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如害虫有一个强致害基因,则植物的抗性基因无效而表现感虫,专化抗性又称垂直抗性, 一般由单基因所控制,非专化抗性又称水平抗性 4抗虫品种的选育 过去在作物良种选育工作中对抗虫性的要求考虑很少,一方面片面地认为害虫问题主要靠打药 就可以解决,另一方面则是片面地追求免疫或绝对的抗虫品种,显然这些看法是不对的。应该指 出,大量实践证明,良种选育工作不将抗虫性的要求加以考虑,往往影响良种的生产价值:而实 际情况高产、优质、抗虫、抗病等优良性状,完全有可能综合到一个良种上去。决定品种抗虫的 问题,作物本身是内因,而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有关外界环境条件是外因。因此,选育抗虫良种 的工作,必须从改变品种的特性着手。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使其不能造成损失的方 法 1.利用天敌昆虫防治 (1)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 ①直接保护 ②应用农业技术措施进行保护:这主要是通过改变田间小气候,据供天敌昆虫的补充寄主,保证 天敌昆虫有足够的营养食料,减低死亡率,提高寄生率,增加田间天敌昆虫数量 ③合理施用农药:合理施用农药主要目的是避免化学药剂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具体办法可采 取选用对天敌影响较小的药剂,尽量少用毒性强、残效长、杀虫范围广的广谱性农药:选择对害 虫最为有效而对天敌最为安全的时期施药:选择适当的药剂浓度,使之不能杀伤天敌而对害虫则 足以致死:改进施药方法等 (2)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 用人工的方法,大量繁殖与释放天敌昆虫,以弥补自然界中天敌数量的不足,促使在害虫尚未大 量发生为害之前,就受到天敌的抑制作用。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最重要的就是以期获得有效 灭敌昆虫能在当地建立种群,这样才能达到对害虫的持续的控制效能。人工繁殖和释放天敌昆虫 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适宜寄主的选择,(亦即转换寄主的选择)以及释放时 期、方法和数量:释放前的保存方法:繁殖饲养防止生活力退化:饲养方法经济简便等问题。 (3)天敌昆虫引进和移殖 引进大敌昆虫应当首先做好深入调查研究工作,主要是:①确定要防治害虫的原产地,尽量在原 产地寻找有效天敌:②在要防治的害虫对象发生数量少的地区搜集有效天敌:③充分了解引进天 敌在原产地或轻发生地的气候、生态等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从国外常规地引入天敌昆虫常存在一 种潜在的危险,即易于将危险性病虫及其它寄生昆虫等同时带入,因此应相应地加强植物检疫工 作。引进的天敌昆虫,应选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生活周期短、性比大、适应能力强,寻找寄 主的活动能力大,并和害虫的生活习性比较相近 2.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早在19世纪末叶即已开始,但直至近20年来由于药剂防治所带来 的问题日趋严重以及俄使昆虫致病的病原物相继被发现,才被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发展较快 (1)真菌 用于生物防治上最广泛的有白僵菌、绿僵菌、虫霉、赤座霉和蜡蚧轮枝菌。其中白僵菌引起的病 害占21%,寄主范围广,致病力和适应性较强,寄主昆虫有200多种。 白僵菌剂中的孢子与虫体接触后,在适宜条件下孢子萌发,并同时分泌一种几丁质酶和蛋白质毒 素(接触毒素),溶解昆虫表皮。这时,发芽管即侵入虫体内,并渐渐伸长为营养菌丝,在体内 形成大量的菌丝体,直接吸收昆虫体液养分,损坏其运动机能。由菌丝产生的圆球形抱子和菌丝 在血液里,访格昆虫的血液循环作用,同时病菌的代谢物如草酸钙盐类在虫体血液中积聚很多
