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羽 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 随刘备。曾因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 名将颜良、文丑。其后千里走单骑,骑赤兔马,提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回到蜀国后,攻曹仁于樊城, 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关羽 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4.曹操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大官僚地主家庭 其父曹嵩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也因为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 任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奷雄”。陈寿认为,曹操在三 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陈寿《三国志·武 帝传》)。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他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倾向,因此小说虽然展示了 曹操雄才大略、有勇有谋、惜才爱才的一面,但他的另一面,多疑、残忍、奸诈、自私的一面却被无限夸大了。在罗贯中的笔下, 曹操成了一代“奸雄”的代表。对曹操性格的分析,可参考下面的资料 《三囯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一个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比如曹操的奷诈,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忠贞和智慧, 关羽的义气,张飞的祖莽,等等。人们只要提到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脑子中立刻会联想到他的主要性格特征……《三国演义》中 人物还达到了性格的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体现了人物具有鲜眀的个性。以曾操来说,曹操既有奷诈的一面,又有雄 才大咯的一面,曹操是既奷且雄的,而且这奷与雄的两方面,又不是可以断然分开的,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曹操独特的个 罗贯中笔下的曹揉,首先是东汉末年,在社会大动乱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之一。他早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平定黄巾起义 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在反对腐朽的宦官势力的斗争中,他表现得非常活跃,提岀了许多很妤的建议:当董卓阴谋篡权的时候,他挺 身而出谋刺董卓,谋刺不成,首先树起义旗,声讨董卓……因此,曹操首先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活跃在三国舞台上的,罗贯中把握 住这个基调,描写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招纳贤才,善于吸纳意见,多谋善断等许多妤的方面。特别是在曹操的早期,优点多于缺点 长处多于短处。然而,曹操不单是一个英雄,他还是英雄中的奷雄,或者说由英雄发展为一个奷雄。曹操的这个演变并非突然,而 是有他心理、思想的依据。曹操这个人,从小就比别人多些心眼,比别的孩子要狡诈,会权谋机变,他装中风欺骗他的叔叔、父亲 便是其例。曹操从小养成了他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这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他内心里,是一个以自我 为中心的王国。曹操的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与刘备等人“下安黎庶,上报囯家”的思想正好形成鲜眀的对照。曹操的极端 利己主义世界观与他的聪明、狡诈结合起来,促成了他政治野心的大爆发。正因为如此,如罘说曹操在早年,还做岀了许多英雄业 的话,那么,随着他政治势力的发展,政治经验的成熟,曾操的野心也就越来越昰露,他的奷诈、残暴的一面也就暴露得越来越 充分,曾操最终还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矗立在读者的面前 (选自傅隆基《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如张飞、赵云、孙权、董卓、吕布、司马懿等等,或刚烈、或勇猛、或优柔、或残暴 或见利忘义、或老奸巨滑,也都是栩栩如生,令人回味。 《三囯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規范。全书写人论事,都鲜明地以此来区分 善恶,评定高下,而不问其身处什么集团,也不论其出身贵贱和性别,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都一律加以赞美。特别是对
6 3.关羽 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 随刘备。曾因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 名将颜良、文丑。其后千里走单骑,骑赤兔马,提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回到蜀国后,攻曹仁于樊城, 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关羽 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4.曹操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大官僚地主家庭, 其父曹嵩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也因为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 任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认为,曹操在三 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陈寿《三国志·武 帝传》)。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他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倾向,因此小说虽然展示了 曹操雄才大略、有勇有谋、惜才爱才的一面,但他的另一面,多疑、残忍、奸诈、自私的一面却被无限夸大了。在罗贯中的笔下, 曹操成了一代“奸雄”的代表。对曹操性格的分析,可参考下面的资料。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一个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比如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忠贞和智慧, 关羽的义气,张飞的粗莽,等等。