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练习) 解释下列名词: 半保留复制冈崎片段转录翻译小核RNA不均一RNA遗传密码 简并多聚合糖体中心法则 二、如何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三、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有何特点? 四、比较A一DNA,B一DNA和Z一DNA的主要异同。 五、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是什么?现有的假说是怎样解释染色质螺 六 旋化为染色体的? 七、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八、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有何不同? 九、简述原核生物RNA的转录过程。 十、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相比,其转录过程有何特点? 十一、简述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6 第三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练习) 一、 解释下列名词: 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 转录 翻译 小核RNA 不均一RNA 遗传密码 简并 多聚合糖体 中心法则 二、 如何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三、 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有何特点? 四、 比较A-DNA, B-DNA和Z-DNA的主要异同。 五、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是什么?现有的假说是怎样解释染色质螺 六、 旋化为染色体的? 七、 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八、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有何不同? 九、 简述原核生物RNA的转录过程。 十、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相比,其转录过程有何特点? 十一、简述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参考答案 解释下列名词 半保留复制:以DMA两条链分别作模板,以碱基互补的方式,合成两条新的DNA 双链,互相盘旋在一起,恢复了DNA的双分子链结构。这样,随着DMA分子双螺旋的 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DNA的这种复制方 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因为通过复制所形成的新的 DNA分子,保留原来亲本DNA双链分子的一条单链。DNA在活体内的半保留复制性质, 已为1958年以来的大量试验所证实。DNA的这种复制方式对保持生物遗传的稳定具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冈崎片段:DNA的复制只能从5’向3’方向延伸,5’向3’方向延伸的链称作 前导链( leading strand),它是连续合成的。而另一条先沿5’-3’方向合成一些 片段,然后再由连接酶将其连起来的链,称为后随链( lagging strand),其合成是不 连续的。这种不连续合成是由冈崎等人首先发现的,所以现在将后随链上合成的DNA 不连续单链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Okazaki fragment)。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碱基互补的方式 以U代替T,合成mRNA,在细胞核内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到RNA上 翻译:以mRNA为模板,在多种酶和核糖体的参与下,在细胞质内合成蛋白质的 多肽链。 小核RNA: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剪接体( spliceosome)的主要成份 不均一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由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 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 mRNA(pre-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通常称为不均一核 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 hnRNA) 遗传密码:DNA链上编码氨基酸的三个核苷酸称之为遗传密码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称为简并 ( degeneracy)。 多聚合糖体:在氨基酸多肽链的延伸合成过程中,当mRNA上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位置移出核糖体后,另一个核糖体可以识别起始位点,并与其结合,然后进行第二条 7