相反,如害虫有一个强致害基因,则植物的抗性基因无效而表现感虫,专化抗性又称垂直抗性, 一般由单基因所控制,非专化抗性又称水平抗性。 4.抗虫品种的选育 过去在作物良种选育工作中对抗虫性的要求考虑很少,一方 面片面地认为害虫问题主要靠打药 就可以解决,另一方面则是片面地追求免疫或绝对的抗虫品种,显然这些看法是不对的。应该指 出,大量实践证明,良种选育工作不将抗虫性的要求加以考虑,往往影响良种的生产价值;而实 际情况高产、优质、抗虫、抗病等优良性状,完全有可能综合到一个良种上去。决定品种抗虫的 问题,作物本身是内因,而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有关外界环境条件是外因。因此,选育抗虫良种 的工作,必须从改变品种的特性着手。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使其不能造成损失的方 法。 1.利用天敌昆虫防治 (1)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 ①直接保护 ②应用农业技术措施进行保护:这主要是通过改变田间小气候,据供天敌昆虫的补充寄主,保证 天敌昆虫有足够的营养食料,减低死亡率,提高寄生率,增加田间天敌昆虫数量。 ③合理施用农药:合理施用农药主要目的是避免化学药剂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具体办法可采 取选用对天敌影响较小的药剂,尽量少用毒性强、残效长、杀虫范围广的广谱性农药;选择对害 虫最为有效而对天敌最为安全的时期施药;选择适当的药剂浓度,使之不能杀伤天敌而对害虫则 足以致死;改进施药方法等。 (2)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 用人工的方法,大量繁殖与释放天敌昆虫,以弥补自然界中天敌数量的不足,促使在害虫尚未大 量发生为害之前,就受到天敌的抑制作用。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最重要的就是以期获得有效 灭敌昆虫能在当地建立种群,这样才能达到对害虫的持续的控制效能。人工繁殖和释放天敌昆虫, 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适宜寄主的选择,(亦即转换寄主的选择)以及释放时 期、方法和数量;释放前的保存方法;繁殖饲养防止生活力退化;饲养方法经济简便等问题。 (3)天敌昆虫引进和移殖 引进大敌昆虫应当首先做好深入调查研究工作,主要是:①确定要防治害虫的原产地,尽量在原 产地寻找有效天敌;②在要防治的害虫对象发生数量少的地区搜集有效天敌;③充分了解引进天 敌在原产地或轻发生地的气候、生态等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从国外常规地引入天敌昆虫常存在一 种潜在的危险,即易于将危险性病虫及其它寄生昆虫等同时带入,因此应相应地加强植物检疫工 作。引进的天敌昆虫,应选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生活周期短、性比大、适应能力强,寻找寄 主的活动能力大,并和害虫的生活习性比较相近。 2.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早在 19 世纪末叶即已开始,但直至近 20 年来由于药剂防治所带来 的问题日趋严重以及俄使昆虫致病的病原物相继被发现,才被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发展较快。 (1)真菌 用于生物防治上最广泛的有白僵菌、绿僵菌、虫霉、赤座霉和蜡蚧轮枝菌。其中白僵菌引起的病 害占 21%,寄主范围广,致病力和适应性较强,寄主昆虫有 200 多种。 白僵菌剂中的孢子与虫体接触后,在适宜条件下孢子萌发,并同时分泌一种几丁质酶和蛋白质毒 素(接触毒素),溶解昆虫表皮。这时,发芽管即侵入虫体内,并渐渐伸长为营养菌丝,在体内 形成大量的菌丝体,直接吸收昆虫体液养分,损坏其运动机能。由菌丝产生的圆球形抱子和菌丝 在血液里,访格昆虫的血液循环作用,同时病菌的代谢物如草酸钙盐类在虫体血液中积聚很多
致使血液的酸度下降,随着病菌的大量繁殖,引起体液理化性质的变化,至新陈代谢机能紊乱而 死亡。最后,圆球形拘于发芽伸长形成菌丝,大量夺取水分至使虫尸硬化,而长出虫体外的菌丝 又可继续繁殖传播。菌剂除接触侵入外,也可随食物进入害虫虫体。 (2)细菌 致病的细菌种类很多,其中以芽孢杄菌、无芽孢杄菌、球杆菌研究最多。芽孢杆菌能产生芽孢抵 抗不良环境,并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形成具有蛋白质毒素的伴孢晶体,对多种昆虫,尤其是对 鳞翅目昆虫有很强的毒杀作用。目前国内可用来防治菜青虫、玉米螟、三化螟、松毛虫、稻纵卷 叶螟、稻苞虫及一些林业害虫。有苏芸金杆菌、青虫菌、松毛虫杆菌及与青虫菌同一变种的杀螟 杆菌均属芽孢杄菌一类。