人们只要提到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脑子中立刻会联想到他的主要性格特征……《三国演义》中 人物还达到了性格的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体现了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以曹操来说,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 才大略的一面,曹操是既奸且雄的,而且这奸与雄的两方面,又不是可以断然分开的,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曹操独特的个 性。罗贯中笔下的曹操,首先是东汉末年,在社会大动乱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之一。他早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平定黄巾起义 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在反对腐朽的宦官势力的斗争中,他表现得非常活跃,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当董卓阴谋篡权的时候,他挺 身而出谋刺董卓,谋刺不成,首先树起义旗,声讨董卓……因此,曹操首先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活跃在三国舞台上的,罗贯中把握 住这个基调,描写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招纳贤才,善于吸纳意见,多谋善断等许多好的方面。特别是在曹操的早期,优点多于缺点, 长处多于短处。然而,曹操不单是一个英雄,他还是英雄中的奸雄,或者说由英雄发展为一个奸雄。曹操的这个演变并非突然,而 是有他心理、思想的依据。曹操这个人,从小就比别人多些心眼,比别的孩子要狡诈,会权谋机变,他装中风欺骗他的叔叔、父亲 便是其例。曹操从小养成了他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这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他内心里,是一个以自我 为中心的王国。曹操的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与刘备等人“下安黎庶,上报国家”的思想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曹操的极端 利己主义世界观与他的聪明、狡诈结合起来,促成了他政治野心的大爆发。正因为如此,如果说曹操在早年,还做出了许多英雄业 绩的话,那么,随着他政治势力的发展,政治经验的成熟,曹操的野心也就越来越显露,他的奸诈、残暴的一面也就暴露得越来越 充分,曹操最终还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矗立在读者的面前。 (选自傅隆基《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如张飞、赵云、孙权、董卓、吕布、司马懿等等,或刚烈、或勇猛、或优柔、或残暴、 或见利忘义、或老奸巨滑,也都是栩栩如生,令人回味。 《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全书写人论事,都鲜明地以此来区分 善恶,评定高下,而不问其身处什么集团,也不论其出身贵贱和性别,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都一律加以赞美。特别是对
葛亮的忠,关羽的义,作者更是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把他们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诸葛亮的一生,连他的敌人也佩服他“竭尽 诚,至死方休”。如第四次伐魏时,形势大妤,后主却听信谗言,将他召回。此时,“如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 山再难得也”。在“正好建功”与完善道德的两难之中,他还是为了维护“忠”的人格而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建功良机。关羽死守下 沛,身陷绝境时,就决心为义而死。后来又是从大义出发,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金钱美女所动心。当他一旦得知刘备的消 息,便挂印封金,夺关斩将而去。他们的忠义观念、道德品格显然是属于封建性质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小说通过赵云投刘备、 徐晃归曹操、田丰为衰绍所忌等故事的描写,反复强调“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说明这种“忠”并不是忠于一姓 之天下,也不是仅忠于“正统”的刘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他们的“义”,又包含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囯家, 下安黎民”的精神。因此,《三国演义》中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又与渗透着民间理想的政治标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 映着当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至于关羽为报昔日之恩,而在华容道上不顾一切地放走了曹揉,也被小说的作者称之为“义 重如山”。关羽的“义”在本质上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回报和温情,与江湖上流行的道德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关羽这个 形象在民间越来越被神化,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他的崇敬,而不仅仅是由于历代的统治阶级不断地予以尊崇、追封的结罘。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关于节选部分 节选前后的主要情节 节选以前的情节 本课节选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第二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虽然不少人劝谏,但仍密诏董卓进 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 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略无忌惮。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排宴会 遍请公卿,云:“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 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大臣伍孚 欲刺杀董,未果,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 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 2.节选以后的情节 接下来是第五回,标题是: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后,陈宫弃他而去。他遂连夜到陈留,找到父亲,细说前事,并想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他听从父亲 劝告,置办酒席,拜请卫弘到家,说:“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义之士, 敢求相助!”卫弘曰:“吾有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志,愿将家资相助。”曹操非常高兴,于是先发矫诏,然后招 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很快,袁绍离开渤海来与曹操会盟,十七镇诸侯也先后起兵响应。此时,刘备也 弃去县令之职,带关羽、张飞前来 众诸侯陆续到来后,各自安营下寨,连营二百余里。曹操乃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他们共推袁绍为盟主 准备进兵,讨罚董卓。三国历史前奏由此揭开,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此时也开始上演了。 节选部分赏析
