍然是青春的纯洁的范围之内的心计和 世故。第六,她们的爱情纠葛,有灵的成分,也有肉的成分 而以灵的成分为主,主角林黛玉则是纯然“灵”的。 这个芳香美丽的小小女儿国,实际上是贾府的一部分。而 整个贾府,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之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 贵族家庭,只有门前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并且和整个社会 的污浊丑恶联成一片。大片的污浊丑恶之中,有一小块芳香 美丽。前者暂时容许后者存在,给予后者极有限的(时间、空 间和程度上都极有限的)一点点独立。后者在它暂时存在的 范围内,以其强大的美的力量,压倒了前者。但前者的顽固 的现实力量,始终统治着支配着决定着后者,其影响深入后 者,不久便轻而易举地毁灭了后者。 写出了这样丰富深刻的美,写出了美与丑之间这样复杂 的相生相剋的矛盾,这就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它 一出世就受到读者的欢迎,因为读者一接触它,便感受到那 种芳香美丽,那种青春的纯洁的气息,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 是空前绝后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 《三国演义》写的是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攻城略地、 纵横掉阖之心。《水浒传》写的是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 仗义行侠、报仇雪恨之心。《金瓶梅》写的是恶霸帮闲、淫娃 荡妇之事,谋财渔色、献媚争宠之心。这些都是大家久已熟 悉的以成年男女一特别是成年男子为主的世界,作者以阅 尽沧桑的老眼,看透这个世界的深层底蕴,写出来给我们看, 其中有各种各样的美,但没有青春纯洁的美。《西游记》是古 ·16
有 一 种 青 春 的 纯 洁 的 气 息 , 即 使 是 比 较 有 心 计 有 世 故 的 ( 例 如 薛 宝 钗 、 贾 探 春 ) , 仍 然 是 青 春 的 纯 洁 的 范 围 之 内 的 心 计 和 世 故 。 第 六 , 她 们 的 爱 情 纠 葛 , 有 灵 的 成 分 , 也 有 肉 的 成 分 , 而 以 灵 的 成 分 为 主 , 主 角 林 黛 玉 则 是 纯 然 “ 灵 ” 的 。 这 个 芳 香 美 丽 的 小 小 女 儿 国 , 实 际 上 是 贾 府 的 一 部 分 。 而 整 个 贾 府 , 则 是 一 个 冠 冕 堂 皇 的 外 表 之 下 充 满 了 污 浊 丑 恶 的 贵 族 家 庭 , 只 有 门 前 一 对 石 狮 子 是 干 净 的 , 并 且 和 整 个 社 会 的 污 浊 丑 恶 联 成 一 片 。 大 片 的 污 浊 丑 恶 之 中 , 有 一 小 块 芳 香 美 丽 。 前 者 暂 时 容 许 后 者 存 在 , 给 予 后 者 极 有 限 的 ( 时 间 、 空 间 和 程 度 上 都 极 有 限 的 ) 一 点 点 独 立 。 后 者 在 它 暂 时 存 在 的 范 围 内 , 以 其 强 大 的 美 的 力 量 , 压 倒 了 前 者 。 但 前 者 的 顽 固 的 现 实 力 量 , 始 终 统 治 着 支 配 着 决 定 着 后 者 , 其 影 响 深 入 后 者 , 不 久 便 轻 而 易 举 地 毁 灭 了 后 者 。 写 出 了 这 样 丰 富 深 刻 的 美 , 写 出 了 美 与 丑 之 间 这 样 复 杂 的 相 生 相 剋 的 矛 盾 , 这 就 是 《 红 楼 梦 》 艺 术 上 的 伟 大 成 就 。 它 一 出 世 就 受 到 读 者 的 欢 迎 , 因 为 读 者 一 接 触 它 , 便 感 受 到 那 种 芳 香 美 丽 , 那 种 青 春 的 纯 洁 的 气 息 , 这 在 中 国 古 典 小 说 中 是 空 前 绝 后 的 。 我 们 可 以 比 较 一 下 。 《 三 国 演 义 》 写 的 是 雄 主 名 王 、 谋 臣 勇 将 之 事 , 攻 城 略 地 、 纵 横 捭 阖 之 心 。 《 水 浒 传 》 写 的 是 草 莽 英 雄 、 江 湖 豪 杰 之 事 , 仗 义 行 侠 、 报 仇 雪 恨 之 心 。 《 金 瓶 梅 》 写 的 是 恶 霸 帮 闲 、 淫 娃 荡 妇 之 事 , 谋 财 渔 色 、 献 媚 争 宠 之 心 。 这 些 都 是 大 家 久 已 熟 悉 的 以 成 年 男 女 — — 特 别 是 成 年 男 子 为 主 的 世 界 , 作 者 以 阅 尽 沧 桑 的 老 眼 , 看 透 这 个 世 界 的 深 层 底 蕴 , 写 出 来 给 我 们 看 , 其 中 有 各 种 各 样 的 美 , 但 没 有 青 春 纯 洁 的 美 。 《 西 游 记 》 是 古 · 1 6 ·
