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1期 人类学学报 006年2月 ACTA AN'THROFOLOGICA SINICA Feb.,2006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 比较及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一些问题 刘武,何嘉宁2,吴秀杰3,吕锦燕3 (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4;2,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北京100061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要: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訢世晚期人类化 石。多年来,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亡人种及美洲印第 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祘夏新晚期人类演化及 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予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提出了现代人群出现时间及现代人群 分化时间的概念。一些研究对山顶洞人的演化程度及其在东亚地区现代人群形成上的作用也提出了不同 看法。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对12项颅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进行 了对比研究。发现有8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 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 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山顶洞人;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现代人起源;更新世晚期 中图法分类号:Q9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193(2006)01-0616 1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山顶洞人在现代东亚人群形成上的作用 根据已经发现的化石证据,在距今12万年到1万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进入晚 期智人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形态特征与现生人类已经接近,所以也被称为解剖结构上的 现代人( 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对这一时期人类化石特征、生存年代、行为模式、 文化发展及环境特点的研究在论证现代人起源、扩散以及现代种族与早期文明的出现方面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对现代人起源研究与争论的日趋深入,学术界对更 新世晚期人类向全新世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的形成过程予以了越来越多的 关注 在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期间,人类演化特点表现为一方面日趋向现代人类接近,保留 在化石上的一些原始特征逐渐消失,呈现出特征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出现了以现代人类 群体(或种族)为标志的人群分化( differentiation)及形态特征多样化( diversity)现象。因 枚稿日期:20050321;定稿日期:200508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2011) 作者简介:刘武(1959-),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 通讯作者:刘武,Emil:liu@avpp.ac.cn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
第 25 卷 第 1 期 2006 年 2 月 人 类 学 学 报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Vol125 , No11 Feb. , 2006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 比较及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一些问题 刘 武1 , 何嘉宁2 , 吴秀杰1 ,3 , 吕锦燕1 ,3 (1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北京 100044 ; 21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 , 北京 100081 ; 3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北京 100039) 摘要 : 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 石。