此外在国外普遍应用的细菌杀虫剂,除苏芸金杆菌、青虫菌外,尚有日 本金龟子流乳病菌(包括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和慢死芽孢杆菌两种)。对棉铃虫效果极好的HD 1亦属苏芸金杆菌。这类杀虫细菌的使用效果,首先与选用的菌种有关。往往由于品种不同, 对不同防治对象的效果差异很大。除品种外,使用条件会影响其效果,此外,温度也有影响,一 般以20摄氏度以上效果较好,细菌生长最快和昆虫代谢率最高的温度就是致病力最强的温度。 菌剂中加入0.1%的洗衣粉含有增效作用。与低浓度农药混用也始提高效果。喷施时应掌握害虫 盛孵期或取食期 (3)病毒 病毒的特异性强,对寄主有专一性。寄生昆虫的病毒一般不感染人类、高等动物、高等植物,使 用时比较安全。病毒侵入昆虫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口器。核多角体病毒为昆虫碱性胃液析出的病毒 粒子,在昆虫的体壁、脂肪体、血液中的细胞核里增殖后,离开感染细胞,再侵入健康细胞,使 昆虫死亡。病毒制剂的方法过去主要是用自然采集的昆虫培养,所以限制了它的发展,近年来随 人工饲料研究的进展,使用人工饲料大量饲养昆虫成了可能,这样可以利用接种来获得病原病毒 我国除发现粘虫校多角体病毒外,还发现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且已研制成功在生产上应用。 (4)其他微生物 微孢子由国外研究较多,已知与昆虫有关的有100多种,可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等12个目的 昆虫,在防治蝗虫中近年来已开展了应用试验。能使昆虫致病的立克次体主要是微立克次体属的 些种,寄生于双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的一些种类。昆虫病原线虫是有效天敌类群之一,现已 发现有3,000种以上的昆虫有线虫寄生,可导致发育不良和生殖力减退以至滞育和死亡。其中 最主要的是索线虫类、球线虫类和新线虫类。 3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 节肢动物门的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及蜱螨目,其中一些种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已日益受到人们的 重视。在水稻、棉田和果园中有不少种类对一些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发展有着明显的抑制效果 4利用不育性防治 (1)利用害虫不育性防治害虫的原理 害虫的不育性防治就是利用多种的特异方法,破坏昆虫的生殖腺的生理功能,或是利用昆虫遗传 成分的改变,使雄性不产生精子,雌性不排卵,或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将这些大量不育个体, 释放到自然种群中去交配造成后代不育。在一定的世代重复中连续这种做法,达到使害虫的种群 数量一再减少,甚至最后导致消灭的目的 (2)不育的方法 ①辐射不育。利用放射能照射破坏昆虫的生殖腺造成不育个体 ②化学不育。利用化学药剂处理昆虫使之不育,因此凡是能使昆虫不育的化学药剂均称之万化
致使血液的酸度下降,随着病菌的大量繁殖,引起体液理化性质的变化,至新陈代谢机能紊乱而 死亡。最后,圆球形拘于发芽伸长形成菌丝,大量夺取水分至使虫尸硬化,而长出虫体外的菌丝 又可继续繁殖传播。菌剂除接触侵入外,也可随食物进入害虫虫体。 (2)细菌 致病的细菌种类很多,其中以芽孢杆菌、无芽孢杆菌、球杆菌研究最多。芽孢杆菌能产生芽孢抵 抗不良环境,并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形成具有蛋白质毒素的伴孢晶体,对多种昆虫,尤其是对 鳞翅目昆虫有很强的毒杀作用。目前国内可用来防治菜青虫、玉米螟、三化螟、松毛虫、稻纵卷 叶螟、稻苞虫及一些林业害虫。有苏芸金杆菌、青虫菌、松毛虫杆菌及与青虫菌同一变种的杀螟 杆菌均属芽孢杆菌一类。此外在国外普遍应用的细菌杀虫剂,除苏芸金杆菌、青虫菌外,尚有日 本金龟子流乳病菌(包括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和慢死芽孢杆菌两种)。对棉铃虫效果极好的 HD -1 亦属苏芸金杆菌。这类杀虫细菌的使用效果,首先与选用的菌种有关。往往由于品种不同, 对不同防治对象的效果差异很大。