之儿童唯一能当作童话来读的作品,其实不是童话,鲁迅把 它列入“神魔小说”一类是对的,儿童读起来已经有一些不 理解不喜欢的东西,成年以后还爱读的,恐怕不会有很多了。 只有《红楼梦》写的是一个以少男少女一特别是少女 为主的世界,然而并不是幼稚无知的世界,作者也是以阅尽 沧桑的焖炯双眸,看透了这个世界的深处。大家都知道,他 实际上是从自己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中取材的。回忆的温馨, 身世的悲凉,更给作品增加了艺术的魅力。龚自珍《己亥杂 诗》中有一首云: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大致可以借用来描述《红楼梦》的写作:书中的取材,大 量来自自己少年时代的哀和乐,歌和泣。然而写作的时候,已 是经历了几十年的世路周旋,心中夹杂着童心未泯的“痴”和 洞明世情的“黠”了。书中的事不等于少年时代的真事,前 者已经把后者化为凄丽温柔的一梦。书中的贾宝玉也不等于 真正少年时代的曹雪芹,前者只是后者的“童心来复梦中 身”。是的,《红楼梦》的独特的卓越的艺术贡献就在这里。少 男少女的读者们倒未必真能理解它,反而越是成年,甚至老 年,越是爱读,越是能够领略其中深意,每一个人都能从中 获得“童心来复梦中身”的难得的人生体验和艺术享受。 《红楼梦》最初出现,大约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是 以手抄本的形式,昂贵的价钱,被爱读者争相购阅。那时书 名还不叫作《红楼梦》,而是叫作《石头记》:故事没有完,只 有八十回,而不是现在这样的一百二十回。但是读者不管,还 。17
之 儿 童 唯 一 能 当 作 童 话 来 读 的 作 品 , 其 实 不 是 童 话 , 鲁 迅 把 它 列 入 “ 神 魔 小 说 ” 一 类 是 对 的 , 儿 童 读 起 来 已 经 有 一 些 不 理 解 不 喜 欢 的 东 西 , 成 年 以 后 还 爱 读 的 , 恐 怕 不 会 有 很 多 了 。 只 有 《 红 楼 梦 》 写 的 是 一 个 以 少 男 少 女 — — 特 别 是 少 女 为 主 的 世 界 , 然 而 并 不 是 幼 稚 无 知 的 世 界 , 作 者 也 是 以 阅 尽 沧 桑 的 炯 炯 双 眸 , 看 透 了 这 个 世 界 的 深 处 。 大 家 都 知 道 , 他 实 际 上 是 从 自 己 少 年 时 代 的 亲 身 经 历 中 取 材 的 。 回 忆 的 温 馨 , 身 世 的 悲 凉 , 更 给 作 品 增 加 了 艺 术 的 魅 力 。 龚 自 珍 《 己 亥 杂 诗 》 中 有 一 首 云 : 少 年 哀 乐 过 于 人 , 歌 泣 无 端 字 字 真 。 既 壮 周 旋 杂 痴 黠 , 童 心 来 复 梦 中 身 。 大 致 可 以 借 用 来 描 述 《 红 楼 梦 》 的 写 作 : 书 中 的 取 材 , 大 量 来 自 自 己 少 年 时 代 的 哀 和 乐 , 歌 和 泣 。 然 而 写 作 的 时 候 , 已 是 经 历 了 几 十 年 的 世 路 周 旋 , 心 中 夹 杂 着 童 心 未 泯 的 “ 痴 ” 和 洞 明 世 情 的 “ 黠 ” 了 。 书 中 的 事 不 等 于 少 年 时 代 的 真 事 , 前 者 已 经 把 后 者 化 为 凄 丽 温 柔 的 一 梦 。 书 中 的 贾 宝 玉 也 不 等 于 真 正 少 年 时 代 的 曹 雪 芹 , 前 者 只 是 后 者 的 “ 童 心 来 复 梦 中 身 ” 。 是 的 , 《 红 楼 梦 》 的 独 特 的 卓 越 的 艺 术 贡 献 就 在 这 里 。 少 男 少 女 的 读 者 们 倒 未 必 真 能 理 解 它 , 反 而 越 是 成 年 , 甚 至 老 年 , 越 是 爱 读 , 越 是 能 够 领 略 其 中 深 意 , 每 一 个 人 都 能 从 中 获 得 “ 童 心 来 复 梦 中 身 ” 的 难 得 的 人 生 体 验 和 艺 术 享 受 。 《 红 楼 梦 》 最 初 出 现 , 大 约 在 十 八 世 纪 五 十 年 代 , 当 时 是 以 手 抄 本 的 形 式 , 昂 贵 的 价 钱 , 被 爱 读 者 争 相 购 阅 。 那 时 书 名 还 不 叫 作 《 红 楼 梦 》 , 而 是 叫 作 《 石 头 记 》 ; 故 事 没 有 完 , 只 有 八 十 回 , 而 不 是 现 在 这 样 的 一 百 二 十 回 。 但 是 读 者 不 管 , 还 · 1 7 ·
