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论2005年第3期ECONOMICREVIEWNo.32005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方法陈振羽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在争论中出现和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要解决争论和错误,必须运用正确的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既要重视研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要重视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体系,还要重视研究马克思对古典学派劳动价值理论的革新。要有能力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正确的研究,则须具有较好的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的理论基础,还须确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完全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且要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长期而认真的研究。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古典学派理论革新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是马克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思的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否历史范畴、服务劳动能交换的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否创造价值、供求与价值的关系以及马克思是否曾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资料生产。马克思指出:确认过生产资料(物化劳动)能创造价值等问题是经“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物质资料生产一引者注)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济学界长期激烈争论的难题,我在《论马克思主义政然是出发点。”在既有社会分工,又出现了私有制治经济学来源》一书和已发表的70余篇《资本论》专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资料生产转变题研究论文中,对上述争论中的错误观点作了较系统、较深入的评论;由此深感到要正确解决上述争为物质的商品生产物质的商品就被确定为《资本论》的出发点。②马克思指出,《资本论》的出发点是论,必须运用正确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要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简单的社会形式这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唯物史观、要重视研就是“商品”,③这里所说的“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以及重视研究马克思对用价值。”《资本论》的出发点的商品按其社会形式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变革。是价值,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被确定为一、要重视研究马克思劳生产物质的商品的劳动,而不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动价值论的唯物史观的劳动。正确解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难题的一个其次,区分产品与商品,发现劳动的二重性。按重要方法是,要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唯物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史观。限手本文篇幅,将另文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不是一般的物质资料生产,而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性论的唯物史观。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建立科学的劳质的物质资料生产。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动价值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他没有把资本主义生首先,把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确定为生产物质产方式看作永恒的自然形式,而是把它看作是社会商品的劳动,不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按照生产的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由于劳动产品的价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是值形式或商品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最一般的形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必须首先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式商品形式和价值形式也要被看作是历史的特殊然后才能进行精神生产等非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的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指出:“如果把资产阶级生产方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式误认为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那就必然活的过程。只有通过对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的会忽略价值形式的特殊性,从而忽略商品形式及其研究,才能够揭示社会形态发展规律。马克思政治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式或资本形式等等的特殊3994-2009ChinaAcademicJou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llrighsreseredhup:/hw.cnkinet
经济评论 2005 年第 3 期 ECONOMIC REVIEW No13 2005 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方法 陈振羽 摘要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在争论中出现和 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要解决争论和错误 ,必须运用正确的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 方法 ,既要重视研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也要重视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体系 ,还要重 视研究马克思对古典学派劳动价值理论的革新。要有能力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正确 的研究 ,则须具有较好的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还须确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是完全科学的理论体系 ,并且要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长期而认真的研究。 关键词 : 劳动价值论 唯物史观 理论体系 古典学派理论革新 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是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否历史范畴、服务劳动能 否创造价值、供求与价值的关系以及马克思是否曾 确认过生产资料(物化劳动) 能创造价值等问题是经 济学界长期激烈争论的难题 ,我在《论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来源》一书和已发表的 70 余篇《资本论》专 题研究论文中 ,对上述争论中的错误观点作了较系 统、较深入的评论 ;由此深感到要正确解决上述争 论 ,必须运用正确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 ,要 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唯物史观、要重视研 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以及重视研究马克思对 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变革。 