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研究的内容划分 个体生态学(A 种群生态学(Po 群落生态学(Con 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 Ecology) 生理生态学( Ecophy ●按照问题划分(围绕人类社会发展 全球生态学( Global Ecology) 恢复生态学( Restoration Ecology) -应用生态学( Applied Ecology) 污染生态学( Pollution Ecology) 五、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生态因子的基本原理 植物生态学( Plant Ecology) 动物生态学( Animal Ecology) 种群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 Autecology) -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 Ecology) -群落生态学( Community Ecology) 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 Ecology) 生理生态学( Ecophysiology ●群落分布及其演替的理论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管理 六、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深入到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中,形成各自的分支学科。 渗入到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甚至思维和意识中 1、个体 群落 生态系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侧重个体生态学的研究,继承了自然史、博物学、进化论 等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从19世纪末到1930年,以群落为研究重点,由描述到定量、静态到动态、局部到 整体、考察到实验,出现了丰富度、恒定度、频度、演替等概念,把各种生物看成 个整体,并与环境联系起来综合研究。 ●20世纪30年代至今,以生态系统的研究为重点,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生态 学带来了自动调节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揭示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 关系。研究涉及农、林、牧、猎、渔、野生动物管理等重大课题。 2、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结合,出现了大量的交叉学科。 生态系统涉及到整个生物圈,使之与地理学、地球化学交叉 ●由于人口猛增、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社会问题,使人类生态学、污染生态学、资 源生态学应运而生 ●与社会科学(经济、法律、政治学)交叉,出现了《生态学与国际关系》(1978)、 《生态学——政治、法律》(1976)、《政治生态》(1975)、《社会生态学》(1973) 3、以生物为研究中心发展到以人为研究中心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用生态系统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
6 ● 按照研究的内容划分 - 个体生态学 (Autecology) - 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 Ecology) - 群落生态学 (Community Ecology) - 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 Ecology) - 生理生态学 (Ecophysiology) ● 按照问题划分(围绕人类社会发展) - 全球生态学 (Global Ecology) - 恢复生态学 (Restoration Ecology) - 应用生态学 (Applied Ecology) - 污染生态学 (Pollution Ecology) 五、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 生态因子的基本原理 - 植物生态学 (Plant Ecology) - 动物生态学 (Animal Ecology) ● 种群生态学 - 个体生态学 (Autecology) - 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 Ecology) - 群落生态学 (Community Ecology) - 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 Ecology) - 生理生态学 (Ecophysiology) ● 群落分布及其演替的理论 ●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生态系统管理 六、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 深入到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中,形成各自的分支学科。 ⚫ 渗入到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甚至思维和意识中。 1、个体 群落 生态系统 ⚫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侧重个体生态学的研究,继承了自然史、博物学、进化论 等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 从 19 世纪末到 1930 年,以群落为研究重点,由描述到定量、静态到动态、局部到 整体、考察到实验,出现了丰富度、恒定度、频度、演替等概念,把各种生物看成 一个整体,并与环境联系起来综合研究。 ⚫ 20 世纪 30 年代至今,以生态系统的研究为重点,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生态 学带来了自动调节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揭示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 关系。研究涉及农、林、牧、猎、渔、野生动物管理等重大课题。 2、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结合,出现了大量的交叉学科。 ⚫ 生态系统涉及到整个生物圈,使之与地理学、地球化学交叉。 ⚫ 由于人口猛增、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社会问题,使人类生态学、污染生态学、资 源生态学应运而生。 ⚫ 与社会科学(经济、法律、政治学)交叉,出现了《生态学与国际关系》(1978)、 《生态学——政治、法律》(1976)、《政治生态》(1975)、《社会生态学》(1973) 3、以生物为研究中心发展到以人为研究中心 ⚫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就有人用生态系统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
