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第1期 人类学学报 Vol 16. No. 1 1997年2月 ACTA ANTHRO POLOGCA SNKCA 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刘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100044) 引言 般认为蒙古人种 M ongo lo ids)泛指所有居住在东亚地区的当地人群及美洲印第安 人,其中,分布在东北亚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的人类称为典型蒙古人种( typ icaM on go o ids),而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人群称为南亚蒙古人种( southern M ongo o id s)(Coon, 1965)。也有学者将蒙古人种具体分为北亚、东北亚、北极、东亚、南亚等类型(韩康信等, 1984)。最近, Omo to(1995)和Lahr(1995)分别提出可将现代蒙古人种分为5种类型: (1)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 Austral- Melanesians) (2)尼格利陀人( Negritos):分布在安达曼群岛、菲律宾及马来西亚。 (3)蒙古人种南部类型或南亚蒙古人种( Southern mongo bo ids):目前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 大部分人类 (4)太平洋地区人类( Pacific populations):主要包括波利尼西亚人和密克罗尼西亚人 (5)蒙古人种北部类型或典型蒙古人种 Northern m ongo lo ids):包括东北亚地区人类及美 洲印第安人 因此,从广义上讲,现代蒙古人种的分布范围跨越整个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近年来,许 多学者提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各人类群体具有广泛的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的变异性,他 们在起源上也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继续使用蒙古人种这一名称已难以代表这一广阔区域的 人类① iet al,1991; B race et a,199, B race et al,1992;Lahr,1994)。本文作者已 注意到学术界对于蒙古人种这一名称的科学性及严谨性的批评。但考虑到目前尚无更为合 适的名词用以代替这一传统的称呼,所以本文仍继续使用蒙古人种这一名词。但本文蒙古 人种主要是指东亚地区的人类群体。 关于蒙古人种的起源,至今尚无为学术界广为接受的意见。本世纪30-40年代,魏敦 瑞在研究北京猿人化石时发现一些骨骼和牙齿形态特征在北京猿人及现代华北人都有出现 并认为这一现象提示北京猿人与居住在华北地区的现代蒙古人种之间存在演化上的连续 性,可能是他们的直接祖先 W eidence ich,1937,1939,1943)。在此以后,国内学者经过 进一步深入研究,又补充和阐述了能反映这一现象的其他性状,提出了“中国古人类连续 进化学说”(吴新智,张银运,1978,吴新智,1989,1990)。近10几年,随着对现代人起 源理论讨论的深入,人类体质特征在早期人类与近代及现代人类之间的连续性分布现象在 收稿日期1996-07-02 c1994-2006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16 卷 第 1 期 1997 年 2 月 人 类 学 学 报 A CTA AN THRO POLO G ICA S IN ICA V o l116, N o11 Feb. , 1997 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刘 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收稿日期: 1996207202 1 引 言 一般认为蒙古人种 (M ongo lo ids) 泛指所有居住在东亚地区的当地人群及美洲印第安 人, 其中, 分布在东北亚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的人类称为典型蒙古人种 (typ icalM on2 go lo ids) , 而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人群称为南亚蒙古人种 (sou thern M ongo lo ids) (Coon, 1965)。也有学者将蒙古人种具体分为北亚、东北亚、北极、东亚、南亚等类型 (韩康信等, 1984)。最近, Om o to (1995) 和 L ah r (1995) 分别提出可将现代蒙古人种分为 5 种类型: (1) 澳大利亚- 美拉尼西亚人 (A u stralo- M elanesian s)。 (2) 尼格利陀人 (N egrito s): 分布在安达曼群岛、菲律宾及马来西亚。 (3) 蒙古人种南部类型或南亚蒙古人种 (Sou thern M ongo lo ids): 目前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 大部分人类。 (4) 太平洋地区人类 (Pacific popu lation s): 主要包括波利尼西亚人和密克罗尼西亚人。 (5) 蒙古人种北部类型或典型蒙古人种 (N o rthern M ongo lo ids): 包括东北亚地区人类及美 洲印第安人。 