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练习四(七下第113课) (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A、秦灭六国B.西晋灭吴C.隋灭陈朝D.元灭南宋 2.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 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江都 3.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主要是肯定大运河(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 C.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4.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 A.金榜题名B.连中三元C.名落孙山D.卧薪尝胆 5.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明 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这一制度创立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明朝 6.下列哪位皇帝秉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的理念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武则天 7.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 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8.《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 则天 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 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这首诗称颂的是 A.贞观之治B.贞观遗风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10.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北朝 五代 隋朝 南朝 十国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开凿运河,创立科举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11.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图中工具最有可能出现的朝代为
1 中考历史专题练习四(七下第 1-13 课) (时间:50 分钟 满分:50 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 ) A、秦灭六国 B.西晋灭吴 C.隋灭陈朝 D.元灭南宋 2.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 589 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 )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江都 3.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主要是肯定大运河 (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 C.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4.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 ( ) A.金榜题名 B.连中三元 C.名落孙山 D.卧薪尝胆 5.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明 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这一制度创立于 (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明朝 6.下列哪位皇帝秉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的理念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7.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 太宗 (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8.《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 则天 ( ) 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 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这首诗称颂的是 ( ) A.贞观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0.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11.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图中工具最有可能出现的朝代为 ( )
曲辅犁示意图 简车模型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2.穿越是指某人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物理学上也称为“时间旅行”或“时空 旅行”。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盛唐时期,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使用曲辕犁耕地 在“瓦肆”里听说书 C.用筒车灌溉 D.在长安城东市贩卖货物 13.“贞观十五年(641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评 述的是 A.唐蕃和亲的意义 B.宋夏议和的影响 C.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D.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原因 1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 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反映的史实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张骞通西域 15.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下列最能体现隋 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6.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 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B.商业繁荣C.重农抑商 重文轻武 17.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 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予”,“动辄千万”。以上情 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A.汉代长安B.唐代洛阳C.北宋东京D.元朝大都 18.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表明() A.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D.闭关锁国的危害 19.“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 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有 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元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并在中 央设宣政院。右图中,宣政院辖地是
2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2.穿越是指某人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物理学上也称为“时间旅行”或“时空 旅行”。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盛唐时期,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 A.使用曲辕犁耕地 B.在“瓦肆”里听说书 C.用筒车灌溉 D.在长安城东市贩卖货物 13.“贞观十五年(641 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评 述的是 ( ) A.唐蕃和亲的意义 B.宋夏议和的影响 C.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原因 14.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 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反映的史实是 (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张骞通西域 15.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下列最能体现隋 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 ) A.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6.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 主要表明,宋朝 (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7.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 时间不受限制,有 “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予”,“动辄千万”。以上情 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 18.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表明 ( ) A.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D.闭关锁国的危害 19.“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 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有 (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20. 元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并在中 央设宣政院。右图中,宣政院辖地是 ( )
A C.③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 分) 21.隋文帝时期,国家出现统一安定局面,社会经济繁荣 2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 23.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24.唐朝时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黄河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宋代市坊制度被打破,城市更加繁荣 26.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他写的《马可·波罗行纪》描绘了长安的繁华景象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开设进士科和武举的皇帝分别是和 28.“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抗金英雄 的爱国激情与志向的 写照:“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是抗元英雄 真情写照 29.元朝时,设立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元朝还在东南地区设置了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四、材料解析题、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唐宋两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 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 一一唐太宗 材料二 图一出土泉州的南宋海船 宋代货郎图 材料三下面的图片与文字反映了唐宋时期人民的创新能力 B.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来 又陆续传到世界各地。 人教版七下《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除他自身“戒 奢从简”外,还得益于哪些举措?(2分)
3 A.① B.② C.③ D.④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填 A,错误的填 B。(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6 分) 21.隋文帝时期,国家出现统一安定局面,社会经济繁荣。 ( ) 2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 ( ) 23.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 ) 24. 唐朝时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黄河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 ) 25.宋代市坊制度被打破,城市更加繁荣。 ( ) 26.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他写的《马可·波罗行纪》描绘了长安的繁华景象。 (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2 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27. 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开设进士科和武举的皇帝分别是 和 。 28.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抗金英雄 的爱国激情与志向的 写照;“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是抗元英雄 的 真情写照。 29. 元朝时,设立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元朝还在东南地区设置了 ,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四、材料解析题、问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8 分) 30. 唐宋两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材料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 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 ——唐太宗 材料二 材料三 下面的图片与文字反映了唐宋时期人民的创新能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除他自身“戒 奢从简”外,还得益于哪些举措?(2 分)
(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繁荣的具体 表现。(2分) (3)写出材料三中A图中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材料三中B中“这种方法”是指哪 项伟大发明?(2分) 31.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 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宣布,《清明上河图》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即 将完成,这件国宝级作品将从纸上立体起来,于2018年春夏与观众见面。 中国青年报(2018年03月06日08版) 明上河图》局部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二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 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 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 大效益… 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摆的评价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贞观九年(635年),太宗谓侍臣日:“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 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所示的这幅名画,你能感受到我国古代哪个朝代怎样的社会信息? (2分)
4 (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繁荣的具体 表现。(2 分) (3)写出材料三中 A 图中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材料三中 B 中“这种方法”是指哪 项伟大发明?(2 分) 31.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 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 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宣布,《清明上河图》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即 将完成,这件国宝级作品将从纸上立体起来,于 2018 年春夏与观众见面。 ——中国青年报(2018 年 03 月 06 日 08 版)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贞观九年(635 年),太宗谓侍臣日:“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 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所示的这幅名画,你能感受到我国古代哪个朝代怎样的社会信息? (2 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仿照材料二也为都江堰写一个简要评价(不得照抄原文 (2分) (3)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并写出材料中对治国理政 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针对 当时“民少吏多”的情况,命房玄龄等精简中央机构,将中央文武官员由2000多 人减为643人:把全国划分为10道,将州、县合并为358个和1551个 材料四 图一玄奘西行图 图二鉴真东渡图 材料五唐朝中晚期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 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 河以南地区。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同时,湖南、江西、福 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请回答: (1)材料一李白诗中赞颂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材料二表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 施?(2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目的。(1分) (3)材料四中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意义?(1分) (4)据材料五概括当时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5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仿照材料二也为都江堰写一个简要评价(不得照抄原文)。 (2 分) (3)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并写出材料中对治国理政 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2 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针对 当时“民少吏多”的情况,命房玄龄等精简中央机构,将中央文武官员由 2 000 多 人减为 643 人;把全国划分为 10 道,将州、县合并为 358 个和 1551 个。 材料四 材料五 唐朝中晚期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宋初,北方人口仅 100 多万户,而 南方人口有 230 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 80%来自淮 河以南地区。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同时,湖南、江西、福 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请回答: (1)材料一李白诗中赞颂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材料二表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 施?(2 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目的。(1 分) (3)材料四中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意义?(1 分) (4)据材料五概括当时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