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 刘武等: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31 B 图2顶孔区凹陷(A)与枕区隆起(B) The obelionic depression(A)and occipital bunning e; 3.4枕圆枕 枕圆枕是横行于枕骨中部的条带状胥质増厚结,常表现为上项线与最上项线融合的 方式。典型的沈圆忧是亶立人的标志性特征,更新世晚期及现代人类的枕圆枕大多表现较 弱。在本文观察的现代中国人头骨中,多数标本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枕圆枕,仅表现 为不同程度的上项线、最上项线及枕外隆突,枕外隆突一般与上项线重合。多数上项线仅 占据枕骨中部,仅少数标本上项线横跨枕骨在左右星点之间。多数标本最上项线不明显 呈弧形与上项线在中部融合。 本文参照有关学者的研究22,以出现明显可见的横行条带作为枕圆枕的标准。这种 情况多数表现为上项线与最上项线融合,两线之间在枕骨中部构成横行的条带状隆起。在 本文观察的136例现代人头骨中,仅12.5%的头骨出现有这样的枕圆枕,在其它标本主要 表现为发育程度不等的上项线及枕外隆突,即便被归入枕圆枕的标本,其枕圆枕的表现方 式与直立人的表现明显不同,其差别主要体现在条带隆起的程度及延伸的范围在直立人明 显超过现代人出现的这种枕圆枕。 枕圆枕在3件山顶洞人头骨的表现有所不同:101号头骨(图1.C),上项线与最上 项线均较明显,两者大致呈平行分布,占据枕骨中部,无明显融合现象,上项线较宽,上 项线与最上项线之间的骨质略隆起,使两线间略呈条带状,枕外隆突不明显;102号头骨 上项线和最上项线隐约可辨,均不明显,枕外隆突也不明显;103号头骨,上项线与最上 项线均明显可辨,存在于枕骨中部,两者均呈条带状平行分布,上项线呈较宽的条带状 最上项线较细,两者仅在左侧的末端融合,其余部分没有融合,枕外隆突不明显,虽然上 项线与最上项线之间略凹陷,但整个区域明显隆起,呈宽条带状。作者认为11和103号 头骨枕部的表现可视为具有枕圆枕,102号则无枕圆枕出现。结合这一特征和在本文观察 的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作者认为枕圆枕在山顶洞人的表现较现代中国人为显著。 3.5眶上结构 本文观察研究的眶上结构是指眼眶上缘的骨质隆起。在化石人类,尤其是直立人,眶 上缘及其上方骨质明显隆起,形成眉脊或眶上圆枕。在现代人眶上缘的骨质隆起明显减 弱,表现为被称为眉弓的隆起。但这一特征的表现特点在不同地区和人群存在较大的变 20190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图 2 顶孔区凹陷 (A) 与枕区隆起 (B) The obelionic depression (A) and occipital bunning (B) 314 枕圆枕 枕圆枕是横行于枕骨中部的条带状骨质增厚结构 , 常表现为上项线与最上项线融合的 方式。典型的枕圆枕是直立人的标志性特征 , 更新世晚期及现代人类的枕圆枕大多表现较 弱。在本文观察的现代中国人头骨中 , 多数标本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枕圆枕 , 仅表现 为不同程度的上项线、最上项线及枕外隆突 , 枕外隆突一般与上项线重合。多数上项线仅 占据枕骨中部 , 仅少数标本上项线横跨枕骨在左右星点之间。多数标本最上项线不明显 , 呈弧形与上项线在中部融合。 本文参照有关学者的研究[2 , 21 ] , 以出现明显可见的横行条带作为枕圆枕的标准。这种 情况多数表现为上项线与最上项线融合 , 两线之间在枕骨中部构成横行的条带状隆起。