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
第三章 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
国内外发展现状 美国:最早提出 197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1972-1976年实施第一轮许可证制度阶段, 污染源削减量的确定,主要采用最佳专业判断(BU)方法(以 判断为依据)一收集工业行业可利用的数据和资料,结合高 质量技术分析作出判断。当时使用的比例,高达75%; 针对工业行业及其子行业颁发排放限值准则(ELGS)的方法 (技术为依据),现在为主要方法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美国:最早提出 ◼ 197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 1972—1976年实施第一轮许可证制度阶段, 污染源削减量的确定,主要采用最佳专业判断(BU)方法(以 判断为依据)—收集工业行业可利用的数据和资料,结合高 质量技术分析作出判断。当时使用的比例,高达75%; 针对工业行业及其子行业颁发排放限值准则(ELGS)的方法 (技术为依据),现在为主要方法
1983年12月正式立法,实施以水质限制为基点的排放总 量控制 采用了季节总量控制的方法 原因1)适应水体不同季节不同用途对水质的标准要求, 如一年中水生生物产卵期实行严格的溶解氧标 准,而在其余时间则可实行另一水质标准; 2)充分利用环境自净化作用
◼ 1983年12月正式立法,实施以水质限制为基点的排放总 量控制 采用了季节总量控制的方法 原因 1) 适应水体不同季节不同用途对水质的标准要求, 如一年中水生生物产卵期实行严格的溶解氧标 准,而在其余时间则可实行另一水质标准; 2)充分利用环境自净化作用
日本 总量控制使日本的这两个海 湾80%以上的污染大户受到 控制.水环境状况得以改善 ■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问题 1971年开始对水质总量控制计划问题进行了研究, 1973年制定的《赖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中,首 次在废水排放管理中引用了总量控制,以COD指标限额 颁发许可证, 1977年日本环境厅提出“水质污染总量控制”方法,水 质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浓度标准继续使用, 1978年6月修改了部分水污染防治法,以COD为对象,开 始了总量控制工作 1984年,日本将总量控制法正式推广到东京湾和伊始湾 两个水域,并严禁无证排放污染物
日本 ◼ 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问题; ◼ 1971年开始对水质总量控制计划问题进行了研究, ◼ 1973年制定的《赖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中,首 次在废水排放管理中引用了总量控制,以COD指标限额 颁发许可证, ◼ 1977年日本环境厅提出“水质污染总量控制”方法,水 质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浓度标准继续使用, ◼ 1978年6月修改了部分水污染防治法,以COD为对象,开 始了总量控制工作 ◼ 1984年,日本将总量控制法正式推广到东京湾和伊始湾 两个水域,并严禁无证排放污染物。 总量控制使日本的这两个海 湾80%以上的污染大户受到 控制.水环境状况得以改善
其他国家 ■联邦德国和欧共体采用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方法, 60%以上排入莱茵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得到处理, 莱茵河水质有了明显好转。 瑞典、前苏联、韩国、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也都相 继实行了以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核心的水环境管理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他国家 ◼ 联邦德国和欧共体采用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方法, 60%以上排入莱茵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得到处理, 莱茵河水质有了明显好转。 ◼ 瑞典、前苏联、韩国、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也都相 继实行了以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核心的水环境管理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