除品种外,使用条件会影响其效果,此外,温度也有影响,一 般以 20 摄氏度以上效果较好,细菌生长最快和昆虫代谢率最高的温度就是致病力最强的温度。 菌剂中加入 0.1%的洗衣粉含有增效作用。与低浓度农药混用也始提高效果。喷施时应掌握害虫 盛孵期或取食期。 (3)病毒 病毒的特异性强,对寄主有专一性。寄生昆虫的病毒一般不感染人类、高等动物、高等植物,使 用时比较安全。病毒侵入昆虫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口器。核多角体病毒为昆虫碱性胃液析出的病毒 粒子,在昆虫的体壁、脂肪体、血液中的细胞核里增殖后,离开感染细胞,再侵入健康细胞,使 昆虫死亡。病毒制剂的方法过去主要是用自然采集的昆虫培养,所以限制了它的发展,近年来随 人工饲料研究的进展,使用人工饲料大量饲养昆虫成了可能,这样可以利用接种来获得病原病毒。 我国除发现粘虫校多角体病毒外,还发现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且已研制成功在生产上应用。 (4)其他微生物 微孢子由国外研究较多,已知与昆虫有关的有 100 多种,可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等 12 个目的 昆虫,在防治蝗虫中近年来已开展了应用试验。能使昆虫致病的立克次体主要是微立克次体属的 一些种,寄生于双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的一些种类。昆虫病原线虫是有效天敌类群之一,现已 发现有 3,000 种以上的昆虫有线虫寄生,可导致发育不良和生殖力减退以至滞育和死亡。其中 最主要的是索线虫类、球线虫类和新线虫类。 3.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 节肢动物门的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及蜱螨目,其中一些种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已日益受到人们的 重视。在水稻、棉田和果园中有不少种类对一些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发展有着明显的抑制效果。 4.利用不育性防治 (1)利用害虫不育性防治害虫的原理。 害虫的不育性防治就是利用多种的特异方法,破坏昆虫的生殖腺的生理功能,或是利用昆虫遗传 成分的改变,使雄性不产生精子,雌性不排卵,或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将这些大量不育个体, 释放到自然种群中去交配造成后代不育。在一定的世代重复中连续这种做法,达到使害虫的种群 数量一再减少,甚至最后导致消灭的目的。 (2)不育的方法。 ①辐射不育。 利用放射能照射破坏昆虫的生殖腺造成不育个体。 ②化学不育。 利用化学药剂处理昆虫使之不育,因此凡是能使昆虫不育的化学药剂均称之万化
学不育剂。 ③遗传不育。对昆虫个体的基因成分采取人为的影响使其改变,以至它们所产生的后代生殖力 减退或遗传上不育,即称之为遗传防治 虫激素的利用 根据激素的分泌及作用过程可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两大类。在害虫防治工作中研究和应用较多的 是外激素中的性外激素,也称为性信息激素。应用性外激素防治害虫,主要是采取直接诱杀和干 扰交配两种方式。诱捕法,即在一定区域内使用足够数量的诱捕器。并使诱得的雄由数比雌虫 多,而造成田间雌虫保待不孕状态从而降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干扰交配即迷向法。它的依据是在 田间释放大量性外激素破坏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使雄虫失去对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而 不能进行交配。迷向法的效果主要受单位面积内性外激素量多少的影响。 化学防治法 (1)化学防治法就是利用化学农药的生物活性来防治害虫,也称为药剂防治。化学不育剂、昆 虫激素及其类似化合物以及性诱剂等,也有将之归入化学防治范畴内的 (2)3R问题: Resistance(抗药性), Resurgence(再猖獗), Residue(残留) (3)制定科学的经济阈值是综合防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指导化学防治至关重要的问题。 (4)植物源农药。 