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无锡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子曰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4)白头吊古风霜里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5)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6)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绘夜间、黄昏时江面上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7)荷花是高洁的象征,人们喜欢以荷花的 作为激励自 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周敦颐《爱莲说》) (8)杜甫《春望》中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 (9)在默写古诗词名句时,有时同学不能正确区别雁”与“燕”的含义而出现误写。其实,这两种形 象在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 “雁”常与思乡有关,如 “燕”常与报春有关,如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阴霾(mi)遒劲归省(xmng)锐不可当 B汲取(x 玄虚贮蓄(chu) 面面相觑 C绯红(ei)颓唐畸形(j 销声匿迹 D蜿蜒(wan)狼籍栈道(zhn) 锋芒必露 3.下面一段话A、B两处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文字写在横线上。(2分) 慈善一日捐”活动6月2日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序幕。A许多市民积极执行哈尔滨市慈 善会的倡议,将一天所得送到社区捐赠点,奉献爱心。有关人士认为,开展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募得善款, B还能够増强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 A处 B处 4.名著阅读。(3分) “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 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选文出自名著《 》,文中的“好孩子”指的是 (人名),从上文可以看出他是 一个 的“好孩子”。 5.解释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3分)
2010年无锡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子曰: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4)白头吊古风霜里,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5)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 6 ) 李 白 在 《 渡 荆 门 送 别 》 中 描 绘 夜 间 、 黄 昏 时 江 面 上 美 丽 景 色 的 诗 句 是 : “ , 。” (7)荷花是高洁的象征,人们喜欢以荷花的“ , ”,作为激励自 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周敦颐《爱莲说》) (8)杜甫《春望》中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 , 。” (9)在默写古诗词名句时,有时同学不能正确区别“雁”与“燕”的含义而出现误写。其实,这两种形 象在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 “雁”常与思乡有关,如 。 “燕”常与报春有关,如 。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阴霾.(mi) 遒劲 归省.(xǐng) 锐不可当 B.汲.取(xī) 玄虚 贮蓄(chǔ) 面面相觑 C.绯.红(fěi) 颓唐 畸.形(jī) 销声匿迹 D.蜿.蜒(wān) 狼籍 栈.道(zhn) 锋芒必露 3.下面一段话A、B两处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文字写在横线上。(2分) “慈善一日捐”活动 6月2日 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序幕。A许多市民积极执行哈尔滨市慈 善会的倡议,将一天所得送到社区捐赠点,奉献爱心。有关人士认为,开展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募得善款, B还能够增强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 A处: B处: 4.名著阅读。(3分) “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 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选文出自名著《 》,文中的“好孩子” 指的是 (人名),从上文可以看出他是 一个 的“好孩子”。 5.解释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3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 值倾覆,爱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①卑鄙 ②值: ③有: 6.“阳光体育”实施近三年来,有关部门为了解活动在家长、老师群体中的认可度,进行了活动支持率调 查。请根据下面的柱状图说说你的发现。(2分) 对活动的支持率调查图: 2007年 2008年 009年 我的发现: 阅读与赏析(共4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春晖:春天的阳光②轻阴:阴暗欲雨的天气③拟归:准备回去④晴明:晴朗的天气⑤沾衣: 雾霭湿衣 7.诗句“山光物态弄春晖”中的“弄”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你能说说这个字好在哪里吗?(2分) 答: 8.读了这首诗,你认为那位“拟归”的客人会留下来吗?请结合你对诗歌理解谈谈理由。(2分) 答: (二)宋清(10分)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 辄易售③,威誉清。疾病疙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 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 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 我蚩妄者也亦谬。” 【注解】①居:储存。②优主:优待。③售:推行、施展,此指有效治疗。④庀瘍( bi yng):头疮。⑤ 蚩妄人:傻瓜。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4分) ①辄易售,咸誉清() ②冀速已() ③清不为辞() ④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 值.倾覆,爱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①卑鄙: ②值: ③有: 6.“阳光体育”实施近三年来,有关部门为了解活动在家长、老师群体中的认可度,进行了活动支持率调 查。请根据下面的柱状图说说你的发现。(2分) 对活动的支持率调查图: 0 2 0 4 0 6 0 8 0 100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我的发现: 二、阅读与赏析(共4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春晖:春天的阳光 ②轻阴:阴暗欲雨的天气 ③拟归:准备回去 ④晴明:晴朗的天气 ⑤沾衣: 雾霭湿衣。 