一、要重视研究马克思劳 动价值论的唯物史观 正确解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难题的一个 重要方法是 ,要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唯物 史观。限于本文篇幅 ,将另文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 论的唯物史观。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建立科学的劳 动价值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把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确定为生产物质 商品的劳动 ,不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按照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是 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们必须首先进行物质资料生产 , 然后才能进行精神生产等非物质生产 ,物质生活的 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 活的过程。只有通过对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的 研究 ,才能够揭示社会形态发展规律。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 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 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资料生产。马克思指出 :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 ———引者注) 的个 人 , .因而 ,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 ,自 然是出发点。”①在既有社会分工 ,又出现了私有制 的条件下 ,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资料生产转变 为物质的商品生产 ,物质的商品就被确定为《资本 论》的出发点。②马克思指出《, 资本论》的出发点是 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简单的社会形式 ,这 就是“商品”, ③这里所说的“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 用价值。”④《资本论》的出发点的商品按其社会形式 是价值 ,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被确定为 生产物质的商品的劳动 ,而不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 的劳动。 其次 ,区分产品与商品 ,发现劳动的二重性。按 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 不是一般的物质资料生产 ,而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性 质的物质资料生产。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方法科学 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他没有把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看作永恒的自然形式 ,而是把它看作是社会 生产的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由于劳动产品的价 值形式或商品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最一般的形 式 ,商品形式和价值形式也要被看作是历史的特殊 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指出“: 如果把资产阶级生产方 式误认为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 ,那就必然 会忽略价值形式的特殊性 ,从而忽略商品形式及其 进一步发展 .,货币形式或资本形式等等的特殊 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性。”马克思把商品生产和产品生产区分开,就能看这种用手生活服务的劳动纯属虚费,它不生产价够克服古典学派把商品生产和产品生产混同的缺值。社会分工进一步的发展,商品生产者不再自己陷,就能科学考察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从事生活服务类的非生产劳动,而由从事生活服务的非物质生产者担任“使非生产劳动变成一部分人的基本矛盾由手说明只有生产物质的商品的劳动的专门职能。”不管这种从事生活服务的非生产劳才分解为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和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的二重性,生产产品的劳动则不具有上述二动发展到多大规模,仍然是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劳重性。发现生产物质的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马克动。不仅如此,这种非生产劳动发展的规模还要由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同于古典经济学派的显著特征。物质商品生产劳动者创造的收入用手个人生活服务马克思发现了劳动二重性就能够科学阐明劳动为的数额决定。有些同志认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也创造何以及如何形成商品价值。价值,而不是只有物质商品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最后,提出了商品生产决定商品交换,区分了价“马克思认为不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观点忽视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值决定和价值实现。马克运用唯物史观关手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基本原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理,把生产看作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科学地分析其二,马克思不把价值看作永恒范畴。马克思了社会生产进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既然区分开了产品与商品,科学地考察了商品生产关系把生产放在上述诸要素的首位认为生产决定的基本矛盾把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分解为生产价交换、分配和消费。马克思指出,经济生活过程“总值的抽象劳动和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自然就是以生产重新开始,…..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要把价值看作只属手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所谓生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间的一定的关系。”产产品的劳动的凝结就是价值,价值“是一个永恒范畴”形成这种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研究马马克思克服了西斯蒙第认为分配和消费决定生产的缺陷,认为是商品生产决定交换,从而把生产与交换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唯物史观,从而忽视了只有物质等要素科学地区分开,由此科学地区分了价值决定商品生产的劳动才分解为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生与价值实现说明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产物质商品的劳动才形成价值,价值是历史范畴。经创造出价值,在交换过程中只是价值的实现。其三,马克思认为价值不取决于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经济学界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大问题上存在着许多根本分歧,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忽视了研理认为商品生产决定商品交换,区分了价值决定和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唯物史观,不了解马克思如价值实现,因此就能够克服古典经济学派关于价值何运用唯物史观建立劳动价值论。我们了解马克思决定于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观点的缺运用唯物史观建立劳动价值论的上述三个主要表陷,科学地揭明了价值不决定手第二种意义的社会现,就会有以下几点较正确的认识,从而有助于解决必要劳动时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决定不同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的一些难题。