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 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 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探究问题-一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 么问题?有何危害?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改革势在必行 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 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 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 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 么问题?有何危害?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课讲授 、赫鲁晓夫改革 Q 思考与讨论阅读书本相关内容,自主学习。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造 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又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赫鲁晓 夫经济改革?
阅读书本相关内容,自主学习。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造 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又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赫鲁晓 夫经济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一一阻碍 生产力发展,个人崇拜盛行;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对“斯大林模式”改革; 苏共二十大(1956“秘密报告”)
1.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阻碍 生产力发展,个人崇拜盛行;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对“斯大林模式”改革; 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告”)
2内容学生集体朗读课本P98~9改革的具体内容。 项目 内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 格,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 (重点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 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 米运动)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 共和国 工业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 性
2.内容 项目 内容 农业 (重点 )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 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 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 米运动)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 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 性。 学生集体朗读课本P98~99改革的具体内容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 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 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 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 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 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 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 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 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 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 赫鲁晓夫 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 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 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 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 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 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 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 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 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 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 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 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 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 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 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赫鲁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