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案教课 土壤肥料学程名称:质:课程性必修课授课对象:农学、植保、园艺、林学本科专业门:授课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资环系2008年3月-
1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教 案 课 程 名 称: 土壤肥料学 课 程 性 质: 必 修 课 授 课 对 象: 农学、植保、园艺、林学本科专业 授 课 部 门: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资环系 2008 年 3 月
教案(首页)课程编号总学时:72学时课程名称土壤与农业化学5讲课:36学时学分数实!验:36学时必修课()选修课()实习3天课型理论课()实验课()授课对象农学本科专业教沈其荣主编材:《土壤肥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基本教材王荫槐主编主要参考资料:《土壤肥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主要参考资料《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陆景陵主编《植物营养学》(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植物营养学》(下)胡堂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本课程为农学、园艺类的专业基础课,是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肥料学的综合性课程。设置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肥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并能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初步运用所学教学目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关性的问题。和要求本课程是在学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化学》等相关课程以后开设的。本课程针对非土壤农化专业的学生特点,教师要把一些土壤学、肥料学以及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的农业生产实践技术讲解的较为透彻,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初步掌握识土辨性,培肥改土和因地制宜、合理施肥的技术。重点:土壤有机质、孔性、结构性、土壤水、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各类肥料的种类、性质及合理施肥技术。教学重点、难点难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作用及其调节、土壤水分研究的形态学与能态学: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的机理。2
2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土壤与农业化学 课程编号 总学时:72 学时 讲 课:36 学时 实 验:36 学时 实 习: 3 天 学 分 数 5 课 型 必修课(√ ) 选修课( ) 理论课( ) 实验课( ) 授课对象 农学本科专业 基本教材 和主要参 考资料 教 材:《土壤肥料学》 沈其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资料:《土壤肥料学》 王荫槐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土壤学》 黄昌勇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植物营养学》(上) 陆景陵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植物营养学》(下) 胡霭堂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本课程为农学、园艺类的专业基础课,是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肥料学的综合性课 程。设置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壤学、植物营 养学和肥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并能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初步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一些相关性的问题。 本课程是在学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化学》等相关课程以后开设的。本课 程针对非土壤农化专业的学生特点,教师要把一些土壤学、肥料学以及植物营养学的基 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的农业生产实践技术讲解的较为透彻,使学生通过学习本 课程能够初步掌握识土辨性,培肥改土和因地制宜、合理施肥的技术。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土壤有机质、孔性、结构性、土壤水、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各类肥料的种类、 性质及合理施肥技术。 难点: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作用及其调节、土壤水分研究的形态学与能态学;营 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的机理
教案(章节备课)章节绪论本章通过讲授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发展概况,加深学生对土壤和肥料的内涵及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作用的深刻教学目的理解,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土壤的有效管理和肥料和要求的合理施用,达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产量、土壤肥力持续提高之目的,同时了解21世纪本学科的任务、发展的方向和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重点重点掌握: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难点难点: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时:50分钟教法:讲授+举例说明+彩色图片。内容: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①农业生产的基地和农业生产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枢纽②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土壤是自然界中最珍贵的自然资源2.肥料是农业高产优质的保证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1)内涵:“陆地表层”是指土壤的位置,“疏松”是指其物理状态,以区别于坚硬整块的岩石。教学进程“生长绿色植物”是土壤的功能。不同学科理解角度不同,所下定义各异。(含章节如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工程学家:土壤学家与农学家。教学内容、主壤之所以“能够产生植物收获”,主要是由于有肥力。学时分配、2.土壤肥力的概念教学方法、土壤肥力即包括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水、肥、气、热)四个肥力因素。土壤辅助手段)中只有这四大肥力因素同时存在,而且处于相互协调状态时,才能保证植物吃饱、喝足、住舒服”,从而达到高产。所以我国的土壤科学工作者认为土壤肥力是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土壤肥力按其发生过程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为)肥力。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人为肥力:自然土壤经过开垦耕种以后,在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创造出来的肥力称为人为肥力。土壤肥力按其发挥程度可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有效肥力是指在农业生产(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果的那部分肥力。潜在肥力是指暂时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当季生产中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那部分肥力。3.土壤肥力与肥料3
3 教案(章节备课) 章 节 绪 论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本章通过讲授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 中的作用、发展概况,加深学生对土壤和肥料的内涵及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作用的深刻 理解,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土壤的有效管理和肥料 的合理施用,达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产量、土壤肥力持续提高之目的,同时了解 21 世纪本学科的任务、发展的方向和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重 点 难 点 重点掌握: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 难 点: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时:50 分钟 教法:讲授+举例说明+彩色图片。 内容: 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①农业生产的基地和农业生产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枢纽 ②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土壤是自然界中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2. 肥料是农业高产优质的保证 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 层。 (1)内涵:“陆地表层”是指土壤的位置,“疏松”是指其物理状态,以区别于坚硬整块 的岩石。 “生长绿色植物”是土壤的功能。不同学科理解角度不同,所下定义各异。 如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工程学家;土壤学家与农学家。 土壤之所以“能够产生植物收获”,主要是由于有肥力。 2. 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即包括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水、肥、气、热)四个肥力因素。土壤 中只有这四大肥力因素同时存在,而且处于相互协调状态时,才能保证植物“吃饱、喝 足、住舒服”,从而达到高产。所以我国的土壤科学工作者认为: 土壤肥力是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土壤肥力按其发生过程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为)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 人为肥力:自然土壤经过开垦耕种以后,在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创造出来的肥力称为人 为肥力。 土壤肥力按其发挥程度可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是指在农业生产(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果的那部分肥力。 潜在肥力是指暂时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当季生产中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那部分肥 力。 3. 土壤肥力与肥料