因此, 从广义上讲, 现代蒙古人种的分布范围跨越整个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近年来, 许 多学者提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各人类群体具有广泛的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的变异性, 他 们在起源上也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继续使用蒙古人种这一名称已难以代表这一广阔区域的 人类 (L i et al. , 1991; B race et al. , 1990; B race et al. , 1992; L ah r, 1994)。本文作者已 注意到学术界对于蒙古人种这一名称的科学性及严谨性的批评。但考虑到目前尚无更为合 适的名词用以代替这一传统的称呼, 所以本文仍继续使用蒙古人种这一名词。但本文蒙古 人种主要是指东亚地区的人类群体。 关于蒙古人种的起源, 至今尚无为学术界广为接受的意见。本世纪 30- 40 年代, 魏敦 瑞在研究北京猿人化石时发现一些骨骼和牙齿形态特征在北京猿人及现代华北人都有出现 并认为这一现象提示北京猿人与居住在华北地区的现代蒙古人种之间存在演化上的连续 性, 可能是他们的直接祖先 (W eiden reich, 1937, 1939, 1943)。在此以后, 国内学者经过 进一步深入研究, 又补充和阐述了能反映这一现象的其他性状, 提出了“中国古人类连续 进化学说”(吴新智, 张银运, 1978; 吴新智, 1989, 1990)。近 10 几年, 随着对现代人起 源理论讨论的深入, 人类体质特征在早期人类与近代及现代人类之间的连续性分布现象在
人。类学。学。报 世界其他地区也得到证实( Thorne et al,1981,1992, Wolpoff et al,1984)。所以,这 观点已成为现代人起源多地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Wolpo ff et al I984, Sm ith et al1989 Thorne et al,1992; Frayer et al,1993)。这一学说强调包括蒙古人种在内的世界各人类 群体由当地的早期智人直接演化而来。而国际人类学界的另一派,即“单一地区起源说”则 认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西亚或其它某些地区,并由此向世界各地扩散取代 了当地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而演化成现代人类( Stringer,1992, Stringer et al,1988,Tum er,1987)。基于这一学说的解释,生活在亚洲地区的蒙古人种是来自于非洲的早期现代人 的后代,而与当地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没有演化上的联系。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现 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新的年代测定技术、考古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均被用于论 证现代人起源的理论,使这一领域已成为国际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吴汝康,1995,Lahr, 1995: L ahr et al, 1994, Stringer, 1994, Thorn et al, 1991)o 由于以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为主要内容的东亚地区蒙古人种起源的学说已成为现代人 多地区起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地区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无疑 对于阐明全球范围内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争论各方均 加强了对化石形态及测量特征与机能及环境方面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同时从分子生物学、考 古学、年代测定学、古环境、古动物等多学科的研究寻找支持各自理论的证据。然而,这 争论还远非得到解决。双方都未能提供使学术界广为接受的证据。尽管如此,对东亚地 区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最新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了解,同时也为有关学说 增加了新内容。本文目的是在对有关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起源与演化学说简要回顾的基 础上,重点介绍并评价近年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就某些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地区性连续进化: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及其证据 这一学说是基于魏敦瑞根据对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而提出的蒙古人种起源的观点发展 而来的。魏敦瑞的研究显示:北京猿人化石的颅骨、牙齿及肢骨的某些形态特征在现代华 北人也有出现。这些特征包括矢状脊和旁矢状凹、枕部出现印加骨、颧骨颧面和蝶突方向 明显朝前、圆形的眶下缘、上颌骨颊侧与外耳门出现骨质増生、下颌骨出现下颌圆枕、鼻 额缝与额颌缝的水平走向、铲形上颌门齿、股骨前后方向扁平及肱骨三角肌粗隆粗壮共12 项。