物理机械防治法 1.直接捕杀。根据害虫的栖息地位或活动习性,可直接用人工或用简单器械捕杀 2诱集或诱杀。主要是利用害虫的某种趋性或其他特性如潜藏、产卵、越冬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采取适当的方法诱集或诱杀 3.阻隔分离。掌握害虫的活动规律,设置适当的障碍物,阻止害虫侵入为害,或直接消 4温湿度的利用。不同种害虫对温湿度有一定的要求,有其适宜的温区范围,高于或低于适宜温 区的温度,必然影响害虫的正常生理代谢,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繁殖与为害,甚至于它的存活 5.其他新技术的应用 (1)趋光性的利用 (2)其它趋性和习性的利用 水稻害虫概述:水稻生产及其害虫 水稻的生产 水稻生产简况 在中国,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居于首位。在广东省平均每年的种植面积达到 3000,000公顷,每造平均产量达6000-7000公斤/公顷,一般每年种植两造。 2.中国主要稻区 中国水稻种植区域 水稻生产区栽培系统栽培面积(1000公顷 川西平原稻麦884 江淮平原稻-麦2333 太湖稻区麦-稻-稻1380 江汉平原稻-稻水稻1687 洞庭湖稻区稻-稻-(麦) 稻-稻-(豆)630 珠江三角洲稻-稻-(菜) 或(绿肥作物)600
学不育剂。 ③遗传不育。 对昆虫个体的基因成分采取人为的影响使其改变,以至它们所产生的后代生殖力 减退或遗传上不育,即称之为遗传防治。 5.昆虫激素的利用 根据激素的分泌及作用过程可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两大类。在害虫防治工作中研究和应用较多的 是外激素中的性外激素,也称为性信息激素。应用性外激素防治害虫,主要是采取直接诱杀和干 扰交配两种方式。诱捕法,即在一定区域内使用足够数量的诱捕器。 并使诱得的雄由数比雌虫 多,而造成田间雌虫保待不孕状态从而降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干扰交配即迷向法。它的依据是在 田间释放大量性外激素破坏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使雄虫失去对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而 不能进行交配。迷向法的效果主要受单位面积内性外激素量多少的影响。 化学防治法 (1)化学防治法就是利用化学农药的生物活性来防治害虫,也称为药剂防治。化学不育剂、昆 虫激素及其类似化合物以及性诱剂等,也有将之归入化学防治范畴内的。 (2)3R 问题: Resistance(抗药性), Resurgence(再猖獗), Residue(残留) (3)制定科学的经济阈值是综合防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指导化学防治至关重要的问题。 (4)植物源农药。 物理机械防治法 1.直接捕杀。根据害虫的栖息地位或活动习性,可直接用人工或用简单器械捕杀。 2.诱集或诱杀。主要是利用害虫的某种趋性或其他特性如潜藏、产卵、越冬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采取适当的方法诱集或诱杀。 3.阻隔分离。掌握害虫的活动规律,设置适当的障碍物,阻止害虫侵入为害,或直接消灭。 4.温湿度的利用。不同种害虫对温湿度有一定的要求,有其适宜的温区范围,高于或低于适宜温 区的温度,必然影响害虫的正常生理代谢,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繁殖与为害,甚至于它的存活 率。 5.其他新技术的应用。 (1)趋光性的利用 (2)其它趋性和习性的利用 水稻害虫概述:水稻生产及其害虫 一、水稻的生产 1. 水稻生产简况 在中国,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居于首位。在广东省平均每年的种植面积达到 3,000,000 公顷, 每造平均产量达 6000-7000 公斤/公顷, 一般每年种植两造。 2. 中国主要稻区 中国水稻种植区域 水稻生产区 栽培系统 栽培面积(1000 公顷) 川西平原 稻--麦 884 江淮平原 稻--麦 2333 太湖稻区 麦--稻--稻 1380 江汉平原 稻--稻水稻 1687 洞庭湖稻区 稻--稻--(麦) 稻--稻--(豆) 630 珠江三角洲 稻--稻--(菜) 或(绿肥作物) 600