于价值实现,价值决定与社会需要和供求没有关系,其一,马克思认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价值实现才与社会需要和供求有关系。社会需要或既然我们认识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是生产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是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形成物质的商品的劳动,不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的价值在流通过程中和分配进程中才出现的。由社那么,就会肯定无疑地认为马克思只是认为生产物会需要形成的社会消费力“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因而马克思认为有支付质产品的劳动才能生产价值,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则不能生产价值。马克思克服了古典学派不能科能力的社会需要与在生产过程中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学揭示非物质生产劳动为何不生产价值的缺陷,科无关系,只与在流通过程中价值的实现有关系。包学地论述了非物质生产劳动不生产价值。马克思论含着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述了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物质商品生产是社会生活要劳动时间也与社会劳动创造价值没有关系,它只的基础,只有从事物质商品生产的劳动才是生产价与价值实现有关系:某个生产部门商品总量按它们值的生产劳动。在商品生产者需要为自己进行生活的价值实现要以劳动按社会需要分配于各个生产部门为前提,或者以供给与需求均衡为前提。有些同服务的场合,商品生产者除了必须进行物质商品生产劳动,创造赖以生存的收入还必须用一部分时间志认为价值决定与社会需要有关系,因此认为第二从事生活服务的非生产劳动。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参与决定价值。在他4994-2009China Academie JounalElectromicPublishing Housellrighisreseredhtp:/hcnknet
性。”⑤马克思把商品生产和产品生产区分开 ,就能 够克服古典学派把商品生产和产品生产混同的缺 陷 ,就能科学考察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基本矛盾 ,由于说明只有生产物质的商品的劳动 才分解为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和生产使用价值的具 体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产品的劳动则不具有上述二 重性。⑥发现生产物质的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同于古典经济学派的显著特征。 马克思发现了劳动二重性 ,就能够科学阐明劳动为 何以及如何形成商品价值。 最后 ,提出了商品生产决定商品交换 ,区分了价 值决定和价值实现。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关于人们 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基本原 理 ,把生产看作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 ,科学地分析 了社会生产进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 关系 ,把生产放在上述诸要素的首位 ,认为生产决定 交换、分配和消费。马克思指出 ,经济生活过程“总 是以生产重新开始 ,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 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间的一定的关系。”⑦ 马克思克服了西斯蒙第认为分配和消费决定生产的 缺陷 ,认为是商品生产决定交换 ,从而把生产与交换 等要素科学地区分开 ,由此科学地区分了价值决定 与价值实现 ,说明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已 经创造出价值 ,在交换过程中只是价值的实现。 经济学界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大问题上存 在着许多根本分歧 ,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忽视了研 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唯物史观 ,不了解马克思如 何运用唯物史观建立劳动价值论。我们了解马克思 运用唯物史观建立劳动价值论的上述三个主要表 现 ,就会有以下几点较正确的认识 ,从而有助于解决 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的一些难题。 其一 ,马克思认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 既然我们认识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是生产 物质的商品的劳动 ,不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 , 那么 ,就会肯定无疑地认为马克思只是认为生产物 质产品的劳动才能生产价值 ,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 动则不能生产价值。马克思克服了古典学派不能科 学揭示非物质生产劳动为何不生产价值的缺陷 ,科 学地论述了非物质生产劳动不生产价值。马克思论 述了在商品生产条件下 ,物质商品生产是社会生活 的基础 ,只有从事物质商品生产的劳动才是生产价 值的生产劳动。在商品生产者需要为自己进行生活 服务的场合 ,商品生产者除了必须进行物质商品生 产劳动 ,创造赖以生存的收入 ,还必须用一部分时间 从事生活服务的非生产劳动。从价值创造的角度 看 ,这种用于生活服务的劳动纯属虚费 ,它不生产价 值。社会分工进一步的发展 ,商品生产者不再自己 从事生活服务类的非生产劳动 ,而由从事生活服务 的非物质生产者担任“, 使非生产劳动变成一部分人 的专门职能。”⑧不管这种从事生活服务的非生产劳 动发展到多大规模 ,仍然是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劳 动。不仅如此 ,这种非生产劳动发展的规模还要由 物质商品生产劳动者创造的收入用于个人生活服务 的数额决定。有些同志认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也创造 价值 ,而不是只有物质商品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 “马克思认为不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也创造价值和 使用价值。”⑨这种观点忽视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其二 ,马克思不把价值看作永恒范畴。马克思 既然区分开了产品与商品 ,科学地考察了商品生产 的基本矛盾 ,把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分解为生产价 值的抽象劳动和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 ,自然就 要把价值看作只属于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所谓生 产产品的劳动的凝结就是价值 ,价值“是一个永恒范 畴”, ⑩形成这种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研究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唯物史观 ,从而忽视了只有物质 商品生产的劳动才分解为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 ,生 产物质商品的劳动才形成价值 ,价值是历史范畴。 其三 ,马克思认为价值不取决于第二种意义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 理 ,认为商品生产决定商品交换 ,区分了价值决定和 价值实现 ,因此就能够克服古典经济学派关于价值 决定于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观点的缺 陷 ,科学地揭明了价值不决定于第二种意义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价值决定不同 于价值实现 ,价值决定与社会需要和供求没有关系 , 价值实现才与社会需要和供求有关系。社会需要或 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是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形成 的价值在流通过程中和分配进程中才出现的。由社 会需要形成的社会消费力“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 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λϖ因而马克思认为有支付 能力的社会需要与在生产过程中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无关系 ,只与在流通过程中价值的实现有关系。包 含着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也与社会劳动创造价值没有关系 ,它只 与价值实现有关系 :某个生产部门商品总量按它们 的价值实现要以劳动按社会需要分配于各个生产部 门为前提 ,或者以供给与需求均衡为前提。