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言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嫛,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 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 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 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 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乙】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 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 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太史公曰: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 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危:正直。②衡:违背。③忻(xin):喜悦,高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王曰:何坐坐: (2)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3)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事 (4)既相齐相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过王而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 三、文言文阅读(共 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9~13 题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 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 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 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 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乙】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 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①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 顺命。无道,即衡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太史公曰: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 余虽为之执鞭,所忻③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危:正直。②衡:违背。③忻(xīn):喜悦,高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王曰:何坐. 坐:_________ (2)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_________ (3)事.齐灵公、庄公、景公 事:_________ (4)既相.齐 相:_________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过王而.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策之不以其道 D、余虽为之执鞭 为人谋而不忠乎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12、填空。(2分) 甲文主要通过 描写展现晏子与楚王的精彩交锋,在反击楚国君臣的有意羞辱 时,晏子运用 的说理方式赢得胜利 13、根据甲、乙两文,简要概括晏子的形象特点。(3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21题。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史金波 ①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有大量 的文物古迹,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负 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②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道产公约》(即《世界遗产公约》),规
7 B、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策之不以.其道 D、余虽为.之执鞭 为.人谋而不忠乎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12、填空。(2 分) 甲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展现晏子与楚王的精彩交锋,在反击楚国君臣的有意羞辱 时,晏子运用__________的说理方式赢得胜利。 13、根据甲、乙两文,简要概括晏子的形象特点。(3 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21 题。 (一)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史金波 ①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有大量 的文物古迹,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负 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②中国自 1985 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道产公约》(即《世界遗产公约》),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