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市2017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卷 选择题(请将下面各小题符合要求的选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 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参(can)差 狡,(xia) 爝(pan) 龙 言简意赅(gdi) B.屏(chan)弱 般(yan)红 嚴( niang)跄 怨自艾(yi) C.阔绰chuo) 冗rng)杂 禁g) 众 目戾睽(kui) D.匀称(chen) 缜(zhen)密 抽嬗(ye) 持 之以恒(hen) 2.下列词语总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恻隐桑梓 翻来复去 再接再厉 B.浮躁雾霭 销声匿迹 正襟危坐 C.藻饰萧索 寻规蹈矩 随机应变 D.滞留荒谬 暗然失色 阿谀奉承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电信诈骗案件如兩后春笋,行骗者手段之隐蔽,蒙骗形式之多样,简 直令人防不胜防! B.清晨,阳光活泼地溜进树丛,欢快地洒下一地金黄,树上的鸟儿也醒来了, 忍俊不禁地欢叫着。 C.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笞如涴,精彩的表现令观众 由衷地赞叹。 D.峰环水抱的闽中古城,高高低低的房屋鄢玻满月,我们投宿的“幸福人家” 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B.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是看他做出了突出 的成绩 C.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一倍 D.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规范的一项是() A.“最主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B.初夏时节,广安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琵琶啊、樱桃啊、桃子啊…走到哪里 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C.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 D.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东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多篇,被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广安市 2017 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卷 一、选择题(请将下面各小题符合要求的选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参(cān)差 狡黠 (xiá) 蟠(pán) 龙 言简意赅(gāi) B.孱(chán)弱 殷(yān)红 踉(niàng)跄 自 怨自艾(yì) C.阔绰(chuò) 冗(rǒng)杂 禁锢(gù) 众 目睽睽(kuí) D.匀称(chèn) 缜(zhěn)密 抽噎(yè) 持 之以恒(hén) 2.下列词语总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恻隐 桑梓 翻来复去 再接再厉 B.浮躁 雾霭 销声匿迹 正襟危坐 C.藻饰 萧索 寻规蹈矩 随机应变 D.滞留 荒谬 暗然失色 阿谀奉承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的电信诈骗案件如雨后春笋,行骗者手段之隐蔽,蒙骗形式之多样,简 直令人防不胜防! B.清晨,阳光活泼地溜进树丛,欢快地洒下一地金黄,树上的鸟儿也醒来了, 忍俊不禁地欢叫着。 C.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精彩的表现令观众 由衷地赞叹。 D.峰环水抱的闽中古城,高高低低的房屋琳琅满目,我们投宿的“幸福人家” 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B.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是看他做出了突出 的成绩。 C.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 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一倍。 D.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规范的一项是( ) A.“最主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B.初夏时节,广安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琵琶啊、樱桃啊、桃子啊…走到哪里 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C.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 D.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东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 能……等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多篇,被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B.古代用地名称呼人,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以官职称人,所以杜甫称杜少府 也用字称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就是刘禹锡阔别多年的 诗友白居易。 C.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他们分别是法国喜剧家莫里 哀笔下的阿巴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笔下的夏洛克,俄国作家果戈理笔下的泼 留希金,英国戏剧学家莎士比亚笔下的葛朗台。 D.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 语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使用充足事实对导语内容的 进一步扩展或阐释 7.下列句子中配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①②⑤④③B.②①⑤④③C.⑤②④③①D.②⑤④①③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8-10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 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 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岀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 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 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 “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 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 年生草本植物,他们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 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 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 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 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 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 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 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 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 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 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作者:杨先碧,文章有删改) 8.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B.古代用地名称呼人,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以官职称人,所以杜甫称杜少府; 也用字称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就是刘禹锡阔别多年的 诗友白居易。 C.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他们分别是法国喜剧家莫里 哀笔下的阿巴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笔下的夏洛克,俄国作家果戈理笔下的泼 留希金,英国戏剧学家莎士比亚笔下的葛朗台。 D.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 语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使用充足事实对导语内容的 进一步扩展或阐释。 7.下列句子中配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8-10 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 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 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 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 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 “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 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 一年生草本植物,他们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 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 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 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 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 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 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 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 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 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 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作者:杨先碧,文章有删改) 8.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 D.由部分到整体 9.短文第②-④自然段没有采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 B.下定义 C.作比较 D.列数 字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最多的疟疾,是一种极为 可怕的瘟疫。 B.文章主要介绍说明了青蒿素的提取之困难,青蒿素的形态和治虐原理、显著 的治虐效果和局限、不足 C.文章第一段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既于题目呼应,点出说明对象,又引 出下文对青蒿素的介绍。 D.第⑤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目前”一词从时间上加以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 二、非选择题(21分) 11.诗文名句默写填空(每空1分,错一个字该空不得分,共7分) (1)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2)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4)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对偶句描绘洞庭湖雄伟壮观景象的句 子是“ (5)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在刘禹锡的《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 两句诗恰好表达了这 种观点。 12.