●人类生态学必将得到更快速的发展,使得生态学不仅与技术经济密切相关,而且与 政治、法律也发生了联系。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概述 1.环境( environment)概述 (1)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2)环境因素( environment factor):直接参加有机体物质和能量循环的组成部分。 (3)环境条件( environment condition):为环境因素提供物质和能量基质的组成部分。 (4)环境科学( environment science):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转化规律的科学。 2.大环境与小环境(环境分类) ①宇宙环境( (space environment (1)大环境 生物圈( biosphere)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 ②地球环境一大气圈( atnosphere) global environment)水圈( hydrosp here)如海水、地下水、大气水 土塘圈( pedosphere 岩石圈 (ithosphere) 环境 ①小生境( niche,生态位),是指生物能够在那里生 存和繁殖的栖所 (2)小环境②内环境( inner environment),是指生物体内环境。 是指一个或一群生 活动的场所 微环境( microhabitat),是指生物体局部(限)的 某种较小环境。 二.生态因子 1、定义: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 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1)包括5种类型的因子: 气候因子(光、温、水、空气等因子); 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肥力和土壤生物等因子)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因子) 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人为因子。 此外,自然因子( physical factors):指光照、温度、水分、矿物质等。实际上狭义的生态因子 即为此类,可扩大成6类因子即光、温度、水分、CO2、O2、矿物质等。 2)生态因子的其它分类 ● Smith(1935) 密度制约因子( density dependent factors):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调 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如食物、天敌和流行病等各种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于( 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 此对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
7 ⚫ 人类生态学必将得到更快速的发展,使得生态学不仅与技术经济密切相关,而且与 政治、法律也发生了联系。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概述 1..环境(enviironment)概述 (1) 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2) 环境因素(enviironment factor):直接参加有机体物质和能量循环的组成部分。 (3) 环境条件(enviironment condiitiion):为环境因素提供物质和能量基质的组成部分。 (4) 环境科学(enviironment sciience)::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转化规律的科学。 2..大环境与小环境(环境分类) 二. 生态因子 1、定义: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 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1)包括 5 种类型的因子: ⚫ 气候因子(光、温、水、空气等因子); ⚫ 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肥力和土壤生物等因子); ⚫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因子); ⚫ 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 人为因子。 此外,自然因子(physical factors):指光照、温度、水分、矿物质等。实际上狭义的生态因子 即为此类,可扩大成 6 类因子即光、温度、水分、CO2、O2、矿物质等。 (2)生态因子的其它分类 ●Smith(1935)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s):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调 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如食物、天敌和流行病等各种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于(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 此对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