7 诸葛亮的忠,关羽的义,作者更是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把他们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诸葛亮的一生,连他的敌人也佩服他“竭尽 忠诚,至死方休”。如第四次伐魏时,形势大好,后主却听信谗言,将他召回。此时,“如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 山再难得也”。在“正好建功”与完善道德的两难之中,他还是为了维护“忠”的人格而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建功良机。关羽死守下 沛,身陷绝境时,就决心为义而死。后来又是从大义出发,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金钱美女所动心。当他一旦得知刘备的消 息,便挂印封金,夺关斩将而去。他们的忠义观念、道德品格显然是属于封建性质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小说通过赵云投刘备、 徐晃归曹操、田丰为袁绍所忌等故事的描写,反复强调“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说明这种“忠”并不是忠于一姓 之天下,也不是仅忠于“正统”的刘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他们的“义”,又包含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 下安黎民”的精神。因此,《三国演义》中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又与渗透着民间理想的政治标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 映着当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至于关羽为报昔日之恩,而在华容道上不顾一切地放走了曹操,也被小说的作者称之为“义 重如山”。关羽的“义”在本质上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回报和温情,与江湖上流行的道德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关羽这个 形象在民间越来越被神化,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他的崇敬,而不仅仅是由于历代的统治阶级不断地予以尊崇、追封的结果。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关于节选部分 一、节选前后的主要情节 1.节选以前的情节 本课节选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第二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虽然不少人劝谏,但仍密诏董卓进 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 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略无忌惮。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排宴会, 遍请公卿,云:“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 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大臣伍孚 欲刺杀董,未果,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 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 2.节选以后的情节 接下来是第五回,标题是: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后,陈宫弃他而去。他遂连夜到陈留,找到父亲,细说前事,并想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他听从父亲 劝告,置办酒席,拜请卫弘到家,说:“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义之士, 敢求相助!”卫弘曰:“吾有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志,愿将家资相助。”曹操非常高兴,于是先发矫诏,然后招 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很快,袁绍离开渤海来与曹操会盟,十七镇诸侯也先后起兵响应。此时,刘备也 弃去县令之职, 带关羽、 张飞前来。 众诸侯陆续到来后,各自安营下寨,连营二百余里。曹操乃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他们共推袁绍为盟主, 准备进兵,讨罚董卓。三国历史前奏由此揭开,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此时也开始上演了。 二、节选部分赏析
课文一共包括两个情节:刺杀董卓未果:逃亡途中杀死其父结义弟兄吕伯奢全家。而这两个情节,恰恰反映了曹操性格的 两个方面:既“雄”且“奸” 王允得袁绍书,苦无良计,诈称生日而邀旧臣于家中相聚。相聚之时,正当众臣为董卓谋位相对而泣,“坐中一人抚掌大 笑”,这人是谁呢?正是曹操。他说些什么?说得有无道理呢?“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质问时, 他又慨然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曹操先“笑”众人无 计,再凛然说出自己的打算,难道他早就有杀董卓之心?曹下边的答话,不仅让王允及众臣疑窦尽开,也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英雄豪 气:“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 不恨!”这段话,既显示出曹操的识大义,有谋略,又表现出他的勇猛与胆识,是描绘曹操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接下来行刺未遂 但前边一席话己将他过人的胆识、超人的谋略表现无遗 曹操行刺未成,开始逃亡,但天意不亡曹,所以他虽途经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所获,县令陈宫却“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 公而逃”。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董卓弄权不得人心,一方面也是因为曹操一席话让陈宫感到他的英雄志气:“‘燕雀安知鸿鹄之 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既表壮志未酬,又显其视死如归之概,让人闻之动容。“吾将归乡里,发矫诏, 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何等忠义之士,身处窘境,仍然身系国家安危。曹操当年风发之义气于此可见一斑。以上 是写他英雄的一面,识大义的一面。 但曹操自幼又有多疑、狡诈、残忍、自私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在选段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吕伯奢是曹父的结义兄弟,像父辈一样细心周到地款待匆匆而来的曹操与陈宫。