λω有些同 志认为价值决定与社会需要有关系 ,因此认为第二 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参与决定价值。在他 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们看来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包含有社会需要或供求价值如何发展到生产价格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商品价的作用,因而“私人劳动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能转化值趋于消亡等社会经济过程。马克思建立的劳动价为社会劳动,因此社会劳动创造价值本身就包值理论是对商品经济的上述社会经济过程进行的科含着供求对价值决定的一定作用。还有一些同志学的理论概括因而是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也有类似的看法,认为价值决定“要以一定的市场需理论体系包括以下主要组成部分:生产商品的劳动要为前提。供求的变化要影响价值量的变动。产二重性、价值本质、劳动如何形成价值、交换价值或生这种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忽视了马克思的劳价值形式、市场价值、价值规律以及价值的消亡等理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的。?论。?此外,马克思没有确认过生产资料能创造价值。经济学界之所以存在着相关的争论一个重要原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物史观,把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因就是忽视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因此确定为商品生产劳动者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就能也就不了解他们所研究的某个争议中的问题与马克够克服古典经济学派不能揭示生产资料为何不能创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其他部分的联系。人们往往将造价值的缺陷,把生产价值的劳动看作只限于生产注意力集中于寻找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直接论述,这就要误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我们改进研物质商品的劳动者的劳动就必定会认识到马克思不可能确认过生产资料(物质劳动)会创造价值。“社究方法,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考察争会劳动价值论”者为了论证生产资料(物化劳动)创议的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其他部分的造价值的理论是发展了马克的劳动价值论,竞然联系,则有助于正确解决上述争论的难题。提出马克思在-些场合确认过生产资料创造价值。其一,马克思认为价值不是永恒范畴。有人认在其看来,马克思曾确认过纺织厂的纱会和活劳动为价值是产品经济的永恒范畴,论据却是他们所误解的马克思的某些论述。在他们看来,马克思在共同创造价值。纺织厂纺的纱是纺织劳动的成果,是活劳动的凝结,继续加工为布,参加棉布价值的创《资本论》中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造。马克思还“非常明确而又正确指明物化劳动“价值决定仍会在下述意义上起支配作用。因而(棉纱)和纺纱劳动一样创造棉纱的价值,物化劳动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价值和价值规律。他们忽视与活劳动在创造价值上不存在任何根本性质的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体系,没有把上述问题别。这些不妥当看法表明了其没有研究过马克思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体系其他部分联系起来考劳动价值论的唯物史观,错解了马克思的只有活劳察。我们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体系,把动才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则不能创造价值的劳动价上述争论的问题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的其他值论。部分联系起来考察,自然会得出价值不是永恒范畴而是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的正确结论。马克思指二、要重视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出:“商品的‘价值只是以历史上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正确解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难题的另一那种在其他一切历史社会形式内也存在”的劳动的社会性。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看出,马个重要方法,是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克思是把价值看作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马克思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的某一个问题,就必须研究它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其他在《资本论》中论述了在产品生产的条件下,不存在部分的联系。马克思运用辩证方法建立的劳动价值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因而生产产品的劳动理论是严整的完全科学的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把并不分解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产品的劳动世界上的事物看作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这就不形成价值。在商品生产的场合存在着私人劳动要求从每一个别事物中探索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社会劳动的基本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分解为马克思运用辩证方法考察商品经济现象,以互相联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形成价值。从马克系的观点考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现象,把它们看思的价值本质理论也可以看出,马克思是把价值看作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马克思不仅把商品交换作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的量的比例看作是由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分解为二重性,因此,价值的本质而且由于认为商品生产具有历史的特殊的社会性是物化的抽象劳动,是物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的生质,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这样就能够揭明产关系。马克思的价值本质理论表明,价值是劳动劳动为何以及如何形成价值、价值如何表现和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所采取的历史的特殊的社会形5994-2009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llrighsreservedhup:/hw.cnkinet
们看来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包含有社会需要或供求 的作用 ,因而“私人劳动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能转化 为社会劳动 , .因此社会劳动创造价值本身就包 含着供求对价值决定的一定作用。”λξ还有一些同志 也有类似的看法 ,认为价值决定“要以一定的市场需 要为前提。”λψ供求的变化要影响价值量的变动。产 生这种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忽视了马克思的劳 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的。λζ 此外 ,马克思没有确认过生产资料能创造价值。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物史观 ,把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 确定为商品生产劳动者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 ,就能 够克服古典经济学派不能揭示生产资料为何不能创 造价值的缺陷 ,把生产价值的劳动看作只限于生产 物质商品的劳动者的劳动就必定会认识到马克思不 可能确认过生产资料 (物质劳动) 会创造价值。“社 会劳动价值论”者为了论证生产资料 (物化劳动) 创 造价值的理论是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竟然 提出马克思在一些场合确认过生产资料创造价值。 