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技能训练丨~Ⅳ》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实验班)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基本技能训练I~V(TCM Basic Skills Training I~V) 学时:162 学 分:9 一、 训练目的 思政内容: 在学习实践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大医精诚等理念,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 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 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 “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诚”,体 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 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中医药文 化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推动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知识、理论、技能内容: 中医临床前技能训练I~Ⅳ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教改实验班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 是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药学》、《伤寒论》、《金匮 要略》、《温病学》等的有益补充,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技能训练和临床培养使学生提高中医 学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为未来中医临床奠定基础。 二、 训练要求 (一)中医基本技能训练I一一诊法技能训练和饮片辨识(54学时,3学分) 1.诊法技能训练和拓展(39学时) 认识:加深对望、闻、问、切四诊部分所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认识和领会:掌握运用望、 闻、问、切四诊收集病人病情资料的程序与要领:掌握常见四诊信息的收集与辨识方法。 操作:通过相关图谱、仪器设备以及临床见习增强学生四诊信息的收集和辨识能力,拓 展相关诊断方法(包括甲诊、耳诊的了解)。 掌握: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临床四诊技能,能够对临床病例进行四诊 信息收集和简要分析。 2.饮片辨识训练(15学时) 认识:通过中药饮片基本特征的辨识训练使学生全面认识中药的药性特点,同时掌握中 药饮片的药用部位:熟悉药物性状特征术语及含义:了解中药的炮制方法及炮制对中药饮片 特征的影响:了解中药贮藏保管的方法。 操作:采用观察中药饮片标本,相似中药饮片鉴别,分组讨论的方式加强对中药饮片的 认识。 掌握:使学生掌握看、摸、闻、尝、验等临床中药饮片性状鉴别的具体方法,能够识别 临床常用中药饮片。 (二)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Ⅱ一基本辨证思维训练和传统疗法(54学时,3学分) 1.基本辨证思维训练(25学时) 认识:使学生能感性认识临床常见各种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寒证、热证、气证、 血证、水湿证、痰证的症状特点和证候辨识、熟悉上述证候的病机分析、鉴别诊断,为学习 常见各种证候的立法原则及对应典型处方的组成与功能主治奠定基础。 操作:通过对临床带教老师具体辨治过程的观摩、结合老师对中医辨证及处方用药环节 的讲解、以及课堂典型病案讨论,突出以证候为核心,以辨证思维为纲,以临床应用为目的
《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Ⅰ~Ⅳ》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实验班)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Ⅰ~Ⅳ(TCM Basic Skills TrainingⅠ~Ⅳ) 学 时:162 学 分:9 一、 训练目的 思政内容: 在学习实践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大医精诚等理念,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 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 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 “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诚”,体 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 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中医药文 