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是夜莺巧妙地用鸟叫的声音把敌人的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员,让游击队员积极备 战。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游击队员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弄明白,夜莺的叫声表示德国鬼子的 人数:杜鹃的叫声表示机关枪……并从中感受到夜莺的机智,游击队员对夜莺的爱护。 第三部分主要是写德国兵被打的落花流水。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并进行仿写。 第四部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写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这一部分重点应体会作者的写 作方法,找出与文章开头相照应的句子,把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读 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首尾照应。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在教学中,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学生在有 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 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 愚蠢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 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汨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 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 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 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 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 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 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 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 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 读教学中“读”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 学所用,适当安排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 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课堂上,学生 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当时,我如果能重 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再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 局势,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应该 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 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本节课 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 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把板书的使用权留给学生:等等 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 了主动“学问”的地位。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 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 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 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 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 捷径。 战争,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之中,没有经历硝烟和炮火,但我们亲
6 第二部分是夜莺巧妙地用鸟叫的声音把敌人的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员,让游击队员积极备 战。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游击队员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弄明白,夜莺的叫声表示德国鬼子的 人数;杜鹃的叫声表示机关枪……并从中感受到夜莺的机智,游击队员对夜莺的爱护。 第三部分主要是写德国兵被打的落花流水。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并进行仿写。 第四部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写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这一部分重点应体会作者的写 作方法,找出与文章开头相照应的句子,把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读, 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首尾照应。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在教学中,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学生在有 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 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 愚蠢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 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 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 鸣。 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 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 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 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 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 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 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 读教学中“读”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 学所用,适当安排。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 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课堂上,学生 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当时,我如果能重 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再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 局势,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应该 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 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本节课 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 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把板书的使用权留给学生;等等。 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 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 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 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 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 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 捷径。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战争,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之中,没有经历硝烟和炮火,但我们亲