在其看来 ,马克思曾确认过纺织厂的纱会和活劳动 共同创造价值。纺织厂纺的纱是纺织劳动的成果 , 是活劳动的凝结 ,继续加工为布 ,参加棉布价值的创 造。λ{马克思还“非常明确而又正确指明物化劳动 (棉纱) 和纺纱劳动一样创造棉纱的价值 ,物化劳动 与活劳动在创造价值上不存在任何根本性质的区 别。”λ|这些不妥当看法表明了其没有研究过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唯物史观 ,错解了马克思的只有活劳 动才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则不能创造价值的劳动价 值论。λ} 二、要重视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正确解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难题的另一 个重要方法 ,是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的某一个问 题 ,就必须研究它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其他 部分的联系。马克思运用辩证方法建立的劳动价值 理论是严整的完全科学的理论体系 ,唯物辩证法把 世界上的事物看作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 ,这就 要求从每一个别事物中探索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运用辩证方法考察商品经济现象 ,以互相联 系的观点考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现象 ,把它们看 作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马克思不仅把商品交换 的量的比例看作是由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决定的 , 而且由于认为商品生产具有历史的特殊的社会性 质 ,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这样就能够揭明 劳动为何以及如何形成价值、价值如何表现和实现、 价值如何发展到生产价格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商品价 值趋于消亡等社会经济过程。马克思建立的劳动价 值理论是对商品经济的上述社会经济过程进行的科 学的理论概括 ,因而是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 理论体系包括以下主要组成部分 :生产商品的劳动 二重性、价值本质、劳动如何形成价值、交换价值或 价值形式、市场价值、价值规律以及价值的消亡等理 论。λ∼ 经济学界之所以存在着相关的争论一个重要原 因就是忽视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因此 也就不了解他们所研究的某个争议中的问题与马克 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其他部分的联系。人们往往将 注意力集中于寻找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直接论 述 ,这就要误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我们改进研 究方法 ,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考察争 议的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其他部分的 联系 ,则有助于正确解决上述争论的难题。 其一 ,马克思认为价值不是永恒范畴。有人认 为价值是产品经济的永恒范畴 ,论据却是他们所误 解的马克思的某些论述。µυ在他们看来 ,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 , “价值决定仍会在下述意义上起支配作用。”µϖ因而 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价值和价值规律。他们忽视 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体系 ,没有把上述问题 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体系其他部分联系起来考 察。我们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体系 ,把 上述争论的问题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的其他 部分联系起来考察 ,自然会得出价值不是永恒范畴 而是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的正确结论。µω马克思指 出“: 商品的‘价值’只是以历史上发展的形式表现出 那种在其他一切历史社会形式内也存在”的劳动的 社会性。µξ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看出 ,马 克思是把价值看作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µψ马克思 在《资本论》中论述了在产品生产的条件下 ,不存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因而生产产品的劳动 并不分解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产品的劳动 不形成价值。在商品生产的场合 ,存在着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的基本矛盾 ,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分解为 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形成价值。从马克 思的价值本质理论也可以看出 ,马克思是把价值看 作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只有 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分解为二重性 ,因此 ,价值的本质 是物化的抽象劳动 ,是物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的生 产关系。马克思的价值本质理论表明 ,价值是劳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所采取的历史的特殊的社会形 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式。从马克思的价值形式学说也不难看出,那种认论述作为依据。有人认为马克思认为服务商品也为交换价值是历史范畴,价值则是永恒范畴的观点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说“马克思虽不止一次地说是错误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具有纯粹的社过服务就是商品,它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观念的)也有一定的交换价值”这种说法虽会性,它隐藏在商品体中是提摸不到的,因此要采取价值形式加以表现、实现和证实。价值和价值形然是没有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没有把上式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有价值必然有价值形述讨论的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的其他部式,价值形式消失了,价值也必定消失。那种认为在分联系起来考察。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共产主义社会价值仍然存在,只是交换价值才消失,看出,马克思的观点是非物质生产劳动不生产价值。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研究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商品的劳动分解为生产使从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也不难看出,马克思是把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这种二价值看作历史范畴。有些同志误解马克思的价值规重性是物质商品生产劳动所特有的。非物质生产不存在物质商品生产劳动所具有的二重性。非物质律理论,把价值规律与其作用的结果混同起来,把价生产劳动不生产价值。马克思认为非物质生产劳动值规律看作永恒的规律,从而错误地认为价值是永恒范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决定规律的作用不创造价值,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有分解为二重性采取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背离的形式,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经济过程,这又决定了只有物质商品生产过为了得到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价值而采用程才有一般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过程是新技术,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所谓价值具体劳动生产物质产品的过程,以此为前提,物质商规律是永恒的规律,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品生产过程才有价值形成过程。