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虫 刚孵化的幼虫经常吐丝下垂扩散至其它植株上,然后取食叶片和叶鞘 中龄幼虫在蛀入茎杆之前取食叶鞘和分蘖。老熟幼虫在茎杆中,条件不适时钻到土表以下越冬。 蛹 幼虫在近地面或土表下几厘米的茎杆中化蛹。水稻螟虫通常在茎杆、稻草及稻桩上化蛹。 三化螟:分布与为害 1.分布 三化螟主要分布东南亚及日本南部,国内主要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主要稻区,整个水稻生长期 都受其危害 水稻螟虫中危害最大的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三化螟是我国南方稻区的大害虫。 图中蓝色线为三化螟分布北限。三化螟的分布西限为:四川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 云南的怒江、整个河谷地区及泸水以南的中缅边界。东至沿海,南到海南都有发生 化螟在我国分布很广,在我国除少数地区尚未发现二化螟为害外,南北稻区都有分布 二化螟分布北限为黑龙江的克山县,陕西的关中平原,新疆的阜康、米泉、昌吉、呼图壁。马纳 斯等县稻区 全国的稻区在1956年以前以二化螟为主,水稻改制后三化螟上升为主要害虫。80年代初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整了水稻种植制度,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长江流域三化螟为害下降, 二化螟又成为主要害虫。 2.为害 成虫特性 不取食,故产卵量与幼虫营养有关。产卵有明显的选择性,趋浓绿茂密田块。具趋光性,雌雄有 所不同,可利用在测报上。 幼虫为害特点 1.取食叶鞘幼嫩而白色的组织,穗苞内的花粉和柱头、茎杆内壁、基本上不吃有叶绿素部分 2.蛀入后大量取食之前,咬成断环",(幼虫在断环上方取食),水分养分不能流通,几天内出 现为害状青枯或白穗。 3.转株为害(1-3次),2龄末开始,3龄最盛 有利为害的水稻生育期: 水稻分蘖期,水稻孕穗期 不利为害的水稻生育期: 秧苗期回青期幼穗分化,圆秆期抽穗期成熟期 三化螟:形态特征 1成虫 三化螟的雄虫及雌虫可以通过外部特征来区分。它们经常被误认为两种物种 雄虫小于雌虫,其前翅灰褐色,满布褐色鳞片。在中室下角有一个不明显的黑斑,以顶角有1 条褐色斜纹走向后缘。外缘有一列7-9个小黑点。后翅白色。 雌虫中等大小,前翅黄白色,近外缘黄以较浓,中室下角有一个极明显的黑斑,此外,别无斑纹。 后翅灰白色。 雌虫产卵呈卵块,几十粒到一百多粒,卵积集在一起,呈长椭圆形,上面盖有褐色鳞片,卵块多 产于稻叶上。 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为25-30毫米。幼虫体无斑点和斑纹,约从3龄开始,背方背血管清晰可见,幼
幼虫 刚孵化的幼虫经常吐丝下垂扩散至其它植株上,然后取食叶片和叶鞘。 中龄幼虫在蛀入茎杆之前取食叶鞘和分蘖。 老熟幼虫在茎杆中,条件不适时钻到土表以下越冬。 蛹 幼虫在近地面或土表下几厘米的茎杆中化蛹。水稻螟虫通常在茎杆、稻草及稻桩上化蛹。 三化螟:分布与为害 1. 分布 三化螟主要分布东南亚及日本南部,国内主要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主要稻区,整个水稻生长期 都受其危害。 