多年来 , 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 , 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及美洲印第 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深入 , 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 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予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 , 提出了现代人群出现时间及现代人群 分化时间的概念。一些研究对山顶洞人的演化程度及其在东亚地区现代人群形成上的作用也提出了不同 看法。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 本文对 12 项颅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进行 了对比研究。发现有 8 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 , 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 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在此基础上 , 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 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 山顶洞人 ; 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 ; 现代人起源 ; 更新世晚期 中图法分类号 : Q981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3193 (2006) 012026216 收稿日期 : 2005203221 ; 定稿日期 : 2005208224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9972011) 作者简介 : 刘武 (1959 - ) , 男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 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 通讯作者 : 刘武 , E2mail : liuwu @ivpp. ac. cn 1 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山顶洞人在现代东亚人群形成上的作用 根据已经发现的化石证据 , 在距今 12 万年到 1 万年的更新世晚期 , 人类演化进入晚 期智人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形态特征与现生人类已经接近 , 所以也被称为解剖结构上的 现代人 (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 。对这一时期人类化石特征、生存年代、行为模式、 文化发展及环境特点的研究在论证现代人起源、扩散以及现代种族与早期文明的出现方面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 随着对现代人起源研究与争论的日趋深入 , 学术界对更 新世晚期人类向全新世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类群体 (或种族) 的形成过程予以了越来越多的 关注[1 —3 ] 。 在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期间 , 人类演化特点表现为一方面日趋向现代人类接近 , 保留 在化石上的一些原始特征逐渐消失 , 呈现出特征的现代化 ; 另一方面 , 出现了以现代人类 群体 (或种族) 为标志的人群分化 (differentiation) 及形态特征多样化 (diversity) 现象。因
1期 刘武等: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27 此研究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的形成通常涉及两方面的问题:(1)现代人类及现 代人类特征的出现时间;(2)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特征的形成时间。传统的观点认为 至少一部分代表现代人类地区性人群或种族的形态特征在更新世晚期或更早就已经形成。 这就意味着标志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出现的形态特征多样化或变异的形成时间先于人类特 征现代化的出现时间。但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世界不同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与近 代-现代人群的形态对比研究提出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所具有的一些标志性特征形成于人 类进化的很晚阶段,或出现在已经是属于现代类型的人类阶段,很可能在全新世以 值得注意的这些研究对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演化及现代蒙古人种形成予以 较多的关注21 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中,山顶洞人尤为重要。