在 本文观察的 136 例现代人头骨中 , 仅 1215 %的头骨出现有这样的枕圆枕 , 在其它标本主要 表现为发育程度不等的上项线及枕外隆突 , 即便被归入枕圆枕的标本 , 其枕圆枕的表现方 式与直立人的表现明显不同 , 其差别主要体现在条带隆起的程度及延伸的范围在直立人明 显超过现代人出现的这种枕圆枕。 枕圆枕在 3 件山顶洞人头骨的表现有所不同 : 101 号头骨 (图 1. C) , 上项线与最上 项线均较明显 , 两者大致呈平行分布 , 占据枕骨中部 , 无明显融合现象 , 上项线较宽 , 上 项线与最上项线之间的骨质略隆起 , 使两线间略呈条带状 , 枕外隆突不明显 ; 102 号头骨 上项线和最上项线隐约可辨 , 均不明显 , 枕外隆突也不明显 ; 103 号头骨 , 上项线与最上 项线均明显可辨 , 存在于枕骨中部 , 两者均呈条带状平行分布 , 上项线呈较宽的条带状 , 最上项线较细 , 两者仅在左侧的末端融合 , 其余部分没有融合 , 枕外隆突不明显 , 虽然上 项线与最上项线之间略凹陷 , 但整个区域明显隆起 , 呈宽条带状。作者认为 101 和 103 号 头骨枕部的表现可视为具有枕圆枕 , 102 号则无枕圆枕出现。结合这一特征和在本文观察 的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 , 作者认为枕圆枕在山顶洞人的表现较现代中国人为显著。 315 眶上结构 本文观察研究的眶上结构是指眼眶上缘的骨质隆起。在化石人类 , 尤其是直立人 , 眶 上缘及其上方骨质明显隆起 , 形成眉脊或眶上圆枕。在现代人眶上缘的骨质隆起明显减 弱 , 表现为被称为眉弓的隆起。但这一特征的表现特点在不同地区和人群存在较大的变 1 期 刘 武等 :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 13 ·
32 人类学学报 卷 异。本文参照Lahr的标准,将眶上结构分为4级。1级为眶上缘平坦光滑,无明显可见 的隆起;4级则眶上缘骨质隆起显著,形成了了眶上圆枕结构;2-3级为居中状态。但即 便4级的眶上结构也达不到直立人那样的程度,主要差别在于现代人眉弓的延伸范围一般 不会占据眶上缘的全程,左右眉弓在眉间区不连成一片。 本文观察的现代中国人头骨眶上结构的主要表现特点是:虽然眉弓呈现不同程度的隆 起,但几乎全部标本眉弓不超过眶上缘内1/2,其中多数在1/3内。多数眉间区在前后方 向上平坦或略凹陷。在观察的161例头骨中,73.3%的标本无眉弓出现或表现程度微弱 其中1级和2级分别为38.5%和34.8%)。仅26.7%的标本眉弓显著,其中构成眶上圆 枕(4级)的仅为1.2% 眉弓在山顶洞101号头骨表现非常明显(图1.D),而102和103的眉弓较弱。101号 头骨的眉弓存在于双侧眶上缘几乎全程,隆起非常显著。眉弓上方有浅沟,眉间区明显隆 起。眉弓在山顶洞102和103号头骨的表现特点比较相似,眉弓隆起非常弱,仅在双侧眶 上缘内侧略微隆起,无明显眉弓上沟。眉弓表现在10:与102及103之间的差别也许反映 了性别差异。但眉间区的形态在102和103有所不同。在102号头骨,眉间区隆起显著 而在103号头骨,眉间区平坦。因此,这个特征在101号的表现较现代中国人为明显,在 102和103号则与现代人接近。 3.6眼眶形态 长期以来,有关学者研究眼眶形态的侧重点及采用的标准不尽一致。多数研究关注眼 眶的总体形态,将眼眶形态作为一个单独的性状,分为方形、长方形及圆形。也有人将眼 眶形态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作为一个组合性状或若干独立性状。如眶缘的走向、眶缘锐 利圆钝程度及眶缘相交处的形态等。考虑到这样的方法和思路在以往国内研究中尚未有人 使用,本文参照Iahr的标准,分别观察了眼眶上缘(额骨部分)、外上·外侧缘(额骨 与颧骨相交部分)和下缘(颧骨部分)走向及形态,将其作为一个组合特征。