3.水稻生长阶段 (1)秧苗期秧苗期是指种子萌发第一片叶到第一次分蘖开始 (2)分蘖期分蘖期指第一次分蘖开始到分蘖达到最多时为止 (3)圆杆期圆杆期指分蘖末期到孕穗期初期 (4)幼穗分化期 5)孕穗期稻穗发育并伸出旗叶鞘,小穗开始发育。生育期末稻穗长大,旗叶鞘膨大 7)灌浆期灌浆期指谷粒充满白色浆液,可用手指挤出。旗叶绿色并直立。 (8)乳熟期乳熟期指谷粒中乳状液变稠且变硬。谷粒变黄,稻田一片金黄。 (9)黄熟期谷粒成熟、坚硬且黄色。顶叶干燥且稻穗弯向地面。 水稻总的生长时期 水稻的九个生长阶段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 (1)营养生长期——从萌芽到灌浆初期。 (2)生殖生长期———从灌浆开始到扬花期。 (3)成熟期——从扬花到成熟。 水稻害虫 在中国水稻上发生的害虫有385种,其中仅40种造成重要的经济危害,20种是华南稻区的 主要害虫。 根据口器类型可将大部分水稻害虫分成两类:咀嚼式口器害虫和刺吸式口器害虫。(1)咀嚼式口 器害虫的为害在植株上可造成缺刻、孔洞、组织破碎。(2)刺吸式口器害虫刺吸植物组织并且吸 取植物汁液。被害植物萎蔫、失绿。有些刺吸式害虫如叶蝉、飞虱还传播病毒病。 水稻害虫还可按为害部位进行划分:食叶类,蛀茎类,食根类等。水稻害虫从水稻苗期至成熟期 均有发生。 稻主要害虫 英文名中文名拉丁学名 Yellow stem borer三化螟 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 Striped stem borer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Dark- headed stem borer台湾稻螟 Chilo auricillius( Dudgeon) Pink borer大螟 Sesamia inferens(aker) Rice leaf folder稻纵卷叶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Rice brown planthopper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Sta) Rice whitebark planthopper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 Army worm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Rice gall midge稻瘿蚊 Orseolia oryzae(Wod- Mason) 2.水稻次要害虫 英文名中文名拉丁学名 Rice leafhopper黑尾叶蝉 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Rice white-winged leafhopper白翅叶蝉 Erythroneura subrufa(Mots Zigzag leafhopper电光叶蝉 Deltocephalus dorsalis Mots Rice thrips稻蓟马 Thrips oryzae( Williams Rice skipper直纹稻弄蝶 Cam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 Rice green horned caterpillar稻眼蝶 Mycalesis gotama(More) Rice green semilooper稻螟蛉 Naranga aenesc
3. 水稻生长阶段 (1) 秧苗期 秧苗期是指种子萌发第一片叶到第一次分蘖开始。 (2) 分蘖期 分蘖期指第一次分蘖开始到分蘖达到最多时为止。 (3) 圆杆期 圆杆期指分蘖末期到孕穗期初期。 (4) 幼穗分化期 (5) 孕穗期 稻穗发育并伸出旗叶鞘,小穗开始发育。生育期末稻穗长大,旗叶鞘膨大。 (7) 灌浆期 灌浆期指谷粒充满白色浆液,可用手指挤出。旗叶绿色并直立。 (8) 乳熟期 乳熟期指谷粒中乳状液变稠且变硬。谷粒变黄,稻田一片金黄。 (9)黄熟期 谷粒成熟、坚硬且黄色。顶叶干燥且稻穗弯向地面。 水稻总的生长时期 水稻的九个生长阶段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 (1) 营养生长期——从萌芽到灌浆初期。 (2) 生殖生长期-——从灌浆开始到扬花期。 (3) 成熟期-——从扬花到成熟。 二、水稻害虫 在中国水稻 上发生的害虫有 385 种, 其中仅 40 种造成重要的经济危害,20 种是华南稻区的 主要害虫。 根据口器类型可将大部分水稻害虫分成两类: 咀嚼式口器害虫和刺吸式口器害虫。