7.诗句“山光物态弄春晖”中的“弄”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你能说说这个字好在哪里吗?(2分) 答: 8.读了这首诗,你认为那位“拟归”的客人会留下来吗?请结合你对诗歌理解谈谈理由。(2分) 答: (二)宋 清(10分)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①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②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 辄易售③,咸誉清。疾病疕疡④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 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 笑之曰:“清,蚩妄人⑤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 我蚩妄者也亦谬。” 【注解】①居:储存。②优主:优待。③售:推行、施展,此指有效治疗。④疕痬(bǐ yng):头疮。⑤ 蚩妄人:傻瓜。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4分) ①辄易售,咸誉.清( ) ②冀速已.( ) ③清不为辞.( ) ④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清皆乐然响应 B、未尝诣取直 C、清逐利以活妻子耳 D、疾病庀疡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12.你认为宋清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6分)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 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 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 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 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 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葪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 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 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 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 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杄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 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 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 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 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 分利用它,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的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奧秘》有改动) 13.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2分) 14.选文第③段加点词语“据专家介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清皆乐然响应.. B、未尝..诣取直 C、清逐利以活妻子..耳 D、疾病..庀疡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12.你认为宋清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6分)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 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 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 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 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 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 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 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 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 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 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 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 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 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 分利用它,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的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3.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2分) 答: 14.选文第③段加点词语“据专家介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
15.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四)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6分) 刘彦敏王书生 ①最近有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全身瘫痪的斯蒂芬·霍金在65岁生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他计划作一次太空旅行。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 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 层的了解。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②探究霍金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我们固然可将之归于他的夭资聪颖,但我觉得霍金和他母亲的 解释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③“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霍金如是说。