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饱和聚酯树脂一般可通过引发剂、光(紫外光)、 高能辐射等引发其中的双键与可聚合的乙烯类单体 (如苯乙烯)进行游离基型共聚反应,使线型的聚 酯分子链交联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体型分子。 ☆相对分子质量不高的线型聚酯(室温下为黏性的液 体或蜡状固体),通过与乙烯类单体共聚而交联成 坚硬的三维网络结构的体型分子,此时,共聚物的 相对分子质量在理论上趋于无穷大,可作为具有力 学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使用。 26
26 ☆不饱和聚酯树脂一般可通过引发剂、光(紫外光)、 高能辐射等引发其中的双键与可聚合的乙烯类单体 (如苯乙烯)进行游离基型共聚反应,使线型的聚 酯分子链交联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体型分子。 ☆相对分子质量不高的线型聚酯(室温下为黏性的液 体或蜡状固体),通过与乙烯类单体共聚而交联成 坚硬的三维网络结构的体型分子,此时,共聚物的 相对分子质量在理论上趋于无穷大,可作为具有力 学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使用
(2)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过程 ① 固化步骤 a.凝胶(gelation):从起始黏流态树脂到半固态凝胶树脂(即 从加热时可流动的树脂到虽加热也不能流动),可看作是 从A阶向B阶的过渡阶段。 b.定型(或硬化,hardening):从半固态凝疑胶到具有一定硬度 和固定形状,树脂未完全固化,性能未完全稳定,可看作 C阶前期。 c.熟化(后固化,post-cure or maturing):树脂表观上已变 硬,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经过后处理即可具有满足使用 要求的化学与物理性能,一般与定型期一道统称C阶。 27
27 (2)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过程 ① 固化步骤 a. 凝胶(gelation):从起始黏流态树脂到半固态凝胶树脂(即 从加热时可流动的树脂到虽加热也不能流动),可看作是 从A阶向B阶的过渡阶段。 b. 定型(或硬化,hardening):从半固态凝胶到具有一定硬度 和固定形状,树脂未完全固化,性能未完全稳定,可看作 C阶前期。 c. 熟化(后固化,post-cure or maturing):树脂表观上已变 硬,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经过后处理即可具有满足使用 要求的化学与物理性能,一般与定型期一道统称C阶
引发剂的选择 ◇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对不饱和聚酯的固化过程影 响很大,采用引发剂的优点是: ♂可有效地控制树脂的固化反应速度: ♂使最终固化趋于完全,固化产物性能稳定; ♂配以适当促进剂后,可以满足各种固化工艺要求。 ◇因此,对引发剂(或引发体系)的合理选择十分 重要。 28
28 ② 引发剂的选择 ◇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对不饱和聚酯的固化过程影 响很大,采用引发剂的优点是: ♂可有效地控制树脂的固化反应速度; ♂使最终固化趋于完全,固化产物性能稳定; ♂配以适当促进剂后,可以满足各种固化工艺要求。 ◇因此,对引发剂(或引发体系)的合理选择十分 重要
◇常用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的特性包括: 3临界固化温度(一般为60~120℃,室温固化需加促 进剂) ♂半衰期 (定温下开始分解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衡量其 活性的指标) 3活性氧含量(一般为3.9%~12.7%) ♂有效含氧量(表示纯度的指标) 3活化能(一般为104.5~167.2kJ/mol) ◇引发剂根据有机过氧化物的活性和固化温度来选择
29 ◇常用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的特性包括: ♂临界固化温度(一般为60~120℃,室温固化需加促 进剂) ♂半衰期(定温下开始分解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衡量其 活性的指标) ♂活性氧含量(一般为3.9%~12.7%) ♂有效含氧量(表示纯度的指标) ♂活化能(一般为104.5~167.2kJ/mol) ◇引发剂根据有机过氧化物的活性和固化温度来选择
3 引发剂的用量 ①用量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②用量过少,反应速度慢,甚至固化不完全; ③用量过大,反应速度过快,放热峰过高,影响 产品质量,而且成本高: ④引发剂用量一般控制在0.5~2%之间
① 用量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② 用量过少,反应速度慢,甚至固化不完全; ③ 用量过大,反应速度过快,放热峰过高,影响 产品质量,而且成本高; ④ 引发剂用量一般控制在0.5~2%之间。 ③ 引发剂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