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属于市政污水,大部分是工业废水,C在500mg/L左右, 当地气温在零下8度左右,水温在10度左右,要求出水在60mg/L 以下,请您指导一下启动的方式及注意事项,谢谢! 1.选择处理水水质接近的水厂污泥接种是有必要的。 水温在10度培菌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的。 3.要求出水在60mg几以下,比较苛刻,我不知道你的工艺如何, 如果满负荷运行的话,终沉池不是特意放大容积,我想长时间保 持此出水指标是有困难的。 4.培菌的方法。一些教材和工具书上都有的,我不多讲了。 5.应该注意,启动时连续曝气是必要的,但长期过量曝气是不利 于微生物迅速繁殖的。特别是你的进水有机物浓度较低的情况。 6.根据水质,补充营养剂也不可少 7.进水量的控制需逐渐提高 (二十三)IC反应器在运行时并没有颗粒的排放设施!我们知道污水 中含有一些悬浮物质或者比较难降解的物质!如果颗粒污泥多了 是不是要从出水中流走呢?那么它是否有后续的工艺呢? 在厌氧处理工艺方面我应该算是个外行吧。所以,对你的帮助可 能有限 1.IC反应器,包括其他类型的反应器。在选择和使用上,都有 适用性和使用要求的 2.对OD浓度低,含无机杂质多的废水,我想是不太适用此类反 应器的
16 污水属于市政污水,大部分是工业废水,COD 在 500mg/L 左右, 当地气温在零下 8 度左右,水温在 10 度左右,要求出水在60mg/L 以下,请您指导一下启动的方式及注意事项,谢谢! 1.选择处理水水质接近的水厂污泥接种是有必要的。 2.水温在 10 度培菌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的。 3.要求出水在 60mg/L 以下,比较苛刻,我不知道你的工艺如何, 如果满负荷运行的话,终沉池不是特意放大容积,我想长时间保 持此出水指标是有困难的。 4.培菌的方法。一些教材和工具书上都有的,我不多讲了。 5.应该注意,启动时连续曝气是必要的,但长期过量曝气是不利 于微生物迅速繁殖的。特别是你的进水有机物浓度较低的情况。 6.根据水质,补充营养剂也不可少。 7.进水量的控制需逐渐提高。 (二十三) IC 反应器在运行时并没有颗粒的排放设施!我们知道污水 中含有一些悬浮物质或者比较难降解的物质!如果颗粒污泥多了 是不是要从出水中流走呢? 那么它是否有后续的工艺呢? 在厌氧处理工艺方面我应该算是个外行吧。所以,对你的帮助可 能有限。 1.IC 反应器,包括其他类型的反应器。在选择和使用上,都有 适用性和使用要求的。 2.对 COD 浓度低,含无机杂质多的废水,我想是不太适用此类反 应器的
3.厌氧段的微生物,本身自氧化能力极强。分解有机物不是不需 要氧,只是不是空气中的游离态氧。而是利用了有机物分子中的 化学结合氧罢了。由此,厌氧微生物对难降解有机物也会产生较 好的去除率的。 4.污泥不外排,其必然有部分污泥老化,通过内源呼吸和其他生 物的利用后,产泥量就不明显了。 5.在出水流出的污泥,自然也是似排泥的一种形式,我觉得是有 必要的。只是大量产生污泥的流出。应给与系统产生了故障有关。 6.后续工艺的话,如针对流出的污泥,自然是加强反应器本身的 运行为主了。我想没有必要设沉淀池或过滤池的吧! (二十四)一城市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氧化沟工艺,前置缺氧区 有脱氮除磷功能。进水TN:3035mg/1,出水要求控制12mg/1以 下。氮的去除率要求很高,传统硝化反硝化控制很难满足,不知 有何良策?还需要我提供哪些数据?请指教。 1.进水ⅣN:30-35mg/1,出水要求控制12mg/1以下,我想这个去 除率并不高,只是,浓度越低,去除率越难提高而已。 2.反消化段厌氧控制如何?回流不要太大,否则很难做到厌氧状 态,自然反消化效率就低了。 3.当然,你的回流比高,前置缺氧段容积小,这两个因素,都降 低了反消化菌在厌氧区的停留时间。也会反消化不彻底。 4.底物是否偏低也可考察的。 我厂缺氧区设计水力停留时间1h,但实际加上回流污泥量,停留
