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聆听心灵 郭枫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谁,谁又是我呢? 不管是走着或坐着,睡着或醒着,却永远无法抛开:许多人、许多事、许多声音。 盈耳的是车辆的长河,永无止息的奔腾;极目的是泛滥的人潮,一波未平,一波 又起,不停地涨落。 在茫茫的人海里,谁晓得是“我”推动“群”呢?还是“群”推动“我”?可能 有些人只是跟着自己的脚走吧!要不,为什么时间竟蹲踞在许多面孔上,傲然而 笑,仿佛在问着: 人们在忙些什么? 是的,人们在忙些什么呢?这是一个深奥的问题。不论怎样,我明白自己是不能 应付这种忙碌的。寒碜的牵牛花,原本在山野间开放:常春藤的根,应该扎在乡 村的土壤里。 于是,我回来了。回到我亲爱的古城,回到我亲爱的学校。立刻,我就被包围在 亲切的气氛之中。 在这里,有熟悉的椰子林,向我招摇着手臂。有夹道的七里香,以淡淡的清芬, 缭绕在人的心头。扁柏的深荫,在爽朗的阳光下,掩映着幽幽的绿影。小池清波, 碧荷荡漾,在秋日的凉风中,却仍以孤峭的热情,髙举着几支红焰。在这里,每 棵小草,每张叶子,都以静美的姿态欢迎我,而我的感情,也化为千瓣心香,向 切祝福。 在这里,美,不光是展示在自然中,美也滋长在拙朴的心灵,又偷偷地爬到人们 的表情里。徜徉花间的步履,何其安闲!迎面而来的笑容,多么和乐!有书声、 有琴韵,流泻至向阳的窗口,透明的空气中,似乎永远飘荡着快乐的音符 低回在小径上,我仿佛走进了历史;属于现代的喧嚣、竞争和匆忙,遂退隐于另 个遥远的世界。呵!我满怀喜悦,喜悦于我的心灵,又回到它的归处。 追寻变化和要求速度,是现代物质文明的特色。可是,把握一分灵性,播种一分 纯真,难道不是人类精神的需求? 低回在小径上,我仿佛听到心灵的声音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和煦(x) 沼泽(zhao) 战俘(fu) 噩梦(e)废墟(xu)雏菊(chu) 悚然(sng)祈祷(q1)凋残(diao) (2)多音字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聆听心灵 郭 枫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谁,谁又是我呢? 不管是走着或坐着,睡着或醒着,却永远无法抛开:许多人、许多事、许多声音。 盈耳的是车辆的长河,永无止息的奔腾;极目的是泛滥的人潮,一波未平,一波 又起,不停地涨落。 在茫茫的人海里,谁晓得是“我”推动“群”呢?还是“群”推动“我”?可能 有些人只是跟着自己的脚走吧!要不,为什么时间竟蹲踞在许多面孔上,傲然而 笑,仿佛在问着: 人们在忙些什么? 是的,人们在忙些什么呢?这是一个深奥的问题。不论怎样,我明白自己是不能 应付这种忙碌的。寒碜的牵牛花,原本在山野间开放;常春藤的根,应该扎在乡 村的土壤里。 于是,我回来了。回到我亲爱的古城,回到我亲爱的学校。立刻,我就被包围在 亲切的气氛之中。 在这里,有熟悉的椰子林,向我招摇着手臂。有夹道的七里香,以淡淡的清芬, 缭绕在人的心头。扁柏的深荫,在爽朗的阳光下,掩映着幽幽的绿影。小池清波, 碧荷荡漾,在秋日的凉风中,却仍以孤峭的热情,高举着几支红焰。在这里,每 棵小草,每张叶子,都以静美的姿态欢迎我,而我的感情,也化为千瓣心香,向 一切祝福。 在这里,美,不光是展示在自然中,美也滋长在拙朴的心灵,又偷偷地爬到人们 的表情里。徜徉花间的步履,何其安闲!迎面而来的笑容,多么和乐!有书声、 有琴韵,流泻至向阳的窗口,透明的空气中,似乎永远飘荡着快乐的音符。 低回在小径上,我仿佛走进了历史;属于现代的喧嚣、竞争和匆忙,遂退隐于另 一个遥远的世界。呵!我满怀喜悦,喜悦于我的心灵,又回到它的归处。 追寻变化和要求速度,是现代物质文明的特色。可是,把握一分灵性,播种一分 纯真,难道不是人类精神的需求? 低回在小径上,我仿佛听到心灵的声音。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和煦(xù) 沼泽(zhǎo) 战俘(fú) 噩梦(è) 废墟(xū) 雏菊(chú) 悚然(sǒng) 祈祷(qí) 凋残(diāo) (2)多音字
(1)单音字 和煦(xu)沼泽(zhao)战俘(fu) 噩梦(e)赓墟(xu)雏荊(chu) 悚然(s6ng)祈祷(qi)凋残(diao) (2)多音字 (so腥躁 ing跟跄 sao臊子 iang跳踉 2.字形辨认 dan颠倒x婚 山dian巅)笑xxi嘻嘻 描绘)纳cu粹) hu烩面cui萃取 w委任 臊踉 2.字形辨认 3.词语辨析 (1)寂静·宁静 二者都是形容词。 “寂静”指没有声音、很静。如:寂静无声。 “宁静”指安定、安宁、安静、平静。如:宁静的月夜。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夜幕下,万物都归于寂静(寂静/宁静),但这两簇冲天的灯火昭告着不息不止 的生活律动。 ②在游历了莫言旧居后,不妨思考这个宁静(寂静/宁静)而质朴的高密是如何孕 育出这样一位文学巨匠的。 (2)周密·周到 二者都是形容词。 “周密”指细致周到。如:考虑得十分周密 “周到”指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疏漏。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抓捕民警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制定周密(周密/周到)的抓捕方案,静待时机成 熟 ②邓红燕异地求学,受到了同学、老师周到(周密/周到)的照顾,对此,她满怀 感激。 (3)踉跄·蹒跚 者都是动词 “踉跄”指走路不稳。如:一个踉跄,险些跌倒。 “蹒跚”指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臊 踉 2.字形辨认 3.词语辨析 (1)寂静·宁静 二者都是形容词。 “寂静”指没有声音、很静。如:寂静无声。 “宁静”指安定、安宁、安静、平静。如:宁静的月夜。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夜幕下,万物都归于寂静(寂静/宁静),但这两簇冲天的灯火昭告着不息不止 的生活律动。 ②在游历了莫言旧居后,不妨思考这个宁静(寂静/宁静)而质朴的高密是如何孕 育出这样一位文学巨匠的。 (2)周密·周到 二者都是形容词。 “周密”指细致周到。如:考虑得十分周密。 “周到”指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疏漏。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抓捕民警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制定周密(周密/周到)的抓捕方案,静待时机成 熟。 ②邓红燕异地求学,受到了同学、老师周到(周密/周到)的照顾,对此,她满怀 感激。 (3)踉跄·蹒跚 二者都是动词。 “踉跄”指走路不稳。如:一个踉跄,险些跌倒。 “蹒跚”指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一年多来,利比亚始终在“由乱到治”的盘山路上踉跄(踉跄/蹒跚)前行 ②下午16时许,一位步履蹒跚(踉跄/蹒跚)的老人气喘吁吁来到县公安局刑警大 队值班室报警。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万圣节到来之际,美国化妆师斯塔林设计出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妆容,并通 过网络指导人们如何DY出这些恐怖妆容。(√) 请说明理由:“毛骨悚然”,悚然,恐惧的样子。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 形容十分恐惧。语句说的是设计的恐怖妆容,成语符合语境。 (2)老年人临床所见抑郁心境长期存在,大部分病人常有目瞪口呆,郁郁寡欢, 孤独感,自觉悲观和绝望等症状。(×) 请说明理由:“目瞪口呆”,目瞪,睁大眼睛直视;口呆,嘴里说不出话来。形 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语境的意思是老年人会没有精神等,可改为“无 精打采”。 (3)露易丝湖是班芙公园最璀璨的明珠,因冰河水含有细微的粒子,所以静谧的 湖水呈现不可思议的青绿色。(√) 请说明理由:“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美国著名记者一一罗森塔尔 罗森塔尔(1!922—2006),《纽约时报》前执行主编、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著名 记者 罗森塔尔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 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 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 新闻奖。1963年返回《纽约时报》总部后,罗森塔尔从事编辑工作。1969年, 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经济陷入困境之际,推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开拓广告业 务和扩大读者群。他加强了《纽约时报》的都市新闻报道,增添了一个每天出版 的经济栏目和若干有关体育、周末休闲和科技的栏目,为报纸注入新的活力。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威安门的山 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津卡在奥斯威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在奥斯 威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威辛集 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 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 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 博物馆 1958年记者罗森塔尔参观了奥斯威辛,写下了这篇通讯《奧斯威辛没有什么新 闻》,后来获美国新闻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颁奖词是:“它召唤人们关于 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 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 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一年多来,利比亚始终在“由乱到治”的盘山路上踉跄(踉跄/蹒跚)前行。 ②下午 16 时许,一位步履蹒跚(踉跄/蹒跚)的老人气喘吁吁来到县公安局刑警大 队值班室报警。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万圣节到来之际,美国化妆师斯塔林设计出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妆容,并通 过网络指导人们如何 DIY 出这些恐怖妆容。(√) 请说明理由:“毛骨悚然”,悚然,恐惧的样子。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 形容十分恐惧。语句说的是设计的恐怖妆容,成语符合语境。 (2)老年人临床所见抑郁心境长期存在,大部分病人常有目瞪口呆,郁郁寡欢, 孤独感,自觉悲观和绝望等症状。(×) 请说明理由:“目瞪口呆”,目瞪,睁大眼睛直视;口呆,嘴里说不出话来。形 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语境的意思是老年人会没有精神等,可改为“无 精打采”。 (3)露易丝湖是班芙公园最璀璨的明珠,因冰河水含有细微的粒子,所以静谧的 湖水呈现不可思议的青绿色。(√) 请说明理由:“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 罗森塔尔(1922—2006),《纽约时报》前执行主编、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著名 记者。 罗森塔尔 1922 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 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 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 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 1960 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 新闻奖。 1963 年返回《纽约时报》总部后,罗森塔尔从事编辑工作。1969 年, 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经济陷入困境之际,推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开拓广告业 务和扩大读者群。他加强了《纽约时报》的都市新闻报道,增添了一个每天出版 的经济栏目和若干有关体育、周末休闲和科技的栏目,为报纸注入新的活力。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 120 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威安门的山 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津卡在奥斯威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在奥斯 威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威辛集 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 1940 年 4 月,存在 的 3 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 24 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 400 万人在此被杀 害。1945 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 博物馆。 1958 年记者罗森塔尔参观了奥斯威辛,写下了这篇通讯《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 闻》,后来获美国新闻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颁奖词是:“它召唤人们关于 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 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通 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 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
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 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 排髙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层解:描写布热津卡欢乐、明快、清新的场景,用“毛骨悚然”表现布热津卡过 去发生的罪恶。 这真像是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 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 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 怖地方。 层解:解释为何布热津卡是“毛骨悚然”的,使用排比的手法写布热津卡一切都 是颠倒的。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 游中心。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 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 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 层解:写布热津卡成了“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 这里。 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 居民,距华沙约171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层解:介绍奥斯威辛的地理位置和人口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 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层解: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组成杀人工厂。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 14年,奧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待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 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 夫·弗朗茨·费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 以及在活人身上做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层解:概述奧斯威辛集中营的法西斯暴行,并指出“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 许多次了”。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 笔来。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 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层解:奥斯威辛的故事已经被很多人知道,但记者的职业使作者怀着“无法抑 制”的沉痛心情写这篇文章
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 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 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层解:描写布热津卡欢乐、明快、清新的场景,用“毛骨悚然”表现布热津卡过 去发生的罪恶。 这真像是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 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 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 怖地方 。 层解:解释为何布热津卡是“毛骨悚然”的,使用排比的手法写布热津卡一切都 是颠倒的。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 游中心。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 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 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 。 层解:写布热津卡成了“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 这里。 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 12000 居民,距华沙约 171 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层解:介绍奥斯威辛的地理位置和人口。