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
1 环 境 生 态 学
目录 第一章蜡论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第五章生态糸统 第六章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篡 第七章可持蛱发長与清浩生产
2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第五章 生态系统 第六章 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的定义 1.生态学( 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E. Haeckel 1866) 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 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实则上包含了个体—→种群一→群落一→生态系统这4个理论主体。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 的科学。(埃尔顿,1927)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E.P.Odum,1956)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Odum,1997)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971,Odum,《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各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如光周期现象)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如固氮作用) 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一→论著的出版一→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一→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一→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 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一→定性一→定量一→模拟。 1、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 ●公元16世纪以前: 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草、木; 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 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 《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近代生态学阶段 建立时期: 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 C L 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 1807年德国 A Humbol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 1798年 T 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
3 第一章 绪论 一.生态学的定义 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E.Haeckel, 1866) 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 • 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 •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实则上包含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4个理论主体。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 ⚫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 的科学。(埃尔顿,1927) ⚫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Andrenathes,1954) ⚫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E.P.Odum,1956) ⚫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 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Odum,1997)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1971,Odum,《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各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如光周期现象)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如固氮作用) 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 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 境的研究。 ⚫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 ⚫ 公元16 世纪以前: 在我国:公元前1200 年 《 尔雅》 一书,草、木; 公元前200 年《 管子》“ 地员篇” ; 公元前100 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 节气,同时《 禽经》 一书(鸟类生态)问世; 《 本草纲目》 。 ⚫ 在欧洲:公元前285 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近代生态学阶段 ⚫ 建立时期: 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 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 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866年 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 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 生态学定义 1895年 E 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 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1)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著作与教科书出版 代表作: C. Cowell(1910发表的《生态学》 F.E. Cements(1907)发表的《生态学及生理学》 前苏联苏卡切夫的《植物群落学》(1908)、《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 G. Tansley((1911)发表的《英国的植被类型》等; N. Chapman(1931)的《动物生态学》 中国费鸿年(1937)的《动物生态学》 特别是 W. C. Alle(1949)等的《动物生态学原理》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进入成熟期 的重要标志。 (2)学派的形成:主要有 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代表人物: G.E. Du rietz ②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代表人物是 J Braum- Blanquet ③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代表人物是 Clements和 Tansley ④俄国学派(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代表人物:BHC (三)现代生态学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 2、对生态学有重要贡献的中外科学家 黑克尔( Haeckel)(18341919)德国动物学家,“生态学”词汇的创始人。 ecologic中的 希腊词根 oikos意为房子或住所, logos即学科或讨论。