“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 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他的母亲这样解释。一句话,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 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大师,他们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于科学事业有 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一夜成功。做学问是一个“板凳 要坐十年冷”的长期的研究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老老实实下工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在学术领 域,研究者需要具备像霍金这样的专注和恒心,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超越。 ④反观我们有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心浮气躁,三心二意,对一些域外新知不愿做紧密的跟踪和钻研, 对本土的科研难题不愿做踏实细致的研究。即使是迫不得已要学习、钻硏一点东西,也往往是蜻蜒点水 浅尝辄止,结果对诸多学问都只能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科学精神而言,他们所能 达到的境界与霍金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 ⑤因此,急功近利心理不除,学术界就难以成为一个清净之地,而长此以往,势必要殃及整个社会的 创造能力。如何医治?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真心向霍金学习,不仅要学他身残志坚的意志,更要学他“术 业有专攻”的专注精神。科研人员必须下恒心挤掉杂念,排除浊气,甘心埋头书房或实验室,充分利用“别 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静下心来,真心实意地搞点儿硏究,做点儿学问。可以说,淡泊名利,潜心治学, 这是一名学者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正如著名科学家丘成榈所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 (选自2007年2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7.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答: 18.像霍金这样潜心搞研究做学问,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还有很多,请再举一例,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分) 答 (五)柳笛(14分) ①八百里鄱阳湖深处,莽莽苍苍的云水中央,有一片茂盛的柳林。浓绿映衬着白云,天是那么的瓦蓝 柳林旁边有个小村,小村的上空总是荡漾开灵动,活泼的笛声。那是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时间虽然远去 了近半个世纪,故乡的柳笛永远藏在我心灵深处
15.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四)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6分) 刘彦敏 王书生 ①最近有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全身瘫痪的斯蒂芬•霍金在65岁生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他计划作一次太空旅行。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 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 层的了解。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②探究霍金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我们固然可将之归于他的天资聪颖,但我觉得霍金和他母亲的 解释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③“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霍金如是说。“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 注,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他的母亲这样解释。一句话,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 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大师,他们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于科学事业有 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一夜成功。做学问是一个“板凳 要坐十年冷”的长期的研究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老老实实下工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在学术领 域,研究者需要具备像霍金这样的专注和恒心,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超越。 ④反观我们有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心浮气躁,三心二意,对一些域外新知不愿做紧密的跟踪和钻研, 对本土的科研难题不愿做踏实细致的研究。即使是迫不得已要学习、钻研一点东西,也往往是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结果对诸多学问都只能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科学精神而言,他们所能 达到的境界与霍金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 ⑤因此,急功近利心理不除,学术界就难以成为一个清净之地,而长此以往,势必要殃及整个社会的 创造能力。如何医治?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真心向霍金学习,不仅要学他身残志坚的意志,更要学他“术 业有专攻”的专注精神。科研人员必须下恒心挤掉杂念,排除浊气,甘心埋头书房或实验室,充分利用“别 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静下心来,真心实意地搞点儿研究,做点儿学问。可以说,淡泊名利,潜心治学, 这是一名学者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正如著名科学家丘成桐所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 (选自2007年2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17.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答: 18.像霍金这样潜心搞研究做学问,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还有很多,请再举一例,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分) 答: (五)柳 笛(14分) ①八百里鄱阳湖深处,莽莽苍苍的云水中央,有一片茂盛的柳林。浓绿映衬着白云,天是那么的瓦蓝。 柳林旁边有个小村,小村的上空总是荡漾开灵动,活泼的笛声。那是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时间虽然远去 了近半个世纪,故乡的柳笛永远藏在我心灵深处