(1) 咀嚼式口 器害虫的为害在植株上可造成缺刻、孔洞、组织破碎。(2)刺吸式口器害虫刺吸植物组织并且吸 取植物汁液。 被害植物萎蔫、失绿。有些刺吸式害虫如叶蝉、飞虱还传播病毒病。 水稻害虫还可按为害部位进行划分:食叶类,蛀茎类,食根类等。水稻害虫从水稻苗期至成熟期 均有发生。 1. 水稻主要害虫 英文名 中文名 拉丁学名 Yellow stem borer 三化螟 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 Striped stem borer 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Dark-headed stem borer 台湾稻螟 Chilo auricillius (Dudgeon) Pink borer 大螟 Sesamia inferens (Walker) Rice leaf folder 稻纵卷叶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Rice brown planthopper 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 Rice whiteback planthopper 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eifera (Horvath) Army worm 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Rice gall midge 稻瘿蚊 Orseolia oryzae (Wood-Mason) 2. 水稻次要害虫 英文名 中文名 拉丁学名 Rice leafhopper 黑尾叶蝉 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Rice white-winged leafhopper 白翅叶蝉 Erythroneura subrufa (Mots.) Zigzag leafhopper 电光叶蝉 Deltocephalus dorsalis Mots. Rice thrips 稻蓟马 Thrips oryzae (Williams) Rice skipper 直纹稻弄蝶 Pam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 Rice green horned caterpillar 稻眼蝶 Mycalesis gotama (Moore) Rice green semilooper 稻螟蛉 Naranga aenesc
Rice grasshopper稻蝗 Oxya chinensis( thunberg) Rice green stink bug稻绿蝽 Nezera viridula( Linnaeus) Rice black bug稻黑蝽 Sootinophara larida( Burmeister) Rice hispa铁甲虫 Didadispa armigera( Oliver) Rice root weevil稻根叶甲 Donacia provost Fairmaire Rice weevils稻象虫 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 Rice water weevil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3.水稻主要害虫的分布 水稻生产区主要害虫 川西平原二化螟粘虫三化螟稻飞虱 江淮平原二化螟粘虫大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太湖稻区二化螟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江汉平原二化螟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洞庭湖稻区二化螟稻飞虱稻蝗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珠江三角洲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三化螟稻瘿蚊 水稻螟虫概述 1.华南地区螟虫种类 水稻螟虫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在水稻各生长期均有发生。所有常见的螟虫类除大螟为鳞翅目夜 蛾科( Noctuidae)外,其它均为螟蛾科( Pyralidae)。