●前苏联学者(1953) 稳定因子是指终年恒定的因子,如地磁、地心引力和太阳辐射常数等,这些稳定生态因 子的作用主要是决定生物的分布 变动因子又可分为周期变动因子和非周期变动因子,前者如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 等:后者如刮风、降水、捕食和寄生等,这些生态因子主要是影响生物的数量。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 (1)综合作用:每一个生态因子那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 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 (3)阶段性作用 (4)可调节(补偿)作用但不可代替性: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 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5)限制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 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限制因子( limiting factor) ①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②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且阻止其生长、繁殖或扩 散甚至生存的因素 最小因子法则( aw of minimum): Leibig(德国有机化学家) 能够影响生物的无数因子中,总有一个因素限制生物的生长、生存或繁殖 ①只能用于稳态条件下 ②必须考虑到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对于温度和光等多种生态因子都是适用的 耐受性法则( law of to lerance) 耐受性( tolerance):①指生物能够忍受外界极端条件的能力:②指单个有机体或种群能 够生存的某一生态因子的范围。 又称 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 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性限度( the limits of tolerance) 每个种只能在环境条件一定范围内生存和繁殖。也即生物种在其生存范围内,对 任一生态因子的需求总有其上限与下限,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该种对该因子的耐性限度 生物种的耐受曲线 耐性限制用曲线表示,称为耐受曲线( tolerance curve) 广生态幅生物与狭生态幅生物分布耐性曲线 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 当湿度很低和很高时,该种生物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都比较窄(中湿条件下所能耐受的温 度范围较宽) ●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两极端温度),该种生物所能耐受的湿度范围也比较窄,而在中温或 最适温度条件下所能耐受的湿度范围比较宽
8 ●前苏联学者 (1953) 稳定因子是指终年恒定的因子,如地磁、地心引力和太阳辐射常数等,这些稳定生态因 子的作用主要是决定生物的分布 变动因子又可分为周期变动因子和非周期变动因子,前者如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 等;后者如刮风、降水、捕食和寄生等,这些生态因子主要是影响生物的数量。 2..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 (1)综合作用:每一个生态因子那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 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 。 (3)阶段性作用; (4)可调节(补偿)作用但不可代替性: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 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5)限制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 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①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②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且阻止其生长、繁殖或扩 散甚至生存的因素。 ⚫ 最小因子法则(law of minimum):Leibig(德国有机化学家) 能够影响生物的无数因子中,总有一个因素限制生物的生长、生存或繁殖。 ①只能用于稳态条件下 ②必须考虑到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对于温度和光等多种生态因子都是适用的 耐受性法则(llaw of tollerance) ⚫ 耐受性(tolerance):①指生物能够忍受外界极端条件的能力;②指单个有机体或种群能 够生存的某一生态因子的范围。 又称shelford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 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 耐性限度(the limits of tolerance): 每个种只能在环境条件一定范围内生存和繁殖。也即生物种在其生存范围内,对 任一生态因子的需求总有其上限与下限,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该种对该因子的耐性限度。 生物种的耐受曲线 ⚫ 耐性限制用曲线表示,称为耐受曲线(tolerance curve)。 ⚫ 广生态幅生物与狭生态幅生物分布耐性曲线。 二、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 在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 ⚫ 当湿度很低和很高时,该种生物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都比较窄(中湿条件下所能耐受的温 度范围较宽)。 ⚫ 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两极端温度),该种生物所能耐受的湿度范围也比较窄,而在中温或 最适温度条件下所能耐受的湿度范围比较宽
●结论:生物生存的最适温度取决于湿度状况,而生物生存的最适湿度又依赖于温度状况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生理耐受范围对植物和动物的分布显然具有重要影响。生物的分布 区分为两种情况 (1)生理分布区和生理最适分布区:只考虑生物的生理耐受性而排除其他生物对其分布 的影响 (2)生态分布区和生态最适分布区:指生物在自然界的实际分布区,这种分布区是非生 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范围或最适生存 区段常因生物之间的竞争而被改变 三、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接近植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 境和动物洞穴内的小气候等。