1.简述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土壤为什么是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思考题3.如何正确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4.简述肥料的概念、类型及各有何特点。绪论1.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1.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1.2土壤是自然界中珍贵的自然资源1.3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设计1.4肥料是农业高产优质的保证2.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基本概念2.1土壤的概念2.2土壤肥力的概念2.3肥料的概念、分类及基本特性1.林成谷.土壤学(北方本),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2.朱祖祥.土壤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主要3.王荫槐主编土壤肥料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参考资料李家康等.对我国化肥使用前景的剖析.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17(1)4.15.杨玉爱.我国有机肥料研究及展望.土壤学报,1996,133(4)备注1.采用图片说明土壤、肥料的地位和作用,便于学生掌握。课后自我总结分析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会更好些。4
4 思考题 1. 简述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土壤为什么是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 3. 如何正确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4. 简述肥料的概念、类型及各有何特点。 板书设计 绪 论 1.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1.1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1.2 土壤是自然界中珍贵的自然资源 1.3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肥料是农业高产优质的保证 2.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基本概念 2.1 土壤的概念 2.2 土壤肥力的概念 2.3 肥料的概念、分类及基本特性 主要 参考资料 1. 林成谷. 土壤学.(北方本),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2. 朱祖祥. 土壤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3. 王荫槐主编. 土壤肥料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4. 李家康等.对我国化肥使用前景的剖析.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17(1) 5. 杨玉爱.我国有机肥料研究及展望. 土壤学报,1996,133(4) 备 注 课后自我总 结分析 1.采用图片说明土壤、肥料的地位和作用,便于学生掌握。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会更好些
教案(章节备课)章节第一章土壤矿物质土粒通过学习,要求了解形成土壤母质的主要成土矿物、岩石及其基本特性:理解由矿物岩石至形成母质的过程中,各种风化过程的作用:掌握不同粒径矿质土粒在矿物组成,教学目的化学组成及元素组成上的变化规律,深刻理解这些规律与矿质土粒的粒级分类与质地分和要求类的关系以牢固地掌握不同粒级与质地类型土壤的肥力性状及生产特性,了解不良质地土壤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为利用改良不良质地土壤提供理论依据。1.土壤矿物质土粒1.1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重点:土壤矿物质和岩石的性质、类型。难点:主要矿物、岩石风化特点、产物。1.2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重点重点:风化作用的类型及我国主要成土母质的类型及特点,以残积物、坡积物、洪积难点物风积物等成土母质为重点。难点:怎样区别不同类型的母质。1.3土壤矿物质土粒的组成与特性重点:粒径对矿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及掌握不同质地主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难点: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和质地分类的关系1.土壤矿物质土粒1.1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自主思维,增加学生的能动性。内容:一、主要成土矿物导入:提出问题:为什么土壤矿物质土粒构成了土壤的“骨骼”?教学进程1.矿物的概念(含章节主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统称主壤矿物质。教学内容、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种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学时分配、壤矿物质按重量计,一般占主壤的95%以上,因此,矿物质成为土体的骨架,也是教学方法、植物矿物营养的源泉,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确定性因素。2.矿物的类型辅助手段)①原生矿物包括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类、磷化物类四类②次生矿物包括硅酸盐类、粘土矿物、氧化物类、简单盐类矿物三类3.主要成土矿物的性质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性质不同,风化特点与产物也不同,见课本p21。5
5 教案(章节备课) 章 节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土粒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了解形成土壤母质的主要成土矿物、岩石及其基本特性;理解由矿物 岩石至形成母质的过程中,各种风化过程的作用;掌握不同粒径矿质土粒在矿物组成, 化学组成及元素组成上的变化规律,深刻理解这些规律与矿质土粒的粒级分类与质地分 类的关系以牢固地掌握不同粒级与质地类型土壤的肥力性状及生产特性,了解不良质地 土壤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为利用改良不良质地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重 点 难 点 1.土壤矿物质土粒 1.1 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 重点:土壤矿物质和岩石的性质、类型。 难点:主要矿物、岩石风化特点、产物。 1.2 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 重点:风化作用的类型及我国主要成土母质的类型及特点,以残积物、坡积物、洪积 物风积物等成土母质为重点。 难点:怎样区别不同类型的母质。 1.3 土壤矿物质土粒的组成与特性 重点:粒径对矿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及掌握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 和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 难点: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和质地分类的关系。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1.土壤矿物质土粒 1.1 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自主思维,增加学生的能动性。 内容: 一、主要成土矿物 导入: 提出问题:为什么土壤矿物质土粒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1.矿物的概念 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统称土壤矿物质。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种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土壤矿物质按重量计,一般占土壤的 95%以上,因此,矿物质成为土体的“骨架‘,也是 植物矿物营养的源泉,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确定性因素。2.矿物的类型 ①原生矿物 包括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类、磷化物类四类 ②次生矿物 包括硅酸盐类、粘土矿物、氧化物类、简单盐类矿物三类 3.主要成土矿物的性质 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性质不同,风化特点与产物也不同,见课本 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