古诗鉴赏(4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 诗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13.名著导读(每空1分,共4分) 根据阅读积累,补写以下读书笔记卡 2017.4.10編号 摘录: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姆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 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作者)《繁星·春水》 感悟:这首哲理小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告诉读者(2) 的道理 摘录: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 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 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夏洛蒂·勃朗特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逻辑顺 序 D. 由部分到整体 9.短文第②﹣④自然段没有采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下定义 C. 作比较 D.列数 字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最多的疟疾,是一种极为 可怕的瘟疫。 B.文章主要介绍说明了青蒿素的提取之困难,青蒿素的形态和治虐原理、显著 的治虐效果和局限、不足。 C.文章第一段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既于题目呼应,点出说明对象,又引 出下文对青蒿素的介绍。 D.第⑤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目前”一词从时间上加以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 二、非选择题(21 分) 11.诗文名句默写填空(每空 1 分,错一个字该空不得分,共 7 分) (1)锦江春色来天地, 。 (杜甫《登楼》) (2)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4)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对偶句描绘洞庭湖雄伟壮观景象的句 子是“ , 。” (5)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在刘禹锡的《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 , ”两句诗恰好表达了这 种观点。 12.古诗鉴赏(4 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 诗所展现的画面。(2 分) 答: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答: 13.名著导读(每空 1 分,共 4 分) 根据阅读积累,补写以下读书笔记卡。 时间 2017.4.10 编号 099 摘录: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姆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 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 (作者)《繁星•春水》 感悟:这首哲理小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告诉读者(2) 的道理。 摘录: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 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 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夏洛蒂•勃朗特 《 (3) 》
感悟:这段节选文字表现了女主人公(4)的性格。 14.综合性学习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初中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回首逝去的 日子,无尽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生活,无线豪情洋溢在心中。在离别之际, 让我们一起走进“岁月如歌”主题班会活动。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班委会准备在主席台两边张贴衣服对联,请你围绕主 题拟写一副对联。(2分) 上联 下联: (2)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者,请你拟写一段50字左右的结束语。(2分) 答 (3)活动中,老师出示了田汉《毕业歌》一段歌词,表达了他对同学们的殷切 希望,请你从歌词中细心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据此为你的好友写上简短的临别 赠言。 歌词:我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 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 起天下的兴亡!(2分) 临别赠言: 二、阅读与理解(39分) (一)记叙文阅读(14分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 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 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 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 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 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 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 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 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 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 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 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 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感悟:这段节选文字表现了女主人公(4) 的性格。 14.综合性学习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初中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回首逝去的 日子,无尽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生活,无线豪情洋溢在心中。在离别之际, 让我们一起走进“岁月如歌”主题班会活动。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班委会准备在主席台两边张贴衣服对联,请你围绕主 题拟写一副对联。(2 分) 上联: 下联: (2)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者,请你拟写一段 50 字左右的结束语。(2 分) 答: (3)活动中,老师出示了田汉《毕业歌》一段歌词,表达了他对同学们的殷切 希望,请你从歌词中细心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据此为你的好友写上简短的临别 赠言。 歌词:我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 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 起天下的兴亡!(2 分) 临别赠言: 。 二、阅读与理解(39 分) (一)记叙文阅读(14 分) 大 风 莫 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 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 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 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 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 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 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 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 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 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 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 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 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 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 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 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 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 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 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 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 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 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 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 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 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 色中了 (选自《萌芽》,有删改) 15.用一句话概括“【】”之间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答 16.结合短文,概括说说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17.结合语境,体会作者写爷爷哼“歌子”的作用。(3分) 答 8.“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 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作者为什么 要写这棵未被卷走的老茅草?(3分) 答 19.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 (二)议论文阅读(10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 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 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 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 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 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 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 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 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 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 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 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 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 色中了。 (选自《萌芽》,有删改) 15.用一句话概括“【 】”之间文字的主要内容。(2 分) 答: 16.结合短文,概括说说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答: 17.结合语境,体会作者写爷爷哼“歌子”的作用。(3 分) 答: 18.“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 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作者为什么 要写这棵未被卷走的老茅草?(3 分) 答: 19.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的表达效果。(3 分) 答: (二)议论文阅读(10 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