多年来这些标本 直被作为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起源的主要材料。上世纪30-40年代,魏敦瑞 ( Weidenreich)对山顶洞人化石进行了初步的描述与研究。他认为3具山顶洞人头骨分别代 表了3个不同的现代人群,101号头骨与日本阿伊奴人及欧洲高加索人接近,102号头骨 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103号头骨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同时魏敦瑞认为山顶洞人头骨 具有一系列与蒙古人种有关的特征,可能代表着原始的蒙白人种类型。随后吴新智对山 顶洞人头骨模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山顶洞人3个头骨具有许多共同的原始特 征,如头骨祖硕、头很长、眉弓发达、额部前倾、眼眶低矮、泪腺窝浅、前囟点位置靠 后、有微弱的矢状脊、整个面部在垂直方向上有中等程度的突出等。另一方面山顶洞人已 经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许多基本特征,如颧骨较大而向前突出、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 鼻根点不凹陷、齿槽突颌程度中等、有下颌圆枕、上门齿呈铲形等。吴新智还论证了魏敦 瑞提出的101、102、103号头骨具有的欧洲人、美拉尼西亚人、爱斯基摩人的特征,认为 这些特征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相近,不能代表这3个头骨属于3个不同 的群体类型。他们都属于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他们之间的特征差异说明一些蒙古人种 形态细节尚未完全形成。此后的数十年里,学术界普遍认为山顶洞人代表着尚未分化 完成的古老型蒙古人种( Archaic monoploids)、原始蒙古人种( Primitive mongoloids)或原蒙 古人种( Proto mongoloids),是现代东亚人类及美洲印第安人的直接祖先 近20年来,不断有学者对山顶洞人做进一步的研究,就山顶洞人的形态特征、演化 地位及在现代蒙古人种起源上的作用等问题进行重新论证p=。有学者提出山顶洞人3个 头骨彼此之间的差别程度远大于各现代人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变异水平。这3具头骨从未落 入同一现代人群的变异范围。每个头骨与其最接近的人群相比特征表现都不明显。因而 些学者认为山顶洞人也许并不真正代表与之对比的任何一个现代人群。山顶洞人很可能是 代表着生活在亚洲更新世晚期一种尚未分化、不具有现代人类种族或地区性特征的一般性 人群( generalized population)"-。此外,还有学者质疑以往确定的山顶洞人所具有的现 代蒙古人种特征,认为这些特征不具有鉴别价值或在山顶洞人没有真正出现有这些特 上述研究进展反映了学术界在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研究领域的拓展及 认识的深入。同时也说明这一领域研究的许多方面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或不足之处。实际 上,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中国境内人类演化过程的许多细节还不是很清楚。如中 国更新世晩期人类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现代东亚人群(蒙古人种)特征?这些更新世 晩期人类在形态特征上的现代程度如何?以往认定的原始或现代特征是否准确等等。此 外,由于研究条件及认识水平的限制,以往对山顶洞人头骨研究所使用的形态特征、研究 方法及对比标本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提取化石标本中蕴藏的信息,分析与探讨问题的思路也 20190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此研究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的形成通常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 (1) 现代人类及现 代人类特征的出现时间 ; (2) 现代人类群体 (或种族) 特征的形成时间。传统的观点认为 至少一部分代表现代人类地区性人群或种族的形态特征在更新世晚期或更早就已经形成。 这就意味着标志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出现的形态特征多样化或变异的形成时间先于人类特 征现代化的出现时间。但近年来 , 一些学者通过对世界不同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与近 代 - 现代人群的形态对比研究提出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所具有的一些标志性特征形成于人 类进化的很晚阶段 , 或出现在已经是属于现代类型的人类阶段 , 很可能在全新世以 后 [3 —4 ] 。值得注意的这些研究对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演化及现代蒙古人种形成予以 较多的关注[2 —5 ] 。 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中 , 山顶洞人尤为重要。多年来这些标本 一直被作为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起源的主要材料。上世纪 30 —40 年代 , 魏敦瑞 (Weidenreich) 对山顶洞人化石进行了初步的描述与研究。