只有物质商品生产义社会的价值规律实际上就是不断促进生产力发的劳动才能形成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由手没有生展,推动落后赶上先进,先进再先进的规律。这种看产物质产品,即物质的使用价值,也就不能生产价法显然是误解了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把价值决值。从马克思的商品构成理论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不生产价值,只有物质商品生产定规律与其作用的结果混同了起来。我们不能够把价值实现规律与其作用的结果混同起来,不能够把过程的劳动才分解为二重性因而作为物质商品生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规律说成是价值规律,只有产过程的结果的商品必定是由物质的使用价值和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前者才是后者作用的结果。按照值二因素构成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体的有马克思的观点,价值实现规律采取市场价格与市场用属性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要素的结合商品使用价值只“表示物和自然之间的自然关系。①马价值的背离的作用形式。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背离使得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转移,劳动分配于克思指出,非生产劳动者的服务“不采取实物的形式各个生产部门是通过均衡不致被破坏而实现按比例不作为物而离开服务者独立存在,不作为价值组成部分加入某一商品。从马克思的价值本质理论可的分配。认为价值规律是永恒的规律,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也须将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以看出,马克思把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看作不创造价个生产部门。这种看法显然也是误解了马克思价值值。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商品价值的本质是物化的规律理论,把价值实现规律与其作用的结果混同起抽象劳动或物化的社会劳动,它是物掩盖下的商品来。我们不能把按计划分配劳动于各个生产部门说生产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出,马克思是认为价值不成是价值规律,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前者才是后是属于非物质商品的价值,只能是属于物质的商品者作用的结果。既然马克思是把价值规律看作历史的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有物质生规律,从而把价值看作历史范畴那么,那种认为马产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克思是把价值规律看作永恒规律,把价值看作永恒其三,马克思认为价值非决定于第二种意义的范畴的观点自然是错误的。综上可见,之所以有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所以有人认为供求与价值决认为价值是永恒范畴,是因为他们没有将马克思的定有关系或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参劳动价值理论作为一个体系来考察,因此误解了马与决定价值,也是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引用自己所误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的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些论述。所谓马克思其二,马克思认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不生产价值。在《资本论》第3卷第722页中关于价值由当时社会之所以有人认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也会生产价值,是平均条件下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因为他们将自己所误解了的马克思关于这个问题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论述是马克思“对商品价值决定下699-2009China Academie JounalElectronicePublishing Housell righsreseredhtp:/hcnkine
式。µζ从马克思的价值形式学说也不难看出 ,那种认 为交换价值是历史范畴 ,价值则是永恒范畴的观点 是错误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价值具有纯粹的社 会性 ,它隐藏在商品体中 ,是捉摸不到的 ,因此要采 取价值形式加以表现、实现和证实。价值和价值形 式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有价值必然有价值形 式 ,价值形式消失了 ,价值也必定消失。那种认为在 共产主义社会价值仍然存在 ,只是交换价值才消失 , 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研究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 从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也不难看出 ,马克思是把 价值看作历史范畴。有些同志误解马克思的价值规 律理论 ,把价值规律与其作用的结果混同起来 ,把价 值规律看作永恒的规律 ,从而错误地认为价值是永 恒范畴。µ{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价值决定规律的作用 采取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背离的形式 ,商品生产者 为了得到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价值而采用 新技术 ,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所谓价值 规律是永恒的规律 ,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 义社会的价值规律实际上就是不断促进生产力发 展 ,推动落后赶上先进 ,先进再先进的规律。这种看 法显然是误解了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 ,把价值决 定规律与其作用的结果混同了起来。我们不能够把 价值实现规律与其作用的结果混同起来 ,不能够把 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规律说成是价值规律 ,只有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前者才是后者作用的结果。按照 马克思的观点 ,价值实现规律采取市场价格与市场 价值的背离的作用形式。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背 离使得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转移 ,劳动分配于 各个生产部门是通过均衡不致被破坏而实现按比例 的分配。认为价值规律是永恒的规律 ,说在未来的 共产主义社会里 ,也须将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 个生产部门。这种看法显然也是误解了马克思价值 规律理论 ,把价值实现规律与其作用的结果混同起 来。我们不能把按计划分配劳动于各个生产部门说 成是价值规律 ,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前者才是后 者作用的结果。既然马克思是把价值规律看作历史 规律 ,从而把价值看作历史范畴 ,那么 ,那种认为马 克思是把价值规律看作永恒规律 ,把价值看作永恒 范畴的观点自然是错误的。综上可见 ,之所以有人 认为价值是永恒范畴 ,是因为他们没有将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理论作为一个体系来考察 ,因此误解了马 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其二 ,马克思认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不生产价值。 之所以有人认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也会生产价值 ,是 因为他们将自己所误解了的马克思关于这个问题的 论述作为依据。µ|有人认为马克思认为服务商品也 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说“马克思虽不止一次地说 过 .‘服务就是商品 ,它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想象 的或观念的) 也有一定的交换价值’”。µ}这种说法虽 然是没有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没有把上 述讨论的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的其他部 分联系起来考察。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 看出 ,马克思的观点是非物质生产劳动不生产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解为生产使 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 ,这种二 重性是物质商品生产劳动所特有的。