魏敦瑞认为这些特征在北京猿人和现代华北人都有出现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演化上的连 续性。因此,华北地区很可能是蒙古人种的发源地 W eiden re ich,1939,1943)。但由于当 时标本条件所限,可供研究的化石标本仅包括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河套人。从北京猿人 到现代华北人之间存在数十万年的时间空缺( tem po ral gap),加之魏敦瑞本人对某些化石 形态特征认识的局限,魏敦瑞定义的某些代表北京猿人与现代华北人之间演化连续性的特 征变异较大或在东亚以外的地区也有出现。所以,魏敦瑞的学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在 学术界引起重视。50年代以后,在中国境内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旧石器时代地点,同时伴 有大量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范围跨越几乎整个更新世。自70年代末以来,各种新的年代测 定技术被用于确定中国境内人类化石的年代。尽管各种方法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但这些方 法所提供的年代测定结果展示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在过去的几十万年来人类演化较为完整 的年代记录。在此基础上,近10几年来,以中国学者为主的古人类学家对不同时代的东亚 C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世界其他地区也得到证实 (T ho rne et al. , 1981, 1992; W o lpoff et al. , 1984)。所以, 这一 观点已成为现代人起源多地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W o lpoff et al 1984; Sm ith et al 1989; T ho rne et al. , 1992; F rayer et al. , 1993)。这一学说强调包括蒙古人种在内的世界各人类 群体由当地的早期智人直接演化而来。而国际人类学界的另一派, 即“单一地区起源说”则 认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西亚或其它某些地区, 并由此向世界各地扩散取代 了当地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而演化成现代人类 (Stringer, 1992; Stringer et al, 1988; T u rn2 er, 1987)。基于这一学说的解释, 生活在亚洲地区的蒙古人种是来自于非洲的早期现代人 的后代, 而与当地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没有演化上的联系。近几年, 随着研究的深入, 现 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新的年代测定技术、考古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均被用于论 证现代人起源的理论, 使这一领域已成为国际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吴汝康, 1995; L ah r, 1995; L ah r et al, 1994; Stringer, 1994; T ho rn et al. , 1991)。 由于以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为主要内容的东亚地区蒙古人种起源的学说已成为现代人 多地区起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这一地区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无疑 对于阐明全球范围内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争论各方均 加强了对化石形态及测量特征与机能及环境方面的分析和比较研究, 同时从分子生物学、考 古学、年代测定学、古环境、古动物等多学科的研究寻找支持各自理论的证据。然而, 这 一争论还远非得到解决。双方都未能提供使学术界广为接受的证据。尽管如此, 对东亚地 区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最新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了解, 同时也为有关学说 增加了新内容。本文目的是在对有关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起源与演化学说简要回顾的基 础上, 重点介绍并评价近年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同时就某些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2 地区性连续进化: 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及其证据 这一学说是基于魏敦瑞根据对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而提出的蒙古人种起源的观点发展 而来的。魏敦瑞的研究显示: 北京猿人化石的颅骨、牙齿及肢骨的某些形态特征在现代华 北人也有出现。