17 3.厌氧段的微生物,本身自氧化能力极强。分解有机物不是不需 要氧,只是不是空气中的游离态氧。而是利用了有机物分子中的 化学结合氧罢了。由此,厌氧微生物对难降解有机物也会产生较 好的去除率的。 4.污泥不外排,其必然有部分污泥老化,通过内源呼吸和其他生 物的利用后,产泥量就不明显了。 5.在出水流出的污泥,自然也是似排泥的一种形式,我觉得是有 必要的。只是大量产生污泥的流出。应给与系统产生了故障有关。 6.后续工艺的话,如针对流出的污泥,自然是加强反应器本身的 运行为主了。我想没有必要设沉淀池或过滤池的吧! (二十四)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3 万吨/日,氧化沟工艺,前置缺氧区, 有脱氮除磷功能。进水 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 12mg/l 以 下。氮的去除率要求很高,传统硝化反硝化控制很难满足,不知 有何良策? 还需要我提供哪些数据?请指教。 1.进水 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 12mg/l 以下,我想这个去 除率并不高,只是,浓度越低,去除率越难提高而已。 2.反消化段厌氧控制如何?回流不要太大,否则很难做到厌氧状 态,自然反消化效率就低了。 3.当然,你的回流比高,前置缺氧段容积小,这两个因素,都降 低了反消化菌在厌氧区的停留时间。也会反消化不彻底。 4.底物是否偏低也可考察的。 我厂缺氧区设计水力停留时间 1h,但实际加上回流污泥量,停留
时间不足1小时。回流比100%左右。缺氧区溶解氧在0.7以下。 进水COD目前200~300mg/1,COD/TIN:6.58.5,mlss:4.5g/1左 右。若降低回流,会否降低脱氮效率?我想降低好氧区D,实现 好氧区同步硝化反硝化和脱氮类型转变为亚硝酸型脱氮,提高脱 氮效果,不知你有何建议? 我想碳源没有问题,请降低回流污泥量(40%~50%),由此尽量降 低厌氧区的溶解氧,溶解氧0.07pp还是大了。同步消化反消化 的效率是低的,你要学习尝试一下当然也没关系。 (二十五)我厂目前遇到困难进水含有大量印染废水,对我厂目前培 菌有影响吗??进水外观为较透明的淡红色水。 cod=290,bod=20.ph=5.6 我们采取的是氧化沟工艺。目前菌种还没有培起来。还处在摸索 阶段进水的ph值太不稳定!时3,有时9。而且进水的bod/cod 严重偏低!!! 我们的菌种还没有培起来.原水比较复杂,泥沙多,营养成分较 低,PH变化大。活性污泥浓度上不来,我们采取的间歇式配菌 已经近两个月,收效甚少 1.这个事情确实比较难帮你的。 2.我想目前的任务是培菌,至于出水是否超标已不太重要了 3.提高原水碳氢含量是必须的。印染废水本身不易降解,作为氧 化沟工艺,虽较传统活性污泥法的运行负荷为低,但是,在低 bod/cod值,且存在难降解的印染废水。培菌确实困难
18 时间不足 1 小时。回流比 100%左右。缺氧区溶解氧在 0.7 以下。 进水 COD 目前 200~300mg/l,COD/TN:6.5~8.5,mlss: 4.5g/l 左 右。若降低回流,会否降低脱氮效率?我想降低好氧区 DO,实现 好氧区同步硝化反硝化和脱氮类型转变为亚硝酸型脱氮,提高脱 氮效果,不知你有何建议? 我想碳源没有问题,请降低回流污泥量(40%~50%),由此尽量降 低厌氧区的溶解氧,溶解氧 0.07ppm 还是大了。同步消化反消化 的效率是低的,你要学习尝试一下当然也没关系。 (二十五) 我厂目前遇到困难.进水含有大量印染废水,对我厂目前培 菌有影响吗??进水外观为较透明的淡红色水。 cod=290,bod=20.ph=5.6. 我们采取的是氧化沟工艺。目前菌种还没有培起来。还处在摸索 阶段。进水的ph值太不稳定!!有时3,有时9。而且进水的bod/cod 严重偏低!!! 我们的菌种还没有培起来.原水比较复杂,泥沙多,营养成分较 低,PH 变化大。活性污泥浓度上不来,我们采取的间歇式配菌 已经近两个月,收效甚少。 1.这个事情确实比较难帮你的。 2.我想目前的任务是培菌,至于出水是否超标已不太重要了。 3.提高原水碳氢含量是必须的。印染废水本身不易降解,作为氧 化沟工艺,虽较传统活性污泥法的运行负荷为低,但是,在低 bod/cod 值,且存在难降解的印染废水。培菌确实困难
4.减少曝气量,以满足最低溶解氧要求即可。否则,低负荷状态 下,活性污泥将,自身氧化或随出水流出。 5.增加各池进出水切换频率。不至于是微生物在营养缺少的情况 下沉淀时间过长,过长的停留时间也将使微生物自身氧化。而不 易培菌。 6.其它一些如ph调整,检测方法,提高泥沙去除等还请自己斟 酌处理。 目前经过耐心调试两个氧化沟的污泥已经渐渐起来了(共有四个 氧化沟)。SⅥI(30)只有左右。二沉池的出水还存在漂泥现象(本 来污泥就不多)。 我们的操作为:有符合要求的原水(PH值色度等)进,两个氧 化沟各开两台噪气(D为89),曝气机为表面,功率为30KW。 四个二沉池回流到这两个氧化沟,两台回流。 进水COD=350,BOD=80,SS=60,进水水质不是很稳定!!!请高 手多多指教培菌后半段的工作!! 1.培菌有改善,恭喜你! 2.看了你的描述,我觉得你的工艺好像有点不象氧化沟工艺了 3.不管如何的工艺,我觉得你的溶解氧控制似乎高了,测一下, 曝气池出口的溶解氧吧!大于1.5的话,曝气机关掉几台,如果 关掉后充氧会不均匀,就频繁切换一下吧 4.注意营养剂的合理投入 5.你们已经对原水有所控制,我想培菌会顺利的
