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量”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赵建平执笔人:赵建平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物理工程学院课程名称:电子测量课程编号:072212,074309英文名称:ElectronicMeasurement课程类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总学时:46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学分:2开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先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一门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工科学生将来进行各种电子测量的基础入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能够掌握电子测量中误差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以及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动态,能够自行设计常用元器件和电路的测试方案。(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做到使学生:1.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典型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3.掌握电子测量中的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4.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动态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
“电子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赵建平 执笔人:赵建平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物理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电子测量 课程编号:072212,074309 英文名称:Electronic Measurement 课程类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任选课。) 总 学 时:46 学时 理论学时:36 学时 实验学时:10 学时 学 分:2 开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工科学生将来进行各种电子测量的基础 入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组成、 工作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能够掌握电子测量中误差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以及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 动态,能够自行设计常用元器件和电路的测试方案。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做到使学生: 1.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典型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 3.掌握电子测量中的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 4.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动态。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要求,并 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主要教学内容:1.电子测量的意义及特点;2: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3,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指标和分类;4.计量的基本概念。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电子测量的意义和特点、常用电子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分类、计量的基本概念;2.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性能指标。教学重点: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指标和分类。教学难点:计量的基本概念。第二章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的处理主要教学内容:1.误差;2.测量误差的来源;3.误差的分类;4.随机误差分析5.系统误差的分析;6.系统误差的合成;7.测量数据的处理。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随机误差分析的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2理解误差和误差的表示方法、测量误差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定义、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的分析、系统误差的合成;
第一章 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 1.电子测量的意义及特点; 2.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 3.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指标和分类; 4.计量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电子测量的意义和特点、常用电子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分类、计量的基本概念; 2.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性能指标。 教学重点: 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指标和分类。 教学难点: 计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的处理 主要教学内容: 1.误差; 2.测量误差的来源; 3.误差的分类; 4.随机误差分析 5.系统误差的分析; 6.系统误差的合成; 7.测量数据的处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随机误差分析的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2.理解误差和误差的表示方法、测量误差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定义、误差的分类、系统 误差的分析、系统误差的合成;