这些特征包括矢状脊和旁矢状凹、枕部出现印加骨、颧骨颧面和蝶突方向 明显朝前、圆形的眶下缘、上颌骨颊侧与外耳门出现骨质增生、下颌骨出现下颌圆枕、鼻 额缝与额颌缝的水平走向、铲形上颌门齿、股骨前后方向扁平及肱骨三角肌粗隆粗壮共 12 项。魏敦瑞认为这些特征在北京猿人和现代华北人都有出现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演化上的连 续性。因此, 华北地区很可能是蒙古人种的发源地 (W eiden reich, 1939, 1943)。但由于当 时标本条件所限, 可供研究的化石标本仅包括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河套人。从北京猿人 到现代华北人之间存在数十万年的时间空缺 (tem po ral gap ) , 加之魏敦瑞本人对某些化石 形态特征认识的局限, 魏敦瑞定义的某些代表北京猿人与现代华北人之间演化连续性的特 征变异较大或在东亚以外的地区也有出现。所以, 魏敦瑞的学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在 学术界引起重视。50 年代以后, 在中国境内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旧石器时代地点, 同时伴 有大量的人类化石, 其年代范围跨越几乎整个更新世。自 70 年代末以来, 各种新的年代测 定技术被用于确定中国境内人类化石的年代。尽管各种方法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但这些方 法所提供的年代测定结果展示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在过去的几十万年来人类演化较为完整 的年代记录。在此基础上, 近 10 几年来, 以中国学者为主的古人类学家对不同时代的东亚 · 65 · 人 类 学 学 报 16 卷
刘武: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地区人类化石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能够证明这一地区人类在演化上存在连 续性的新证据。结合旧石器时代考古及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发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魏敦 瑞的学说。进而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并使其成为世界现代人多地区起源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Wolpoff et al,1984,吴新智,1990,吴新智等,1978,wu,1992a 1992b,1995)。这一学说认为世界各人类群体所特有的地区性体质特征是在当地的早期智 人,甚至直立人阶段就己经形成。其形成机制是直立人离开非洲向世界各地扩散过程中,由 于漂变(drit)或者瓶颈( bo ttleneck)作用所致。而这种地区性特征的长期保持是通过基 因交流与有利于这些特征的选择作用之间的相互平衡来实现。这一学说的核心是强调连续 进化和基因交流。就亚洲地区的蒙古人种的起源而言,支持地区连续性进化学说的证据包 括下述几方面。 2.1连续性特征 对已发现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在其演化过程中或长或短地 持续存在,提示在不同时代的古人类之间有着遗传上的联系(吴新智,1989,1990,wu, 1992b,199 Wolpoff et al,1984)。而这些特征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几乎没有出现或表现特 点与中国标本不一到 (1)矢状脊 北京猿人、和县猿人及属于早期智人的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头骨均出现此特征。 在晚期智人阶段,矢状脊仅残存于资阳人和山顶洞103号头骨上。相比之下,这一特征在 欧洲早期人类仅见于 Petra lona和 La Chapelle头骨。在表现特点上,矢状脊在中国标本与 欧洲标本上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标本,除在两端之外,矢状脊的宽度较为均匀一致,并且 其高度与宽度的比例远大于 Petrlona标本。这一特征在 L a Chapelle头骨为痕迹状。在Pe alona,矢状脊上端宽,而下端较窄。非洲标本的这一特征的形态与欧洲接近。 2)颅骨最宽处位置上移至颅最大长的中三分之一处 这一表现可见于所有更新世的中国标本。而在尼人及一些非洲标本,如Ele和Lae toi,颅骨最宽处位于颅骨的后部,接近于颅骨中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一交界处。 (3)印加骨 北京猿人6具头骨中有3例有印加骨。早期智人中大荔人、许家窑人和丁村人也呈现 出具有此骨的迹象。欧洲和非洲更新世人类头骨未有此骨发现。 4)额鼻及额颌缝 这条缝在所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头骨都基本呈水平状。而在尼人额鼻缝高于额颌缝。 (5)上面部低矮 中国早期智人大荔人和金牛山人的上面指数分别为51.7和50.0。中国旧石器时代晚 期人类头骨上面指数为485-53.8欧洲更新世人类头骨 Steinem, Petralona,La Chapelle及 La ferrassie的上面指数分别为61.0,61.8,57.4和61.4。在非洲早期智人, Bodo, ndutu和 B roken hill的上面高至少分别为90毫米、75毫米及91毫米 6)颧颌角较大 大荔、柳江和山顶洞103号头骨的颧颌角分别为143、143.5和148度。