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2007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 职高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考试时量为150分钟,满分100分。 处n阳古出饮中四处臨兰L半古二封收兰1饮兰平L 、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诧异岔路姹紫嫣红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笃学亵渎穷兵黩武初生牛犊不怕虎 C.犀利潮汐熙来攘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嗜好俟机肆无忌惮偷鸡不成蚀把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冒昧互联网鬼斧神工称心如意 B.剽悍返回舱纷至沓来笔勾消 C.装潢抑郁症真知卓见满腹经纶 D.沉湎名信片忠贞不逾标新立异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王大夫的“王氏医学理论”和实践,正逐步被有识之士所 ②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 经费近百万元。 ③这种企业与文化联姻的 在京郊是第一家 A.倚重结余形式 B.倚重节余形势 C.器重结余形势 D.重视节余形式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新落成的“巴蜀饭店”素雅、洁净,不禁令我怀念起家乡那冰清玉洁的水仙花 B.经常使用“您好”、“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绝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一个人 文明程度较高的具体体现 C.为人处世要讲诚信,做到一言九鼎,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D.在央视“CCⅣV歌手大赛”中,选手们个个才艺双全:比赛唱歌,曲尽其妙;考查综 合素质,文化底蕴丰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以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 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B.数十年来大力推广普通话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 第1页,(共6页)
第1页,(共 6 页) 湘潭市 2007 年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 职高语文试卷 一 、基础知识(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 诧.异 岔.路 姹.紫嫣红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 笃.学 亵渎. 穷兵黩.武 初生牛犊.不怕虎 C. 犀.利 潮汐. 熙.来攘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 嗜.好 俟.机 肆.无忌惮 偷鸡不成蚀.把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冒昧 互联网 鬼斧神工 称心如意 B. 剽悍 返回舱 纷至沓来 一笔勾消 C. 装潢 抑郁症 真知卓见 满腹经纶 D. 沉湎 名信片 忠贞不逾 标新立异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王大夫的“王氏医学理论”和实践,正逐步被有识之士所 。 ② 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 经费近百万元。 ③ 这种企业与文化联姻的 在京郊是第一家。 A. 倚重 结余 形式 B. 倚重 节余 形势 C. 器重 结余 形势 D. 重视 节余 形式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新落成的“巴蜀饭店”素雅、洁净,不禁令我怀念起家乡那冰清玉洁 ....的水仙花。 B. 经常使用“您好”、“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绝不是繁文缛节 ....,而是一个人 文明程度较高的具体体现。 C. 为人处世要讲诚信,做到一言九鼎 ....,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D. 在央视“CCTV 歌手大赛”中,选手们个个才艺双全:比赛唱歌,曲尽其妙 ....;考查综 合素质,文化底蕴丰厚。天星 教育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以 1994 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 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B. 数十年来大力推广普通话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 注意事项: 1、本考试时量为 150 分钟,满分 100 分。 2、答题时,教师将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教师将试卷及答题卷一并上交。 3、凡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的均不给分
各种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 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生活方式,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展现,包含人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 闲暇生活、社会交往等内容。从生活方式上,大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五经”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 秋》。 B.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 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C.“临川四梦”指元代剧作家汤显祖作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 梦》。 