但曹操呢?他先是疑心重重,见伯奢“良久 乃出”,已心存疑惑:待见到伯奢言买酒“匆匆上驴而去”,疑心更重:直到听到磨刀之声,马上变了脸:“吕伯奢非吾至亲, 此去可疑,当窃听之。”“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拔剑而入,杀死了伯奢家人。让人更觉残忍的是,他明明知道 杀错了人,当再见盛意相邀的吕伯奢,竟连伯奢也杀了以绝后患。当陈宫指责他不义时,他竟堂而皇之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如此残忍、自私的自白怎能不让人切齿痛恨呢 这就是曹操。即便读者是第一次接触曹操其人,读完这一片段,他的形象也会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欣赏这个选段,要较多地注意其中的语言描写,通过曹操自身的语言解读他的思想性格 研讨完这一选段后,如果有余力,还可以选一些其他有关曹操的重点片段读一读,从更广泛的方面去了解和认识曹操这 人物形象。 “思考”导引 此题要求用章回小说题目的形式概括节选文字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大体了解一下章回小说的特点。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祖,开创了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历史。章回小说是受话本的影响而产生的。“说话 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话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 是“讲史”。“讲史”篇幅一般比较长,一次讲不完,于是就在一个要紧处打住,说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正是 这样的做法启示了中国小说,形成了分章分回的章回体 章回体小说每一回都有题目,叫“回目”。“回目”一般是整齐对仗的两句话,能概括这一回的主要内容。以下列举一些回 《三国演义》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8 课文一共包括两个情节:刺杀董卓未果;逃亡途中杀死其父结义弟兄吕伯奢全家。而这两个情节,恰恰反映了曹操性格的 两个方面:既“雄”且“奸”。 王允得袁绍书,苦无良计,诈称生日而邀旧臣于家中相聚。相聚之时,正当众臣为董卓谋位相对而泣, “坐中一人抚掌大 笑”,这人是谁呢?正是曹操。他说些什么?说得有无道理呢?“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质问时, 他又慨然曰: “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曹操先“笑”众人无 计,再凛然说出自己的打算,难道他早就有杀董卓之心?曹下边的答话,不仅让王允及众臣疑窦尽开,也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英雄豪 气:“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 不恨!”这段话,既显示出曹操的识大义,有谋略,又表现出他的勇猛与胆识,是描绘曹操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接下来行刺未遂, 但前边一席话已将他过人的胆识、超人的谋略表现无遗。 曹操行刺未成,开始逃亡,但天意不亡曹,所以他虽途经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所获,县令陈宫却“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 公而逃”。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董卓弄权不得人心,一方面也是因为曹操一席话让陈宫感到他的英雄志气:“‘燕雀安知鸿鹄之 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既表壮志未酬,又显其视死如归之概,让人闻之动容。“吾将归乡里,发矫诏, 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何等忠义之士,身处窘境,仍然身系国家安危。曹操当年风发之义气于此可见一斑。以上 是写他英雄的一面,识大义的一面。 但曹操自幼又有多疑、狡诈、残忍、自私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在选段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吕伯奢是曹父的结义兄弟,像父辈一样细心周到地款待匆匆而来的曹操与陈宫。但曹操呢?他先是疑心重重,见伯奢“良久 乃出”,已心存疑惑;待见到伯奢言买酒“匆匆上驴而去”,疑心更重;直到听到磨刀之声,马上变了脸: “吕伯奢非吾至亲, 此去可疑,当窃听之。”“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拔剑而入,杀死了伯奢家人。让人更觉残忍的是,他明明知道 杀错了人,当再见盛意相邀的吕伯奢,竟连伯奢也杀了以绝后患。当陈宫指责他不义时,他竟堂而皇之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如此残忍、自私的自白怎能不让人切齿痛恨呢! 这就是曹操。即便读者是第一次接触曹操其人,读完这一片段,他的形象也会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欣赏这个选段,要较多地注意其中的语言描写,通过曹操自身的语言解读他的思想性格。 研讨完这一选段后,如果有余力,还可以选一些其他有关曹操的重点片段读一读,从更广泛的方面去了解和认识曹操这一 人物形象。 “思考”导引 一此题要求用章回小说题目的形式概括节选文字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大体了解一下章回小说的特点。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祖,开创了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历史。章回小说是受话本的影响而产生的。 “说话 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话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 是“讲史”。“讲史”篇幅一般比较长,一次讲不完,于是就在一个要紧处打住,说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正是 这样的做法启示了中国小说,形成了分章分回的章回体。 章回体小说每一回都有题目,叫“回目”。“回目”一般是整齐对仗的两句话,能概括这一回的主要内容。以下列举一些回 目: 《三国演义》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水浒传》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官寺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二此题分析曹操人物性格,是本课欣赏的重点。注意题目中已经将其两方面的性格特征做了概括,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字, 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两方面性格的。可结合语言、动作描写和某些事件的处理,举例进行分析, 三此题意在通过改写,引导学生品味早期白话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从而把握《三国演义》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及教学重点 单元介绍,重点是两大主题的发展历史及对后代小说的影响。如果学生感兴趣,可采用讨论的形式,因为这两个主题在 生以往的自由阅读中应该接触较多。不妨设置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 ①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有关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 你知道哪些英雄传奇人物,最感兴趣的是谁?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如果学生对单元内容不甚感兴趣,不妨将相关的几部主要小说简单介绍一下。 2.《三国演义》介绍,重点是史实与虚构的结合。不妨先让一两位学生讲一讲他们所知道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或者 老师介绍一两个故事,并将小说中的叙述与历史记载做比较,体会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 以上两项内容可用1课时完成