其他中国更 新世人类头骨标本,如曲远河口、金牛山、马坝、川洞、柳江等颧颌角均较大。唯一例外 的是山顶洞101和102号头骨这一角度较小。欧洲尼人和非洲 B roken hil人此角度很小 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地区人类化石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发现了一些能够证明这一地区人类在演化上存在连 续性的新证据。结合旧石器时代考古及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发现,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魏敦 瑞的学说。进而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并使其成为世界现代人多地区起源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W o lpoff et al. , 1984; 吴新智, 1990; 吴新智等, 1978; W u, 1992a, 1992b, 1995)。这一学说认为世界各人类群体所特有的地区性体质特征是在当地的早期智 人, 甚至直立人阶段就已经形成。其形成机制是直立人离开非洲向世界各地扩散过程中, 由 于漂变 (drift) 或者瓶颈 (bo ttleneck) 作用所致。而这种地区性特征的长期保持是通过基 因交流与有利于这些特征的选择作用之间的相互平衡来实现。这一学说的核心是强调连续 进化和基因交流。就亚洲地区的蒙古人种的起源而言, 支持地区连续性进化学说的证据包 括下述几方面。 211 连续性特征 对已发现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在其演化过程中或长或短地 持续存在, 提示在不同时代的古人类之间有着遗传上的联系 (吴新智, 1989, 1990; W u, 1992b, 1995; W o lpoff et al. , 1984)。而这些特征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几乎没有出现或表现特 点与中国标本不一致。 (1) 矢状脊 北京猿人、和县猿人及属于早期智人的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头骨均出现此特征。 在晚期智人阶段, 矢状脊仅残存于资阳人和山顶洞 103 号头骨上。相比之下, 这一特征在 欧洲早期人类仅见于 Petralona 和L a Chapelle 头骨。在表现特点上, 矢状脊在中国标本与 欧洲标本上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标本, 除在两端之外, 矢状脊的宽度较为均匀一致, 并且 其高度与宽度的比例远大于 Petrlona 标本。这一特征在L a Chapelle 头骨为痕迹状。在 Pe2 tralona, 矢状脊上端宽, 而下端较窄。非洲标本的这一特征的形态与欧洲接近。 (2) 颅骨最宽处位置上移至颅最大长的中三分之一处 这一表现可见于所有更新世的中国标本。而在尼人及一些非洲标本, 如 E liye 和L ae2 to i, 颅骨最宽处位于颅骨的后部, 接近于颅骨中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一交界处。 (3) 印加骨 北京猿人 6 具头骨中有 3 例有印加骨。早期智人中大荔人、许家窑人和丁村人也呈现 出具有此骨的迹象。欧洲和非洲更新世人类头骨未有此骨发现。 (4) 额鼻及额颌缝 这条缝在所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头骨都基本呈水平状。而在尼人额鼻缝高于额颌缝。 (5) 上面部低矮 中国早期智人大荔人和金牛山人的上面指数分别为 5117 和 5010。中国旧石器时代晚 期人类头骨上面指数为 4815- 5318。欧洲更新世人类头骨 Steinheim , Petralona, L a Chapelle 及L a Ferrassie 的上面指数分别为 6110, 6118, 5714 和 6114。在非洲早期智人, Bodo, N du tu 和 B roken H ill 的上面高至少分别为 90 毫米、75 毫米及 91 毫米。 (6) 颧颌角较大 大荔、柳江和山顶洞 103 号头骨的颧颌角分别为 143、14315 和 148 度。其他中国更 新世人类头骨标本, 如曲远河口、金牛山、马坝、川洞、柳江等颧颌角均较大。唯一例外 的是山顶洞 101 和 102 号头骨这一角度较小。欧洲尼人和非洲B roken H ill 人此角度很小。 1 期 刘 武: 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 75 ·
人类学学 (⑦)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的朝向 中国古人类标本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的朝向比欧洲和非洲同时代的许多标本较为偏向 前方。 (8)鼻区扁塌 中国古人类标本,如北京猿人、大荔、金牛山、马坝、柳江、山顶洞等的鼻区都较为 扁塌,而且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人。而欧洲尼人的鼻区则较为突起。 (9)眼眶近角形,其外下缘圆钝 在中国已发现的古人类头骨除马坝外,都具有这一特征。马坝标本则与非洲的Bodo和 欧洲尼人相近,眶外下缘较为锐利。 (10)上颌骨颧突 在中国古人类标本上颌骨颧突的前表面较为朝向前方,与上颌体前外侧面之间形成 个深凹。颧突下缘距齿槽缘较远,而离眶缘较近。欧洲和非洲标本则与此不同。 (11)铲形门齿 几乎全部东亚地区更新世人类标本都具有铲形门齿,而在其他地区铲形门齿的出现率 和表现程度不如东亚地区明显。 (12)第三臼齿先天缺失 蓝田人下颌双侧第三臼齿先天缺失,这是直立人第三臼齿先天缺失的首例。晚期智人 阶段的柳江人右上颌第三臼齿也先天缺失。考虑到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在蒙古人种出现率较 高,可以认为这一特征也可作为反映东亚地区人类演化连续性的证据 所有以上特征在中国直立人和智人较欧洲和非洲的标本更为常见。这些特征的组合构 成了更新世东亚地区人类颅骨的独特特点。从中可以揭示出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在遗传上的 连续性。进入全新世后,情况发生了某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与周边地区人群的基因交流。某 些特征也反映了人类演化的总体趋势,如矢状脊的减弱消失 2.2过渡类型的存在 有关学者在描述上述连续性进化特征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特征的镶嵌进化现象。其 表现是一些被认为是直立人的特征在早期智人阶段继续出现,如厚的颅穹隆、矢状脊、枕 骨弯折显著、显著的角圆枕、显著的眶后缩窄、低的额鳞等。这些特征被一些学者认为是 直立人的自体近裔性状( au tapon o h ic features)wood,1984)。而这些特征与智人的性 状并存镶嵌现象无疑意味着东亚地区的智人是由当地直立人进化来的 周口店猿人材料之后,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晚期的大荔人、金牛山人和郧县人头骨等 中国标本均呈现出了向进步特征转化的持续性变化。同时,这些标本提供了独特的地区性 组合特征( un ique reg ional com p lex)的强烈证据(Pope,1992, Frayer et al,199)。这些 特征组合将早期的中国标本与现代中国人群连接在一起。金牛山人头骨的面部特征与周口 店标本非常接近,而其颅穹隆又具有薄的颅壁、光滑的枕部和大颅容量等进步的特征。大 荔头骨也同样呈现出类似的过渡性特征。许家窑标本上所显现的古老与进步特征并存的镶 嵌现象更为明显。许家窑标本的颅壁厚度与北京猿人接近,枕骨角116度,超出了周口店 猿人标本的范围。其枕骨圆枕发育较弱。颅穹隆的曲度和大小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 (吴新智,1989,1990)
(7) 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的朝向 中国古人类标本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的朝向比欧洲和非洲同时代的许多标本较为偏向 前方。 (8) 鼻区扁塌 中国古人类标本, 如北京猿人、大荔、金牛山、马坝、柳江、山顶洞等的鼻区都较为 扁塌, 而且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人。而欧洲尼人的鼻区则较为突起。 (9) 眼眶近角形, 其外下缘圆钝 在中国已发现的古人类头骨除马坝外, 都具有这一特征。马坝标本则与非洲的Bodo 和 欧洲尼人相近, 眶外下缘较为锐利。 (10) 上颌骨颧突 在中国古人类标本上颌骨颧突的前表面较为朝向前方, 与上颌体前外侧面之间形成一 个深凹。颧突下缘距齿槽缘较远, 而离眶缘较近。欧洲和非洲标本则与此不同。 (11) 铲形门齿 几乎全部东亚地区更新世人类标本都具有铲形门齿, 而在其他地区铲形门齿的出现率 和表现程度不如东亚地区明显。 (12) 第三臼齿先天缺失 蓝田人下颌双侧第三臼齿先天缺失, 这是直立人第三臼齿先天缺失的首例。晚期智人 阶段的柳江人右上颌第三臼齿也先天缺失。考虑到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在蒙古人种出现率较 高, 可以认为这一特征也可作为反映东亚地区人类演化连续性的证据。 所有以上特征在中国直立人和智人较欧洲和非洲的标本更为常见。这些特征的组合构 成了更新世东亚地区人类颅骨的独特特点。从中可以揭示出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在遗传上的 连续性。进入全新世后, 情况发生了某种变化, 主要反映了与周边地区人群的基因交流。某 些特征也反映了人类演化的总体趋势, 如矢状脊的减弱消失。 212 过渡类型的存在 有关学者在描述上述连续性进化特征的同时, 也指出了一些特征的镶嵌进化现象。其 表现是一些被认为是直立人的特征在早期智人阶段继续出现, 如厚的颅穹隆、矢状脊、枕 骨弯折显著、显著的角圆枕、显著的眶后缩窄、低的额鳞等。这些特征被一些学者认为是 直立人的自体近裔性状 (au tapom o rph ic featu res) (W ood, 1984)。而这些特征与智人的性 状并存镶嵌现象无疑意味着东亚地区的智人是由当地直立人进化来的。 继周口店猿人材料之后, 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晚期的大荔人、金牛山人和郧县人头骨等 中国标本均呈现出了向进步特征转化的持续性变化。同时, 这些标本提供了独特的地区性 组合特征 (un ique regional com p lex) 的强烈证据 (Pope, 1992; F rayer et al. , 1993)。这些 特征组合将早期的中国标本与现代中国人群连接在一起。金牛山人头骨的面部特征与周口 店标本非常接近, 而其颅穹隆又具有薄的颅壁、光滑的枕部和大颅容量等进步的特征。大 荔头骨也同样呈现出类似的过渡性特征。许家窑标本上所显现的古老与进步特征并存的镶 嵌现象更为明显。许家窑标本的颅壁厚度与北京猿人接近, 枕骨角 116 度, 超出了周口店 猿人标本的范围。其枕骨圆枕发育较弱。颅穹隆的曲度和大小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 (吴新智, 1989, 1990)。 · 85 · 人 类 学 学 报 16 卷
