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短文两篇 教学札记 陋室铭 刘禹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 乐道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3、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 情感价值观:5、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其高洁傲岸的节 教学重点: 目标2、4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1、朗读背诵法; 2、讲解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铭”字除了这个意思外, 还有什么意思呢? 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 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 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举例:铭刻在心、刻骨铭心、墓志铭。唐代时,有一位诗人,他 叫刘禹锡,他也是一位哲学家,为他居住的屋子作了一篇铭,这就是 我们今天学习的《陋室铭》。 检查预习 课堂小测 德馨(xin):品德高尚。 案牍(du) 鸿儒( hong ru):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完成在作业本上) 2、作者简介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 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 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三、课文学习: 26
26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 乐道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3、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 文; 情感价值观:5、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其高洁傲岸的节 操。 教学重点: 目标 2、4 教学难点: 目标 3 教学方法: 1、朗读背诵法; 2、讲解归纳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铭”字除了这个意思外, 还有什么意思呢? 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 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 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举例:铭刻在心、刻骨铭心、墓志铭。唐代时,有一位诗人,他 叫刘禹锡,他也是一位哲学家,为他居住的屋子作了一篇铭,这就是 我们今天学习的《陋室铭》。 二、检查预习: 1、课堂小测: 德馨(xīn):品德高尚。 案牍(dú) 鸿儒(hóng rú):博学的人。 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完成在作业本上) 2、作者简介: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 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 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三、课文学习: 教学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一)紧扣特点,指导朗读。(亮点欣赏) “陋室”是什么意思?既为陋室,作者为什么还要为它作铭?目 的何在?现在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 1、教师师范读课文。 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协韵,节奏明 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划出文中押韵的字。押韵的有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再次齐读课文,读出音韵特点。看看这篇文章句式上有什么特 点?(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骈散结合。) (二)紧扣“陋”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疑点解惑) 1、作者称他所居住的屋子为陋室,作者真的认为他的屋子是陋室 吗?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了?(理解句中“之”字用法。) 2、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这些语句从不同方面具体描 写了陋室不陋的特点,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一下吗? 陋室实则不陋,是因为 相关的句子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幽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 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为什么? (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4、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 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5、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 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四、图解课文 物 志 陋室 德馨「自然环境幽雅:苔、草 交往人物不俗:有鸿儒、无白丁 何晒之有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素琴、金经」(安贫乐道) 五、课文小结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 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 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初一时我 们已学过这类课文,你能记起来吗?(《荔枝蜜》) 六、布置作业 本文的字词归纳 教学札记 2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27 (一)紧扣特点,指导朗读。(亮点欣赏) “陋室”是什么意思?既为陋室,作者为什么还要为它作铭?目 的何在?现在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 1、教师师范读课文。 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协韵,节奏明 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划出文中押韵的字。押韵的有: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再次齐读课文,读出音韵特点。看看这篇文章句式上有什么特 点?(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骈散结合。) (二)紧扣“陋”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疑点解惑) 1、作者称他所居住的屋子为陋室,作者真的认为他的屋子是陋室 吗?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了?(理解句中“之”字用法。) 2、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这些语句从不同方面具体描 写了陋室不陋的特点,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一下吗? 陋室实则不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的句子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幽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 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为什么? (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4、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 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5、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 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四、图解课文: 五、课文小结: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 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 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初一时我 们已学过这类课文,你能记起来吗?(《荔枝蜜》) 六、布置作业: 本文的字词归纳。 教学札记
爱莲说 教学札记 周敦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过程与方法:3、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 情感价值观:5、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 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目标2、4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一一字词归类—一学生诵读一一质疑释疑一一学生感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 天采莲怀人的传统。但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归功于北宋理 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字词过关 1、检查学生预习的字词分类 2、课堂小练习 蕃(fan):多 出淤(y0)泥 濯(zhu6) 噫(yi) 亵(xe)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yi)者 亭亭净植(zh):树立。 而濯清涟而不妖却 聚室而谋曰 顺接连词 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表舒缓语气,不译 之渔人甚异之 它(桃花林奇景)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之爱 主谓之间,不译 、作者简介及文体知识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 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 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 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 《爱莲说》,托物言志 “说”的介绍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 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28
28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过程与方法:3、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 文; 情感价值观:5、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 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目标 2、4 教学难点: 目标 3 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字词归类——学生诵读——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 天采莲怀人的传统。但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归功于北宋理 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字词过关: 1、检查学生预习的字词分类; 2、课堂小练习: 蕃(fán):多。 出淤(yū)泥 濯(zhuó) 噫(yì) 亵.(xiè)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yì)者 亭亭净植.(zhí):树立。 而 濯清涟而不妖 却 聚室而谋曰 顺接连词 水陆草木之花 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表舒缓语气,不译 之 渔人甚异之 它(桃花林奇景) 菊,花之隐逸者也 的 牡丹之爱 主谓之间,不译 三、作者简介及文体知识: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 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 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 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 《爱莲说》,托物言志。 “说”的介绍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 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