1866他给生态学下的简洁定义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概念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沿用、信 守不渝 洪堡德( Humboldt A)(1769-1859)德国植物地理学家。曾进行过环球旅行,对地球上不 同区域进行生物学和地理学考察。1799-1804年到南美洲热带和温带地区对植物及其生存 环境进行了5年的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与资料,回国后出版了26卷巨著,从而奠 定了植物地理学的基础。1897发表《植物地理学知识》,对世界的植物分布做了理论上 的阐述,创立了植物地理学 ●坦斯勦( Tansley a.G)(1871-1955)英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以其提出的生态系统概念奠 定了他在生态学界的不朽地位。坦氏兴趣广泛,早期对对植物生态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 现土壤、气候和动物对植物的分布和丰盛度有明显的影响,于是产生了一个概念,即居住在 同一地区的动植物与其环境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动植物与其环境是结合在 一起的,生物与其特定的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具有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位,这就是生态系 统。著有《英伦三岛的植被》( The British Islands and Their Vegetation)(1926)、《实用植物生态 学》( Practical Plant Ecology)1923)《植物生态学概论》( (ntroduction to Plant Ecology1946) ●辛柏尔( Schimper a.F.w)(1856-1901)德国植物生态学家,现代植物生态学的奠基人之 。他的著作《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1898),奠定了现代植物生态学的学科框架。 辛氏从植物生理功能与形态结构、生活力等方面,阐述植物的生态适应;用环境因子综合性 的观点,阐明植物分布的多样性;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分析研究植物和群落的起源和发展
4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 生态学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 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 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1)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著作与教科书出版。 代表作:C.Cowels(1910)发表的《生态学》; F.E.Chements(1907)发表的《生态学及生理学》; 前苏联苏卡切夫的《植物群落学》(1908)、《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 A.G.Tamsley(1911)发表的《英国的植被类型》等; R.N.Chapman(1931)的《动物生态学》; 中国费鸿年(1937)的《动物生态学》; 特别是W.C.Alle(1949)等的《动物生态学原理》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进入成熟期 的重要标志。 (2)学派的形成:主要有 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代表人物:G.E.Du Rietz ②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代表人物是J.Braum-Blanquet ③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代表人物是Clements和Tansley ④俄国学派(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代表人物:B.H.Cykayeb (三)现代生态学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 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 2、对生态学有重要贡献的中外科学家 ⚫ 黑克尔 (Haeckel E.) (1834-1919) 德国动物学家,“生态学”词汇的创始人。oecologie中的 希腊词根oikos意为房子或住所,logos即学科或讨论。1866他给生态学下的简洁定义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概念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沿用、信 守不渝。 ⚫ 洪堡德 (Humboldt A.) (1769-1859) 德国植物地理学家。曾进行过环球旅行,对地球上不 同区域进行生物学和地理学考察。1799-1804年到南美洲热带和温带地区对植物及其生存 环境进行了5年的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与资料,回国后出版了26卷巨著,从而奠 定了植物地理学的基础。1897发表《植物地理学知识》,对世界的植物分布做了理论上 的阐述,创立了植物地理学。 ● 坦斯勒 (Tansley A.. G) (1871-1955) 英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以其提出的生态系统概念奠 定了他在生态学界的不朽地位。坦氏兴趣广泛,早期对对植物生态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 现土壤、气候和动物对植物的分布和丰盛度有明显的影响,于是产生了一个概念,即居住在 同一地区的动植物与其环境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动植物与其环境是结合在 一起的,生物与其特定的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具有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位,这就是生态系 统。著有《英伦三岛的植被》(The British Islands and Their Vegetation)(1926)、《实用植物生态 学》(Practical Plant Ecology)(1923)《植物生态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Plant Ecology)(1946) 等。 ● 辛柏尔 (Schimper A. F. W.) (1856-1901) 德国植物生态学家,现代植物生态学的奠基人之 一。他的著作《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1898),奠定了现代植物生态学的学科框架。 辛氏从植物生理功能与形态结构、生活力等方面,阐述植物的生态适应;用环境因子综合性 的观点,阐明植物分布的多样性;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分析研究植物和群落的起源和发展
从而开辟了植物生理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研究领域 ●苏卡却夫( ykaqeb E.丑)前苏联地植物学家。于1942和1945年提出按照演替的主导 因子而划分群落演替类型,如群落发生演替、内因生态发生演替、外因生态演替和地因生态 演替等。苏卡却夫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几乎与坦斯勒同时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系统 的含义相似,他提出了“生物地理群落”概念(1940-1945),即生物地理群落是地球表面的一个 地段,在这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群落和其所在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都是相适应 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同样的特征,即生物地理群落由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和动物群 落)和所在生物环境(土壤环境和气候环境)。这一观点实质上就是生态系统的理论 ●克莱门茨( Clements h.F)美国植物生态学家,首次提出了生物群区(bome)概念,并将 这一概念作为生物群体的基本单位。然而他最著名的贡献,是提出了植物群落演替学说,以 及植物群落分布气候顶极( (climatic climax)或单元顶极( mono climax)理论。他的研究和学说 为后来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打下了基础。