7 第三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半保留复制:以 DNA 两条链分别作模板,以碱基互补的方式,合成两条新的 DNA 双链,互相盘旋在一起,恢复了 DNA 的双分子链结构。这样,随着 DNA 分子双螺旋的 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 DNA 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DNA 的这种复制方 式称为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因为通过复制所形成的新的 DNA 分子,保留原来亲本 DNA 双链分子的一条单链。DNA 在活体内的半保留复制性质, 已为 1958 年以来的大量试验所证实。DNA 的这种复制方式对保持生物遗传的稳定具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冈崎片段:DNA 的复制只能从 5’向 3’方向延伸,5’向 3’方向延伸的链称作 前导链(leading strand),它是连续合成的。而另一条先沿 5’-3’方向合成一些 片段,然后再由连接酶将其连起来的链,称为后随链(lagging strand),其合成是不 连续的。这种不连续合成是由冈崎等人首先发现的,所以现在将后随链上合成的 DNA 不连续单链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碱基互补的方式, 以U代替T,合成mRNA,在细胞核内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到RNA上。 翻译:以mRNA为模板,在多种酶和核糖体的参与下,在细胞质内合成蛋白质的 多肽链。 小核RNA: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剪接体(spliceosome)的主要成份。 不均一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由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 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 mRNA(pre-mRNA) 在 分 子 大 小 上 差 别 很 大 , 所 以 通 常 称 为 不 均 一 核 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hnRNA)。 遗传密码:DNA链上编码氨基酸的三个核苷酸称之为遗传密码。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称为简并 (degeneracy)。 多聚合糖体:在氨基酸多肽链的延伸合成过程中,当mRNA上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位置移出核糖体后,另一个核糖体可以识别起始位点,并与其结合,然后进行第二条
多肽链的合成。此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因此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 形成一串核糖体,称为多聚核糖体(φ polyribosome或者 polysome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 信息从DNA→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central dogma)。由 此可见,中心法则所阐述的是基因的两个基本属性:复制与表达 二、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可设计两种实验进行直接证明 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定向转化试验: 有毒SⅢ型(65℃杀死)→小鼠成活→无细菌 无毒RⅡ型→小鼠成活→重现RⅡ型 有毒SⅢ型→小鼠死亡→重现SⅢ型 RⅡ型+有毒SⅢ型(65℃)→小鼠→死亡→重现SⅢ型 将IS型细菌的DNA提取物与IR型细菌混合在一起,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也 成功地使少数IIR型细菌定向转化为IS型细菌。该提取物不受蛋白酶、多糖酶和核 糖核酸酶的影响,而只能为DNA酶所破坏。所以可确认导致转化的物质是DNA (2)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试验 T2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内,不仅能够利用大肠杆菌合成DNA的材料来复制 自己的DNA,而且能够利用大肠肝菌合成蛋白质的材料,来合成其蛋白质外壳和尾部, 因而形成完整的新生的噬菌体。 即P和3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因为P是DNA的组分,但不见于 蛋白质;而S是蛋白质的组分,但不见于DNA。然后用标记的T2噬菌体(P或3S)分 别感染大肠杆菌,经10分钟后,用搅拌器甩掉附着于细胞外面的噬菌体外壳。发现 在第一种情况下,基本上全部放射活性见于细菌内而不被甩掉并可传递给子代。在第 二种情况下,放射性活性大部分见于被甩掉的外壳中,细菌内只有较低的放射性活性, 且不能传递给子代。 二 (1)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地环绕于 同一轴上,很象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