9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水浒传》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官寺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二此题分析曹操人物性格,是本课欣赏的重点。注意题目中已经将其两方面的性格特征做了概括,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字, 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两方面性格的。可结合语言、动作描写和某些事件的处理,举例进行分析。 三此题意在通过改写,引导学生品味早期白话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从而把握《三国演义》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及教学重点 1.单元介绍,重点是两大主题的发展历史及对后代小说的影响。如果学生感兴趣,可采用讨论的形式,因为这两个主题在 学生以往的自由阅读中应该接触较多。不妨设置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 ①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有关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 ②你知道哪些英雄传奇人物,最感兴趣的是谁?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如果学生对单元内容不甚感兴趣,不妨将相关的几部主要小说简单介绍一下。 2.《三国演义》介绍,重点是史实与虚构的结合。不妨先让一两位学生讲一讲他们所知道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或者 老师介绍一两个故事,并将小说中的叙述与历史记载做比较,体会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 以上两项内容可用 1 课时完成
3.节选部分欣赏,重点欣赏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注意先就所选材料进行分析,在把握节选部分的基础上,通过某些辅助的 材料用联系的眼光分析人物。需要注意的是,欣赏人物不要简单概括,而要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4.结合曹操这一形象,了解《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 以上内容可用1课时。 二、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重点放在节选部分及相关内容的扩展阅读上。 节选部分所展示的曹操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你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理由是什么? 课前请学生搜集以下材料,可以小组形式分别进行,然后在课上互相补充 ①有关曹操的历史记载,注意查找与人物性格有关的事件和言行 ②汇集《三国演义》中能够展示曹操性格的段落,并对其性格做简要分析 ③观看过电视剧(或戏曲、电影)的同学,选一两个片段分析。 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完全相同。试结合这部小说的主题,想想作者为什么将曹操塑造成这样一个 人物形象 可结合《三国演义》人物类型化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拥刘反曹倾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扩展阅读 膏掉煮酒论英雄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 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 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 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围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 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虛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10 3.节选部分欣赏,重点欣赏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注意先就所选材料进行分析,在把握节选部分的基础上,通过某些辅助的 材料用联系的眼光分析人物。需要注意的是,欣赏人物不要简单概括,而要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4.结合曹操这一形象,了解《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 以上内容可用 1 课时。 二、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重点放在节选部分及相关内容的扩展阅读上。 1.节选部分所展示的曹操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你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理由是什么? 课前请学生搜集以下材料,可以小组形式分别进行,然后在课上互相补充: ①有关曹操的历史记载,注意查找与人物性格有关的事件和言行。 ②汇集《三国演义》中能够展示曹操性格的段落,并对其性格做简要分析。 ③观看过电视剧(或戏曲、电影)的同学,选一两个片段分析。 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完全相同。试结合这部小说的主题,想想作者为什么将曹操塑造成这样一个 人物形象。 可结合《三国演义》人物类型化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拥刘反曹倾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扩展阅读 青梅煮酒论英雄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 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 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 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 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 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