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北方。金柝(tub):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 铁衣:铠甲,古时军人穿的护身服装。O此二句描 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 将军百战死,壮土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 O“百战死”“十年归”既写征战时间 多年后才得胜而归。 漫长,又写战斗之惨烈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即上文的“可评”,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 典的殿堂 (论功行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干强 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 为最高一级。强:有余。百千:极言多。O“十 二”、“百千强”说明赏赐多,表明木兰姑娘战功 很多很多。 赫赫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 欲:要。不用:不愿做。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 书郎,愿驰干里足,送儿 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驰:骑。 千里足:千里马。O“不用”“愿”显示这位平 还故乡。 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 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借助 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扶将:扶持。]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红妆:女子艳丽的装束。]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霍霍:磨刀的声音。O以上三句以 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东阁,西阁:泛指闺房。著(zhuo)穿。云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鬓(bin)像云那样的鬓发。贴(tie):通 “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 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 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 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 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 多年后才得胜而归。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 (论功行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 很多很多。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 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 还故乡。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 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借助 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扶将:扶持。]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红妆:女子艳丽的装束。]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朔:北方。金柝(tuò):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铁衣:铠甲,古时军人穿的护身服装。○此二句描 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 天子:即上文的“可汗”。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 典的殿堂。 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 为最高一级。强:有余。百千:极言多。○“十 二”、“百千强”说明赏赐多,表明木兰姑娘战功 赫赫。 欲:要。不用:不愿做。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 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驰:骑。 千里足:千里马。○“不用”、“愿”显示这位平 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东阁,西阁:泛指闺房。著(zhuó):穿。云 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贴(tiē):通 “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 ○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 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 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 霍霍:磨刀的声音。○以上三句以 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 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 ○“百战死”、“十年归”既写征战时间 漫长,又写战斗之惨烈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打开我闺房的门,坐在我闺房的床上,脱 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 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 鬓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好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 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O颇富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喜剧意味的情节,用火伴的吃惊反衬出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战友,战友们都很吃惊 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 都说我们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据说,提着兔 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 弹,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 认。傍地走:挨在一起在地上跑。安能:怎 雄雌。 么能。O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 (提着耳朵拎起来时)雄兔的脚喜欢乱 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 骚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着的。当 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 分辨得出谁是雄的、谁是雌的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 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释,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 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 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 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 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 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 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 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 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 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 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孙小习 《资治通鉴》 青简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打开我闺房的门,坐在我闺房的床上,脱 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 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 鬓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好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战友,战友们都很吃惊, 都说我们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 雄雌。 (提着耳朵拎起来时)雄兔的脚喜欢乱 骚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着的。当 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 分辨得出谁是雄的、谁是雌的。