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湖南省长沙市第21中学教师语文高级冯力文) 墒摘要]: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 一统天下,更新教学理念,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课堂教学活动勇 于拓展创新,开拓几块兆战应试教学、超越应试教学的“实验田"。 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三、以自由表达突破陈旧的应试作文 四、以主动学习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新高考新课改应试教学 我参加新课改已经四个年头了,实践告诉我,新课改最关键的是 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必须从轻“情感熏陶”转变到注重“知”“情” 统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变“竞争”为合作,注重培 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封闭”走向开放,强化语文同各科教学 同生活的联系。要建立这种新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脱胎换骨 的过程。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唯命是从于高考指 挥棒,它普遍存在以下六个偏向: 1、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 2、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 3、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觔力 4、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 5、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 6、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 整个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 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 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 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 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 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 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我有如下做 法,仅供同仁参考。 一、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语文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 阅读。从2007暑假开始我都给学生留了比较丰富的课外阅读作业, 共有中外名著4部《古文观止》12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 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 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闻渎,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阋读》为教材才。教读 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论语》简
1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湖南省长沙市第 21 中学教师语文高级冯力文) [摘 要]: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 一统天下,更新教学理念,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课堂教学活动勇 于拓展创新,开拓几块挑战应试教学、超越应试教学的“实验田”。 一、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二、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三、以自由表达突破陈旧的应试作文。 四、以主动学习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探究 新高考 新课改 应试教学 我参加新课改已经四个年头了,实践告诉我,新课改最关键的是 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必须从轻“情感熏陶”转变到注重“知”“情” 统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变“竞争”为合作,注重培 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封闭”走向开放,强化语文同各科教学、 同生活的联系。要建立这种新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脱胎换骨 的过程。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唯命是从于高考指 挥棒,它普遍存在以下六个偏向: 1、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 2、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 3、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 4、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 5、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 6、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 整个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 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 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 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 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 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 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我有如下做 法,仅供同仁参考。 一、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语文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 阅读。从 2007 暑假开始,我都给学生留了比较丰富的课外阅读作业, 共有中外名著 4 部、《古文观止》12 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 13 篇。 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 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教读 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论语》简
易本阅读,学生独立完成,我给予点发;语体文阅读有《高中生》 《学生、社会、家庭》杂志。这些语体文作为语文觔力训练的梂料 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我还组织学生订阅了《杂文报》,补充了 周国平的《救世与自救》;配合学习《琐忆》,补充了纪念鲁迅逝世 60周年的《大哲与大洁》。 选读名着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 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 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 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贬时弊或领 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了思想和艺术的 源头活水 二、以调动学生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弋勃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交流式课堂教学对语 学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交流式”的教学, 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 传统的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 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 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 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 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 权利,这是“交流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交流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 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 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兔终止对话的结束 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辯论中展现。