化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推动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知识、理论、技能内容: 中医临床前技能训练Ⅰ~Ⅳ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教改实验班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 是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药学》、《伤寒论》、《金匮 要略》、《温病学》等的有益补充,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技能训练和临床培养使学生提高中医 学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为未来中医临床奠定基础。 二、 训练要求 (一) 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Ⅰ——诊法技能训练和饮片辨识(54 学时,3 学分) 1.诊法技能训练和拓展(39 学时) 认识:加深对望、闻、问、切四诊部分所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认识和领会;掌握运用望、 闻、问、切四诊收集病人病情资料的程序与要领;掌握常见四诊信息的收集与辨识方法。 操作:通过相关图谱、仪器设备以及临床见习增强学生四诊信息的收集和辨识能力,拓 展相关诊断方法(包括甲诊、耳诊的了解)。 掌握: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临床四诊技能,能够对临床病例进行四诊 信息收集和简要分析。 2. 饮片辨识训练(15 学时) 认识:通过中药饮片基本特征的辨识训练使学生全面认识中药的药性特点,同时掌握中 药饮片的药用部位;熟悉药物性状特征术语及含义;了解中药的炮制方法及炮制对中药饮片 特征的影响;了解中药贮藏保管的方法。 操作:采用观察中药饮片标本,相似中药饮片鉴别,分组讨论的方式加强对中药饮片的 认识。 掌握:使学生掌握看、摸、闻、尝、验等临床中药饮片性状鉴别的具体方法,能够识别 临床常用中药饮片。 (二)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Ⅱ——基本辨证思维训练和传统疗法(54 学时,3 学分) 1.基本辨证思维训练(25 学时) 认识:使学生能感性认识临床常见各种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寒证、热证、气证、 血证、水湿证、痰证的症状特点和证候辨识、熟悉上述证候的病机分析、鉴别诊断,为学习 常见各种证候的立法原则及对应典型处方的组成与功能主治奠定基础。 操作:通过对临床带教老师具体辨治过程的观摩、结合老师对中医辨证及处方用药环节 的讲解、以及课堂典型病案讨论,突出以证候为核心,以辨证思维为纲,以临床应用为目的
特点,使学生能够进行基本中医辨证和病机分析。 掌握:通过对所遇临床病例的分析,重点掌握常见证候的临床辨识要点,要求能对临床 典型证候病例进行准确辨证和病机分析。 2.传统疗法训练(24学时) 认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医养生保健与传统康复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中 医养生保健与传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操作:学习八段锦及传统康复疗法的常用技能包括刮痧、艾灸、拔罐、敷贴、小儿推拿、 耳压等疗法的操作方法和适用范围、注意事项,掌握膏方、药酒的制作工艺等。 掌握:掌握传统健身术以及部分养生保健与传统康复疗法的常用技能。 3.基本辨治模拟训练(6学时) 认识:通过对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思想、实际操作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临床信息的 处理方法,使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2门课程的知识得到主动的融会贯通。 操作:学习“中医诊断模拟训练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其所参照的名医辨证思维: 通过“中医诊断模拟训练系统”进行基于案例的模拟训练,包括四诊信息的采集,辨病与辨 证。 掌握:通过该训练,启发学生将《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等课程的知识, 在模拟训练中得到主动的融会贯通,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构建思维的潜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的目的。 (三)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Ⅲ一《伤寒论》辨治训练(15学时,1学分) 认识:通过临床前技能培训,加深对《伤寒论》独特理论体系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辨证 论治的理解:加强对中医理论必须密切联系实际的认识。 操作:通过临床前技能培训,会辨别常见的六经病证,如太阳病之麻黄汤证、桂枝汤证: 阳明病之白虎汤证、承气汤证:少阳病之大、小柴胡汤证:太阴病之理中汤证:少阴病之四 逆汤证、黄连阿胶汤证:厥阴病之乌梅丸证、白头翁汤证等。 