19 4.减少曝气量,以满足最低溶解氧要求即可。否则,低负荷状态 下,活性污泥将,自身氧化或随出水流出。 5.增加各池进出水切换频率。不至于是微生物在营养缺少的情况 下沉淀时间过长,过长的停留时间也将使微生物自身氧化。而不 易培菌。 6.其它一些如 ph 调整,检测方法,提高泥沙去除等还请自己斟 酌处理。 目前经过耐心调试两个氧化沟的污泥已经渐渐起来了(共有四个 氧化沟)。SVI(30)只有左右。二沉池的出水还存在漂泥现象(本 来污泥就不多)。 我们的操作为:有符合要求的原水(PH 值色度等)进,两个氧 化沟各开两台嚗气(DO 为 8~9),嚗气机为表面,功率为 30KW。 四个二沉池回流到这两个氧化沟,两台回流。 进水 COD=350,BOD=80,SS=60,进水水质不是很稳定!!!请高 手多多指教培菌后半段的工作!!! 1.培菌有改善,恭喜你! 2.看了你的描述,我觉得你的工艺好像有点不象氧化沟工艺了。 3.不管如何的工艺,我觉得你的溶解氧控制似乎高了,测一下, 曝气池出口的溶解氧吧!大于 1.5 的话,曝气机关掉几台,如果 关掉后充氧会不均匀,就频繁切换一下吧。 4.注意营养剂的合理投入。 5.你们已经对原水有所控制,我想培菌会顺利的
6.活性污泥的流出,和你的负荷相对高,活性污泥量少等有关, 培养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消失的。而且,流出去的恐怕大部分也是 性质比较差的那一部分污泥。 (二十六)我所处理的污水中含有硝基苯和苯胺类物质,工艺为调节 池-汽浮-加酸罐-铁碳池-加碱罐一沉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 池-二沉池-出水。 在培养过程中,我加入了邻近化工污水厂的污泥进行接种。氧化 池中BOD为400多。(可能因稀释倍数太大,误差较大。)前期进 水1200时出水有800多。因此才降低进水浓度。 现因出水没达标,环保局有异议!我不知有无更好的方法既使出 水达标(100mg/1)或接近达标,(因这是目前最明确的目标), 又能起到污泥培养作用。使以后的出水不至于有反复! 另外我想再问一下:一沉池、二沉池、污水脱泥房采用的絮凝剂 用何种较好,(当然现在脱泥房的絮凝剂不是很急)。一般浓度及 投入量是多少?现在一沉池、二沉池絮凝效果不是很好(我采用 的是聚铝PAC)。 1.硝基苯和苯胺是属于难降解的污染物质,对此类废水的去除, 各过程控制段都应控制得当。否则处理水时有压力的 2.投加絮凝剂PAC前后你需要测一下有机物的去除率。我建议同 时组合投加助凝剂(PAM),相信在该物理段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会 提高的。由此将减轻该类难降解物质对后续生物系统的冲击 3.在工厂内部,采取节水措施,减少产水量,并降低二沉池回流
20 6.活性污泥的流出,和你的负荷相对高,活性污泥量少等有关, 培养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消失的。而且,流出去的恐怕大部分也是 性质比较差的那一部分污泥。 (二十六) 我所处理的污水中含有硝基苯和苯胺类物质,工艺为调节 池-汽浮-加酸罐-铁碳池-加碱罐一沉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 池-二沉池-出水。 在培养过程中,我加入了邻近化工污水厂的污泥进行接种。氧化 池中 BOD 为 400 多。(可能因稀释倍数太大,误差较大。)前期进 水 1200 时出水有 800 多。因此才降低进水浓度。 现因出水没达标,环保局有异议!我不知有无更好的方法既使出 水达标(100mg/l)或接近达标,(因这是目前最明确的目标), 又能起到污泥培养作用。使以后的出水不至于有反复! 另外我想再问一下:一沉池、二沉池、污水脱泥房采用的絮凝剂 用何种较好,(当然现在脱泥房的絮凝剂不是很急)。一般浓度及 投入量是多少?现在一沉池、二沉池絮凝效果不是很好(我采用 的是聚铝 PAC)。 一、1.硝基苯和苯胺是属于难降解的污染物质,对此类废水的去除, 各过程控制段都应控制得当。否则处理水时有压力的。 2.投加絮凝剂 PAC 前后你需要测一下有机物的去除率。我建议同 时组合投加助凝剂(PAM),相信在该物理段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会 提高的。由此将减轻该类难降解物质对后续生物系统的冲击。 3.在工厂内部,采取节水措施,减少产水量,并降低二沉池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