刘武: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2.3基因交流 支持上述连续进化学说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人类的连续进化及与境外古人类之间的隔离 状态并不排除其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吴新智,1990)。以上中国古人类的共 同特征也可见于其他地区的古人类群体,但其出现率往往低于中国人群或其表现特点与中 国标本有差别。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世界各地的古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外,东亚和其他 地区之间的基因交流也是与此有关的重要因素。如铲形门齿也可见于欧洲尼人,扁平的面 部也表现于欧洲的 Ste inhe m和 A rago人。马坝人高而圆的眼眶与尼人相似而与中国其他 化石不同。这些可能反映了区域间的基因交流或拥有共同的祖先 2.4旧石器文化的证据 最近,国内学者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技术类型的继承和发展、与 西方旧石器文化模式的差别及可能存在的与外界文化的交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 析与总结(李炎贤,1993,林圣龙,1996)。这些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东亚地区人类演 化过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论证蒙古人种的起源模式提供 了有价值的佐证。 林圣龙根据 G. Clark将世界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的5种技术模式,对中西方旧石器文 化中的技术修理模式进行了比粳研究。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充分显示了 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中西方整个旧石器文化属于不同的传统(林圣龙 1996)。按照 G. clark的5种模式分类标准,模式Ⅰ技术或称之为奥杜韦技术,其典型特征 是有与初级产品共生的简陋的石核制品(如砍砸器),并常有随意修整的石片(如刮削器和 石锥);模式Ⅱ技术(阿舍利技术)的典型特征是有大的两面器,特别是手斧或薄刃斧,模 式Ⅲ技术,即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称作“中石器时代”,而在欧洲 称为莫斯特文化。其典型特征是有一系列的边刮器和单面加工尖状器,在石器制作中使用 石核修理技术,模式Ⅳ技术,也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晩期技术。典型特征是石叶工业,共生 的石器有端刮器、雕刻器和石锥等,模式Ⅴ技术是中石器时代的典型技术。典型特征是细 石器,用它们来组成复合工具。 G. clark的分类体系是根据世界旧石器文化的技术发展的总 趋势制定的,从而避免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分期法,也便于地区间的比较。 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综合研究(张森水,1989,李炎贤,1989)表明其主要 特征是:(1)使用锤击法、砸击法和碰钻法,极少修理石核,(2)有些工业以石片为主有 些工业则以砾石石器为主;(3)常见的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4)石器规 范化程度较差。据此,林圣龙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属于G. Clark的模式Ⅰ技术。关 于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是否经历过模式Ⅱ技术仍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中国旧石器时 代早期存在一些与欧洲和非洲手斧文化相似的石器工业,表明早期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可能性(黄慰文,1987)。但也有人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没有真正的手斧(林圣龙 1995)。对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大荔、周口店第15地点、许家窑等重要地点的综 合研究显示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1)打制石器主要使用锤击法和砸击法,(2)修理 石核技术很不发达,特别是缺乏勒瓦娄技术,(3)软锤技术缺乏或很不发达,(4)石器组合 大都以刮削器为主。但没有西方同时期工业中较普遍存在的勒瓦娄尖状器和莫斯特刮削器 林圣龙认为“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相比,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无论在技术还是在石 器类型方面的变化都不是很大。正因为如此,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文化之间分分界 9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ip//www.cnki.net
