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 主备人:王晓美审核人:王雪茜核对人:于忠滨时间:2014年5月日 〖三维目标〗 l、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司与迁与《史记》 ②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③学习前两段,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大胆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以大 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闻”的多义现象 学习难点:掌握特殊句式 情境导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 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那么,在弱肉强食、英雄乱 世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请同学翻 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史记》中的名篇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 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 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 酷爱学习。20岁以后,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 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 公元前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 书,历尽十载完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 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记帝王)12篇,世家(记诸侯)30篇 列传(记一般人臣)70篇,年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10篇,书(用于说明 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8篇,共52万字。鲁迅对此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3、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 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 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 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 下发生的 4、和氏璧的来历: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荆山采 石。意外的发现了一块石头。虽然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但是他坚信在石头里面 定有好玉。他把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厉王派人去检査玉。但是派 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厉王觉得自己被 欺骗了,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厉王之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又 去献玉。可是大家然坚持认为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师版 主备人:王晓美 审核人:王雪茜核对人:于忠滨 时间:2014 年 5 月 日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司与迁与《史记》。 ②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③学习前两段,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大胆质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以大 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闻”的多义现象 学习难点:掌握特殊句式 一、情境导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 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 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那么,在弱肉强食、英雄乱 世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请同学翻 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史记》中的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 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 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 酷爱学习。20 岁以后,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 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 公元前 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 书,历尽十载完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 间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包括本纪(记帝王)12 篇,世家(记诸侯)30 篇, 列传(记一般人臣)70 篇,年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10 篇,书(用于说明 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8 篇,共 52 万字。鲁迅对此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3、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 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 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 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 下发生的。 4、和氏璧的来历: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荆山采 石。意外的发现了一块石头。虽然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但是他坚信在石头里面 一定有好玉。他把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厉王派人去检查玉。但是派 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厉王觉得自己被 欺骗了,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厉王之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又 去献玉。可是大家然坚持认为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
被砍去了右脚。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献宝玉。但是 因为他失去了双脚,无法行走,于是他只能怀抱玉石坐在路边大哭。文王听说了 这件事,派人去把卞和接来。文王命人把那块石头剖开,里面果然又一块宝玉 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因为是卞和所献, 所以这块玉就被成为和氏璧。后来这块和氏璧被制成皇帝的玉玺,代代相传,成 为大中国统治者无上权力的象征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前三段,小组讨论解决以下知识: (一)重点词解释: 赵之良将也(杰出的)大破之(表示程度“彻底”) 拜为上卿(授官)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闻名) (二)指出句式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以勇气闻于诸侯。(状语后置 (三)学生练习翻译前两段,理解内容 1一—2节:廉蔺简介(身份、地位、功绩) 七、知识迁移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6.授:授予官职。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 13.仕进:进身为官。 14.任:担负、担任。 (二)一词多义现象: 闻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闻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知道,懂得) 忽闻水上琵琶声《琵琶行》(听到) 博闻强识《史记·屈原列传》(见闻,知识) 令闻令望《诗经·大雅·卷阿》(声誉,名声) 四、学生质疑反馈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整理前两段重点字词解释,预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版 主备人:王晓美审核人:王雪茜核对人:于忠滨时间:2014年5月日
被砍去了右脚。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献宝玉。但是 因为他失去了双脚,无法行走,于是他只能怀抱玉石坐在路边大哭。文王听说了 这件事,派人去把卞和接来。文王命人把那块石头剖开,里面果然又一块宝玉。 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因为是卞和所献, 所以这块玉就被成为和氏璧。后来这块和氏璧被制成皇帝的玉玺,代代相传,成 为大中国统治者无上权力的象征。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前三段,小组讨论解决以下知识: (一)重点词解释: 赵之良将也( 杰出的 ) 大破之 ( 表示程度“彻底” ) 拜为上卿(授官 ) 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借 ) ( 闻名) (二)指出句式特点: 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 2 以勇气闻于诸侯。( 状语后置 ) (三)学生练习翻译前两段,理解内容。 1— 2 节:廉蔺简介(身份、地位、功绩) 七、知识迁移: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6.授:授予官职。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 13.仕进:进身为官。 14.任:担负、担任。 (二)一词多义现象: 闻: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 ( 闻名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 知道,懂得 ) 忽闻水上琵琶声 《琵琶行》 ( 听到 ) 博闻强识 《史记·屈原列传》 ( 见闻,知识 ) 令闻令望 《诗经·大雅·卷阿》( 声誉,名声 ) 四、学生质疑反馈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整理前两段重点字词解释, 预习 3——7 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第二课时 教师版 主备人:王晓美 审核人:王雪茜核对人:于忠滨 时间:2014 年 5 月 日
1、知〖三维目标〗 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课文3——7段,理解“遗易幸负”等实词及常见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小组研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遗易幸负”等实词的常见义项 学习难点:掌握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 、巧设迁移:1表示授予官职的词有哪些? 2“闻”的解释有哪些? 认定目标 三、合作探究:师生研读第3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 1重点词: 使人遗赵王书(送给)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交换)欲予秦(给)徒见欺(白 白地)(被)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主谓间取独) 2指出句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 3延伸拓展:定语后置句 “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的格式:例如“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十之十定语”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 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中心词+而+定语十者”的格式: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古汉语中,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4教师给出时间翻译,并小组讨论本段内容:秦王求璧 四、师生研读4、5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 (一)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二)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 完好无缺) 三)重点字词 窃计欲亡走燕(私下里)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认为)(应该) 曲在赵(理亏)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比较)王必无人(一定) (四)延伸拓展: 1一词多义现象: 负 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成语有“负隅顽抗”: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 行抵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幸
