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 中京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 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 仁宗嘉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 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 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 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 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 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 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 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隶,属于。O“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 资非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生:生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 笔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墨、纸、砚等。啼:放声痛心地哭。O生五年, 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 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包.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为:题写。O不 并自为其名。 识而求书具,奇:不学而能作诗,更奇。但作者竭 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要内容,传送给全乡的k团意主。一多全乡。一全。 读书人观赏 秀才:读书人。O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 神
课文 一、伤仲永 王安石 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 临川镇于 1955 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 仁宗嘉 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 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 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 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 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 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 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 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隶,属于。○“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 资非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生:生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 笔、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 墨、纸、砚等。啼:放声痛心地哭。○生五年, 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 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为:题写。○不 并自为其名。 识而求书具,奇;不学而能作诗,更奇。但作者竭 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要内容,传送给全乡的 聚、团结。意:主旨。一乡:全乡。一,全。 读书人观赏。 秀才:读书人。○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 神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就,完成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文理:文采和道理。可:值得。O“立就” 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写其才思敏捷,“文理可观”写其文才全面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匾人:同县的人。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日都小口邑。奇:以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伪为奇。稍稍:渐渐。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作 父亲去做客 词用,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O以“宾客其父”示奇,妙绝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或:有的人或物,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利 其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 样有利可图 “利其然”之心态必导致“不使学”,“世隶耕”之不足可见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向:天扳(p:同攀,牵,引环谒(ye)四 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处拜访。O“不使学”乃全文关键,为仲永的变化 学习。 “泯然众人”埋下了伏笔 (本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注意两点:一是仲永幼年才能非凡,一是其父贪利而“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人称代词,我。明道:宋仁宗年号 (1032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一1033)。先人:常指祖父辈以上的祖先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O身在异乡却“闻 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之也久”,仲永之声名远扬,实为其才华神 异古今难得。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称(hen):相当。闻:名声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自:从。O从“生五年”啼求 书年前速 年,(我)从扬州回来 具至今不过七年,已“不能称 时之闻”,可见其才能衰竭之 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T焉:他,此指方仲永。泯(mn)然:消失。 再次到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就,完成。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 文理:文采和道理。可:值得。○“立就” 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写其才思敏捷,“文理可观”写其文才全面。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邑人:同县的人。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奇:以……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 为奇。稍稍:渐渐。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作 父亲去做客, 动词用,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以“宾客其父”示奇,妙绝。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或:有的(人或物)。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利 其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 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 ○ 样有利可图, “利其然”之心态必导致“不使学”,“世隶耕”之不足可见。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日:天天。扳(pān):同“攀”,牵,引。环谒(yè):四 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处拜访。○“不使学”乃全文关键,为仲永的变化—— 学习。 “泯然众人”埋下了伏笔。 (本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注意两点:一是仲永幼年才能非凡,一是其父贪利而“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余:人称代词,我。明道:宋仁宗年号 (1032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1033)。先人:常指祖父辈以上的祖先, 这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身在异乡却“闻 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之也久”,仲永之声名远扬,实为其才华神 异古今难得。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 称(chèn):相当。闻:名声。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 自:从。○从“生五年”啼求 书 年,(我)从扬州回来, 具至今不过七年,已“不能称 前 时之闻”,可见其才能衰竭之 速。 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焉:他,此指方仲永。泯(mǐn)然:消失。 指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 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 气