总结性专著有《植物的演替》(1916)、《植 物演替和指示植物》(1928)、以及与 Weaver合著的《植物生态学》(1925)等 ●林德曼( Lindeman r.L)美国动物学家,生态系统理论的重要贡献人之一。1941年在美 国明尼苏达州进行的泥炭湖的生物量、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生物量能流过程的研究。是对 生物与环境的联系,生物间相互关系具体实验硏究的示范。在该他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结果 的支持下,继承和发展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他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即自 然界中进入任何群体的能量的一小部分,可以用来维持依靠它为生的群体,在食物链传输的 能量,下一级进入到上一级的能量约为10%左右 ●李比西( Liebig j)德国植物生理学家,矿质营养理论的创始人。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了生 态学上的最小因子定律,即在能够影响生物的无数因子中,总有一个因字子限制植物的生长 生存或繁殖,这一因子被成为不可或缺的因子或最小因子(1840)。李氏的这一理论对于植物 生理生态学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贡献很大 ●侯学煜(1912-1991)中国植物生态学家,中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创始人之一。早 年从事植物与土壤关系研究,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植被分区或分类中的指示植物的 观点。前苏联著名地植物学家苏卡乔夫将根据这一观点将侯氏做为生态系统土壤顶极的代表 人物。1978以来,在大量事实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内当时流行的“以粮为纲”的做法提出质 疑,反对毁林开垦、草原开荒、围湖造田、向海要粮。并就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提出了大 粮食和大农业的观点。代表作有《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指示植物》(1954);《中 国植被的类型》(1956)《中国植被区划》(1960);《中国的植被》(1960);:《中国植被地理及优 势植物化学成分》(1982)等:《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1984) ●马世骏(1920-1991)著名动物生态学家,长期从事昆虫生态学研究。晚期从事生态系统 与生态平衡理论研究,提出生态工程、系统生态以及城市生态等重要研究方向。是1972年 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重要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起草人之一。著有《现代生态学透视》 (1993)等 四、生态学的学科框架 ●按照研究的对象划分 植物生态学( Plant Ecology) 动物生态学( Animal Ecology) 农业生态学( Agriculture Ecology) 林业生态学( Forestry Ecology) 草地生态学( Grassland ecology)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城市生态学( Urban Ecology)
5 从而开辟了植物生理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研究领域 ● 苏卡却夫 (Cykaqëb B. H.) 前苏联地植物学家。于 1942 和 1945 年提出按照演替的主导 因子而划分群落演替类型,如群落发生演替、内因生态发生演替、外因生态演替和地因生态 演替等。苏卡却夫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几乎与坦斯勒同时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系统 的含义相似,他提出了“生物地理群落”概念(1940-1945),即生物地理群落是地球表面的一个 地段,在这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群落和其所在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都是相适应 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同样的特征,即生物地理群落由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和动物群 落)和所在生物环境(土壤环境和气候环境)。这一观点实质上就是生态系统的理论 ● 克莱门茨 (Clements F. F.)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首次提出了生物群区(biome)概念,并将 这一概念作为生物群体的基本单位。然而他最著名的贡献,是提出了植物群落演替学说,以 及植物群落分布气候顶极(climatic climax)或单元顶极(mono climax) 理论。他的研究和学说 为后来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打下了基础。总结性专著有《植物的演替》(1916)、《植 物演替和指示植物》(1928)、以及与 Weaver 合著的《植物生态学》(1925)等。 ● 林德曼 (Lindeman R. L.) 美国动物学家,生态系统理论的重要贡献人之一。1941 年在美 国明尼苏达州进行的泥炭湖的生物量、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生物量能流过程的研究。是对 生物与环境的联系,生物间相互关系具体实验研究的示范。在该他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结果 的支持下,继承和发展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他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即自 然界中进入任何群体的能量的一小部分,可以用来维持依靠它为生的群体,在食物链传输的 能量,下一级进入到上一级的能量约为 10%左右。 ● 李比西 (Liebig J.) 德国植物生理学家,矿质营养理论的创始人。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了生 态学上的最小因子定律,即在能够影响生物的无数因子中,总有一个因字子限制植物的生长、 生存或繁殖,这一因子被成为不可或缺的因子或最小因子(1840)。李氏的这一理论对于植物 生理生态学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贡献很大 ● 侯学煜 (1912-1991) 中国植物生态学家, 中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创始人之一。早 年从事植物与土壤关系研究,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植被分区或分类中的指示植物的 观点。前苏联著名地植物学家苏卡乔夫将根据这一观点将侯氏做为生态系统土壤顶极的代表 人物。1978 以来,在大量事实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内当时流行的“以粮为纲”的做法提出质 疑,反对毁林开垦、草原开荒、围湖造田、向海要粮。并就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提出了大 粮食和大农业的观点。代表作有《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指示植物》(1954);《中 国植被的类型》(1956)《中国植被区划》(1960);《中国的植被》(1960);《中国植被地理及优 势植物化学成分》(1982)等;《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1984) ● 马世骏 (1920-1991) 著名动物生态学家, 长期从事昆虫生态学研究。晚期从事生态系统 与生态平衡理论研究, 提出生态工程、系统生态以及城市生态等重要研究方向。是 1972 年 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重要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起草人之一。著有《现代生态学透视》 (1993)等 四、生态学的学科框架 ● 按照研究的对象划分 - 植物生态学 (Plant Ecology) - 动物生态学 (Animal Ecology) - 农业生态学 (Agriculture Ecology) - 林业生态学 (Forestry Ecology) - 草地生态学 (Grassland Ecology) -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 城市生态学 (Urban 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