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余实验学校20092010学年九年级语文二模试卷2010、5 总分:13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积累与运用(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归省(xing)恃才放旷(shi)B.畸形(j)怒不可過(e) C.蓦然(mo)锲而不舍(qe)D.罪孽(nie)叱咤风云(cha) 2.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A.复:又,再 B.俨然:整齐的样子 C.交通:交往通达 D.悉:全,都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件事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B.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C.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D.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幸运固然好,不幸也未必是坏事。海伦·凯勒、居里夫人、华罗庚,都各有自己的 不幸, 。这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A.然而不幸并没有使他们消沉,反而成为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B.但是不幸不仅没有成为他们的拦路虎,而且成为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C.可是不幸只能吓倒懦夫,对强者却无可奈何 D.只是他们并没有屈服于不幸的遭遇,他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5.阅读下列选段,指出点评有误的一项是(2分) 我也开始挣钱:我逢星期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 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 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 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外祖母接过我的钱 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 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 A.本文选自《童年》,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童年》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 B.从选文看,外祖母善良慈祥,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她如一盏明灯,照亮少年高 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卷(第1页共6页)
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卷 (第1页 共 6 页) 积余实验学校 2009-2010 学年九年级语文二模试卷 2010、5 总分:13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2 分) 1.下列各组词语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归省.( xǐnɡ )恃.才放旷( shì) B.畸.形( jī )怒不可遏.( è ) C.蓦.然( mò )锲.而不舍( qiè ) D.罪孽.( niè )叱咤.风云( chà) 2.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A.复:又,再 B.俨然:整齐的样子 C.交通:交往通达 D.悉:全,都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 A.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件事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 B.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难言之隐 ....的苦衷。 C.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 D.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 ....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 幸运固然好,不幸也未必是坏事。海伦·凯勒、居里夫人、华罗庚,都各有自己的 不幸, 。这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A.然而不幸并没有使他们消沉,反而成为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B.但是不幸不仅没有成为他们的拦路虎,而且成为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C.可是不幸只能吓倒懦夫,对强者却无可奈何。 D.只是他们并没有屈服于不幸的遭遇,他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5. 阅读下列选段,指出点评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我也开始挣钱:我逢星期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 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 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 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外祖母接过我的钱, 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 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 A.本文选自《童年》,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童年》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一 部。 B.从选文看,外祖母善良慈祥,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她如一盏明灯,照亮少年高
尔基敏感而孤独的心 C.选段主要叙写了小主人公开始学会挣钱补贴家用,和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事情 D.小主人公的这段经历启示我们:即使是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要坚强 地面对一切挫折 6.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茫茫的草原上,嫩绿的小草编织出色彩斑斓的毯子,一直铺展到天边。 B.知识如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 C.姑娘从泉边汲水回来了,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乐盛开在她的眼睛和眉毛上 D.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二、阅读与欣赏(50分) (一)(3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干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7.对以上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诗人写“灯寒”,其实是表达内心的凄凉愁苦。 B.第三句中的“故乡”指故乡的家人;“千里”指千里之外的自己。 C.末句通过写故乡的亲人朋友又大了一岁,抒发了自己无法陪伴家人的愧疚之情 D.这首诗写得曲折,凄凉,道出了天涯孤客共有的羁旅愁思。 (二)(11分)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 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晩乃遁亍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 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日:“此 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 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卷(第2页共6页)
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卷 (第2页 共 6 页) 尔基敏感而孤独的心。 C.选段主要叙写了小主人公开始学会挣钱补贴家用,和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事情。 D.小主人公的这段经历启示我们:即使是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要坚强 地面对一切挫折。 6.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 A.茫茫的草原上,嫩绿的小草编织出色彩斑斓的毯子,一直铺展到天边。 B.知识如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 C.姑娘从泉边汲水回来了,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乐盛开在她的眼睛和眉毛上。 D.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二、阅读与欣赏(50 分) (一)(3 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7. 对以上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 A.首句中诗人写“灯寒”,其实是表达内心的凄凉愁苦。 B.第三句中的“故乡”指故乡的家人;“千里”指千里之外的自己。 C.末句通过写故乡的亲人朋友又大了一岁,抒发了自己无法陪伴家人的愧疚之情。 D.这首诗写得曲折,凄凉,道出了天涯孤客共有的羁旅愁思。 (二)(11 分)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 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 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 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③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 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 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 发得之。 (选自《古文观止方山子传》作者苏轼) 【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②方山冠:汉代祭祀 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矍然:吃惊的样子 8.下列句中的“于”与“余谪居于黄”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贤于材人远矣 B.仓鹰击于殿上 C.舜发于畎亩之中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方山子是苏轼的朋友陈慥,年轻时是有侠义思想的人。 B.选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晚年时的不同遭遇和思想变化 C.方山子在晚年隐居山林是为了不受世俗的困扰、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自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的境况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遁: ②因谓之方山子谓 ③适见焉适 ④余既耸然异之异 1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 (三)(5分)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 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 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 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岀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 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研究出的人体生物电 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 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③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卷(第3页共6页)