掌握:熟练掌握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过程:熟练掌握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和《伤 寒论》中至少9个方证的临床实际运用。 (四)中医基本技能训练V一《金匮要略》、《温病学》辨治训练及综合模拟训练(39 学时,2学分) 1.《金匮要略》辨治训练(15学时) 认识:通过临床前技能培训,加深对《金匮要略》独特理论体系的认识,进而加深对杂 病辨证论治的理解:加强对中医理论必须密切联系实际的认识。 操作:通过临床前技能培训,使之能初步掌握常见、多发的杂病证候,掌握部分治疗经 方。 掌握:熟练掌握杂病辨证论治的方法:熟练掌握《金匮要略》中至少9个方证的临床实 际运用。 2.《温病学》辨治训练(15学时) 认识:通过临床前技能培训,加深对《温病学》理论体系的认识,进而加深对温病学临 床辨证论治的理解:及理解温病学科实践性的特点。 操作:通过临床前技能培训,使之能初步掌握温病常用诊法、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纲领 的内容和各阶段主要证候的特点,掌握经典治疗方药。 掌握:熟练掌握温病学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过程:熟练掌握《温病学》中至少9 个方证的临床实际运用。 3.中医临床综合模拟训练(9学时) 认识:应用自主开发的软件为平台,以模拟训练为方法,训练学生辨证的基本技能,加 深对中医临床各种辨治方法的认识、及其联系和应用。 操作:通过“医案训练系统”,以模拟训练为方法,训练学生运用各种辨证方法进行辨 证论治的技能。 掌握:通过模拟训练启发学生将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 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得到主动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加强各种临床
特点,使学生能够进行基本中医辨证和病机分析。 掌握:通过对所遇临床病例的分析,重点掌握常见证候的临床辨识要点,要求能对临床 典型证候病例进行准确辨证和病机分析。 2.传统疗法训练(24 学时) 认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医养生保健与传统康复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中 医养生保健与传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操作:学习八段锦及传统康复疗法的常用技能包括刮痧、艾灸、拔罐、敷贴、小儿推拿、 耳压等疗法的操作方法和适用范围、注意事项,掌握膏方、药酒的制作工艺等。 掌握:掌握传统健身术以及部分养生保健与传统康复疗法的常用技能。 3.基本辨治模拟训练(6 学时) 认识:通过对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思想、实际操作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临床信息的 处理方法,使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2 门课程的知识得到主动的融会贯通。 操作:学习“中医诊断模拟训练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其所参照的名医辨证思维; 通过“中医诊断模拟训练系统”进行基于案例的模拟训练,包括四诊信息的采集,辨病与辨 证。 掌握:通过该训练,启发学生将《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等课程的知识, 在模拟训练中得到主动的融会贯通,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构建思维的潜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的目的。 (三)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Ⅲ——《伤寒论》辨治训练(15 学时,1 学分) 认识:通过临床前技能培训,加深对《伤寒论》独特理论体系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辨证 论治的理解;加强对中医理论必须密切联系实际的认识。 操作:通过临床前技能培训,会辨别常见的六经病证,如太阳病之麻黄汤证、桂枝汤证; 阳明病之白虎汤证、承气汤证;少阳病之大、小柴胡汤证;太阴病之理中汤证;少阴病之四 逆汤证、黄连阿胶汤证;厥阴病之乌梅丸证、白头翁汤证等。 掌握:熟练掌握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过程;熟练掌握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和《伤 寒论》中至少 9 个方证的临床实际运用。 (四)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Ⅳ——《金匮要略》、《温病学》辨治训练及综合模拟训练(39 学时,2 学分) 1.《金匮要略》辨治训练(15 学时) 认识:通过临床前技能培训,加深对《金匮要略》独特理论体系的认识,进而加深对杂 病辨证论治的理解;加强对中医理论必须密切联系实际的认识。 操作:通过临床前技能培训,使之能初步掌握常见、多发的杂病证候,掌握部分治疗经 方。 掌握:熟练掌握杂病辨证论治的方法;熟练掌握《金匮要略》中至少 9 个方证的临床实 际运用。 2.《温病学》辨治训练(15 学时) 认识:通过临床前技能培训,加深对《温病学》理论体系的认识,进而加深对温病学临 床辨证论治的理解;及理解温病学科实践性的特点。 