比如我在教学《拿 来主义》时,让同学们对“拿来主义”进行评析,本意是让同学们明 白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及其局限性,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没 想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认为鲁迅先生的某些观点在今天有些不 合时宜。当时大家都一楞,我并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 继续说,他说:“比如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我认为我们的文化能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未必不是好事。不能叫送去主义”,我听完,带 头为他精彩而富有时代精神的发言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 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对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继承要一分为 二,要用辮证的观点看待。我们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叫做 扬弃。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够多元化,而且学生在平等 的愉快氛围中共同成长 第二、转换角度、互换角色回头看自己的课堂 在公开课或示范课后,学校往往会组织有关教师围绕课题,展开 说课、评课活动,并且还通过名师的点评,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借
2 易本阅读,学生独立完成,我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有《高中生》、 《学生、社会、家庭》杂志。这些语体文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材料, 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我还组织学生订阅了《杂文报》,补充了 周国平的《救世与自救》;配合学习《琐忆》,补充了纪念鲁迅逝世 60 周年的《大哲与大洁》。 选读名著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 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 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 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贬时弊或领 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了思想和艺术的 “源头活水”。 二、以调动学生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交流式”课堂教学对语 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交流式”的教学, 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 传统的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 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 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 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 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 权利,这是“交流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交流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 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 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的结束。 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比如我在教学《拿 来主义》时,让同学们对“拿来主义”进行评析,本意是让同学们明 白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及其局限性,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没 想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认为鲁迅先生的某些观点在今天有些不 合时宜。”当时大家都一楞,我并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 继续说,他说:“比如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我认为我们的文化能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未必不是好事。不能叫送去主义”,我听完,带 头为他精彩而富有时代精神的发言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 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对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继承要一分为 二,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我们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叫做 扬弃。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学生在平等 的愉快氛围中共同成长。 第二、转换角度、互换角色回头看自己的课堂 在公开课或示范课后,学校往往会组织有关教师围绕课题,展开 说课、评课活动,并且还通过名师的点评,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借
以发扬沘大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然而,教师们申视课堂教 学的角度,难兔会从单一的教师视角来品评教师的教法,这样,对教 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往往会有失偏颇。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从 学生的学法角度来重新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呢? 我上完公开课《失街亭》后,正好是第二天的作文课。为了听听 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教育民 主,我大胆地尝试让学生以“我看老师的课堂教学”为内容的话题作 文,让学生畅所欲言,或褒或贬,为老师以后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献计献策 话音刚落,同学们嘁嘁喳喳地开始议论,有的说老师的葫芦里埋 的是什么药;也有的说老师的课挺受同学们欢迎的,我们很满意;也 有的同学说这事真新鲜,哪有学生评老师课的. 阵议论过后,我开始以诚恳的言辞告诉同学们,学无止境,教 无止境,为了让我的课在以后能更受同学们的欢迎,请同学们多提意 见。也许是“精诚所至”吧,几分钟后,不少同学开始奋笔疾书。两 节课后,我虔诚地捧着厚厚—叠的作文,快步来到办公室,泡上一杯 香茗,打开一本摘记本,如饥似渴地开始仔细翻阋起学生的作 以下是笔者从学生作文中摘录的提是要: 学生欧阳波:老师的课确实讲得很精彩,这一点大家是公认的 今天又坦诚布公地让我们来评价您的讲课艺术,真让我们由衷地敬佩 您的教学民主。说真的,从小学读到高中,没有一位老师主动让我们 来对他的课堂教学进行“品头论足”。就这一点,您是第一个。就近 日学习的《失街亭》一课而言,您以一曲震撼人心的电视剧《三国演 义》的主题歌,拉近了《失街亭》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 距离,也拉近了您和同学们的心。我认为这样“导入”课文的方法别 具一格。我还记得前不久上的《陈奂生上城》您是采用鲁迅小说《阿 Q正传》中“精神胜利法”来导入新课,让我们认识到阿Q并没有 如小尼姑所骂的那样“断子绝孙”;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您是 用该作家的名篇《羊脂球》开篇,让我们对法国妇女的悲惨命运的了 解更为具体、深刻;老师的“开篇”艺术真像鲁迅的小说,做到“- 篇一个样”,既能够紧扣教材內容,又能激发同学思维,教学效果显 著。 学生余婷:我记忆最深的是,老师在上课时,始终扣住“为《失 街亭》一课拟定回目”这一学习总目标。我们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分析, 经过激烈讨论,拟定了如下四个回目: 马谡大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 马谡狂妄失街亭,孔明忍痛斩马谡 三、马谡纸上谈兵失街亭,孔明严明军纪斩马谡 四、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执法斩马谡 您能结合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归纳出以下绝妙的回目,让我们心 服口服,并赞叹不已:
3 以发扬光大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然而,教师们审视课堂教 学的角度,难免会从单一的教师视角来品评教师的教法,这样,对教 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往往会有失偏颇。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从 学生的学法角度来重新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呢? 我上完公开课《失街亭》后,正好是第二天的作文课。为了听听 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教育民 主,我大胆地尝试让学生以“我看老师的课堂教学”为内容的话题作 文,让学生畅所欲言,或褒或贬,为老师以后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献计献策。 话音刚落,同学们嘁嘁喳喳地开始议论,有的说老师的葫芦里埋 的是什么药;也有的说老师的课挺受同学们欢迎的,我们很满意;也 有的同学说这事真新鲜,哪有学生评老师课的…… 一阵议论过后,我开始以诚恳的言辞告诉同学们,学无止境,教 无止境,为了让我的课在以后能更受同学们的欢迎,请同学们多提意 见。也许是“精诚所至”吧,几分钟后,不少同学开始奋笔疾书。两 节课后,我虔诚地捧着厚厚一叠的作文,快步来到办公室,泡上一杯 香茗,打开一本摘记本,如饥似渴地开始仔细翻阅起学生的作文。 以下是笔者从学生作文中摘录的提要: 学生欧阳波:老师的课确实讲得很精彩,这一点大家是公认的。 今天又坦诚布公地让我们来评价您的讲课艺术,真让我们由衷地敬佩 您的教学民主。说真的,从小学读到高中,没有一位老师主动让我们 来对他的课堂教学进行“品头论足”。就这一点,您是第一个。就近 日学习的《失街亭》一课而言,您以一曲震撼人心的电视剧《三国演 义》的主题歌,拉近了《失街亭》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 距离,也拉近了您和同学们的心。我认为这样“导入”课文的方法别 具一格。我还记得前不久上的《陈奂生上城》,您是采用鲁迅小说《阿 Q 正传》中“精神胜利法”来导入新课,让我们认识到阿 Q 并没有 如小尼姑所骂的那样“断子绝孙”;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您是 用该作家的名篇《羊脂球》开篇,让我们对法国妇女的悲惨命运的了 解更为具体、深刻;老师的“开篇”艺术真像鲁迅的小说,做到“一 篇一个样”,既能够紧扣教材内容,又能激发同学思维,教学效果显 著。 学生余婷:我记忆最深的是,老师在上课时,始终扣住“为《失 街亭》一课拟定回目”这一学习总目标。我们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分析, 经过激烈讨论,拟定了如下四个回目: 一、马谡大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 二、马谡狂妄失街亭,孔明忍痛斩马谡 三、马谡纸上谈兵失街亭,孔明严明军纪斩马谡 四、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执法斩马谡 您能结合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归纳出以下绝妙的回目,让我们心 服口服,并赞叹不已:
马谡“三笑”失街亭,孔明“三哭”斩马谡 通过集体讨论,我们深深懂得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在刻 画人物形象时常常采用传神的细节手法通过寥寥几笔的神态描写, 就能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学生叶彦:当老师讲到“失街亭”谁之过时,同学们意见分歧较 大,有的认为是马谡之过,谁让他只会纸上谈兵;有的认为是诸葛亮 之过,谁叫他用人不当.正在大家意见分歧之时,您能以广博的知 识讲述《三国演义》中,马谡曾在“七擒七纵孟获”时,为诸葛亮出 过“攻心为上”的“攻心术”,曾为诸葛亮出过“离间计”,成功地挑 起了曹魏之间的不和。通过您的讲解,大家恍然大悟:马谡并非等闲 之辈,诸葛亮理应引咎自责。 学生唐乐佳:老师为了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让我们模拟人才招 聘会,以企业招聘员工的方式,来广聘《失街亭》中的各路人才,这 个想法很好。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分别模拟“马谡”、“诸葛亮 等人物,去参加应聘。但是,整个过程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讨论 无法深入展开,有追求形式之嫌。建议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设 计一堂语文活动课,美其名日“人才招聘会”,效果会更好 学生陈孑山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 的起始部昐分,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者师如何煞费 苦心地去设计,教师的导语设计得如何叫人拍案叫绝,但这总归是教 师的作品。就如《失街亭》的导语设计可谓精彩至极,但这毕竟是老 师的表演。若课堂教学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 聪明才智,没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导语,最好的“导语”也无非是 精美的摆设。F以,我的意见是:将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和导入过程 都让我们学生来完成。比如在学习小说和戏剧单元的课文时,我们最 感兴趣的是故事的情节和作者的有关情况。如果老师让我们同学自己 设计导语,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促使我们在课外主动积极地去收集资 料,在努力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我们会把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最有意 义的、对理解作品最有用的东西告诉大家。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不也是为了培养学 生的综合能力吗?另外,我们同学自己来设计导语,还具有增强概括 力、表现力,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等作用。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氛围 更融洽,更民主,更开放,为了让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不妨让我们自 己来设计“导语”吧。 学生彭倍:“从不拖堂”是您的座右铭,然而今天您却拖堂了,超 出2分钟。也许您是面对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不忍心停下来吧。而 且,我发现坐在第一排的男同学总是帮你关掉下课的音乐。这也许是 这一部分同学对你“拖堂”行为的一种理解和支持吧。但是,我们的 课余时间只有宝贵的五分钟!另外,老师在我们自读课文后,常常采 用“提问式”谈话法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法固然很好,能抓爪住 重点,把同学们应该掌握的内容都能用问题串联起来,让我们由浅入
4 马谡“三笑”失街亭,孔明“三哭”斩马谡 通过集体讨论,我们深深懂得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在刻 画人物形象时,常常采用传神的细节手法,通过寥寥几笔的神态描写, 就能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学生叶彦:当老师讲到“失街亭”谁之过时,同学们意见分歧较 大,有的认为是马谡之过,谁让他只会纸上谈兵;有的认为是诸葛亮 之过,谁叫他用人不当……正在大家意见分歧之时,您能以广博的知 识讲述《三国演义》中,马谡曾在“七擒七纵孟获”时,为诸葛亮出 过“攻心为上”的“攻心术”,曾为诸葛亮出过“离间计”,成功地挑 起了曹魏之间的不和。通过您的讲解,大家恍然大悟:马谡并非等闲 之辈,诸葛亮理应引咎自责。 学生唐乐佳:老师为了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让我们模拟人才招 聘会,以企业招聘员工的方式,来广聘《失街亭》中的各路人才,这 个想法很好。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分别模拟“马谡”、“诸葛亮” 等人物,去参加应聘。但是,整个过程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讨论 无法深入展开,有追求形式之嫌。建议老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设 计一堂语文活动课,美其名曰“人才招聘会”,效果会更好。 学生陈子山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 的起始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老师如何煞费 苦心地去设计,教师的导语设计得如何叫人拍案叫绝,但这总归是教 师的作品。就如《失街亭》的导语设计可谓精彩至极,但这毕竟是老 师的表演。若课堂教学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 聪明才智,没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导语,最好的“导语”也无非是 精美的摆设。