他认为 3 具山顶洞人头骨分别代 表了 3 个不同的现代人群 , 101 号头骨与日本阿伊奴人及欧洲高加索人接近 , 102 号头骨 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 , 103 号头骨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同时魏敦瑞认为山顶洞人头骨 具有一系列与蒙古人种有关的特征 , 可能代表着原始的蒙古人种类型[6 ] 。随后吴新智对山 顶洞人头骨模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山顶洞人 3 个头骨具有许多共同的原始特 征 , 如头骨粗硕、头很长、眉弓发达、额部前倾、眼眶低矮、泪腺窝浅、前囟点位置靠 后、有微弱的矢状脊、整个面部在垂直方向上有中等程度的突出等。另一方面山顶洞人已 经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许多基本特征 , 如颧骨较大而向前突出、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 鼻根点不凹陷、齿槽突颌程度中等、有下颌圆枕、上门齿呈铲形等。吴新智还论证了魏敦 瑞提出的 101、102、103 号头骨具有的欧洲人、美拉尼西亚人、爱斯基摩人的特征 , 认为 这些特征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相近 , 不能代表这 3 个头骨属于 3 个不同 的群体类型。他们都属于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 , 他们之间的特征差异说明一些蒙古人种 形态细节尚未完全形成[7 —8 ] 。此后的数十年里 , 学术界普遍认为山顶洞人代表着尚未分化 完成的古老型蒙古人种 (Archaic Mongoloids) 、原始蒙古人种 (Primitive Mongoloids) 或原蒙 古人种 (Proto Mongoloids) , 是现代东亚人类及美洲印第安人的直接祖先。 近 20 年来 , 不断有学者对山顶洞人做进一步的研究 , 就山顶洞人的形态特征、演化 地位及在现代蒙古人种起源上的作用等问题进行重新论证[9 —12 ] 。有学者提出山顶洞人 3 个 头骨彼此之间的差别程度远大于各现代人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变异水平。这 3 具头骨从未落 入同一现代人群的变异范围。每个头骨与其最接近的人群相比特征表现都不明显。因而一 些学者认为山顶洞人也许并不真正代表与之对比的任何一个现代人群。山顶洞人很可能是 代表着生活在亚洲更新世晚期一种尚未分化、不具有现代人类种族或地区性特征的一般性 人群 (generalized population) [13 —14 ] 。此外 , 还有学者质疑以往确定的山顶洞人所具有的现 代蒙古人种特征 , 认为这些特征不具有鉴别价值或在山顶洞人没有真正出现有这些特 征 [15 —16 ] 。 上述研究进展反映了学术界在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研究领域的拓展及 认识的深入。同时也说明这一领域研究的许多方面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或不足之处。实际 上 , 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中国境内人类演化过程的许多细节还不是很清楚。如中 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现代东亚人群 (蒙古人种) 特征 ? 这些更新世 晚期人类在形态特征上的现代程度如何 ? 以往认定的原始或现代特征是否准确等等。此 外 , 由于研究条件及认识水平的限制 , 以往对山顶洞人头骨研究所使用的形态特征、研究 方法及对比标本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提取化石标本中蕴藏的信息 , 分析与探讨问题的思路也 1 期 刘 武等 :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 72 ·
人类学学报 卷 不可能全面揭示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基于这样的 背景,本文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一些可能与现代东亚人群(或现代蒙古人种)形成 有关的头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及现代华北人头骨的表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尤其侧重 些存在争议或以往没有使用过的头骨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学者发表的资料对山 顶洞人在现代东亚人群形成过程中作用进行探讨 2材料与方法 2.1研究材料 本研究使用的材料包括山顶洞人101、102、103号3件头骨化石模型及一批现代中国 人头骨。虽然山顶洞人化石已经丢失,但当时对重要的化石制作了模型。目前保存在中国 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原始模型制作质量精良,因而借助对模型的观测基本 上可以提供化石具有的信息。鉴于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对比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尤 其是现代华北人)在头骨形态特征上的相似或差异程度,本文选择了在两个考古遗址出土 的人类头骨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现代人的代表,以尽量减少现代人群频繁迁移融合的影响 一组标本为陕西陇县战国时代的人类头骨,另一组标本为在北京延庆出土的春秋时代人类 头骨。