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重点课文阅读训练 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妺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3分) 2.选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3.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 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4分) 答案: 答案: 1这是神态描写(1分):“憔悴”意为脸色不好,表明母亲积劳成疾(1分), “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和慈爱(1分),细腻地刻画出了母亲在自己病重期 间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无私与伟大,暗含着自己的感动之情(1分) 2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1分),为自己对母亲的不关心而懊悔(1分) 3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1分),也表 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1分)。结尾重 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 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磨难(1分)。 《散步》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 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 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 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 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重点课文阅读训练 6 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 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3 分) 2. 选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分) 3. 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 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4 分) 答案: 答案: 1.这是神态描写(1 分);“憔悴”意为脸色不好,表明母亲积劳成疾(1 分), “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和慈爱(1 分),细腻地刻画出了母亲在自己病重期 间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无私与伟大,暗含着自己的感动之情(1 分) 2.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1 分),为自己对母亲的不关心而懊悔(1 分) 3.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1 分),也表 明“我” 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1 分)。结尾重 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 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 会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磨难(1 分)。 《散步》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一)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 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 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 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 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重点课文阅读训练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 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 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1、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2、“早已习惯”与“还习惯”、“强壮”和“高大”能否互换?为什么? 3、“决定委屈儿子”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4、母亲改变主意不走大路而走小路的原因是。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中的“责任的重大”,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6、“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 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 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 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 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 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 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 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给加粗的字注音 (1)分歧()(2)一篓时()(3)水波粼粼()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重点课文阅读训练 7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 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 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1、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我”的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2、“早已习惯”与“还习惯”、“强壮”和“高大”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决定委屈儿子”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改变主意不走大路而走小路的原因是。 5、“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中的“责任的重大”,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二)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 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 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 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 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 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 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 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给加粗的字注音: ⑴ 分歧( ) ⑵ 一霎时( ) ⑶ 水波粼粼(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重点课文阅读训练 2、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答 3、我决定走大路的理由是什么? 答: 4、母亲为什么要“变了主意”呢? 答 5、如何理解划横线语句的含义? 答 6、从这一文段中,这一家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答案: 1、大路好走小路有意思 2、不能互换。“早已习惯”表明母亲早己养成听从儿子的习惯;“还习惯”表明 儿子还不会违背父亲的意见。“强壮”是从母亲的角度看的;“高大”是从儿子 角度说的。 3、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母亲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多了。这里有 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老、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4、母亲听从儿子,但更爱孙子。 5、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6、在家里我听妻子的。 (二) 1、(1)qi(2)shi(3)lin 2、母亲、儿子、妻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 3、母亲年老了;儿子还小,“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4、母亲疼爱小孙子。 5、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6、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重点课文阅读训练 8 2、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答: 3、我决定走大路的理由是什么? 答: 4、母亲为什么要“变了主意”呢? 答: 5、如何理解划横线语句的含义? 答: 6、从这一文段中,这一家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答: 答案: (一) 1、大路好走 小路有意思 2、不能互换。“早已习惯”表明母亲早已养成听从儿子的习惯;“还习惯”表明 儿子还不会违背父亲的意见。“强壮”是从母亲的角度看的;“高大”是从儿子 角度说的。 3、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母亲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多了。这里有 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老、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4、母亲听从儿子,但更爱孙子。 5、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6、在家里我听妻子的。 (二) 1、⑴ qí ⑵ shà ⑶ lín 2、母亲、儿子、妻子 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 3、母亲年老了;儿子还小,“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4、母亲疼爱小孙子。 5、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6、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重点课文阅读训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阅读课文第二段答题。 1、这段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段中有许多动词运用很精炼传神,找出一例做简要赏析。 3、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4、结合文段内容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文段开头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6、理解填空: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_ 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 ,“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 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 。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 的描写,“单是”则是 性的描写。 答案 1、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2、如“伏”字,既写出了黄蜂体形的肥胖,有写出了了娇憨可爱的形象:如“窜” 简洁形象的表现了云雀的轻捷迅疾,突出了孩子的美好向往。 4、我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热爱自然的少年。 5、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现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对自然美景的 浓厚兴趣。 静态;由低到高;动态;由高到低;整体;局部 (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用一支短棒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 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罩住了。···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 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上文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2、文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一一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 情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文段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重点课文阅读训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阅读课文第二段答题。 1、这段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段中有许多动词运用很精炼传神,找出一例做简要赏析。 3、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4、结合文段内容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文段开头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6、理解填空: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___________ 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__________ 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____________ 的描写,“单是”则是_______________性的描写。 答案: 1、找蜈蚣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2、如“伏”字,既写出了黄蜂体形的肥胖,有写出了了娇憨可爱的形象;如“窜” 简洁形象的表现了云雀的轻捷迅疾,突出了孩子的美好向往。 3、略 4、我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热爱自然的少年。 5、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现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对自然美景的 浓厚兴趣。 6、静态;由低到高;动态;由高到低;整体;局部 (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用一支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____些秕谷,棒上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 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便罩住了。···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 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上文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2、文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 情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文段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