水稻螟虫为世界性害虫,但在亚洲内为害 尤其严重,在华南地区分布最广且为害最重的主要有4种 华南地区的四种螟虫 三化螟 Scirpophugu incertulas( Walker 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台湾稻螟 Chilo auricilia( Dudgeon) 大螟 Sesamia inferens( Walker) 四种螟虫的形态特征详见实验指导(实验一水稻螟虫类) 2.水稻螟虫的发生与为害 水稻上不同种类螟虫的生活周期、生活习性、防治方法及对作物的危害是相似的。它们为害水稻 造成枯心”、"白穗 水稻螟虫的幼虫蛀入茎杆并取食茎杆的内层。如果在幼苗期为害,被害的茎杆叶片变黄。这种 为害状称为枯心″。如果危害发生在幼穗形成之后,则孕穗变白,形成瘪穗。受危害的孕穗被称 为白穗″。这种危害导致植株长势变弱,饱满率下降 3.螟虫的生物学 在不同的地区,水稻螟虫是多化性的,不同地区每年的发生代数不同,发生代数受环境条件制约。 成虫 成虫白天静止,藏在水稻稻株和田边杂草间。成虫夜间活动,飞到稻田产卵。多数螟虫晚上产卵, 平均每雌产卵200-300粒,成虫寿命为4天。大多数螟虫的成虫为夜出性,具有趋光性,尤其 对紫外光趋性更强。光诱蛾被用来研究其种群动态 卵块产于稻叶或叶鞘上。一般每个卵块含50-80粒卵。卵的形状,卵块的外观及位置是不同 种的特征
Rice grasshopper 稻蝗 Oxya chinensis (Thunberg) Rice green stink bug 稻绿蝽 Nezera viridula (Linnaeus) Rice black bug 稻黑蝽 Sootinophara larida (Burmeister) Rice hispa 铁甲虫 Didadispa armigera (Oliver) Rice root weevil 稻根叶甲 Donacia provosti Fairmaire Rice weevils 稻象虫 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 Rice water weevil 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3. 水稻主要害虫的分布 水稻生产区 主要害虫 川西平原 二化螟 粘虫 三化螟 稻飞虱 江淮平原 二化螟 粘虫 大螟 三化螟 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 太湖稻区 二化螟 稻飞虱 三化螟 稻纵卷叶螟 江汉平原 二化螟 稻飞虱 三化螟 稻纵卷叶螟 洞庭湖稻区 二化螟 稻飞虱 稻蝗 三化螟 稻纵卷叶螟 珠江三角洲 稻纵卷叶螟 稻飞虱 三化螟 稻瘿蚊 水稻螟虫概述 1. 华南地区螟虫种类 水稻螟虫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 在水稻各生长期均有发生。所有常见的螟虫类除大螟为鳞翅目夜 蛾科(Noctuidae)外,其它均为螟蛾科(Pyralidae)。水稻螟虫为世界性害虫,但在亚洲内为害 尤其严重,在华南地区分布最广且为害最重的主要有 4 种。 华南地区的四种螟虫: 三化螟 Scirpophugu incertulas (Walker) 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台湾稻螟 Chilo auricilia (Dudgeon) 大螟 Sesamia inferens (Walker) 四种螟虫的形态特征详见实验指导(实验一 水稻螟虫类) 2. 水稻螟虫的发生与为害 水稻上不同种类螟虫的生活周期、生活习性、防治方法及对作物的危害是相似的。它们为害水稻 造成“枯心”、“白穗”。 水稻螟虫的幼虫蛀入茎杆并取食茎杆的内层。 如果在幼苗期为害,被害的茎杆叶片变黄。这种 为害状称为“枯心”。如果危害发生在幼穗形成之后,则孕穗变白,形成瘪穗。受危害的孕穗被称 为“白穗”。 这种危害导致植株长势变弱,饱满率下降。 3. 螟虫的生物学 在不同的地区,水稻螟虫是多化性的,不同地区每年的发生代数不同,发生代数受环境条件制约。 成虫 成虫白天静止,藏在水稻稻株和田边杂草间。成虫夜间活动,飞到稻田产卵。多数螟虫晚上产卵, 平均每雌产卵 200-300 粒,成虫寿命为 4 天。大多数螟虫的成虫为夜出性,具有趋光性,尤其 对紫外光趋性更强。光诱蛾被用来研究其种群动态。 卵 卵块产于稻叶或叶鞘上。 一般每个卵块含 50-80 粒卵。 卵的形状,卵块的外观及位置是不同 种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