的)才能已经消失净尽,成为普通的人了 词。○再七年即“泯然众人矣”,痛惜之情溢 于言表,发人深省。 (本段写不过十四年,方仲永便才能衰竭,成为普通人。与其年幼时天资过人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这 样的结局自会令人沉思。) 王子日: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子:王安石的自称。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 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 受。O强调受之于天,意在强调才能不一般。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 天赋的才华使他胜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的人,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人才。O天赋的才能自然超过 人才。 般有才能的人,再突出其不俗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卒:最终。受于人:指后天学习所得。天、人对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一指先天禀赋,一指后天教育。不至:没有达到 教育。 O不俗之人也沦为凡人巨大反差令人吃惊于“不使学”之 害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c彼其:他。O再次强调 天 他接受了天赋的才华,是那样的聪明,(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也要才不学习也要成为凡人。 成为普通的人 为下文的推论做了铺垫。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固:本来。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停 现在那些没有天赋才华的人,本来就是个普通人,世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O较之方仲永,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没有天赋才能的普通人,若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结 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 局必然更为可悲,最终恐怕连普通人更不如。 怕都不能够吧? (本段就方仲永的事例发表议论,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作为随笔,它叙事的成分常占较大比重,不过这种叙事,跟单纯 的记叙文不同,它受抒情和议论的支配,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不太追求细节的生动性,而力求简洁、 平实。无疑,王安石正是朝着这方面努力并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 你看,全文的叙事不过200多字,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 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
的)才能已经消失净尽,成为普通的人了。” 词。○再七年即“泯然众人矣”,痛惜之情溢 于言表,发人深省。 (本段写不过十四年,方仲永便才能衰竭,成为普通人。与其年幼时天资过人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这 样的结局自会令人沉思。)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 “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 受。○强调受之于天,意在强调才能不一般。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 能 天赋的才华使他胜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 的人,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人才。○天赋的才能自然超过 一 人才。 般有才能的人,再突出其不俗。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卒:最终。受于人:指后天学习所得。天、人对 举,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 一指先天禀赋,一指后天教育。不至:没有达到。 教育。 ○不俗之人也沦为凡人,巨大反差令人吃惊于“不使学”之 害。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彼其:他。○再次强调 天 他接受了天赋的才华,是那样的聪明,(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也要 才不学习也要成为凡人。 成为普通的人; 为下文的推论做了铺垫。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固:本来。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停 现在那些没有天赋才华的人,本来就是个普通人, 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较之方仲永,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没有天赋才能的普通人,若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结 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 局必然更为可悲,最终恐怕连普通人更不如。 怕都不能够吧? (本段就方仲永的事例发表议论,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赏析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作为随笔,它叙事的成分常占较大比重,不过这种叙事,跟单纯 的记叙文不同,它受抒情和议论的支配,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不太追求细节的生动性,而力求简洁、 平实。无疑,王安石正是朝着这方面努力并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 你看,全文的叙事不过 200 多字,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 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
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 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之 简省,以致于难以再删一个字 但尽管这样可作者还是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一方面采取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 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鲜明的对比,互为反衬地强调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 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特别令人警醒、惋惜。另一方面,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来叙事,仅用一“闻” “见”一“问”,便依次写出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段作者先是以“闻”详尽铺陈了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而后作者又于第二段用“见”与“问”极简略地写 后两个片断,点出方仲永的才能迅速衰退以致最终泯灭。不但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 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而且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从而使一篇短短的文章极具生活 气息,给人以真切感受。 由于有了前文叙事的极好铺垫,后文的议论,特显得集中强烈而言简意赅。“受之天”与“受之人” 之差异的步步推进阐释,令人深悟“受之人”之重要。寥寥的几十个字画龙点睛般使前面所叙的事例立 即得以升华,赋予了典型的意义。仲永之伤,作者之伤,顿弥全篇。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现代人 真难以企及。 青璺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 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 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北朝乐府民歌,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 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 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 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 故事。《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唧唧:织布机的声音。复:又。当户: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对着门。惟:只。O诗以“唧唧复唧唧” 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 唧唧,唧唧,织布机的声音一声连着一声, 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 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 不禁令人奇怪 作响,只听见木兰姑娘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忆。 忆:思念。何所思:想什么。O一问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答,虽无正面回答问题,但对后面说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木 出的原因起了突出强调作用。 兰姑娘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呀