8 多肽链的合成。此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因此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 形成一串核糖体,称为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 或者polysome)。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 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 信息从 DNA→DNA 的复制过程,这就是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由 此可见,中心法则所阐述的是基因的两个基本属性:复制与表达。 二、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可设计两种实验进行直接证明 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定向转化试验: 有毒SⅢ型(65℃杀死)→小鼠成活→无细菌 无毒RⅡ型→小鼠成活→重现RⅡ型 有毒SⅢ型→小鼠死亡→重现SⅢ型 RⅡ型+有毒SⅢ型(65℃) →小鼠→死亡→重现SⅢ型 将III S型细菌的DNA提取物与II R型细菌混合在一起,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也 成功地使少数II R型细菌定向转化为III S型细菌。该提取物不受蛋白酶、多糖酶和核 糖核酸酶的影响,而只能为DNA酶所破坏。所以可确认导致转化的物质是DNA。 (2)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试验 T2 噬菌体的 DNA 在大肠杆菌内,不仅能够利用大肠杆菌合成 DNA 的材料来复制 自己的 DNA,而且能够利用大肠肝菌合成蛋白质的材料,来合成其蛋白质外壳和尾部, 因而形成完整的新生的噬菌体。 32P 和 35S 分别标记 T2 噬菌体的 DNA 与蛋白质。因为 P 是 DNA 的组分,但不见于 蛋白质;而 S 是蛋白质的组分,但不见于 DNA。然后用标记的 T2 噬菌体( 32P 或 35S)分 别感染大肠杆菌,经 10 分钟后,用搅拌器甩掉附着于细胞外面的噬菌体外壳。发现 在第一种情况下,基本上全部放射活性见于细菌内而不被甩掉并可传递给子代。在第 二种情况下,放射性活性大部分见于被甩掉的外壳中,细菌内只有较低的放射性活性, 且不能传递给子代。 三、 (1)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地环绕于 同一轴上,很象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
(2)两条多核苷酸链走向为反向平行( antiparallel)。即一条链磷酸二脂键为5 3’方向,而另一条为3’-5,方向,二者刚好相反。亦即一条链对另一条链是颠 倒过来的,这称为反向平行。 3)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盘状碱基,碱基一方面与脱氧核糖相联系,另一方 面通过氢键( hydrogen bond)与它互补的碱基相联系,相互层叠宛如一级一级的梯子 横档。互补碱基对A与T之间形成两对氢键,而C与G之间形成三对氢键。上下碱基 对之间的距离为3.4A。 (4)每个螺旋为34A(3.4m)长,刚好含有10个碱基对,其直径约为20A (5)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大沟( major groove)和小沟( minor groove)交替出现。 四 一般将瓦特森和克里克提出的双螺旋构型称这B-DNA。B-DNA是DNA在生理状 态下的构型。生活细胞中极大多数DNA以B一DNA形式存在。但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 变化时,DNA的构型也会发生变化。实际上在生活细胞内,B-DNA一螺圈也并不是正 好10个核苷酸对,而平均一般为10.4对。当DNA在高盐浓度下时,则以A-DNA形 式存在。A—DNA是DNA的脱水构型,它也是右手螺旋,但每螺圈含有11个核苷酸对。 A一DNA比较短和密,其平均直径为23A。大沟深而窄,小沟宽而浅。在活体内DNA 并不以A构型存在,但细胞内DNA一RNA或RNA-RNA双螺旋结构,却与A一DNA非常 相似。现在还发现,某些DNA序列可以以左手螺旋的形式存在,称为Z一DNA。当某 些DNA序列富含G一C,并且在嘌呤和嘧啶交替出现时,可形成Z-DNA。Z-DNA除左 手螺旋外,其每个螺圈含有12个碱基对。分子直径为18A,并只有一个深沟。现在 还不知道,Z-DNA在体内是否存在 五