眼目睹了呼啸的导弹顷刻间让美丽的家园化为废墟,亲眼目睹了鲜血淋漓的儿童和失声痛哭 的母亲,我们也感受到了,那些身处战争中的人们该是如何在水深火热中煎熬,那种整天都 提心吊胆地日子,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啊!不太平的世界,让人们不知道后一秒钟等待我们 的将是什么? 罪恶的子弹我们无法阻止,战争的局面我们无力扭转,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力量是多 么渺小,但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课堂、通过文本、通过语言 传递给学生,让更多的人来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明天的世界 、对文本的挖掘 首先,我把第四组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几篇课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专题备课,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便是作为前一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情感教学的 延续。在前一篇课文里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充满血腥的战争打破了世界的 和平,也体验到了罪恶的战争使孩子失去了父亲的那种极其悲痛的心情。带着对战争间接的 感受和体验,再来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学生已不再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 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蔚蓝的大 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然后通过“可是”转折,描述现实状况: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 速之客…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 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引导学生在有感 情地反复诵读中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 的呼声?让学生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 用心体会。在探究读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进行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是怎样理解诗 中的“?”,这四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品读中感 悟,这个“?”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我又对这 个“?”进行迁移运用,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格式来小练笔,也来质问一句“这究竟是为什 么?”。因为有文本可依,学生写起来并不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果说,前四节,我从文本中挖掘出的是一个“?”,那么我从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中挖 掘出的是“ 这是诗歌中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我觉得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它省略 的不仅仅是无限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人对和平的祈盼。抓住“………”,我通过导语不 断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让学生读出发自肺腑的呼唤:(师)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师)我们希望,我们 祈盼--(生)让金黄色的沙漠永远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 让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于星星和月亮:(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绿茵茵的草 地永远滚动着欢乐的足球……这样的处理,意在让学生拓展运用文本的语言,也达到了良好 的效果。在评课中,金老师对这一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课文最后对教材的独到处理,令 人叫绝。用一句“我祈盼,我希望”开头,把前面几节内容重新做了消化、吸收、重组, 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二、对情感的挖掘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手段,是过程,也是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奔流的河,课文蕴涵 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先沉醉其中,才能引领学生浸染在课堂情感的流水之中。 这首诗歌情感强烈,富有感染力,饱含着诗人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无限渴望。引导 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挖掘 情感,是我实施本课教学的另一着眼点,我主要从以下的几个通道进入情感的世界。 一是以情动情。教师丰富的情感、饱含激情的导语,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号角 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动情之处,我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看到感人的文章我常会禁
7 眼目睹了呼啸的导弹顷刻间让美丽的家园化为废墟,亲眼目睹了鲜血淋漓的儿童和失声痛哭 的母亲,我们也感受到了,那些身处战争中的人们该是如何在水深火热中煎熬,那种整天都 提心吊胆地日子,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啊!不太平的世界,让人们不知道后一秒钟等待我们 的将是什么? 罪恶的子弹我们无法阻止,战争的局面我们无力扭转,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力量是多 么渺小,但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课堂、通过文本、通过语言 传递给学生,让更多的人来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明天的世界! 一、对文本的挖掘 首先,我把第四组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几篇课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专题备课,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便是作为前一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情感教学的 延续。在前一篇课文里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充满血腥的战争打破了世界的 和平,也体验到了罪恶的战争使孩子失去了父亲的那种极其悲痛的心情。带着对战争间接的 感受和体验,再来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学生已不再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 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蔚蓝的大 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然后通过“可是”转折,描述现实状况: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 速之客……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 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引导学生在有感 情地反复诵读中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 的呼声?让学生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 用心体会。在探究读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进行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是怎样理解诗 中的“?”,这四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品读中感 悟,这个“?”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我又对这 个“?”进行迁移运用,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格式来小练笔,也来质问一句“这究竟是为什 么?”。因为有文本可依,学生写起来并不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果说,前四节,我从文本中挖掘出的是一个“?”,那么我从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中挖 掘出的是“……”,这是诗歌中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我觉得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它省略 的不仅仅是无限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人对和平的祈盼。抓住“……”,我通过导语不 断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让学生读出发自肺腑的呼唤:(师)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师)我们希望,我们 祈盼--(生)让金黄色的沙漠永远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 让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于星星和月亮;(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绿茵茵的草 地永远滚动着欢乐的足球……这样的处理,意在让学生拓展运用文本的语言,也达到了良好 的效果。在评课中,金老师对这一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课文最后对教材的独到处理,令 人叫绝。用一句“我祈盼,我希望”开头,把前面几节内容重新做了消化、吸收、重组,三 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二、对情感的挖掘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手段,是过程,也是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奔流的河,课文蕴涵 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先沉醉其中,才能引领学生浸染在课堂情感的流水之中。 这首诗歌情感强烈,富有感染力,饱含着诗人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无限渴望。引导 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挖掘 情感,是我实施本课教学的另一着眼点,我主要从以下的几个通道进入情感的世界。 一是以情动情。教师丰富的情感、饱含激情的导语,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号角。 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动情之处,我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看到感人的文章我常会禁