操作:通过临床前技能培训,使之能初步掌握温病常用诊法、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纲领 的内容和各阶段主要证候的特点,掌握经典治疗方药。 掌握:熟练掌握温病学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过程;熟练掌握《温病学》中至少 9 个方证的临床实际运用。 3.中医临床综合模拟训练(9 学时) 认识:应用自主开发的软件为平台,以模拟训练为方法,训练学生辨证的基本技能,加 深对中医临床各种辨治方法的认识、及其联系和应用。 操作:通过“医案训练系统”,以模拟训练为方法,训练学生运用各种辨证方法进行辨 证论治的技能。 掌握:通过模拟训练启发学生将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 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得到主动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加强各种临床
辨治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训练方法 按照各阶段的培养内容,采取技能实操训练、临床见习、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进 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实际动手能力,拓展中医临床思维。 四、考核形式、方法与成绩评定 (一)中医基本技能训练I一诊法技能训练和饮片辨识(54学时,3学分) 1.诊法技能训练和拓展(39学时)(占总成绩60%) 考核项目 比例 评价标准 平时提问和作业 10% 记录平时提问、作业及考勤 平时成绩 四诊技能及辨证 10% 望诊舌诊图片辨识或脉象识别 (30%) 思维培训 临床见习 参加临床见习(考勤5%),完成1个临床病例 10% 的门诊病历书写(5%) 通过标准化病人考核临床技能,包括四诊操作、 四诊技能 30% 内容、语言、思维及分析等 技能考核 (70%) 门诊病历书写 20% 份临床门诊病历书写 理论考试 20% 理论闭卷考试 2.饮片辨识训练(15学时)(占总成绩40%) 考核形式:笔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的单味饮片辨识考试。 考试方法:抽取33味常见中药饮片,逐味药进行辨识,写出所辨识药物的名称及药用部位。 单味饮片辨识考试成绩评定:每味药3分,满分100分。 最终成绩评定:单味饮片辨识考试成绩折算后分数加自学内容的方剂饮片辨识考试的实际分 数共同为100分。 (二)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Ⅱ一基本辨证思维训练和传统疗法(54学时,3学分) 1.基本辨证思维训练(25学时)(占总成绩40%) 考核项目 比例 评价标准 平时提问和 10% 作业 记录平时提问、作业及考勤 平时成绩(30%) 临床见习 10% 参加临床见习(考勤50%),完成1个临床病 例的门诊病历书写(50%) 小论文 10% 自主性学习跟师心得小论文 四诊及辨证 技能考核(70%) 通过标准化病人考核临床技能,包括四诊操 30% 思维 作、内容、语言、思维及分析等
辨治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 训练方法 按照各阶段的培养内容,采取技能实操训练、临床见习、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进 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实际动手能力,拓展中医临床思维。 四、 考核形式、方法与成绩评定 (一)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Ⅰ——诊法技能训练和饮片辨识(54 学时,3 学分) 1. 诊法技能训练和拓展(39 学时)(占总成绩 60%) 考核项目 比例 评价标准 平时成绩 (30%) 平时提问和作业 10% 记录平时提问、作业及考勤 四诊技能及辨证 思维培训 10% 望诊舌诊图片辨识或脉象识别 临床见习 10% 参加临床见习(考勤 5%),完成 1 个临床病例 的门诊病历书写(5%) 技能考核 (70%) 四诊技能 30% 通过标准化病人考核临床技能,包括四诊操作、 内容、语言、思维及分析等 门诊病历书写 20% 一份临床门诊病历书写 理论考试 20% 理论闭卷考试 2.饮片辨识训练(15 学时)(占总成绩 40%) 考核形式:笔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的单味饮片辨识考试。 考试方法:抽取 33 味常见中药饮片,逐味药进行辨识,写出所辨识药物的名称及药用部位。 单味饮片辨识考试成绩评定:每味药 3 分,满分 100 分。 最终成绩评定:单味饮片辨识考试成绩折算后分数加自学内容的方剂饮片辨识考试的实际分 数共同为 100 分。 (二)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Ⅱ——基本辨证思维训练和传统疗法(54 学时,3 学分) 1.基本辨证思维训练(25 学时)(占总成绩 40%) 考核项目 比例 评价标准 平时成绩(30%) 平时提问和 作业 10% 记录平时提问、作业及考勤 临床见习 10% 参加临床见习(考勤 50%),完成 1 个临床病 例的门诊病历书写(50%) 小论文 10% 自主性学习跟师心得小论文 技能考核(70%) 四诊及辨证 思维 30% 通过标准化病人考核临床技能,包括四诊操 作、内容、语言、思维及分析等