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 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释,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赏析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 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 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 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 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 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 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 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 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 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 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三、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 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颇富 喜剧意味的情节,用火伴的吃惊反衬出 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 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据说,提着兔 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 弹,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 认。傍地走:挨在一起在地上跑。安能:怎 么能。○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 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 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时期周世宗显德 六年(959年)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书名“资 治”,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衰中取得借鉴。 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今属陕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宋 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一职时着手编纂此书,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体例完密 取舍精当,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学著作,而且文笔简洁,又富有叙事文学的特色,故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周瑜 病死,鲁肃代之。不久,刘备夺取益州,曹、孙、刘三方鼎立局面形成。孙权劝东吴大将吕 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初,权谓昌蒙曰:「初:当初,时间名词,用于追叙往事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谓……曰: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指掌管军事 ○孙杈对員蒙指忠学习的必要性 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辞。以:用。务:事务。“辞以军中多务”即“以军中多务辞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Q員蒙推硗。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时王侯自称。岂:难道。欲:想要。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硏经书当博士吗!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当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语气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往事:指历史。耳:罢了,语气词。 O孙权指点学习的主要内容与目的e 卿言多务,孰若孤2言:说。孰:谁、哪里。若:比得上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孰若:用于表示比较的反问句中。孤:君主自称。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所益:收获,好处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O孙权以自息的经验强调要加强学习 要数小:[数数取线苏. 第一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开始学习。 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至五代时期周世宗显德 六年(959 年)共 1362 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书名“资 治”,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衰中取得借鉴。 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今属陕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宋 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一职时着手编纂此书,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体例完密, 取舍精当,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学著作,而且文笔简洁,又富有叙事文学的特色,故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 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周瑜 病死,鲁肃代之。不久,刘备夺取益州,曹、孙、刘三方鼎立局面形成。孙权劝东吴大将吕 蒙注意学习的故事 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初 , 权 谓 吕 蒙 曰 : 初:当初,时间名词,用于追叙往事。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谓……曰:对……说。 “ 卿 今 当 涂 掌 事 , 不 可 不 学 !”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指掌管军事。 ○孙权对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辞。以:用。务:事务。 “辞以军中多务”即“以军中多务辞”。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吕蒙推辞。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时王侯自称。岂:难道。欲:想要。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当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语气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往事:指历史。耳:罢了,语气词。 ○孙权指点学习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卿 言 多 务 , 孰 若 孤 ? 言:说。孰:谁、哪里。若:比得上。 你 说 事 务 多 , 谁 比 得 上 我 事 务 多 呢 ? 孰若:用于表示比较的反问句中。孤:君主自称。 孤 常 读 书 , 自 以 为 大 有 所 益 。” 以为:认为。所益:收获,好处。 我 经 常读 书, 自 认为 大有 益 处。” ○孙权以自身的经验强调要加强学习。 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就:从事。 吕 蒙 于 是 开 始 学 习 。 ○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 第一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开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 寻阳:地名。论议:谈论。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今者:现在。才略:才千,谋略。 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 非复:不再是。吴下:地名,吴县。 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阿蒙:名字前加上“阿”,表示亲昵。 ○鲁肃发现員蒙学习质太有长进。 刮目相 士:读书人。更:重新。刮目:擦擦眼。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兄:长兄,尊称。见事:认清事物 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了呢!” 何:怎么。之:助词。乎:呢,啊,语气词 ○員蒙最忠自豪之情,并调鲁肃 遂:于是。拜:叩拜,行礼。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 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熹蒙见识长进,遂与之结为妖友 第二层:写吕蒙大有长进,鲁肃与他结为好友。 赏析]二段人物有无对比?吕蒙学习长进神速,与他并不想治经成博士有无关系,这是否 也有欣赏的价值? 本文记事简练,语言风趣。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鲁肃与吕蒙论议两个片断,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 接着就写出结果,把过程略去不写,突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写鲁肃与吕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 问一答来表现吕蒙的惊人长进,语气显得幽默、风趣。 《资治通鉴》虽是史书,但所刻画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如本文中的孙权豁 达大度,吕蒙机敏精干,鲁肃忠诚厚道,短短百十字,却给读者留下丰厚的印象,让人回味 不尽。这都得力于作者取材的精当和对语言的锤炼,值得我们借鉴。 