非物质生产不 存在物质商品生产劳动所具有的二重性。µ∼非物质 生产劳动不生产价值。马克思认为非物质生产劳动 不创造价值 ,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有分解为二重性 的社会经济过程 ,这又决定了只有物质商品生产过 程才有一般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过程是 具体劳动生产物质产品的过程 ,以此为前提 ,物质商 品生产过程才有价值形成过程。只有物质商品生产 的劳动才能形成价值 ,非物质生产劳动由于没有生 产物质产品 ,即物质的使用价值 ,也就不能生产价 值。从马克思的商品构成理论可以看出 ,马克思认 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不生产价值 ,只有物质商品生产 过程的劳动才分解为二重性 ,因而作为物质商品生 产过程的结果的商品必定是由物质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二因素构成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体的有 用属性 ,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要素的结合 ,商品 使用价值只“表示物和自然之间的自然关系。”νυ马 克思指出 ,非生产劳动者的服务“不采取实物的形式 不作为物而离开服务者独立存在 ,不作为价值组成 部分加入某一商品。”νϖ从马克思的价值本质理论可 以看出 ,马克思把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看作不创造价 值。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商品价值的本质是物化的 抽象劳动或物化的社会劳动 ,它是物掩盖下的商品 生产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出 ,马克思是认为价值不 是属于非物质商品的价值 ,只能是属于物质的商品 的价值 ;非物质生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 ,只有物质生 产的劳动才创造价值。 其三 ,马克思认为价值非决定于第二种意义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所以有人认为供求与价值决 定有关系 ,或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参 与决定价值 ,也是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引用自己所误 解的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些论述。所谓马克思 在《资本论》第 3 卷第 722 页中关于价值由当时社会 平均条件下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 劳动时间决定的论述是马克思“对商品价值决定下 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了一个全面的定义。这种看法显然是忽视研究马此外,马克思不可能确认过生产资料会创造价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没有把上述问题与马克值。如果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把“社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其他部分联系起来考察所致。会劳动价值论”者所提出的马克思曾经确认过生产资料能创造价值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联系起如果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把供求与价值决定是否有关系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来考察是不难看出“社会劳动价值论”者的上述看系其他部分联系起来考察是可以认识到,马克思是法是错误的。马克思把生产物质商品的商品生产过把价值决定看作与供求无关系,从而认为价值不是程的执行者即劳动者的劳动看作才分解为生产使用决定于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马克价值的具体劳动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二重性他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看出,他是把价值决定看就不可能把生产资料看作商品生产过程的执行者,作与供求无关系的。在马克思看来,私人劳动在商从而不可能认为生产资料的劳动会分解为二重性,品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又决不可能认为生产资料的劳动会创造价值。马克思把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已经开始分价值本质看作生产商品的劳动者的物化的抽象劳解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交换过程中只是将劳动,是物掩盖下的劳动者的劳动的相互关系,他就不动二重性加以表现、实现和完成。既然劳动形成价可能把价值本质看作物化的生产资料的抽象劳动,值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开始进行,而有支付能力的社不可能确认生产资料会创造价值。马克思价值转移会需要则是在商品经过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才形成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生产资料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的,因此劳动形成价值就没有供求的作用第二种意上以及生产资料不能创造价值这两个方面,马克思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不参与决定价值。从马克不可能认为生产资料会创造价值。所谓马克思曾经思的市场价值理论也可以看出供求与价值决定无关确认过生产资料能创造价值,显然是错解了马克思的论述。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价值即市场价值和流通过程中由竞争形成的市场价值三、要重视研究马克思对古典是有区别的。一个生产部门的商品市场价值即社学派劳动价值理论的革新会价值是决定于这一部门商品总量生产上所耗费的解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难题的义一个重要劳动总量,每个商品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决定于方法是重视研究马克思对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革生产上所耗费的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因而生产过程新。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上中形成的只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即市场价值,“就是它们进入市场时具有的价值。①流通过程中在一定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他们受资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限制,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有着严重供求关系的市场条件下由竞争形成的市场价值是实的缺陷,还没有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作为代表现的市场价值或平均市场价格。在生产过程中由平人类社会发展利益的工人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发均社会劳动时间形成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由于还现了唯物史观,才能最终建立完全科学的劳动价值没有出现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就与供求或社会需要没有关系。从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也可以看论。马克思并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闭关自守地创造劳动价值论,而是利用了古典经济学家出马克思是认为价值决定和供求无关系。按照马克的劳动价值论的科研成果。马克思对他们的劳动价思的观点,价值规律区分为在生产过程中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决定规律和流通过程中值论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资本论》按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进行交换的价值实现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大卷中,对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规律。因此供求只与价值实现有关系。第二种意行探讨时,都要对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观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现为供求均衡关系,因此马点进行评述;尤其是在《资本论》第四卷中,对古典经克思把它看作是商品按其价值实现的前提。