不住地热泪盈眶,记得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就课堂上哽咽了,结果引起了几 个女生的唏嘘声,那是情感的传染。这堂课上,我激情澎湃,一句句悲愤的话语,一声声深 情地呼唤,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激情中。一位听课老师这样评价道:整堂课,教师如诗般的 语言让人沉浸于诗歌的遐想之中,教师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唤起了我们对战争的的 憎恨,对和平的殷殷期盼!“这究竟为了什么?”就在那一刹那,老师的眼圈微微泛红, 调低沉但却底蕴十足,这就是一位语文老师的语言功底、情感底蕴! 二是感情朗读。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是启发情感的基本手段,课堂中,我首先通过激情的 导语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出感情,如我一次次地引导学生读“这究竟是为什么?”,读出疑惑 悲愤、质问、控诉、抗议的语气。其次,将读、想、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品、感 如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 体会,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入朗读,在有感情诵读中表达自己 的思想情感,读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三是利用多媒体画面和背景音乐渲染情感。课前我精心选择一组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成课 件为我的课堂教学服务,课堂初始,一幅幅残酷的画面,一张张哭泣的脸,直入学生眼球, 立刻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浪。一曲《祈祷》更是揪住了学生的心,唤起了心头那一股强烈的 祈盼之情: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多少祈盼在心中,让世界没有战争,让和平永远在! “不能只挖一个坑,要挖一口井。一个教师有多远,就能引着孩子走多远。”这是我在听 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时记下的。对比这些特级教师,我知道我现在为学生挖掘出的仅仅只是 个小小的“坑”,但我相信通过不断挖掘,不断努力,我的“坑”定会越挖越深,最后成为 一口“井 【引言】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为我们安排主题是“小小新闻发 布会”,一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收集天下大小事,是训练搜集材料能力的继续;二 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早在上本组第一篇课文时,我就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广泛的收集新闻资料,为了减 轻学生的负担,也为了更好的配合本组课文的学习,我把资料的范围缩小了(因为住宿部学 生一周回家一次,搜集资料的时间有所限制。),只要求学生去搜集关于“战争”话题的新闻 资料,从而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上课 因为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对上这节课还是充满了信心的。我想,学生在这节课上的 表现可能不会大放异彩(口语表达一直是大部分学生的弱项),但至少也得热热闹闹吧!于 是我颇为自信的走进了教室,开始这一天的第一节课。可很巧的是学校的“推门课”活动也 在这节课走进了我的教室。当学校的蒋主任拎着凳子、夹着听课记录本推门而人时,一丝慌 乱快速掠过我的心头。是呀,毕竟无拘无束的日子过久了,难免会生出一些倦怠,而今天当 再次经历这种专业的审视时,我不得不马上收拾好自己的情绪,甩掉平时的信马由缰,甩掉 平时的天马行空,生怕漏出一些知识的错误。在课中我显得很小心、可谓“谨开口、慢开言 在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我请学生们各自拿出自己的新闻资料,准备发布新闻,而对 于如何发布并没有作细致的交代。约5分钟后,我示意学生停下来,开始指名上台发布新闻 这名学生上台后拿着自己的资料“照本宣科”的读下来。我一看,乐了,这与我之前的预设 差不多,料定他们会如此的交际。于是,我请学生对这位同学进行评定,从而提炼出“如何 作好新闻发言人”以及“最佳听众”的几点评价要求。当学生明白了方向后,他们又积极地 投入到再次的准备之中。少倾,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请代表”在全班的交流活动。在学生交
8 不住地热泪盈眶,记得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就课堂上哽咽了,结果引起了几 个女生的唏嘘声,那是情感的传染。这堂课上,我激情澎湃,一句句悲愤的话语,一声声深 情地呼唤,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激情中。一位听课老师这样评价道:整堂课,教师如诗般的 语言让人沉浸于诗歌的遐想之中,教师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唤起了我们对战争的的 憎恨,对和平的殷殷期盼!“这究竟为了什么?”就在那一刹那,老师的眼圈微微泛红,语 调低沉但却底蕴十足,这就是一位语文老师的语言功底、情感底蕴! 二是感情朗读。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是启发情感的基本手段,课堂中,我首先通过激情的 导语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出感情,如我一次次地引导学生读“这究竟是为什么?”,读出疑惑、 悲愤、质问、控诉、抗议的语气。其次,将读、想、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品、感。 如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 体会,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入朗读,在有感情诵读中表达自己 的思想情感,读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三是利用多媒体画面和背景音乐渲染情感。课前我精心选择一组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成课 件为我的课堂教学服务,课堂初始,一幅幅残酷的画面,一张张哭泣的脸,直入学生眼球, 立刻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浪。一曲《祈祷》更是揪住了学生的心,唤起了心头那一股强烈的 祈盼之情: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多少祈盼在心中,让世界没有战争,让和平永远在! “不能只挖一个坑,要挖一口井。一个教师有多远,就能引着孩子走多远。”这是我在听一 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时记下的。对比这些特级教师,我知道我现在为学生挖掘出的仅仅只是一 个小小的“坑”,但我相信通过不断挖掘,不断努力,我的“坑”定会越挖越深,最后成为 一口“井”。 《口语交际:小小新闻发布会》教后反思 【引言】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为我们安排主题是“小小新闻发 布会”,一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收集天下大小事,是训练搜集材料能力的继续;二 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早在上本组第一篇课文时,我就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广泛的收集新闻资料,为了减 轻学生的负担,也为了更好的配合本组课文的学习,我把资料的范围缩小了(因为住宿部学 生一周回家一次,搜集资料的时间有所限制。),只要求学生去搜集关于“战争”话题的新闻 资料,从而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上课】 因为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对上这节课还是充满了信心的。我想,学生在这节课上的 表现可能不会大放异彩(口语表达一直是大部分学生的弱项),但至少也得热热闹闹吧!于 是我颇为自信的走进了教室,开始这一天的第一节课。可很巧的是学校的“推门课”活动也 在这节课走进了我的教室。当学校的蒋主任拎着凳子、夹着听课记录本推门而人时,一丝慌 乱快速掠过我的心头。是呀,毕竟无拘无束的日子过久了,难免会生出一些倦怠,而今天当 再次经历这种专业的审视时,我不得不马上收拾好自己的情绪,甩掉平时的信马由缰,甩掉 平时的天马行空,生怕漏出一些知识的错误。在课中我显得很小心、可谓“谨开口、慢开言”。 在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我请学生们各自拿出自己的新闻资料,准备发布新闻,而对 于如何发布并没有作细致的交代。约5分钟后,我示意学生停下来,开始指名上台发布新闻。 这名学生上台后拿着自己的资料“照本宣科”的读下来。我一看,乐了,这与我之前的预设 差不多,料定他们会如此的交际。于是,我请学生对这位同学进行评定,从而提炼出“如何 作好新闻发言人”以及“最佳听众”的几点评价要求。当学生明白了方向后,他们又积极地 投入到再次的准备之中。少倾,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请代表”在全班的交流活动。在学生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