水稻螟虫中危害最大的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三化螟是我国南方稻区的大害虫。 图中蓝色线为三化螟分布北限。三化螟的分布西限为:四川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 云南的怒江、整个河谷地区及泸水以南的中缅边界。 东至沿海,南到海南都有发生。 二化螟在我国分布很广,在我国除少数地区尚未发现二化螟为害外,南北稻区都有分布。 二化螟分布北限为黑龙江的克山县,陕西的关中平原,新疆的阜康、米泉、昌吉、呼图壁。马纳 斯等县稻区。 全国的稻区在 1956 年以前以二化螟为主,水稻改制后三化螟上升为主要害虫。80 年代初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整了水稻种植制度,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长江流域三化螟为害下降, 二化螟又成为主要害虫。 2. 为害 成虫特性: 不取食,故产卵量与幼虫营养有关。产卵有明显的选择性,趋浓绿茂密田块。具趋光性,雌雄有 所不同,可利用在测报上。 幼虫为害特点: 1. 取食叶鞘幼嫩而白色的组织,穗苞内的花粉和柱头、茎杆内壁、基本上不吃有叶绿素部分。 2. 蛀入后大量取食之前,咬成“断环”,(幼虫在断环上方取食),水分养分不能流通,几天内出 现为害状青枯或白穗。 3. 转株为害(1-3 次),2 龄末开始,3 龄最盛。 有利为害的水稻生育期: 水稻分蘖期, 水稻孕穗期 不利为害的水稻生育期: 秧苗期 回青期 幼穗分化,圆秆期 抽穗期 成熟期 三化螟:形态特征 1.成虫 三化螟的雄虫及雌虫可以通过外部特征来区分。它们经常被误认为两种物种。 雄虫小于雌虫,其前翅灰褐色,满布褐色鳞片。在中室下角有一个不明显的黑斑,以顶角有 1 条褐色斜纹走向后缘。外缘有一列 7-9 个小黑点。后翅白色。 雌虫中等大小,前翅黄白色,近外缘黄以较浓,中室下角有一个极明显的黑斑,此外,别无斑纹。 后翅灰白色。 2. 卵 雌虫产卵呈卵块,几十粒到一百多粒,卵积集在一起,呈长椭圆形,上面盖有褐色鳞片,卵块多 产于稻叶上。 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为 25-30 毫米。幼虫体无斑点和斑纹,约从 3 龄开始,背方背血管清晰可见,幼
虫腹足退化,趾钩单序,排列呈横向的扁椭圆形 幼虫共5龄。在食料适宜,多数只有4龄。食料不适,龄期增加 当环境条件不适时,幼虫进入越冬期 龄别体长(mm)腹足趾钩数目头色其它特征 11.2-39-10黑褐前胸背板黑褐色,腹部灰黑色,第一节白色. 23.5-612-16黄褐前胸背板黄褐色.与中胸之间有1对纺锤形隐纹(死虫看不清楚) 36-816-22黄褐前胸背板淡褐色.后缘左右各有1/2圆弧形砸紧靠一起,呈半圆形 背血管清晰可见 46.5-12.121-27黄祸前胸背板后缘有一对新月形褐斑,靠中线排列 514-2429-32黄褐前胸背板后绿的新月形斑深褐色,腹足趾钩环的纵横径均为4龄的 1.5倍· 化螟各级蛹特征 级别特征 1体淡黄至黄绿色.复眼无色透明至1/2有淡褐色. 2体色同上,复眼全部淡褐色 3体淡黄暗色,复跟深褐色. 4体色同3级,复眼黑色 5头,胸和翅基部分交谈褐色.复眼银灰色,隐约可见翅点. 6体黄褐色,复眼灰黑并复盖金黄色蓝膜,黑色翅点明显 7体披灰黄色鳞粉,翅点明显,复眼披赤金色薄膜, 5.寄主作物 幼虫仅为害水稻及野生稻。 6.鉴别特征 卵块产于稻叶上,长椭圆形,上面盖有鳞片。 一个稻杆只有一个幼虫为害。