是争相购阅。明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立刻受到热烈欢迎,世 界文学史上不知怎么样,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抄本流传了三四十年之后,191年才有活字排印本出 现,书名改题为《红楼梦》,回数也从八十回增加到一百二十 回,故事才完整了。排印本的出版者和编辑者是程伟元和高 鹑,据他们声明,后四十回也是原作者曹雪芹写的,不知何 故与前八十回分开了,没有流传,现在由程伟元他们费力搜 购得来,才使《红楼梦》成为完璧。读者当然更加欢迎这个 完整的本子,从此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一直流传下来,八 十回本《石头记》逐渐绝迹。 直到民国初年,有几种《石头记》古抄本被学者胡适发 现。经过胡适、俞平伯的研究,看出《红楼梦》后四十回与 前八十回特别是与《石头记》八十回的原貌,情节上有许多 不衔接,思想上有许多不一贯,艺术上也颇有高低:还核对 出《红楼梦》前八十回并非《石头记》八十回的原貌,而是 颇有改动,再加上别的证据,于是1©21年胡适宣布他的研究 结论:后四十回其实是高鹗写的,他伪称曹雪芹的原稿,今 天我们不能承认,其实是曹雪芹写了前八十回,高鹞续写了 后四十回。学术界都承认这是重大的发现。从此,关于后四 十回的作者究竟是谁,对后四十回究竟怎样评价,成为《红 楼梦》研究当中热烈争论的问题之一,意见纷纭,至今未能 趋于一致,看来还要争论下去。但是,读者不管这些,要读 的还是故事完整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而不是八十回的 《石头记》,尽管他们之中也很有些人认为后四十回比前八十 回差得太远的。反正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经成为一个 ·18·
是 争 相 购 阅 。 明 明 一 部 未 完 成 的 作 品 , 立 刻 受 到 热 烈 欢 迎 , 世 界 文 学 史 上 不 知 怎 么 样 ,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是 绝 无 仅 有 的 。 抄 本 流 传 了 三 四 十 年 之 后 , 1 7 9 1 年 才 有 活 字 排 印 本 出 现 , 书 名 改 题 为 《 红 楼 梦 》 , 回 数 也 从 八 十 回 增 加 到 一 百 二 十 回 , 故 事 才 完 整 了 。 排 印 本 的 出 版 者 和 编 辑 者 是 程 伟 元 和 高 鹗 , 据 他 们 声 明 , 后 四 十 回 也 是 原 作 者 曹 雪 芹 写 的 , 不 知 何 故 与 前 八 十 回 分 开 了 , 没 有 流 传 , 现 在 由 程 伟 元 他 们 费 力 搜 购 得 来 , 才 使 《 红 楼 梦 》 成 为 完 璧 。 读 者 当 然 更 加 欢 迎 这 个 完 整 的 本 子 , 从 此 一 百 二 十 回 本 《 红 楼 梦 》 一 直 流 传 下 来 , 八 十 回 本 《 石 头 记 》 逐 渐 绝 迹 。 直 到 民 国 初 年 , 有 几 种 《 石 头 记 》 古 抄 本 被 学 者 胡 适 发 现 。 经 过 胡 适 、 俞 平 伯 的 研 究 , 看 出 《 红 楼 梦 》 后 四 十 回 与 前 八 十 回 特 别 是 与 《 石 头 记 》 八 十 回 的 原 貌 , 情 节 上 有 许 多 不 衔 接 , 思 想 上 有 许 多 不 一 贯 , 艺 术 上 也 颇 有 高 低 ; 还 核 对 出 《 红 楼 梦 》 前 八 十 回 并 非 《 石 头 记 》 八 十 回 的 原 貌 , 而 是 颇 有 改 动 , 再 加 上 别 的 证 据 , 于 是 1 9 2 1 年 胡 适 宣 布 他 的 研 究 结 论 : 后 四 十 回 其 实 是 高 鹗 写 的 , 他 伪 称 曹 雪 芹 的 原 稿 , 今 天 我 们 不 能 承 认 , 其 实 是 曹 雪 芹 写 了 前 八 十 回 , 高 鹗 续 写 了 后 四 十 回 。 学 术 界 都 承 认 这 是 重 大 的 发 现 。 从 此 , 关 于 后 四 十 回 的 作 者 究 竟 是 谁 , 对 后 四 十 回 究 竟 怎 样 评 价 , 成 为 《 红 楼 梦 》 研 究 当 中 热 烈 争 论 的 问 题 之 一 , 意 见 纷 纭 , 至 今 未 能 趋 于 一 致 , 看 来 还 要 争 论 下 去 。 但 是 , 读 者 不 管 这 些 , 要 读 的 还 是 故 事 完 整 的 一 百 二 十 回 的 《 红 楼 梦 》 , 而 不 是 八 十 回 的 《 石 头 记 》 , 尽 管 他 们 之 中 也 很 有 些 人 认 为 后 四 十 回 比 前 八 十 回 差 得 太 远 的 。 反 正 一 百 二 十 回 的 《 红 楼 梦 》 已 经 成 为 一 个 · 1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