这个方法将 眼眶上缘、上-侧缘及下缘的走向及形态各分为4种类型(图3) 眶上一侧缘 2级C --.45 图3眶缘走向的分级 Scoring of orbital shape through the relative inclination of the superior, later and inferior orbital elements 按照这个标准,本文对117例现代人眼眶形态的观察发现多数标本眼眶上缘呈轻微的 内高外低走向(65.0%,2级),其余的标本眼眶上缘呈水平(19.7%,1级)和明显内高 外低走向(3级,15.4%),未发现有标本眼眶上缘呈现内低外高走向(4级)。上-侧缘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异。本文参照 Lahr 的标准[2 ] , 将眶上结构分为 4 级。1 级为眶上缘平坦光滑 , 无明显可见 的隆起 ; 4 级则眶上缘骨质隆起显著 , 形成了了眶上圆枕结构 ; 2 —3 级为居中状态。但即 便 4 级的眶上结构也达不到直立人那样的程度 , 主要差别在于现代人眉弓的延伸范围一般 不会占据眶上缘的全程 , 左右眉弓在眉间区不连成一片。 本文观察的现代中国人头骨眶上结构的主要表现特点是 : 虽然眉弓呈现不同程度的隆 起 , 但几乎全部标本眉弓不超过眶上缘内 1Π2 , 其中多数在 1Π3 内。多数眉间区在前后方 向上平坦或略凹陷。在观察的 161 例头骨中 , 7313 %的标本无眉弓出现或表现程度微弱 (其中 1 级和 2 级分别为 3815 %和 3418 %) 。仅 2617 %的标本眉弓显著 , 其中构成眶上圆 枕 (4 级) 的仅为 112 %。 眉弓在山顶洞 101 号头骨表现非常明显 (图 11D) , 而 102 和 103 的眉弓较弱。101 号 头骨的眉弓存在于双侧眶上缘几乎全程 , 隆起非常显著。眉弓上方有浅沟 , 眉间区明显隆 起。眉弓在山顶洞 102 和 103 号头骨的表现特点比较相似 , 眉弓隆起非常弱 , 仅在双侧眶 上缘内侧略微隆起 , 无明显眉弓上沟。眉弓表现在 101 与 102 及 103 之间的差别也许反映 了性别差异。但眉间区的形态在 102 和 103 有所不同。在 102 号头骨 , 眉间区隆起显著 , 而在 103 号头骨 , 眉间区平坦。因此 , 这个特征在 101 号的表现较现代中国人为明显 , 在 102 和 103 号则与现代人接近。 316 眼眶形态 长期以来 , 有关学者研究眼眶形态的侧重点及采用的标准不尽一致。多数研究关注眼 眶的总体形态 , 将眼眶形态作为一个单独的性状 , 分为方形、长方形及圆形。也有人将眼 眶形态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 , 作为一个组合性状或若干独立性状。如眶缘的走向、眶缘锐 利圆钝程度及眶缘相交处的形态等。考虑到这样的方法和思路在以往国内研究中尚未有人 使用 , 本文参照 Lahr 的标准[2 ] , 分别观察了眼眶上缘 (额骨部分) 、外上 - 外侧缘 (额骨 与颧骨相交部分) 和下缘 (颧骨部分) 走向及形态 , 将其作为一个组合特征。这个方法将 眼眶上缘、上 - 侧缘及下缘的走向及形态各分为 4 种类型 (图 3) 。 图 3 眶缘走向的分级 Scoring of orbital shape through the relative inclination of the superior , later and inferior orbital elements 按照这个标准 , 本文对 117 例现代人眼眶形态的观察发现多数标本眼眶上缘呈轻微的 内高外低走向 (6510 % , 2 级) , 其余的标本眼眶上缘呈水平 (1917 % , 1 级) 和明显内高 外低走向 (3 级 , 1514 %) , 未发现有标本眼眶上缘呈现内低外高走向 (4 级) 。上 - 侧缘 · 23 · 人 类 学 学 报 25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