表1罗列了本文使用的标本情况 2.2头骨特征的选取 虽然近年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 表1本文使用的头骨标本材料 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中头骨形态特 The specimen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时代 征变化规律的研究予以越来越多的关 标本 标本情况 山顶洞101、102、103号更新世晚期 注,但有关学者对头骨特征的选取、对 35例 战国时代 这些特征演化及功能意义的认识存在很 春秋时代 大的差异。对许多头骨特征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作者根据本文研究的具体情 况,在选取本文观察的头骨特征时考虑了以下因素:(1)被认为具有明显的群体或种族特 异性,在欧洲、亚洲或澳洲人群有较高的出现率或表现程度的特征;(2)被用作支持中国 古人类连续演化的共同特征;(3)在以往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人群研究中没有使用 过的头骨特征;(4)自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数万年里,表现特点可能具有演化变化,或在现 代人群形成上具有意义的特征。作为对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系列研究的一个部分,本 文侧重头骨非测量特征。参考近年有关学者对东亚及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更新世晚期及现 代人群头骨特征差异与演化的研究11-,作者选取12项头骨非测量性特征用于本文研 究。这些特征观测标准基本按照有关作者的研究21-,有些根据本文的需要做了一些调 整,具体特征及其观察方法详见有关文献及本文结果与分析部分。 3结果与分析 本文对12项头骨特征在现代中国及山顶洞人头骨的出现和表现情况的观测结果如下 3.1矢状脊 本文参照 Lahr的分级标准,将矢状脊的表现分为无、中等和显著3级。在观察的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不可能全面揭示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基于这样的 背景 , 本文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 对一些可能与现代东亚人群 (或现代蒙古人种) 形成 有关的头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及现代华北人头骨的表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 尤其侧重 一些存在争议或以往没有使用过的头骨特征。在此基础上 , 结合其他学者发表的资料对山 顶洞人在现代东亚人群形成过程中作用进行探讨。 2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本研究使用的材料包括山顶洞人 101、102、103 号 3 件头骨化石模型及一批现代中国 人头骨。虽然山顶洞人化石已经丢失 , 但当时对重要的化石制作了模型。目前保存在中国 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原始模型制作质量精良 , 因而借助对模型的观测基本 上可以提供化石具有的信息[7 —8 ] 。鉴于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对比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 (尤 其是现代华北人) 在头骨形态特征上的相似或差异程度 , 本文选择了在两个考古遗址出土 的人类头骨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现代人的代表 , 以尽量减少现代人群频繁迁移融合的影响。 一组标本为陕西陇县战国时代的人类头骨 , 另一组标本为在北京延庆出土的春秋时代人类 头骨。表 1 罗列了本文使用的标本情况。 表 1 本文使用的头骨标本材料 The specimen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标本 标本情况 时代 山顶洞 101、102、103 号 更新世晚期 陇县 35 例 战国时代 延庆 127 例 春秋时代 212 头骨特征的选取 虽然近年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 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中头骨形态特 征变化规律的研究予以越来越多的关 注 , 但有关学者对头骨特征的选取、对 这些特征演化及功能意义的认识存在很 大的差异。对许多头骨特征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 , 作者根据本文研究的具体情 况 , 在选取本文观察的头骨特征时考虑了以下因素 : (1) 被认为具有明显的群体或种族特 异性 , 在欧洲、亚洲或澳洲人群有较高的出现率或表现程度的特征 ; (2) 被用作支持中国 古人类连续演化的共同特征 ; (3) 在以往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人群研究中没有使用 过的头骨特征 ; (4) 自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数万年里 , 表现特点可能具有演化变化 , 或在现 代人群形成上具有意义的特征。