D.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二、阅读鉴赏(34分) 现代都市的标志之一就是密集的高层建筑群正是这些密集的高层建筑群给城市带来了 风灾"。据气象学家介绍,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而且越接近地面,增值越明显。距 地面10-100米之间的风速增值相当于距地面100—-300米的增值。髙层建筑一般高度均在 100米左右,这正是风力增强最“有力”的阶段。因此建筑行业按照建筑物高度、形状、地 面状况以及所处地区30年一遇大风的标准,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比如架设高 度在20米以上的广告牌,它的风压负荷系数应约为200千克每平方米,如果广告业主没有 按这一规定施工,则要承担因风倒塌所造成的伤害损失的责任。另外,城市中的街道之间和 大厦之间,就像大山里的风口,顺风的街道或大楼之间的风速将明显增加。如果一座大厦底 层设有风道,那么它的出口处的风速可以比背景风速大3倍,这就是令人烦恼和生畏的“楼 宇风″。研究者发现,楼宇风是由“文杜里效应”造成的。“文杜里效应”指的是:当管道中 流动的气体或液体途中遇到突然收径的狭窄处时,流速会急剧加快,内部压力减小;同样道 理,当阵风从开阔地带穿进大楼间的小夹道时,也会产生这种效应。如果在楼宇设计时,适 当做一些收径处理,并尽量减少楼房下面的露天空地,就可以削弱这种效应。再有由于地表 障碍物可能会迫使风速减缓,进而导致风向改变。风速虽然小了,但湍流却更厉害了。研究 第2页,(共6页)
第2页,(共 6 页) 各种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 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生活方式,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展现,包含人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 闲暇生活、社会交往等内容。从生活方式上,大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书”“五经”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 秋》。 B.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 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C. “临川四梦”指元代剧作家汤显祖作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 梦》。 D.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二、阅读鉴赏(34 分) (一) 现代都市的标志之一就是密集的高层建筑群,正是这些密集的高层建筑群给城市带来了 “风灾”。据气象学家介绍,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而且越接近地面,增值..越明显。距 地面 10-100 米之间的风速增值相当于距地面 100—300 米的增值。高层建筑一般高度均在 100 米左右,这正是风力增强最“有力”的阶段。因此建筑行业按照建筑物高度、形状、地 面状况以及所处地区 30 年一遇大风的标准,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 ......。比如架设高 度在 20 米以上的广告牌,它的风压负荷系数应约为 200 千克每平方米,如果广告业主没有 按这一规定施工,则要承担因风倒塌所造成的伤害损失的责任。另外,城市中的街道之间和 大厦之间,就像大山里的风口,顺风的街道或大楼之间的风速将明显增加。如果一座大厦底 层设有风道,那么它的出口处的风速可以比背景风速大 3 倍,这就是令人烦恼和生畏的“楼 宇风”。研究者发现,楼宇风是由“文杜里效应 .....”造成的。“文杜里效应”指的是:当管道中 流动的气体或液体途中遇到突然收径的狭窄处时,流速会急剧加快,内部压力减小;同样道 理,当阵风从开阔地带穿进大楼间的小夹道时,也会产生这种效应。如果在楼宇设计时,适 当做一些收径处理 ....,并尽量减少楼房下面的露天空地,就可以削弱这种效应。再有由于地表 障碍物可能会迫使风速减缓,进而导致风向改变。风速虽然小了,但湍流却更厉害了。研究
者发现,稳定的风在风速达到35千米/小时才会妨碍步行,而紊乱不定的风只要有16千 米/小时的风速就会造成同样的麻烦。行人虽能受得住稳定的强风,但遇到风向风速变化不 定的阵风湍流时,尽管风速不大,人也很难站稳 如果不能让行人免遭令人难受的、甚至是危险的狂风袭击,那么所处位置的建筑规划就 不是出自一个合格建筑师之手,起码是设计上存在隐患。一些发达国家有关行业已经做出规 定,凡高层建筑施工前都要进行有关试验,力求排除或尽量减轻气流工程涉及的风能对地表 物体、行人的影响。比如硏究者发现,从塔楼顶下冲的气流速度要比开阔地的风速快3倍, 如果对塔楼外墙面做一些阶梯形变化设计,使沿墙体向下的气流中途-再受阻,其落到街面 时就会大幅削弱,行人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许多摩天大楼选择宝塔形错列式设计方案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7、第一段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风灾”的一项是(2分 A.高层建筑正处在风力增强最“有力”的位置,会因强风造成倒塌伤害。 B.由于建筑行业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会使广告业主受损失。 C.由于“文杜里效应”导致顺风的街道或大楼之间的风速有明显增加 D.由于地表障碍物迫使风速减缓,而形成风向风速变化不定的阵风湍流 8、对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增值”:这里指随高度而增大的风速增加值,高度越髙,风速増值越大。 B.“风压负荷系数”:指建筑物所能承受的最大的风的压强数,这是个常量。 C.“文杜里效应”:流体流经突然狭窄处时,流速急剧加快,内部压力减小。 D.“收径处理”:“收径”即“收口”,“收径处理”是让楼宇间的距离缩小些。 9、不属于为避免由于密集的高层建筑群给城市带来的“风灾”所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2 分) A.制定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以保证建筑物及相关设施在抗风方面的质量 B.利用相应法规,对不符合抗风标准的建筑物的业主,实施经济制裁 C.在楼宇设计时,适当做收径处理,并尽量减少楼房下面的露天空地。 D.适当改变高层楼房外墙面的设计,减缓沿墙体向下的气流冲击速度 10、综观全文,对本文作者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是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尊重专家意见,是现代城市建设 的前提。 B.必须限制现代都市建筑群的高度,调整建筑布局,限制建筑商和广告商某些不负责 任的行为 C.要根据现代都市高层建筑群密集的特点,严格管理,改进设计,加强防范,减缓“风 灾”。 D.现代都市饱受“风灾”之苦,减缓“风灾”的措施不力,说明现代化城市建设尚存 第3页,(共6页)