213 基因交流 支持上述连续进化学说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人类的连续进化及与境外古人类之间的隔离 状态并不排除其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吴新智, 1990)。以上中国古人类的共 同特征也可见于其他地区的古人类群体, 但其出现率往往低于中国人群或其表现特点与中 国标本有差别。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世界各地的古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外, 东亚和其他 地区之间的基因交流也是与此有关的重要因素。如铲形门齿也可见于欧洲尼人, 扁平的面 部也表现于欧洲的 Steinheim 和A rago 人。马坝人高而圆的眼眶与尼人相似而与中国其他 化石不同。这些可能反映了区域间的基因交流或拥有共同的祖先。 214 旧石器文化的证据 最近, 国内学者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技术类型的继承和发展、与 西方旧石器文化模式的差别及可能存在的与外界文化的交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 析与总结 (李炎贤, 1993; 林圣龙, 1996)。这些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东亚地区人类演 化过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 这些研究成果也为论证蒙古人种的起源模式提供 了有价值的佐证。 林圣龙根据 G1C lark 将世界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的 5 种技术模式, 对中西方旧石器文 化中的技术修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充分显示了 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中西方整个旧石器文化属于不同的传统 (林圣龙, 1996)。按照 G1C lark 的 5 种模式分类标准, 模式É 技术或称之为奥杜韦技术, 其典型特征 是有与初级产品共生的简陋的石核制品 (如砍砸器) , 并常有随意修整的石片 (如刮削器和 石锥); 模式Ê 技术 (阿舍利技术) 的典型特征是有大的两面器, 特别是手斧或薄刃斧; 模 式Ë 技术, 即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称作“中石器时代”, 而在欧洲 称为莫斯特文化。其典型特征是有一系列的边刮器和单面加工尖状器, 在石器制作中使用 石核修理技术; 模式Ì 技术, 也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典型特征是石叶工业, 共生 的石器有端刮器、雕刻器和石锥等; 模式Í 技术是中石器时代的典型技术。典型特征是细 石器, 用它们来组成复合工具。G1C lark 的分类体系是根据世界旧石器文化的技术发展的总 趋势制定的, 从而避免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分期法, 也便于地区间的比较。 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综合研究 (张森水, 1989; 李炎贤, 1989) 表明其主要 特征是: (1) 使用锤击法、砸击法和碰钻法, 极少修理石核; (2) 有些工业以石片为主; 有 些工业则以砾石石器为主; (3) 常见的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 (4) 石器规 范化程度较差。据此, 林圣龙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属于 G1C lark 的模式É 技术。关 于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是否经历过模式Ê 技术仍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中国旧石器时 代早期存在一些与欧洲和非洲手斧文化相似的石器工业, 表明早期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可能性 (黄慰文, 1987)。但也有人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没有真正的手斧 (林圣龙, 1995)。对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大荔、周口店第 15 地点、许家窑等重要地点的综 合研究显示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1) 打制石器主要使用锤击法和砸击法; (2) 修理 石核技术很不发达, 特别是缺乏勒瓦娄技术; (3) 软锤技术缺乏或很不发达; (4) 石器组合 大都以刮削器为主。但没有西方同时期工业中较普遍存在的勒瓦娄尖状器和莫斯特刮削器。 林圣龙认为“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相比,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无论在技术还是在石 器类型方面的变化都不是很大。正因为如此,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文化之间分分界 1 期 刘 武: 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