1、知〖三维目标〗 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课文 3——7 段,理解“遗 易 幸 负 ”等实词及常见文言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小组研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遗 易 幸 负 ”等实词的常见义项 学习难点:掌握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 一、巧设迁移:1 表示授予官职的词有哪些? 2“闻”的解释有哪些? 二、认定目标: 三、合作探究:师生研读第 3 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 1 重点词: 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交换 ) 欲予秦(给) 徒见欺(白 白地) (被) 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主谓间取独) 2 指出句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 3 延伸拓展:定语后置句 “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 “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古汉语中,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4 教师给出时间翻译,并小组讨论本段内容:秦王求璧 四、师生研读 4、5 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 (一)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二)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 完好无缺) (三)重点字词: 窃计欲亡走燕(私下里)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认为)(应该) 曲在赵(理亏)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比较) 王必无人(一定) (四)延伸拓展: 1 一词多义现象: 负 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成语有“负隅顽抗”: 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 行抵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幸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表敬副词不译,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出去) 不幸短命死矣(幸运) 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希望) 易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交换)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狱词无易(改变,更改)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整治)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轻视) 2一义多词现象: 表示“私下里、偷偷地”词:窃、潜、微、窥、私 表示“赠送,送给”的词:遗、馈、赍、贻、赠、归、施、贶 kuang、给、授、 予、与、饷 (五)教师给出时间翻译,并小组讨论本段内容:决策入秦,智斗秦王 五、学习6、7两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 1重点词解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接见)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现,进献)传以示美人及左 右(给……看)秦贪,负其强(凭借,依仗)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违背: 触犯)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礼节甚倨(傲慢)延伸拓展成语“前 倨后恭”:之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非常大。乃辞谢,固请 (坚决) 2词类活用 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怒发上冲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 急,逼迫)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碎:形容词动用,撞碎) 3古今异义词:请指示王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4延伸拓展 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5特殊句式 (1)徒见欺被动句(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4)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 五、归纳这两段内容:献璧取璧 六、小结质疑 七、布置作业:翻译句子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 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第三课时教师版 主备人:王晓美审核人:王雪茜核对人:于忠滨时间:2014年5月日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表敬副词不译,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出去) 不幸短命死矣(幸运) 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希望) 易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交换 )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狱词无易(改变,更改)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整治)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轻视) 2 一义多词现象: 表示“私下里、偷偷地”词:窃、潜、微、窥、私 表示“赠送,送给”的词:遗、馈、赍、贻、赠、归、施、贶 kuàng、给、授、 予、与、饷、 (五)教师给出时间翻译,并小组讨论本段内容:决策入秦,智斗秦王 五、学习 6、7 两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 1 重点词解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接见) 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现,进献) 传以示美人及左 右(给……看) 秦贪,负其强(凭借,依仗)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违背, 触犯)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礼节甚倨(傲慢)延伸拓展成语“前 倨后恭”: 之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非常大。 乃辞谢,固请 (坚决) 2 词类活用: 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 怒发上冲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 急,逼迫)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碎:形容词动用,撞碎) 3 古今异义词: 请指示王 古义:指给人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4 延伸拓展: 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5 特殊句式: ⑴徒见欺 被动句 ⑵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 ⑶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⑷何以知之 宾语前置句 五、归纳这两段内容:献璧取璧 六、小结质疑 七、布置作业:翻译句子 1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 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第三课时 教师版 主备人:王晓美 审核人:王雪茜核对人:于忠滨 时间:2014 年 5 月 日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课文8——16段,理解“因引乃”等词及常见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小组研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巧设迁移:提问以下重点词 使人遗赵王书(送给)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交换)徒见欺(白白地)宁许以 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 尊敬)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自主探究:师生研读8—-13段“完璧归赵”部分,其中“廷斥秦王”是重 点,充分显示了秦王的机智和勇敢 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 )重点词语解释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估计)(只,不过)(假装)臣乃敢上璧(才) 舍相如广成传(招待宾客的旅馆)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臣请就汤镬(接近)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希望)(通“熟”仔细)而绝秦赵之欢(断)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招待,款待) (二)词类活用 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名作动, 穿) 3怀其璧(怀:名作动,怀揣)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 从小路) 5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语,在朝廷)6毕礼而归之(毕:使动,使……结束。 归:使动,使……回去) (三)古今异义: 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条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2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 三、延伸拓展 (一)一词多义现象: 今君乃亡赵走燕却 臣乃敢上璧才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就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欲引兵攻赵率领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引而不发拉满弓 引以为流觞曲水取过来 (二)一义多词现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课文 8——16 段,理解“因引 乃 ”等词及常见文言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小组研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巧设迁移:提问以下重点词 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交换 ) 徒见欺(白白地) 宁许以 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 尊敬)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二、自主探究:师生研读 8——13 段“完璧归赵”部分,其中“廷斥秦王”是重 点,充分显示了秦王的机智和勇敢。 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 (一)重点词语解释: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估计)(只,不过)(假装) 臣乃敢上璧(才) 舍相如广成传 (招待宾客的旅馆)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请就汤镬(接近)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希望)(通“熟”仔细) 而绝秦赵之欢(断)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招待,款待) (二)词类活用: 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2 乃使其从者衣褐(衣:名作动, 穿) 3 怀其璧(怀:名作动,怀揣)4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 从小路) 5 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语,在朝廷)6 毕礼而归之(毕:使动,使……结束。 归:使动,使……回去) (三)古今异义: 1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2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 三、延伸拓展: (一)一词多义现象: 乃 今君乃亡赵走燕 却 臣乃敢上璧 才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就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左右欲引相如去 拉 欲引兵攻赵 率领 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引而不发 拉满弓 引以为流觞曲水 取过来 (二)一义多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