第3页,(共 6 页) 者发现,稳定的风在风速达到 35 千米/小时才会妨碍步行,而紊乱不定的风只要有 16 千 米/小时的风速就会造成同样的麻烦。行人虽能受得住稳定的强风,但遇到风向风速变化不 定的阵风湍流时,尽管风速不大,人也很难站稳。 如果不能让行人免遭令人难受的、甚至是危险的狂风袭击,那么所处位置的建筑规划就 不是出自一个合格建筑师之手,起码是设计上存在隐患。一些发达国家有关行业已经做出规 定,凡高层建筑施工前都要进行有关试验,力求排除或尽量减轻气流工程涉及的风能对地表 物体、行人的影响。比如研究者发现,从塔楼顶下冲的气流速度要比开阔地的风速快 3 倍, 如果对塔楼外墙面做一些阶梯形变化设计,使沿墙体向下的气流中途一再受阻,其落到街面 时就会大幅削弱,行人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许多摩天大楼选择宝塔形错列式设计方案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7、第一段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风灾”的一项是(2 分) A.高层建筑正处在风力增强最“有力”的位置,会因强风造成倒塌伤害。 B.由于建筑行业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会使广告业主受损失。 C.由于“文杜里效应”导致顺风的街道或大楼之间的风速有明显增加。 D.由于地表障碍物迫使风速减缓,而形成风向风速变化不定的阵风湍流。 8、对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增值”:这里指随高度而增大的风速增加值,高度越高,风速增值越大。 B.“风压负荷系数”:指建筑物所能承受的最大的风的压强数,这是个常量。 C.“文杜里效应”:流体流经突然狭窄处时,流速急剧加快,内部压力减小。 D.“收径处理”:“收径”即“收口”,“收径处理”是让楼宇间的距离缩小些。 9、不属于为避免由于密集的高层建筑群给城市带来的“风灾”所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2 分) A.制定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以保证建筑物及相关设施在抗风方面的质量。 B.利用相应法规,对不符合抗风标准的建筑物的业主,实施经济制裁。 C.在楼宇设计时,适当做收径处理,并尽量减少楼房下面的露天空地。 D.适当改变高层楼房外墙面的设计,减缓沿墙体向下的气流冲击速度。 10、综观全文,对本文作者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是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尊重专家意见,是现代城市建设 的前提。 B.必须限制现代都市建筑群的高度,调整建筑布局,限制建筑商和广告商某些不负责 任的行为。 C.要根据现代都市高层建筑群密集的特点,严格管理,改进设计,加强防范,减缓“风 灾”。 D.现代都市饱受“风灾”之苦,减缓“风灾”的措施不力,说明现代化城市建设尚存
弊端。 杜环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 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日:“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念允恭故,必 不遗母。”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 庶万一可翼。复哀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人对以一元久已 死,惟子环存,其家直鹭州坊中,门内有双橘,可辨识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日:“莫非 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乎?″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 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环知故人无不在者,不足 付,姑慰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且环父与允 恭亲好如兄弟,今母贫困,不归他人,而归环家,此二父异之也,愿母无他思。”时兵后岁 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贫,雨止,坚欲出向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 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之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 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后三年,母卒。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言终而气绝 注:杜环:庐陵人,随父一元到江东,后定居金陵。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谭谢不纳 ②皆以母事之像待(杜环)母亲一样 B.①母服破衣 穿 ②抱衾寝母让……安寝 C.①天方雨 将要 ②吾累杜君使……连累 D.Φ环令媵女从其行婢女②母性褊急气量狭小,性情急躁 12、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母泣告以故 ②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③果无所遇而返 ④言终而气绝 A.①和②相同,⑥和由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⑥和由不同 第4页,(共6页)