这个故事还给后人留下两个富有启发性的成语:“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它们启示 后人:读书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力量。学习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成功的必由 之路。身处信息时代的当代青年学生,不是可以从中悟出一点道理吗? 林嗣环 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淸顺治六年(公 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 的一部分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 寻阳:地名。论议:谈论。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今者:现在。才略:才干,谋略。 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 非复:不再是。吴下:地名,吴县。 你 不 再 是 原 来 那 个 吴 下 阿 蒙 了 !” 阿蒙:名字前加上“阿”,表示亲昵。 ○鲁肃发现吕蒙学习后大有长进。 蒙 曰 :“ 士 别 三 日 , 即 更 刮 目 相 待 , 士:读书人。更:重新。刮目:擦擦眼。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大 兄 何 见 事 之 晚 乎 ! ” 大兄:长兄,尊称。见事:认清事物。 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了呢!” 何:怎么。之:助词。乎:呢,啊,语气词。 ○吕蒙显出自豪之情,并调侃鲁肃。 肃 遂 拜 蒙 母 , 结 友 而 别 。 遂:于是。拜:叩拜,行礼。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 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鲁肃喜吕蒙见识长进,遂与之结为好友。 第二层:写吕蒙大有长进,鲁肃与他结为好友。 [赏析] 二段人物有无对比?吕蒙学习长进神速,与他并不想治经成博士有无关系,这是否 也有欣赏的价值? 本文记事简练,语言风趣。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鲁肃与吕蒙论议两个片断,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 接着就写出结果,把过程略去不写,突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写鲁肃与吕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 问一答来表现吕蒙的惊人长进,语气显得幽默、风趣。 《资治通鉴》虽是史书,但所刻画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如本文中的孙权豁 达大度,吕蒙机敏精干,鲁肃忠诚厚道,短短百十字,却给读者留下丰厚的印象,让人回味 不尽。这都得力于作者取材的精当和对语言的锤炼,值得我们借鉴。 这个故事还给后人留下两个富有启发性的成语:“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它们启示 后人:读书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力量。学习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成功的必由 之路。身处信息时代的当代青年学生,不是可以从中悟出一点道理吗? 四、口 技 林嗣环 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 元 1649 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 的一部分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口技》一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 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但仍能使我们深切感受 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善于,擅长。者:代艺会宾客大宴,「会:适 京项里有一个擅长口人。O“薏”字贯通金籁正赶上有一家)逢,赶 技的人。 是概插文的关鍵性安眼」大摆酒席,宴请|上。宴 客 宴请 于厅事之东北角,手:介词,在施八尺屏障。[施:放置·]旦技人坐 在客厅的东北角 厅事:厅堂。设置八尺宽的围幕 屏幛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桌:一张桌子。不用量词 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里面仅有一张桌下同。而己:罢了。O连用四 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 “”字、极力演染道具简美、被托艺人 技芸的高超 众宾团坐。「团:聚集,围少顷,但闻屏幛中抚尺一下,少顷:一会儿 众多宾客围巫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禾但:只 在围幕四周 拍 闻:听见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然:…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全场都静俏悄的,没有一个○演煎的静示表演煮名声之大技芸 人敢大声说话。 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也俠现了宾客的 向往之馈,为卮的積彩表演埋下伏笔 这一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道具和表演前听众的反 映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遥:远。畎:狗叫 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看有一妇人被惊醒猩,打『惊觉:惊吓而醒过 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 来。○表演开始 拟一家人深夜惊 醒的场景声意远 及近、外到肉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既而:过了一会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过了—会儿,小子醒了,儿。啼:放声哭。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 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 亦:副词,也。」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 两处的“乳”字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絮絮:连续不断 词性不同。前者妇人一迈桕着,一边哼看哄他觉。另一 说话。 为动词,喂奶: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后者为名词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口技》一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 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但仍能使我们深切感受 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善于,擅长。者:代艺 会宾客大宴, 会:适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 人。○“善”字贯通全篇, 正赶上(有一家) 逢,赶 技的人。 是概括全文的关键性字眼。 大摆酒席,宴请 上。宴: 宾客。 宴请。 于厅事之东北角, 于:介词,在。 施八尺屏障。 [施:放置。] 口技人坐 在客厅的东北角, 厅事:厅堂。 设置八尺宽的围幕。 屏幛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桌:一张桌子。不用量词, 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里面仅有一张桌 下同。而己:罢了。○连用四 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 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衬托艺人 技艺的高超。 众宾团坐。 团:聚集,围 少顷,但闻屏幛中抚尺一下, 少顷:一会儿。 众多宾客围坐 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 但:只。 在围幕四周。 一拍, 闻:听见。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然:……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 ○演出前的静谧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 人敢大声说话。 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也体现了宾客的 向往之情,为后面的精彩表演埋下伏笔。 这一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道具和表演前听众的反 映。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遥:远。吠:狗叫。 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 惊觉:惊吓而醒过 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 来。○表演开始, 摹拟一家人深夜惊 醒的场景,声音由远 及近,由外到内。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既而:过了一会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 儿。啼:放声哭。 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 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 亦:副词,也。 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 两处的“乳”字 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絮絮:连续不断 词性不同。前者 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 地说话。 为动词,喂奶; 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后者为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