马克思指出,要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耗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述因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而更加深刻和精辟地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体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④价值由生产上系。耗费的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决定规律则被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不应该割断看作商品价值决定与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历史,抓立地进行研究,而是应该重视研究马克思对间无关系。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的继承。在有些同志7994-2009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righsreservedhup:/hw.cnkinet
了一个全面的定义。”νω这种看法显然是忽视研究马 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没有把上述问题与马克 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其他部分联系起来考察所致。 如果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把供求与 价值决定是否有关系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 系其他部分联系起来考察是可以认识到 ,马克思是 把价值决定看作与供求无关系 ,从而认为价值不是 决定于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νξ从马克 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看出 ,他是把价值决定看 作与供求无关系的。在马克思看来 ,私人劳动在商 品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转化为社会劳动 ,这又决 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已经开始分 解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在交换过程中只是将劳 动二重性加以表现、实现和完成。既然劳动形成价 值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开始进行 ,而有支付能力的社 会需要则是在商品经过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才形成 的 ,因此劳动形成价值就没有供求的作用 ,第二种意 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不参与决定价值。从马克 思的市场价值理论也可以看出供求与价值决定无关 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价 值即市场价值和流通过程中由竞争形成的市场价值 是有区别的。νψ一个生产部门的商品市场价值即社 会价值是决定于这一部门商品总量生产上所耗费的 劳动总量 ,每个商品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决定于 生产上所耗费的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因而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只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即市场价值“, 就是它 们进入市场时具有的价值。”νζ流通过程中在一定的 供求关系的市场条件下由竞争形成的市场价值是实 现的市场价值或平均市场价格。在生产过程中由平 均社会劳动时间形成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 ,由于还 没有出现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 ,就与供求或社会 需要没有关系。从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也可以看 出马克思是认为价值决定和供求无关系。按照马克 思的观点 ,价值规律区分为在生产过程中价值由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决定规律和流通过程中 按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进行交换的价值实现 规律。因此 ,供求只与价值实现有关系。第二种意 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现为供求均衡关系 ,因此马 克思把它看作是商品按其价值实现的前提。马克思 指出 ,要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 耗 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 ,就必须同 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ν{价值由生产上 耗费的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决定规律则被 看作商品价值决定与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无关系。 此外 ,马克思不可能确认过生产资料会创造价 值。如果重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把“社 会劳动价值论”者所提出的马克思曾经确认过生产 资料能创造价值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联系起 来考察 ,是不难看出“社会劳动价值论”者的上述看 法是错误的。马克思把生产物质商品的商品生产过 程的执行者即劳动者的劳动看作才分解为生产使用 价值的具体劳动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二重性 ,他 就不可能把生产资料看作商品生产过程的执行者 , 从而不可能认为生产资料的劳动会分解为二重性 , 不可能认为生产资料的劳动会创造价值。马克思把 价值本质看作生产商品的劳动者的物化的抽象劳 动 ,是物掩盖下的劳动者的劳动的相互关系 ,他就不 可能把价值本质看作物化的生产资料的抽象劳动 , 不可能确认生产资料会创造价值。马克思价值转移 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生产资料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 上以及生产资料不能创造价值这两个方面 ,马克思 不可能认为生产资料会创造价值。所谓马克思曾经 确认过生产资料能创造价值 ,显然是错解了马克思 的论述。ν| 三、要重视研究马克思对古典 学派劳动价值理论的革新 解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难题的又一个重要 方法是重视研究马克思对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革 新。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上 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他们受资产阶级立 场、观点和方法的限制 ,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有着严重 的缺陷 ,还没有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作为代表 人类社会发展利益的工人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发 现了唯物史观 ,才能最终建立完全科学的劳动价值 论。马克思并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闭关 自守地创造劳动价值论 ,而是利用了古典经济学家 的劳动价值论的科研成果。马克思对他们的劳动价 值论不是简单的继承 ,而是批判地继承。《资本论》 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在《资本论》 三大卷中 ,对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进 行探讨时 ,都要对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观 点进行评述 ;尤其是在《资本论》第四卷中 ,对古典经 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述 ,因 而更加深刻和精辟地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体 系。 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不应该割断 历史 ,孤立地进行研究 ,而是应该重视研究马克思对 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的继承。在有些同志 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