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如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 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着小环境 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物群落带( biome):指具有相似群落的一个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它把具有相似非生物环 境和相似生态结构的区域连成一个大区。 小环境的重要性及其与大环境特征的差异程度: 八齿小蠹对树干小环境的利用情况 小气候与峰鸟巢的关系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1、驯化:如果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它的最适生存范围偏一侧的环境条件下,久而久之就会 导致其耐受曲线的位置移动,并可产生一个新的最适生存范围,而适宜范围的上下限也 会发生移动。 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驯化也可理解为生物体内决定代谢速率的酶系统的适应性改变。 ●驯化过程一般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很多小动物最短只需24小时便可完成驯化。 2、休眠(即处于不活动状态):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使动物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消耗 埃及睡莲经过了1000年的体眠之后仍有80%以上的莲子保持着萌发能力。 季节性休眠也是持续占有一个生境的重要方式 很多昆虫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往往进入滞育状态 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超过适温区过多的时候会进入蛰伏状态。 冬眠和夏眠现象则是靠中介刺激(如光周期的改变)激发的 3、昼夜节律和其他周期性的补偿变化 补偿性的变化往往是有节律的。生物在不同的季节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最适状态(因驯 化),因此生物在一个时期可以比其他时期具有更强的驯化能力,或者具有更大的补偿 调节能力。 补偿能力的周期性变化,实际上有很多是反映了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温带地区温度的 周期变化和热带地区干旱季节和潮湿季节的周期变化等。很多沿岸带生物在耐受能力方 面常常以潮汐周期和月周期为基础发生变化 耐受性的节律变化或对最适条件选择的节律变化大都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即外源性的)
9 ⚫ 结论:生物生存的最适温度取决于湿度状况,而生物生存的最适湿度又依赖于温度状况。 ⚫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生理耐受范围对植物和动物的分布显然具有重要影响。生物的分布 区分为两种情况: (1)生理分布区和生理最适分布区:只考虑生物的生理耐受性而排除其他生物对其分布 的影响; (2)生态分布区和生态最适分布区:指生物在自然界的实际分布区,这种分布区是非生 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 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范围或最适生存 区段常因生物之间的竞争而被改变。 三、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接近植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 境和动物洞穴内的小气候等。 ⚫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如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 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着小环境, 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生物群落带(biome):指具有相似群落的一个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它把具有相似非生物环 境和相似生态结构的区域连成一个大区。 ⚫ 小环境的重要性及其与大环境特征的差异程度: ⚫ 八齿小蠹对树干小环境的利用情况 ⚫ 小气候与峰鸟巢的关系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1、驯化:如果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它的最适生存范围偏一侧的环境条件下,久而久之就会 导致其耐受曲线的位置移动,并可产生一个新的最适生存范围,而适宜范围的上下限也 会发生移动。 ⚫ 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 驯化也可理解为生物体内决定代谢速率的酶系统的适应性改变。 ⚫ 驯化过程一般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很多小动物最短只需24小时便可完成驯化。 2、休眠(即处于不活动状态):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使动物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消耗。 ⚫ 埃及睡莲经过了1000年的体眠之后仍有80%以上的莲子保持着萌发能力。 ⚫ 季节性休眠也是持续占有一个生境的重要方式。 ⚫ 很多昆虫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往往进入滞育状态。 ⚫ 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超过适温区过多的时候会进入蛰伏状态。 ⚫ 冬眠和夏眠现象则是靠中介刺激(如光周期的改变)激发的 。 3、昼夜节律和其他周期性的补偿变化 ⚫ 补偿性的变化往往是有节律的。生物在不同的季节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最适状态(因驯 化) ,因此生物在一个时期可以比其他时期具有更强的驯化能力,或者具有更大的补偿 调节能力。 ⚫ 补偿能力的周期性变化,实际上有很多是反映了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温带地区温度的 周期变化和热带地区干旱季节和潮湿季节的周期变化等。很多沿岸带生物在耐受能力方 面常常以潮汐周期和月周期为基础发生变化。 ⚫ 耐受性的节律变化或对最适条件选择的节律变化大都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即外源性的)