②小时候和玩伴们一起,放学了,便来在这柳林里抓知了,捉迷藏,做游戏。敞胸露腹,大大小小的 柳树洞,就是我们寻找快乐的天地。捉迷藏时,蒙眼的同伴在我们藏匿之后,摘下蒙眼布便挨个就着树泂 找我们。在一个高大中空的柳树内,快要被发现时,我便双手双脚并用,沿着内壁在黑暗的洞内攀援而起, 躲在黑暗中的高处,时间长了,见同伴真找不着我们,彷徨无措时,便不时从口袋里摸出柳叶含在嘴里吹 出时断时续的笛声。这时,只听见躲在柳林各处的冋伴,此起彼伏的吹起了柳笛,互相呼应。寻找的玩伴 们便竖起耳朵捕捉柳笛的声音的方位。这样,我们便往往被他们一个一个的找出来了 ③星期天,我们齐聚在这柳林里,割下一根根的柳条儿编织成战斗帽戴在头上,俨然一派战时的打扮。 手中的柳枝儿用长长的绦儿系起挂在胸前似挎着冲锋枪般威武雄壮。我担任号兵的角色,柳笛是我的武器。 当我们把湖边的矮坡当作是敌军的阵地冲锋时,激扬而高亢的笛声便响彻柳林的上空,充满了坚强与豪迈 的力量催人振奋 ④吹柳笛,我是跟屋后的伢叔学的。我们是前后屋的邻居,也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发友。他很会吹柳 笛的,他的技术源自于他爹爹的传授。细叔公是我们村顶尖的柳笛高手。 ⑤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我们经常会听 声舒缓有致的柳笛声滚动在房前檐下,窗间门边。 声中,透露出对舂天播种希望的美妤祝愿,也满含着对秋夭丰硕收获的殷殷期昐。我的心和魂灵被这淸清 脆脆的笛声所俘虏,成了它的痴迷者。如今,在我书房的诗词鉴赏词典里还夹着几片用沸水汆过的淸清的 柳叶呢。 ⑥今天,当我再次漫步徜徉在故乡的柳林边,任和风摆拂垂柳,抚摸着我的视线,览湖天之间白云悠 悠、渔舟灵动、水鸟飞翔,不由心驰神往。信手摘下一枚柳叶在湖水中一浸,双手把它抻平撮在双唇间用 力地吹起来,心底的深情随着曲调流淌开来,承载着我们记忆的童谣便荡漾在柳林间,美妙的旋律在绿色 的树枝上滚动,在夭地间回荡,伴着袅裊炊烟漫舞在小村的周围……我吹着,吹着,笛声中装满我深情的 梦和生命中醇醇的甘美。 ⑦明天,我又要离开故乡去闯外面的世界,我唯一割舍不下的便是这故乡的柳笛。它让我魂牵梦绕, 它让我痴心无悔。是啊,故乡的柳笛,小小的一片叶儿,你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是你带给我坚强的信念, 把纯美和甘甜溶合在奋斗的苦乐中,沸腾的生活里。 ⑧在云蒸霞蔚,水云深处的故乡,最使我难忘的便是这翠绿玲珑的柳笛! 19.“柳笛”伴我成长,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请按照下面提示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2分)(不能用原文作答) 小时候 星期天:柳笛成为战斗的武器和冲锋的号角 明天:离开故乡,割舍不了柳笛情。 20.文章第⑤节画横线句中的“滚动”一词改为“响彻”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21.文章中“柳笛”反复出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意图?(4分) 答: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运用倒叙手法,然后转入顺序,自然引出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这样,情趣盎然而 又灵活自然。 B文章通过对柳笛的叙述,追叙往事,传达出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结和思乡情趣。 C.文章第④节运用插叙手法,表达出“我”学吹柳笛的艰辛,更表现出故乡的人情美 D文章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篇引出作者的回忆,结尾再次点题,结构圆润严谨
②小时候和玩伴们一起,放学了,便来在这柳林里抓知了,捉迷藏,做游戏。敞胸露腹,大大小小的 柳树洞,就是我们寻找快乐的天地。捉迷藏时,蒙眼的同伴在我们藏匿之后,摘下蒙眼布便挨个就着树洞 找我们。在一个高大中空的柳树内,快要被发现时,我便双手双脚并用,沿着内壁在黑暗的洞内攀援而起, 躲在黑暗中的高处,时间长了,见同伴真找不着我们,彷徨无措时,便不时从口袋里摸出柳叶含在嘴里吹 出时断时续的笛声。这时,只听见躲在柳林各处的同伴,此起彼伏的吹起了柳笛,互相呼应。寻找的玩伴 们便竖起耳朵捕捉柳笛的声音的方位。这样,我们便往往被他们一个一个的找出来了。 ③星期天,我们齐聚在这柳林里,割下一根根的柳条儿编织成战斗帽戴在头上,俨然一派战时的打扮。 手中的柳枝儿用长长的绦儿系起挂在胸前似挎着冲锋枪般威武雄壮。我担任号兵的角色,柳笛是我的武器。 当我们把湖边的矮坡当作是敌军的阵地冲锋时,激扬而高亢的笛声便响彻柳林的上空,充满了坚强与豪迈 的力量催人振奋。 ④吹柳笛,我是跟屋后的伢叔学的。我们是前后屋的邻居,也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发友。他很会吹柳 笛的,他的技术源自于他爹爹的传授。细叔公是我们村顶尖的柳笛高手。 ⑤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我们经常会听到那一声声舒缓有致的柳笛声滚动在房前檐下,窗间门边。笛 声中,透露出对春天播种希望的美好祝愿,也满含着对秋天丰硕收获的殷殷期盼。我的心和魂灵被这清清 脆脆的笛声所俘虏,成了它的痴迷者。如今,在我书房的诗词鉴赏词典里还夹着几片用沸水汆过的清清的 柳叶呢。 ⑥今天,当我再次漫步徜徉在故乡的柳林边,任和风摆拂垂柳,抚摸着我的视线,览湖天之间白云悠 悠、渔舟灵动、水鸟飞翔,不由心驰神往。信手摘下一枚柳叶在湖水中一浸,双手把它抻平撮在双唇间用 力地吹起来,心底的深情随着曲调流淌开来,承载着我们记忆的童谣便荡漾在柳林间,美妙的旋律在绿色 的树枝上滚动,在天地间回荡,伴着袅袅炊烟漫舞在小村的周围……我吹着,吹着,笛声中装满我深情的 梦和生命中醇醇的甘美。 ⑦明天,我又要离开故乡去闯外面的世界,我唯一割舍不下的便是这故乡的柳笛。它让我魂牵梦绕, 它让我痴心无悔。是啊,故乡的柳笛,小小的一片叶儿,你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是你带给我坚强的信念, 把纯美和甘甜溶合在奋斗的苦乐中,沸腾的生活里。 ⑧在云蒸霞蔚,水云深处的故乡,最使我难忘的便是这翠绿玲珑的柳笛! 19.“柳笛”伴我成长,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请按照下面提示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2分)(不能用原文作答) 小时候: ; 星期天:柳笛成为战斗的武器和冲锋的号角; 今天: ; 明天:离开故乡,割舍不了柳笛情。 20.文章第⑤节画横线句中的“滚动”一词改为“响彻”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21.文章中“柳笛”反复出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意图?(4分) 答: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运用倒叙手法,然后转入顺序,自然引出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这样,情趣盎然而 又灵活自然。 B.文章通过对柳笛的叙述,追叙往事,传达出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结和思乡情趣。 C.文章第④节运用插叙手法,表达出“我”学吹柳笛的艰辛,更表现出故乡的人情美。 D.文章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篇引出作者的回忆,结尾再次点题,结构圆润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