作为对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系列研究的一个部分 , 本 文侧重头骨非测量特征。参考近年有关学者对东亚及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更新世晚期及现 代人群头骨特征差异与演化的研究[2 ,15 —17 ] , 作者选取 12 项头骨非测量性特征用于本文研 究。这些特征观测标准基本按照有关作者的研究[2 ,15 —17 ] , 有些根据本文的需要做了一些调 整 , 具体特征及其观察方法详见有关文献及本文结果与分析部分。 3 结果与分析 本文对 12 项头骨特征在现代中国及山顶洞人头骨的出现和表现情况的观测结果如下 : 311 矢状脊 本文参照 Lahr 的分级标准[2 ] , 将矢状脊的表现分为无、中等和显著 3 级。在观察的 · 82 · 人 类 学 学 报 25 卷
1期 刘武等: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29 151例现代中国人头骨中,53.6%的标本无矢状脊出现。而在46.4%出现有矢状脊的头骨 中,仅7.3%表现为程度显著的3级。矢状脊在90%以上的现代中国人在顶骨前段或额顶 交界区域,其中又以出现在前囟点到顶孔间的顶骨前段为多。出现在顶骨全程的仅3例 占2%。这些观察发现与以往对矢状脊在现代中国人头骨的观察结果接近。 矢状脊在3件山顶洞人头骨都可以观察到。表现程度在101和102号头骨很弱,呈微 弱隆起,相当于3级标准中的2级。矢状脊在101号出现在顶骨中部,长度大约20mm。 在102号头骨,矢状脊仅出现在顶骨前1/3段。矢状脊在103号头骨较明显(图1.A),存 在于顶骨全程及枕骨的前1/3段,隆起显著,相当于3级。综合矢状脊在现代中国人总体 表现微弱的情况,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人的表现似乎较现代中国人明显。 32顶孔及人字区形态 本文作者在对比非洲与中国近代-现代人类头骨特征时,定义使用了枕区突隆及人字 区平坦这个组合特征。这个特征主要表现为从人字点到枕平面与项平面交界之间整个 枕骨区域呈球状或馒头状隆起( occipital bunning),其上方的人字缝及其以上区域平坦或凹 陷(图2)。作者在随后的一些观察研究中发现,许多有人字区平坦的头骨往往同时出现 有顶孔及其附近区域骨质平逗或凹陷。魏敦瑞在研究周口店直立人头骨时描述了一个 叫“人字区前凹陷( pre-lambdoId depression)或顶孔区凹陷( (obelionic depression)的特征 表现为顶孔区凹陷。这种顶孔区凹陷时常与人字区平坦或凹陷并发,有时两者连成一片 因而人字区前凹陷与顶孔区凹陷被视为等同的性状。近年一些学者在研究头骨特征时直接 使用了人字区凹陷( ambdbid depression)或人字区平坦( lambdoid flattening)来描述顶孔及 人字区的形态并发现人字区平坦或凹陷往往与枕区隆起并发。考虑到这些情况,本文 定义使用了顶孔及人字区形态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特征,重点描述顶孔及人字区的形态 根据本文作者观察,顶孔与人字区形态的表现方式有顶孔区与人字区均平坦(凹陷)、 仅顶孔区平坦(凹陷)、仅人字区平坦(凹陷)、顶孔与人字区均无平坦及由明显的顶间沟 构成的顶孔及人字区凹陷五种情况。在观察的现代人标本中,顶孔及人字区同时平坦占多 数(65.5%)。其中,顶孔区平坦与凹陷比例近似,而人字区多为平坦,很少出现凹陷 仅顶孔区平坦凹陷,或仅人字区平坦的出现率大致相似,分别为11.5%和10.1%。在呈 现有顶孔或人字区平坦(凹陷)的标本中,大部分标本伴有枕区隆起。因此,顶孔-人字 区凹陷及枕区隆起是在现代中国人出现率很高的特征 顶孔与人字区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人的表现特点是:101号头骨存在明显的顶孔区及其 附近平坦,顶孔区局部存在大小约20m的凹陷,人字缝上方偏右侧存在骨质平坦,人字 缝下方、人字缝与上项线之间呈明显的平坦状。枕区略隆起;102号头骨未见明显的顶孔 区平坦及凹陷,人字点区骨质略隆起,其上下方的人字区略凹陷,枕区略有膨隆;103号 头骨顶孔区周围有小范围的凹陷,人字缝上下方的区域平坦,枕区略隆起。作者认为这 综合特征在山顶洞人的表现与现代中国人接近,但表现程度不够典型和明显。 3.3枕脊 枕脊是指存在与枕骨大孔后缘与上项线之间的纵行骨质隆起。本文根据纵脊的出现情 况,将枕脊分为无纵脊、部分存在(仅存在于大孔与下项线之间或仅存在于上项线与下项 线之间)及大孔后缘与上项线之间全程存在三种情况。在本文观察的现代人头骨中,出现 有枕脊的标本占90.1%,其中全程和部分存在的标本分别为39.7%和50.4%。无枕脊出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151 例现代中国人头骨中 , 5316 %的标本无矢状脊出现。而在 4614 %出现有矢状脊的头骨 中 , 仅 713 % 表现为程度显著的 3 级。矢状脊在 90 %以上的现代中国人在顶骨前段或额顶 交界区域 , 其中又以出现在前囟点到顶孔间的顶骨前段为多。出现在顶骨全程的仅 3 例 , 占 2 %。这些观察发现与以往对矢状脊在现代中国人头骨的观察结果[18 ]接近。 矢状脊在 3 件山顶洞人头骨都可以观察到。表现程度在 101 和 102 号头骨很弱 , 呈微 弱隆起 , 相当于 3 级标准中的 2 级。矢状脊在 101 号出现在顶骨中部 , 长度大约 20mm。 在 102 号头骨 , 矢状脊仅出现在顶骨前 1Π3 段。矢状脊在 103 号头骨较明显 (图 11A) , 存 在于顶骨全程及枕骨的前 1Π3 段 , 隆起显著 , 相当于 3 级。综合矢状脊在现代中国人总体 表现微弱的情况 , 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人的表现似乎较现代中国人明显。 