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 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层解: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组成杀人工厂。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 14 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待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 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 夫·弗朗茨·费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 以及在活人身上做试验的情况。据 波兰人说,有 400 万人死在这里。 层解:概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法西斯暴行,并指出“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 许多次了”。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 笔来。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 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 层解:奥斯威辛的故事已经被很多人知道,但记者的职业使作者怀着“无法抑 制”的沉痛心情写这篇文章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 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岀牢房、毒 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 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层解:总写奥斯威辛的参观者的神态动作,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发生在奥斯威 辛的罪恶。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奥斯威辛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 处。有的人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另一些人 印象深刻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 长满了雏菊 层解:写参观者的最深感受和留下的深刻印象。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 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 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层解:参观者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三个“看到”表现德国法西斯的罪恶行径 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 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 到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层解:参观女牢房,用箱子表示女囚的艰难生活状态。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做绝育试验。导游推了 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层解:参观者经过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一一女囚绝育试验室。 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 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聲文章题目中的“没有什么新闻”有何含意?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 要写? 提示:(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 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 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 是“我”以一个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是要写,要让世人以史为鉴,反对战 争、珍惜和平,永志不忘。 翻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提示:布热津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 称。“恐怖”一词,既表达了作者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又是全文的线索,同时 隐含着本文的主旨一一忘记历史是更“恐怖”的。 通作者列举参观者参观奥斯威辛的几种目的的作用是什么?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 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 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 。导游也不必多 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层解:总写奥斯威辛的参观者的神态动作,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发生在奥斯威 辛的罪恶。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奥斯威辛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 处。有的人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另一些人 印象深刻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 长满了雏菊 。 层解:写参观者的最深感受和留下的深刻印象。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 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 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层解:参观者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三个“看到”表现德国法西斯的罪恶行径。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 ,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 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 6 英尺,高 3 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 5 到 10 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层解:参观女牢房,用箱子表示女囚的艰难生活状态。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做绝育试验。导游推了 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层解:参观者经过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女囚绝育试验室。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 。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 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文章题目中的“没有什么新闻”有何含意?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 要写? 提示:(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 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 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 是“我”以一个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是要写,要让世人以史为鉴,反对战 争、珍惜和平,永志不忘。 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提示:布热津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 称。“恐怖”一词,既表达了作者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又是全文的线索,同时 隐含着本文的主旨——忘记历史是更“恐怖”的。 作者列举参观者参观奥斯威辛的几种目的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