很可能是生物对生态因子周期变化不断适应的结果 某些耐受性的周期变化或驯化能力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或昼夜的)至少有一部分是由生 物自身的内在节律引起的 五、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 内稳态( homeostasis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 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时依赖性 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 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内稳态的基础:生理、行为 ●调节体温:生理:恒温动物:控制体内产热 行为:变温动物:减少热量散失,利用环境热源 调节体内的盐浓度或调节体内的其他各种状态:渗透压调节 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是生物扩大环境耐受限度的一种主要机制,并被各种生物广泛利 用。但扩大耐受范围不可能是无限的。 ●内稳态生物:内稳态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就是它的耐受范围 非内稳态生物:其耐受限度只简单地决定于其特定酶系统能在什么温度范围内起作用 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耐受限度的不同意义 生物对不同非生物因子的耐受性是相互关联的。可以借助于驯化过程而加以调整,也可 在较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生改变。内稳态机制只能为生物提供一种发展广耐受性的方式 六、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在外界条件的一定范围内,动物和植物都能利用各种行为机制使体内保持恒定性 植物:叶子和花瓣有昼夜的运动和变化。例如豆叶的昼挺夜垂的变化或睡眠运动、向日 葵花序随太阳的方向而徐徐转动等, 动物: (1)身体姿态:如沙漠蜥 (2)往返移动:在比较冷和热的两个地点(都不是最适温度)之间往返移动 (3)追寻适宜栖地:如生活在特立尼达雨体中的两种按蚊 其他的行为机制 (1)躲入洞穴:如鼠兔,抵御一10℃以下的严寒 (2)构筑巢穴:如白蚁巢(具有调节温湿度的作用)、鸟巢(澳大利亚眼斑冢雉) 七、适应组合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扩大或变动(不管是大的调整还是小的调整)都涉及到生物 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问题。 适应组合( adaptive suites):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表现出的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的 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1、沙漠植物的适应组合:抗干旱、节水的适应性 (1)落叶 (2)形态:叶表皮增厚、减少气孔数目和形成卷叶 (3)旱生植物(肉质植物) ①水分大量贮存在植物的根、茎或叶中 ②尽量减少蒸腾作用失水:夜晚才打开气孔 2、沙漠动物的适应组合:热量调节和水分平衡
10 很可能是生物对生态因子周期变化不断适应的结果。 ⚫ 某些耐受性的周期变化或驯化能力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或昼夜的)至少有一部分是由生 物自身的内在节律引起的。 五、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 ⚫ 内稳态(homeostasis)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 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时依赖性。 ⚫ 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 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 内稳态的基础:生理、行为 ⚫ 调节体温:生理:恒温动物:控制体内产热 行为:变温动物:减少热量散失,利用环境热源 ⚫ 调节体内的盐浓度或调节体内的其他各种状态 :渗透压调节 ⚫ 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是生物扩大环境耐受限度的一种主要机制,并被各种生物广泛利 用。 但扩大耐受范围不可能是无限的。 ⚫ 内稳态生物:内稳态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就是它的耐受范围。 ⚫ 非内稳态生物:其耐受限度只简单地决定于其特定酶系统能在什么温度范围内起作用。 ⚫ 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耐受限度的不同意义 ⚫ 生物对不同非生物因子的耐受性是相互关联的。可以借助于驯化过程而加以调整,也可 在较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生改变。内稳态机制只能为生物提供一种发展广耐受性的方式。 六、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 在外界条件的一定范围内,动物和植物都能利用各种行为机制使体内保持恒定性。 ⚫ 植物:叶子和花瓣有昼夜的运动和变化。例如豆叶的昼挺夜垂的变化或睡眠运动、向日 葵花序随太阳的方向而徐徐转动等。 ⚫ 动物: (1) 身体姿态:如沙漠蜥 (2)往返移动:在比较冷和热的两个地点(都不是最适温度)之间往返移动; (3)追寻适宜栖地 :如生活在特立尼达雨体中的两种按蚊 ⚫ 其他的行为机制: (1)躲入洞穴 :如鼠兔 ,抵御一10℃以下的严寒 (2)构筑巢穴:如白蚁巢(具有调节温湿度的作用 )、鸟巢(澳大利亚眼斑冢雉 ) 七、适应组合 ⚫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扩大或变动(不管是大的调整还是小的调整)都涉及到生物的 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问题。 ⚫ 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 :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表现出的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的一 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1、沙漠植物的适应组合:抗干旱、节水的适应性 (1)落叶 (2)形态:叶表皮增厚、减少气孔数目和形成卷叶 (3)旱生植物(肉质植物): ①水分大量贮存在植物的根、茎或叶中 ②尽量减少蒸腾作用失水:夜晚才打开气孔 2、沙漠动物的适应组合:热量调节和水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