312 顶孔及人字区形态 本文作者在对比非洲与中国近代 - 现代人类头骨特征时 , 定义使用了枕区突隆及人字 区平坦这个组合特征[18 ] 。这个特征主要表现为从人字点到枕平面与项平面交界之间整个 枕骨区域呈球状或馒头状隆起 (occipital bunning) , 其上方的人字缝及其以上区域平坦或凹 陷 (图 2) 。作者在随后的一些观察研究中发现 , 许多有人字区平坦的头骨往往同时出现 有顶孔及其附近区域骨质平坦或凹陷。魏敦瑞[19 ] 在研究周口店直立人头骨时描述了一个 叫“人字区前凹陷 (pre2lambdoid depression) 或顶孔区凹陷 (obelionic depression) 的特征 , 表现为顶孔区凹陷。这种顶孔区凹陷时常与人字区平坦或凹陷并发 , 有时两者连成一片。 因而人字区前凹陷与顶孔区凹陷被视为等同的性状。近年一些学者在研究头骨特征时直接 使用了人字区凹陷 (lambdoid depression) 或人字区平坦 (lambdoid flattening) 来描述顶孔及 人字区的形态并发现人字区平坦或凹陷往往与枕区隆起并发[20 ] 。考虑到这些情况 , 本文 定义使用了顶孔及人字区形态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特征 , 重点描述顶孔及人字区的形态。 根据本文作者观察 , 顶孔与人字区形态的表现方式有顶孔区与人字区均平坦 (凹陷) 、 仅顶孔区平坦 (凹陷) 、仅人字区平坦 (凹陷) 、顶孔与人字区均无平坦及由明显的顶间沟 构成的顶孔及人字区凹陷五种情况。在观察的现代人标本中 , 顶孔及人字区同时平坦占多 数 (6515 %) 。其中 , 顶孔区平坦与凹陷比例近似 , 而人字区多为平坦 , 很少出现凹陷。 仅顶孔区平坦凹陷 , 或仅人字区平坦的出现率大致相似 , 分别为 1115 %和 1011 %。在呈 现有顶孔或人字区平坦 (凹陷) 的标本中 , 大部分标本伴有枕区隆起。因此 , 顶孔 - 人字 区凹陷及枕区隆起是在现代中国人出现率很高的特征。 顶孔与人字区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人的表现特点是 : 101 号头骨存在明显的顶孔区及其 附近平坦 , 顶孔区局部存在大小约 20mm 的凹陷 , 人字缝上方偏右侧存在骨质平坦 , 人字 缝下方、人字缝与上项线之间呈明显的平坦状。枕区略隆起 ; 102 号头骨未见明显的顶孔 区平坦及凹陷 , 人字点区骨质略隆起 , 其上下方的人字区略凹陷 , 枕区略有膨隆 ; 103 号 头骨顶孔区周围有小范围的凹陷 , 人字缝上下方的区域平坦 , 枕区略隆起。作者认为这一 综合特征在山顶洞人的表现与现代中国人接近 , 但表现程度不够典型和明显。 313 枕脊 枕脊是指存在与枕骨大孔后缘与上项线之间的纵行骨质隆起。本文根据纵脊的出现情 况 , 将枕脊分为无纵脊、部分存在 (仅存在于大孔与下项线之间或仅存在于上项线与下项 线之间) 及大孔后缘与上项线之间全程存在三种情况。在本文观察的现代人头骨中 , 出现 有枕脊的标本占 9011 % , 其中全程和部分存在的标本分别为 3917 % 和 5014 %。无枕脊出 1 期 刘 武等 :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 92 ·
30· 人类学学报 25卷 E 图1山顶洞人头骨形态特征 Some mrpmlogical features on the Upper Cave crania A.103号矢状脊;B.101号枕脊;C.101号枕圆枕;D.101号眶上结构和眼眶形态;E101号鼻梁侧面观和 颧三角;F.101号颧上颌结节 A. Sagittal keeling: B. Occipital crest; C. Occipital torus; D. Superorbital structure and orbital shape; E. Profile of the infraglabellar mrth and zygomatic trigon; F. Zygpmavllary tuberosity( The sagittal keeling is based on UC 103 and all features from B to F are based on UC 101) 现的标本仅为9.9%。因而,枕脊似乎是现代人常见的特征。枕脊在3件山顶洞人头骨均 明显可见,全程存在于枕骨大孔后缘与上项线之间(图1.B),总体表现与现代中国人相似。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图 1 山顶洞人头骨形态特征 Som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n the Upper Cave crania A1103 号矢状脊 ; B1101 号枕脊 ; C1101 号枕圆枕 ; D1101 号眶上结构和眼眶形态 ; E1101 号鼻梁侧面观和 颧三角 ; F1101 号颧上颌结节 A. Sagittal keeling ; B. Occipital crest ; C. Occipital torus ; D. Superorbital structure and orbital shape ; E. Profile of the infraglabellar north and zygomatic trigon ; F. Zygomaxillary tuberosity (The sagittal keeling is based on UC 103 and all features from B to F are based on UC 101) 现的标本仅为 919 %。因而 , 枕脊似乎是现代人常见的特征。枕脊在 3 件山顶洞人头骨均 明显可见 , 全程存在于枕骨大孔后缘与上项线之间 (图 11B) , 总体表现与现代中国人相似。 · 03 · 人 类 学 学 报 25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