3,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教学重点:绝对误差、相对误差,随机误差的处理,系统误差的合成。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指标和分类。教学难点:随机误差的处理,系统测量误差的合成。第三章信号发生器主要教学内容:1,信号发生器概述;2.正弦信号发生器的性能指标3.低频信号发生器;4.射频信号发生器;5.扫频信号发生器;6.脉冲信号发生器;7.噪声信号发生器。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脉冲信号的主要参数、低频信号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和典型机型的基本使用方法2.理解正弦信号发生器的性能指标、射频信号发生器(调谐、锁相与合成信号发生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线性模拟电路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3:了解信号发生器的分类和基本组成、超低频信号发生器和合成信号发生器、BT-3扫频仪的组成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脉冲信号源的分类和组成、脉冲信号发生器的使用、几种噪声信号源及其组成。教学重点: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扫频仪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波形变换和超低频信号产生原理,扫频仪的测试原理和使用方法
3.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 教学重点: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随机误差的处理,系统误差的合成。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指标和分类。 教学难点: 随机误差的处理,系统测量误差的合成。 第三章 信号发生器 主要教学内容: 1.信号发生器概述; 2.正弦信号发生器的性能指标; 3.低频信号发生器; 4.射频信号发生器; 5.扫频信号发生器; 6.脉冲信号发生器; 7.噪声信号发生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脉冲信号的主要参数、低频信号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和典型机型的基本使用方法; 2.理解正弦信号发生器的性能指标、射频信号发生器(调谐、锁相与合成信号发生器)的组成 和工作原理、线性模拟电路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3.了解信号发生器的分类和基本组成、超低频信号发生器和合成信号发生器、BT-3 扫频仪的 组成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脉冲信号源的分类和组成、脉冲信号发生器的使用、几种噪声信号源 及其组成。 教学重点: 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扫频仪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波形变换和超低频信号产生原理,扫频仪的测试原理和使用方法
第四章电子示波器主要教学内容:1,电子示波器的特点和用途;2.示波管(电子枪、偏转系统和荧光屏);3,通用示波器的组成结构;4,通用示波器的基本部件:X、Y、Z通道的组成、作用及性能,延迟线,扫描,触发,同步等原理。5:双踪和双线示波器;通用示波器的使用(幅度、时间、频率、相位、波形参数的测量);6.高速和取样示波器简介;7.记忆与存储示波器简介;8.数字化波形处理系统。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波形显示的基本原理、扫描及同步的概念、通用示波器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利用通用示波器测试波形参数的方法、双踪示波器的五种显示方式2.理解电子示波器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电子示波器的特点和用途;3:了解电子示波器的扫描及触发电路的组成及原理,电子示波器示波管的结构,了解取样、存储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学重点:通用示波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波形显示原理。第五章频率与时间的测量主要教学内容:1.时间、频率及其各种测量方法简介;2,电子计数法测频率、时间与周期的基本原理及误差;
第四章 电子示波器 主要教学内容: 1.电子示波器的特点和用途; 2.示波管(电子枪、偏转系统和荧光屏); 3.通用示波器的组成结构; 4.通用示波器的基本部件:X、Y、Z通道的组成、作用及性能,延迟线,扫描,触发,同步 等原理。 5.双踪和双线示波器;通用示波器的使用(幅度、时间、频率、相位、波形参数的测量); 6.高速和取样示波器简介; 7.记忆与存储示波器简介; 8.数字化波形处理系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波形显示的基本原理、扫描及同步的概念、通用示波器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利 用通用示波器测试波形参数的方法、双踪示波器的五种显示方式; 2.理解电子示波器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电子示波器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电子示波器的扫描及触发电路的组成及原理,电子示波器示波管的结构,了解取样、存 储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通用示波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波形显示原理。 第五章 频率与时间的测量 主要教学内容: 1.时间、频率及其各种测量方法简介; 2.电子计数法测频率、时间与周期的基本原理及误差;
3,典型通用电子计数器的技术指标、原理和使用方法;4.其他测量频率的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电子计数器工作原理;会使用典型的通用电子计数器;2.理解用电子计数器测量频率、测量周期和时间间隔的误差种类和来源;理解其他测量频率方法和原理;3。了解闸门时间、时标的基本概念及频率标准与校频的方法。教学重点:电子计数法测频率、时间与周期的基本原理及误差。教学难点:测量误差的计算。第六章相位差的测量主要教学内容:1.相位差的概念;2.示波器测量相位差;3,相位差转换为时间间隔进行测量;4.相位差转换为电压进行测量;5.零示法测量相位差。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相位差的概念和示波器测量相位差的方法;2.理解相位差转换为时间间隔、相位差转换为电压进行测量的原理;3。了解零示法测量相位差的原理、相位测量范围的扩展方法教学重点:相位差的测量原理。教学难点:相位差的测量原理和误差来源,相位测量范围的扩展方法
3.典型通用电子计数器的技术指标、原理和使用方法; 4.其他测量频率的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电子计数器工作原理;会使用典型的通用电子计数器; 2.理解用电子计数器测量频率、测量周期和时间间隔的误差种类和来源;理解其他测量频率方 法和原理; 3.了解闸门时间、时标的基本概念及频率标准与校频的方法。 教学重点: 电子计数法测频率、时间与周期的基本原理及误差。 教学难点: 测量误差的计算。 第六章 相位差的测量 主要教学内容: 1.相位差的概念; 2.示波器测量相位差; 3.相位差转换为时间间隔进行测量; 4.相位差转换为电压进行测量; 5.零示法测量相位差。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相位差的概念和示波器测量相位差的方法; 2.理解相位差转换为时间间隔、相位差转换为电压进行测量的原理; 3.了解零示法测量相位差的原理、相位测量范围的扩展方法。 教学重点: 相位差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相位差的测量原理和误差来源,相位测量范围的扩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