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 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 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 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 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冏类的事物。这种冋情,不但及于他人,也 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 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 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 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 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6.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 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 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 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 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 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 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 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 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 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 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 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 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 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 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 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 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 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6.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 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 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 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 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 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 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 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 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 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 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 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 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 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 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 属于青山的 【答案】 7.B 8.D 【解析】 6.试題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岀对“移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人的审 美体验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 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 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依据题干确定关键词。比如本题中“移情”二字,然后明 确要求“不正确”,然后到文章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较。A项源自文章 第一段,B项源自文章第二段,D项源自第四段。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意概括。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B项,“这种观点不可信”错。 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內模仿”。但 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并没有说谷鲁斯的观点不可信。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文意概括题,考生应明确题干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先分析选项,凡说法过于绝对,有因果关系的选项要重点关注,因为这些选项易犯 绝对化、以偏概全、强加因果等毛病。比如本题中“这种观点不可信”就过于绝对化, 与文意不符,因为文中只是说另一种观点更可信而己。 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主意考查学生依 据文意进行正确推断的能力。D项,“只属于青山的”错。文章第三段说“审美移情作
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 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 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 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 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 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 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 属于青山的。 【答案】 6.C 7.B 8.D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依据题干确定关键词。比如本题中“移情”二字,然后明 确要求“不正确”,然后到文章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较。A 项源自文章 第一段,B 项源自文章第二段,D 项源自第四段。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对于文意概括题,考生应明确题干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先分析选项,凡说法过于绝对,有因果关系的选项要重点关注,因为这些选项易犯 绝对化、以偏概全、强加因果等毛病。比如本题中“这种观点不可信”就过于绝对化, 与文意不符,因为文中只是说另一种观点更可信而已。 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主意考查学生依 据文意进行正确推断的能力。D 项,“只属于青山的”错。文章第三段说“审美移情作
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 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 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 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四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 我中有物。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较之上面难度加大,文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内容,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 础上,运用文章里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选项中的问题。比如本文主要讲述“移情”这一内 容,考生可以依据文本把握移情的特征,然后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与文中观点一致 显而易见,“只属于青山”这一说法与移情“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 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 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 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 且物我互赠、物我回”不一致 、(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 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毎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 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 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 步惠连{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 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泛而齐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沧族又最 及共往华严寺请长瓜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 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 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 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將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 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 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 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 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 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
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 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 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 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四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 我中有物。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较之上面难度加大,文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内容,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 础上,运用文章里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选项中的问题。比如本文主要讲述“移情”这一内 容,考生可以依据文本把握移情的特征,然后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与文中观点一致, 显而易见,“只属于青山”这一说法与移情“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 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 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 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 且物我互赠、物我回”不一致。 三、(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 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 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 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 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 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 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 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 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 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 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 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 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 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 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