幼虫在其取食生长过程中,常离开原来的为害株,转移到新株, 般转移1-3次,从二龄末期至老熟幼虫都能转株,以3龄最盛。最后为害后,造成水稻枯心及 枯孕穗。 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 蛹经常在水稻基部,而且一般在土表以下位置 化螟:生活史和习性 越冬 (1)秋季以老熟幼虫在禾头滞育越冬。越冬虫龄含水量低,脂肪量增加,体色多为绿色。越冬 幼虫常选择粗壮的主穗茎(不易枯死),不取食和转移 (2)导致滞育的主要因子是短光周期,抑制化蛹,诱发滞育。(滞育和休眠区别) (3)临界光周期: 13小时45分(南京32°N) 13小时20分(广东始兴25°N) 13小时18分(广州23°N) (4)感应虫期为3龄幼虫。 (5)在广东中部,如广州地区,三化螟年发生4-5代,末代为局部世代。 2.发生世代 从南到北,从平地到高原,逐渐减少,在中国有2-7个世代 在不同的地区,三化螟发生的世代不同。例如,在广州,一年发生45代
虫腹足退化,趾钩单序,排列呈横向的扁椭圆形。 幼虫共 5 龄。在食料适宜,多数只有 4 龄。食料不适,龄期增加。 当环境条件不适时,幼虫进入越冬期。 龄别 体长 (mm) 腹足趾钩数目 头色 其它特征 1 1.2-3 9- 10 黑褐 前胸背板黑褐色,腹部灰黑色,第—节白色. 2 3.5-6 12-16 黄褐 前胸背板黄褐色.与中胸之间有 1 对纺锤形隐纹(死虫看不清楚). 3 6--8 16--22 黄褐 前胸背板淡褐色.后缘左右各有 1/2 圆弧形砸紧靠—起,呈半圆形, 背血管清晰可见; 4 6.5-12.1 21-27 黄祸 前胸背板后缘有一对新月形褐斑,靠中线排列. 5 14-24 29-32 黄褐 前胸背板后绿的新月形斑深褐色,腹足趾钩环的纵横径均为 4 龄的 1.5 倍• 三化螟各级蛹特征 级别 特 征 1 体淡黄至黄绿色.复眼无色透明至 1/ 2 有淡褐色. 2 体色同上,复眼全部淡褐色. 3 体淡黄暗色,复跟深褐色. 4 体色同 3 级,复眼黑色. 5 头,胸和翅基部分交谈褐色.复眼银灰色,隐约可见翅点. 6 体黄褐色,复眼灰黑并复盖金黄色蓝膜,黑色翅点明显. 7 体披灰黄色鳞粉,翅点明显,复眼披赤金色薄膜. 5. 寄主作物 幼虫仅为害水稻及野生稻。 6. 鉴别特征 卵块产于稻叶上,长椭圆形,上面盖有鳞片。 一个稻杆只有一个幼虫为害。幼虫在其取食生长过程中,常离开原来 的为害株,转移到新株, 一般转移 1-3 次,从二龄末期至老熟幼虫都能转株,以 3 龄最盛。最后为害后,造成水稻枯心及 枯孕穗。 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 蛹经常在水稻基部,而且一般在土表以下位置。 三化螟:生活史和习性 1. 越冬 (1)秋季以老熟幼虫在禾头滞育越冬。越冬虫龄含水量低,脂肪量增加,体色多为绿色。越冬 幼虫常选择粗壮的主穗茎(不易枯死),不取食和转移。 (2) 导致滞育的主要因子是短光周期,抑制化蛹,诱发滞育。(滞育和休眠区别) (3)临界光周期: 13 小时 45 分(南京 32 °N) 13 小时 20 分(广东始兴 25°N) 13 小时 18 分(广州 23°N) (4) 感应虫期为 3 龄幼虫。 (5) 在广东中部,如广州地区,三化螟年发生 4-5 代,末代为局部世代。 2. 发生世代 从南到北,从平地到高原,逐渐减少,在中国有 2-7 个世代。 在不同的地区,三化螟发生的世代不同。例如,在广州,一年发生 4-5 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