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三、血小板 1、血小板的形态,结构,数量 2、血小板的功能 。参与血液凝固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3、血小板的生成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简述血液的功能? 2,何谓内环境,何谓内环境稳定?血液在调节内环境稳定中有何意义? 3.简述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第五章第三节~第四节 课时安排:1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血型与输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血液凝固过程。血型分类。 2.教学难点: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标题1血液凝固
(三)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三、血小板 1、血小板的形态,结构,数量 2、血小板的功能 • 参与血液凝固 •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3、血小板的生成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简述血液的功能? 2.何谓内环境,何谓内环境稳定?血液在调节内环境稳定中有何意义? 3.简述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第五章 第三节~第四节 课时安排:1 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血型与输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血液凝固过程。血型分类。 2.教学难点: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标题 1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标题2体内的抗凝因素 抗凝血酶 肝素 标题3 体外的抗凝因素 1、柠檬酸钠 2、EDTA 标题4体外的促凝因素 1、粗糙面 2、药物 标题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液中的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 凝血因子 • 血液凝固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标题 2 体内的抗凝因素 抗凝血酶 肝素 标题 3 体外的抗凝因素 1、柠檬酸钠 2、EDTA 标题 4 体外的促凝因素 1、粗糙面 2、药物 标题 5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液中的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尿激活物 动物毒素 标题6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 标题7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1、AB0血型的定义 ·凝集原凝集素 ·取标准A型血清,标准B型血清 ·取血各1滴加入二者中 ·观察凝集情况 (二)异型输血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简述体内凝血的主要过程。 2、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 3、AB0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鉴定AB0血型有何临床意义? 六、教学参考资料 第六章循环系统第二-第三节 课时安排: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肌细胞的分类。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 最大复极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 素,心脏做功量,泵功能储备
尿激活物 动物毒素 标题 6 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 标题 7 血型 (一)ABO 血型系统 1、ABO 血型的定义 • 凝集原 凝集素 • 取标准 A 型血清,标准 B 型血清 • 取血各 1 滴加入二者中 • 观察凝集情况 (二)异型输血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简述体内凝血的主要过程。 2、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 3、ABO 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鉴定 ABO 血型有何临床意义? 六、教学参考资料 第六章 循环系统第二-第三节 课时安排:2 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肌细胞的分类。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 最大复极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 素,心脏做功量,泵功能储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左室泵血功能,心指数,异长自身调节。 2.教学难点: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机制。体表心电图的形成及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标题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心肌细胞 ·一类是普通细胞也叫工作细胞(C):心房肌,心室肌 ·另一类是自律C,缺乏肌原纤维,具有产生和传导兴奋功能 ·另外在结区还存在传导系统的非自律C,即无收缩性,也无自律性,只有自发的传导性。 2、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现象及其产生机制与骨骼肌一样。 产生机制:K+外流 3、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接受刺激时,同样产生快速、可逆的电位逆转,但动作电位的波形与神经肌肉的不同。即使在心肌C也不一 样,一类反应快叫快反应C,包括工作细胞和浦肯耶纤维,而其它的自律C叫慢反应C。 A、快反应C动作电位 ·快反应C的动作电位复极时程较慢,故可将其动作电位时程分5个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左室泵血功能,心指数,异长自身调节。 2.教学难点:窦房结细胞 4 期自动除极机制。体表心电图的形成及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标题 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心肌细胞 • 一类是普通细胞也叫工作细胞(C):心房肌,心室肌 • 另一类是自律 C,缺乏肌原纤维,具有产生和传导兴奋功能 • 另外在结区还存在传导系统的非自律 C,即无收缩性,也无自律性,只有自发的传导性。 2、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现象及其产生机制与骨骼肌一样。 产生机制:K +外流 3、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接受刺激时,同样产生快速、可逆的电位逆转,但动作电位的波形与神经肌肉的不同。即使在心肌 C 也不一 样,一类反应快叫快反应 C,包括工作细胞和浦肯耶纤维,而其它的自律 C 叫慢反应 C。 A、快反应 C 动作电位 • 快反应 C 的动作电位复极时程较慢,故可将其动作电位时程分 5 个期:
·0期、1期、2期、3期、4期 各期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0期:Na+内流 1期:K+外流 2期:Ca2+内流的同时K+外流 3期:K+外流,使复极完成。 4期:Nat-K+泵启动,将C内Na+泵出,K+摄回来,同时ca2+依赖C内Na+浓度而往外排,Nat排出多,Ca+排出也 多。 B、慢反应C ·和快反应C动作电位相比,慢反应C动作电位有如下特点: a、慢反应C的静息电位低,阈电位也低。 b、0期去除化快:由Ca2+通道内流引起。 c、复极没有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 d、4期自动除极机制。 标题2心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 A、决定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 0 期、1 期、2 期、3 期、4 期 各期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0 期:Na+内流 1 期:K +外流 2 期:Ca 2+内流的同时 K +外流 3 期:K+外流,使复极完成。 4 期:Na+-K +泵启动,将 C 内 Na+泵出,K +摄回来,同时 Ca 2+依赖 C 内 Na+浓度而往外排,Na+排出多,Ca2+排出也 多。 B、慢反应 C • 和快反应 C 动作电位相比,慢反应 C 动作电位有如下特点: a、慢反应 C 的静息电位低,阈电位也低。 b、0 期去除化快:由 Ca 2+通道内流引起。 c、复极没有明显的 1 期和平台期。 d、4 期自动除极机制。 标题 2 心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 A、决定影响兴奋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