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卷 (第3页 共 6 页)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 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 一发得之。 (选自《古文观止·方山子传》作者苏轼) 【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②方山冠:汉代祭祀 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矍然:吃惊的样子。 8.下列句中的“于”与“余谪居于黄”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 贤于.材人远矣 B.仓鹰击于.殿上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方山子是苏轼的朋友陈慥,年轻时是有侠义思想的人。 B.选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晚年时的不同遭遇和思想变化。 C.方山子在晚年隐居山林是为了不受世俗的困扰、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自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的境况。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遁: ②因谓.之方山子 谓: ③适.见焉 适: ④余既耸然异.之 异: 11.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 (三)(5 分)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 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 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 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 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研究出的人体生物电 池在 37℃、pH 为 7.2 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 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③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家公司将发电装 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 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杄向另—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 ④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 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 ⑤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 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更好地造福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2.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3分) 13.选文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四)(7分) 习惯的力量 ①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骨冋失败。有这样 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远房亲戚 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 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想做的第-件事是什 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 方便一些。 ②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多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 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 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 终也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创新。 ③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 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卷(第4页共6页)
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卷 (第4页 共 6 页)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 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 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 动。 ④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 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 ⑤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 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更好地造福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2.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3 分) 答: 13.选文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 答: (四)(7 分) 习惯的力量 ①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 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远房亲戚, 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 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 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 方便一些。” ②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多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 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 5% 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 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 终也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创新。 ③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 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 个月以上的重复会
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继而形成稳定的习 惯。 ④亚里土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 是习惯。”所以,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 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实现自己的目标。 ⑤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写下了近万首诗篇,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 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前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 间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由此可见, 习惯决定着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 14.本文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 15.你如何理解第④自然段中亚里士多德话的含义?(2分) 答 16.第⑤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五)(14分) 水浮莲 周根红 ①我至今还不知道水浮莲的学名是什么我也没有去查过我觉得那些都没有意义 就像村子里的一个人,人们喊他刘二他会很自然地应一声,可如果你哪天喊他刘瑞喜, 他可能会认为你是在喊别人而充耳不闻。水浮莲这个名字就是这样 母亲常跟我说,水浮莲是一种贱命。你不需要像庄稼那样给它施肥,给它锄草, 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卷(第5页共6页)
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卷 (第5页 共 6 页) 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 3 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继而形成稳定的习 惯。 ④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 是习惯。”所以,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 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实现自己的目标。 ⑤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写下了近万首诗篇,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 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前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 间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 50 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由此可见, 习惯决定着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 要。 14.本文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如何理解第④自然段中亚里士多德话的含义?(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⑤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4 分) 水 浮 莲 周根红 ①我至今还不知道水浮莲的学名是什么。我也没有去查过,我觉得那些都没有意义。 就像村子里的一个人,人们喊他刘二,他会很自然地应一声,可如果你哪天喊他刘瑞喜, 他可能会认为你是在喊别人而充耳不闻。水浮莲这个名字就是这样。 ②母亲常跟我说,水浮莲是一种贱命。你不需要像庄稼那样给它施肥,给它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