9 (2)两条多核苷酸链走向为反向平行(antiparallel)。即一条链磷酸二脂键为 5’ -3’方向,而另一条为 3’-5’方向,二者刚好相反。亦即一条链对另一条链是颠 倒过来的,这称为反向平行。 (3)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盘状碱基,碱基一方面与脱氧核糖相联系,另一方 面通过氢键(hydrogen bond)与它互补的碱基相联系,相互层叠宛如一级一级的梯子 横档。互补碱基对 A 与 T 之间形成两对氢键,而 C 与 G 之间形成三对氢键。上下碱基 对之间的距离为 3.4Å。 (4)每个螺旋为 34Å(3.4nm)长,刚好含有 10 个碱基对,其直径约为 20Å。 (5)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交替出现。 四 一般将瓦特森和克里克提出的双螺旋构型称这 B-DNA。B-DNA 是 DNA 在生理状 态下的构型。生活细胞中极大多数 DNA 以 B-DNA 形式存在。但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 变化时,DNA 的构型也会发生变化。实际上在生活细胞内,B-DNA 一螺圈也并不是正 好 10 个核苷酸对,而平均一般为 10.4 对。当 DNA 在高盐浓度下时,则以 A-DNA 形 式存在。A-DNA 是 DNA 的脱水构型,它也是右手螺旋,但每螺圈含有 11 个核苷酸对。 A-DNA 比较短和密,其平均直径为 23Å。大沟深而窄,小沟宽而浅。在活体内 DNA 并不以 A 构型存在,但细胞内 DNA-RNA 或 RNA-RNA 双螺旋结构,却与 A-DNA 非常 相似。现在还发现,某些 DNA 序列可以以左手螺旋的形式存在,称为 Z-DNA。当某 些 DNA 序列富含 G-C,并且在嘌呤和嘧啶交替出现时,可形成 Z-DNA。Z-DNA 除左 手螺旋外,其每个螺圈含有 12 个碱基对。分子直径为 18Å,并只有一个深沟。现在 还不知道,Z-DNA 在体内是否存在。 五
宽度增加长度压缩 第一级DNA+组蛋白←→核小体 倍 7倍 第二级核小体←→螺线体 倍 5倍 第三级螺线体←→超螺线体13倍 40倍 第四级超螺线体←→染色体2.5-5倍5倍 0-1000倍 0倍 (8000-10000) 六、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只有5’一3’聚合酶的功能,而没有3’-5’聚合酶功能,DNA链的延伸只能 从5’向3’端进行。它们都没有直接起始合成DNA的能力,只能在引物存在下进行 链的延伸,因此,DNA的合成必须有引物引导才能进行。都有核酸外切酶的功能,可 对合成过程中发生的错识进行校正,从而保证DNA复制的高度准确性 七 (1)原核生物DNA的复制是单起点的,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复制则为多起点的 (2)真核生物DMA合成所需的RNA引物及后随链上合成的“冈崎片段”的长度 比原核生物要短:在原核生物中引物的长度约为10-60个核苷酸,“冈崎片段”的 长度为1000—2000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引物的长度只有10个核苷酸,而“冈 崎片段”的长度约为原核生物的十分之一,只有100-150核苷酸。 (3)有二种不同的DNA聚合酶分别控制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 在原核生物中有DNA聚合酶Ⅰ、II和III等三种聚合酶,并由聚合酶IIl同时控 制二条链的合成 而在真核生物中共有α、β、γ、δ和ε等五种DNA聚合酶。聚合酶a和δ是 DNA合成的主要酶,由聚合酶α控制不连续的后随链的合成,而聚合酶δ则控制前导 链的合成,所以其二条链的合成是在二种不同的DNA聚合酶的控制下完成。聚合酶β 可能与DNA修复有关,而γ则是线粒体中发现的唯一一种DNA聚合酶
10 六、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只有 5’-3’聚合酶的功能,而没有 3’-5’聚合酶功能, DNA 链的延伸只能 从 5’向 3’端进行。它们都没有直接起始合成 DNA 的能力,只能在引物存在下进行 链的延伸,因此,DNA 的合成必须有引物引导才能进行。都有核酸外切酶的功能,可 对合成过程中发生的错识进行校正,从而保证 DNA 复制的高度准确性。 七 (1)原核生物 DNA 的复制是单起点的,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复制则为多起点的; (2)真核生物 DNA 合成所需的 RNA 引物及后随链上合成的“冈崎片段”的长度 比原核生物要短:在原核生物中引物的长度约为 10-60 个核苷酸,“冈崎片段”的 长度为 1000-2000 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引物的长度只有 10 个核苷酸,而“冈 崎片段”的长度约为原核生物的十分之一,只有 100-150 核苷酸。 (3)有二种不同的 DNA 聚合酶分别控制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 在原核生物中有 DNA 聚合酶 I、II 和 III 等三种聚合酶,并由聚合酶 III 同时控 制二条链的合成。 而在真核生物中共有α、β、γ、δ和ε等五种 DNA 聚合酶。聚合酶α和δ是 DNA 合成的主要酶,由聚合酶α控制不连续的后随链的合成,而聚合酶δ则控制前导 链的合成,所以其二条链的合成是在二种不同的 DNA 聚合酶的控制下完成。聚合酶 β 可能与 DNA 修复有关,而γ则是线粒体中发现的唯一一种 DNA 聚合酶。 500-1000倍 宽度增加 长度压缩 第四级 超螺线体 ➔ 染色体 2.5-5倍 5倍 第三级 螺线体 ➔ 超螺线体 13倍 40倍 第二级 核小体 ➔ 螺线体 3倍 6倍 第一级 DNA+组蛋白 ➔ 核小体 5倍 7倍 8400倍 (800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