病历书写 20% 临床门诊病历采集和书写技能考核 闭卷考试 20% 理论考试 2.传统疗法训练(24学时)(占总成绩40%) 考核项目 比例 评价标准 出勤及课堂提问 10% 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情况 平时成绩(40%) 实训报告 30% 完成率及完成质量 终结性评定 八段锦考核 20% 动作熟练程度及完成质量 中医传统技能操 传统技能操作 40% 操作流程及完成质量 作考核(60%) 3.基本辨治模拟训练(6学时)(占总成绩20%) 四诊模拟训练1:30% 四诊模拟训练2:30% 四诊模拟训练3:40% 附:四诊模拟训练成绩评价标准 项目 具体考察内容 备注 完成题目数量:5分 总体情况:10分 完成认真程度:5分 根据完成数量选择的准确度及全 面性综合判断 症状采集:10分 是否有遗漏症状 病名:5分 病名:10分 病名的症状依据:5分 病位:20分 病位选择是否正确 病性:20分 病性 辨证组合:20分 辨证组合:30分 相关的症状依据:10分 (三)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Ⅲ一一《伤寒论》辨治训练(15学时,1学分) 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成绩20%,闭卷考试成绩60%。 (四)中医基本技能训练V一 《金匮要略》、《温病学》辨治训练及综合棋拟训练(39学 时,2学分) 1.《金匮要略》辨治训练(15学时)(占总成绩40%) 考核项目 比例 评价标准 课上展示 25% 平时考勤(5%) 平时成绩 及作业 展示病案分析思路(10%) 作业(10%) 35% 病名确定(5%) 课堂考核 课堂病案书写考 证候判断(5%) 核 病因病机分析(10%) 治法(5%) 方药(10%) 技能考核 临床见习 40% 出勤(10%)
病历书写 20% 临床门诊病历采集和书写技能考核 闭卷考试 20% 理论考试 2.传统疗法训练(24 学时)(占总成绩 40%) 考核项目 比例 评价标准 平时成绩(40%) 出勤及课堂提问 10% 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情况 实训报告 30% 完成率及完成质量 终结性评定—— 中医传统技能操 作考核(60%) 八段锦考核 20% 动作熟练程度及完成质量 传统技能操作 40% 操作流程及完成质量 3. 基本辨治模拟训练(6 学时)(占总成绩 20%) 四诊模拟训练 1:30% 四诊模拟训练 2:30% 四诊模拟训练 3:40% 附:四诊模拟训练成绩评价标准 项目 具体考察内容 备注 总体情况:10 分 完成题目数量:5 分 完成认真程度:5 分 根据完成数量选择的准确度及全 面性综合判断 症状采集:10 分 是否有遗漏症状 病名:10 分 病名:5 分 病名的症状依据:5 分 病位:20 分 病位选择是否正确 病性:20 分 病性 辨证组合:30 分 辨证组合:20 分 相关的症状依据:10 分 (三)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Ⅲ——《伤寒论》辨治训练(15 学时,1 学分) 平时成绩 20%,自主学习成绩 20%,闭卷考试成绩 60%。 (四)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Ⅳ——《金匮要略》、《温病学》辨治训练及综合模拟训练(39 学 时,2 学分) 1.《金匮要略》辨治训练(15 学时)(占总成绩 40%) 考核项目 比例 评价标准 平时成绩 课上展示 及作业 25% 平时考勤(5%) 展示病案分析思路(10%) 作业(10%) 课堂考核 课堂病案书写考 核 35% 病名确定(5%) 证候判断(5%) 病因病机分析(10%) 治法(5%) 方药(10%) 技能考核 临床见习 40% 出勤(10%)
及技能考核 见习病案2份(各15%) 2.《温病学》辨治训练(15学时)(占总成绩40%) 考核项目 比例 评价标准 平时提问 20% 平时考勤(5%) 完成作业(5%) 提问回答(10%) 课堂考核 40% 第2、3次课根据病案书写2份完整病例(各20%) 技能考核 40% 临床见习:出勤(10%) 完成2份门诊见习病例(各15%) 3.中医临床综合模拟训练(9学时)(占总成绩20%) 医案模拟训练1:30% 医案模拟训练2:30% 医案模拟训练3:40% 附:医案模拟训练成绩评价标准 项目 具体考察内容 备注 完成题目数量:5分 总体情况:10分 完成认真程度:5分 根据完成数量选择的准确度 及全面性综合判断 症状采集:5分 是否有遗漏症状 病名:5分 病名:10分 病名的症状依据:5分 病位:10分 病位选择是否正确 病性:10分 病性 辨证组合:15分 辨证组合:25分 相关的症状依据:10分 选方:15分 方剂选择是否正确 选药:15分 药物选择是否正确 (执笔人:关静:审核人:李峰)
及技能考核 见习病案 2 份(各 15%) 2.《温病学》辨治训练(15 学时)(占总成绩 40%) 考核项目 比例 评价标准 平时提问 20% 平时考勤(5%) 完成作业(5%) 提问回答(10%) 课堂考核 40% 第2、3次课根据病案书写2份完整病例(各20%) 技能考核 40% 临床见习:出勤(10%) 完成 2 份门诊见习病例(各 15%) 3.中医临床综合模拟训练(9 学时)(占总成绩 20%) 医案模拟训练 1:30% 医案模拟训练 2:30% 医案模拟训练 3:40% 附:医案模拟训练成绩评价标准 项目 具体考察内容 备注 总体情况:10 分 完成题目数量:5 分 完成认真程度:5 分 根据完成数量选择的准确度 及全面性综合判断 症状采集:5 分 是否有遗漏症状 病名:10 分 病名:5 分 病名的症状依据:5 分 病位:10 分 病位选择是否正确 病性:10 分 病性 辨证组合:25 分 辨证组合:15 分 相关的症状依据:10 分 选方:15 分 方剂选择是否正确 选药:15 分 药物选择是否正确 (执笔人:关静;审核人: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