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 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之 简省,以致于难以再删一个字。 但尽管这样可作者还是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一方面采取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 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鲜明的对比,互为反衬地强调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 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特别令人警醒、惋惜。另一方面,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来叙事,仅用一“闻” 一“见”一“问”,便依次写出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段作者先是以“闻”详尽铺陈了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而后作者又于第二段用“见”与“问” 极简略地写 后两个片断,点出方仲永的才能迅速衰退以致最终泯灭。不但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 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而且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从而使一篇短短的文章极具生活 气息,给人以真切感受。 由于有了前文叙事的极好铺垫,后文的议论,特显得集中强烈而言简意赅。“受之天”与“受之人” 之差异的步步推进阐释,令人深悟“受之人”之重要。寥寥的几十个字画龙点睛般使前面所叙的事例立 即得以升华,赋予了典型的意义。仲永之伤,作者之伤,顿弥全篇。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现代人 真难以企及。 二、木兰诗 背景简介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 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 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北朝乐府民歌,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 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 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 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 故事。《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唧唧,织布机的声音一声连着一声, 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 作响,只听见木兰姑娘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木 兰姑娘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呀。 唧唧:织布机的声音。复:又。当户: 对着门。惟:只。○诗以“唧唧复唧唧” 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 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 不禁令人奇怪 忆:思念。何所思:想什么。○一问 一答,虽无正面回答问题,但对后面说 出的原因起了突出强调作用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贴(te):军贴即军中文告。可汗(keha n):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称号。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点兵:征兵。军书:征兵名册。十 表示多数,虚指,下文“十年”“十二 与下文中的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 “阿爷”均指父亲。O“大点兵”“十 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 二卷”说明军情紧急,“卷卷有爷名” 写出木兰父亲的骁勇普战,反衬木兰 父亲的名字。 是将门虎女。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O木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兰叹息的真正原因:天子征兵,父亲 年老,家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父亲去应征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均指集市。 鞯(jia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e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在集市上买来骏马,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 O四个重复的句式,渲染了战争气 氛和高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子,买来马嚼子和缰绳,买来长长的马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早晨。溅溅( Jian Jian):水 流声。O“不闻爷娘唤女声”符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 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毕竟第一次出远门,对家乡、对 流水鸣溅溅。 父母充满了依恋 早上辞别父母踏上征程,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 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黑山:与下文的燕(yan)山,都是当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 时北方的山名。胡骑(ji):胡人的战 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胡骑鸣啾啾。 啾啾(jju)马叫的声音。O两个“且 辞”、“暮至”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 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 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机:战争,关山:关隘,山岭,度:过,O万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 里”“飞”既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 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迢迢,飞奔战场地形象,又写出了军情的紧急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 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 父亲的名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父亲去应征。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集市上买来骏马,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 子,买来马嚼子和缰绳,买来长长的马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 流水鸣溅溅。 早上辞别父母踏上征程,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 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 胡骑鸣啾啾。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 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 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 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贴(tiè):军贴即军中文告。可汗(kè há n):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称号。 点兵:征兵。军书:征兵名册。十二: 表示多数,虚指,下文“十年”“十二 年”,用法与此相同。爷:与下文中的 “阿爷”均指父亲。○“大点兵”、“十 二卷”说明军情紧急,“卷卷有爷名” 写出木兰父亲的骁勇善战,反衬木兰 是将门虎女。 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木 兰叹息的真正原因:天子征兵,父亲 年老,家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均指集市。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 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四个重复的句式,渲染了战争气 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旦:早晨。溅溅(jiān jiān):水 流声。○“不闻爷娘唤女声”符 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毕竟第一次出远门,对家乡、对 父母充满了依恋。 黑山:与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当 时北方的山名。胡骑(jì):胡人的战 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两个“旦 辞”、“暮至”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 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戎机:战争。关山:关隘,山岭。度:过。○“万 里”、“飞”既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 迢迢,飞奔战场地形象,又写出了军情的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