第4页,(共 6 页) 弊端。 (二) 杜环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 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念允恭故,必 不遗母。”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 庶万一可冀。复哀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人对以一元久已 死,惟子环存,其家直鹭州坊中,门内有双橘,可辨识。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莫非 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乎?”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 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环知故人无不在者,不足 付,姑慰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且环父与允 恭亲好如兄弟,今母贫困,不归他人,而归环家,此二父异之也,愿母无他思。”时兵后岁 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贫,雨止,坚欲出向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 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之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 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后三年,母卒。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言终而气绝。 注:杜环:庐陵人,随父一元到江东,后定居金陵。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1 谭谢.不纳 推辞 ○2 皆以母.事之 像待(杜环)母亲一样 B.○1 母服.破衣 穿 ○2 抱衾寝.母 让……安寝 C.○1 天方.雨 将要 ○2 吾累.杜君 使……连累 D.○1 环令媵女..从其行 婢女 ○2 母性褊急.. 气量狭小,性情急躁 12、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1 母泣告以.故 ○2 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3 果无所遇而.返 ○4 言终而.气绝 A.○1 和○2 相同, ○3 和○4 也相同 B.○1 和○2 相同, ○3 和○4 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⑥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也④不同 1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A.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 B.独不能奉母乎?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张氏子亡家破,投奔儿子的友人谭敬先遭到拒绝,寻访其他友人与亲戚又无着落, 因而陷入困境。 B.杜环同情张氏的不幸遭遇,毅然收留并奉养她,供给衣食,烹药治病,可谓无微不 C.杜环帮张氏多方寻访其故人,均找不到,于是决定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来供养 直到她去世 D.不仅杜环本人对张氏竭尽孝道,全家人对她也是十分恭敬孝顺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A.庶万一可冀 译文: B.勿以困故轻慢与较。 译文 黄河入海时 生长在黄河边,多少次伫立滩头,纵目黄河滔滔流向东方,对大河入海的景象充满向往 我到书海里检索:壶口瀑布,龙门叠浪,长河落日,天堑飞虹…….吟咏黄河的诗文汘牛 充栋,却独独没有对黄河入海的描述。偶尔将河海联在一起的,如王之涣的“黄河入海流 李太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也不过是遥距河口千里之外的望河兴叹。它只是告诉人们, 黄河流向大海。 黄河怎样入海?终于,我有了—个亲睹黄河入海的机缘 进入山东垦利县境,车子驶过黄河上最后一座大桥,从北岸踅上堤坝,傍河下行。河堤 渐行渐低,低至于无。荒野里,弃车步行。拨开苇丛,一条被打鱼人踩出的小路,把我引至 河边 下子,我呆住了。 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入海前的黄河吗?劈地开山,泻干里的黄河就是这样入海的吗? 第5页,(共6页)
第5页,(共 6 页) C.○1 和○2 不同, ○3 和○4 相同 D.○1 和○2 不同, ○3 和也○4 不同 1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2 分) A.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 B.独.不能奉母乎?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 分) A.张氏子亡家破,投奔儿子的友人谭敬先遭到拒绝,寻访其他友人与亲戚又无着落, 因而陷入困境。 B.杜环同情张氏的不幸遭遇,毅然收留并奉养她,供给衣食,烹药治病,可谓无微不 至。 C.杜环帮张氏多方寻访其故人,均找不到,于是决定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来供养,一 直到她去世。 D.不仅杜环本人对张氏竭尽孝道,全家人对她也是十分恭敬孝顺。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A.庶万一可冀 译文: B.勿以困故轻慢与较。 译文: (三) 黄 河 入 海 时 生长在黄河边,多少次伫立滩头,纵目黄河滔滔流向东方,对大河入海的景象充满向往 之情。 我到书海里检索:壶口瀑布,龙门叠浪,长河落日,天堑飞虹……吟咏黄河的诗文汗牛 充栋,却独独没有对黄河入海的描述。偶尔将河海联在一起的,如王之涣的“黄河入海流”, 李太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也不过是遥距河口千里之外的望河兴叹。它只是告诉人们, 黄河流向大海。 黄河怎样入海?终于,我有了一个亲睹黄河入海的机缘。 进入山东垦利县境,车子驶过黄河上最后一座大桥,从北岸踅上堤坝,傍河下行。河堤 渐行渐低,低至于无。荒野里,弃车步行。拨开苇丛,一条被打鱼人踩出的小路,把我引至 河边。 一下子,我呆住了。 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入海前的黄河吗?劈地开山,一泻千里的黄河就是这样入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