所以,我的意见是:将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和导入过程 都让我们学生来完成。比如在学习小说和戏剧单元的课文时,我们最 感兴趣的是故事的情节和作者的有关情况。如果老师让我们同学自己 设计导语,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促使我们在课外主动积极地去收集资 料,在努力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我们会把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最有意 义的、对理解作品最有用的东西告诉大家。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不也是为了培养学 生的综合能力吗?另外,我们同学自己来设计导语,还具有增强概括 力、表现力,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等作用。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氛围 更融洽,更民主,更开放,为了让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不妨让我们自 己来设计“导语”吧。 学生彭倍:“从不拖堂”是您的座右铭,然而今天您却拖堂了,超 出 2 分钟。也许您是面对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不忍心停下来吧。而 且,我发现坐在第一排的男同学总是帮你关掉下课的音乐。这也许是 这一部分同学对你“拖堂”行为的一种理解和支持吧。但是,我们的 课余时间只有宝贵的五分钟!另外,老师在我们自读课文后,常常采 用“提问式”谈话法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法固然很好,能抓住 重点,把同学们应该掌握的内容都能用问题串联起来,让我们由浅入
深,由此及彼,做到环环紧扣,但是,我们终觉得有一种被牵着鼻子 走的感觉。这种教法虽然改变了过去一讲到底的做法,但是却由“满 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看起来课堂教学气氛热热闹闶,但是同学 们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我们的各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 面)并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者师可不能越俎代庖,他只要起到教学活 动的组织者和启发者即可。 在学生精彩的作文中,我找到了足够的自信和久已迷失的自我 我清醒地认识到,上完公开课后,倾听老师们的宝贵意见固然重要 但让学生也参与“评课”,能让执教者听到来自课堂的最真实的声音, 更能帮助教师全面地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让自真正成为最受学 生欢迎的教师。 阅毕全班作文42篇课后感,不禁抒发一番感慨,继之又轻松地 长吁一口气,顿觉口渴,发现刚开始所泡的杯雨前茶已经全凉。用 凉冰冰的茶,浇灌热辣辣的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转换角度、角 色互换看课堂真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良策。 第三、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 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在自己设 计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认为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千 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颅项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 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 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 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比如在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有戴 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确《荷塘月色》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毛泽东《沁园春.雪》。我将这个单元设计 成讨论课,以学生讨论为主。让学生横向比较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他 们的作品。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当时时代背景有比较宏观的整体的认 识,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作品内涵、作者情感的体会和理解。而通过 比较,作家们的个性与人格魅力亦能得到更清晰的展现,从而更准桂确 地把握作品的意蕴。 每六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讲述自己对几位作家作品的感 受,然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发言。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些作品都写 作于1925-1928年间,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生凋敝,政治黑暗
5 深,由此及彼,做到环环紧扣,但是,我们终觉得有一种被牵着鼻子 走的感觉。这种教法虽然改变了过去一讲到底的做法,但是却由“满 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看起来课堂教学气氛热热闹闹,但是同学 们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我们的各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 面)并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老师可不能越俎代庖,他只要起到教学活 动的组织者和启发者即可。 在学生精彩的作文中,我找到了足够的自信和久已迷失的自我, 我清醒地认识到,上完公开课后,倾听老师们的宝贵意见固然重要, 但让学生也参与“评课”,能让执教者听到来自课堂的最真实的声音, 更能帮助教师全面地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让自己真正成为最受学 生欢迎的教师。 阅毕全班作文 42 篇课后感,不禁抒发一番感慨,继之又轻松地 长吁一口气,顿觉口渴,发现刚开始所泡的一杯雨前茶已经全凉。用 凉冰冰的茶,浇灌热辣辣的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转换角度、角 色互换看课堂,真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良策。 第三、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 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在自己设 计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认为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千 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 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 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 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比如在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有戴 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确《荷塘月色》、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毛泽东《沁园春﹒雪》。我将这个单元设计 成讨论课,以学生讨论为主。让学生横向比较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他 们的作品。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当时时代背景有比较宏观的整体的认 识,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作品内涵、作者情感的体会和理解。而通过 比较,作家们的个性与人格魅力亦能得到更清晰的展现,从而更准确 地把握作品的意蕴。 每六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讲述自己对几位作家作品的感 受,然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发言。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些作品都写 作于 1925-1928 年间,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生凋敝,政治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