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馈的概念,例子:凝血过程,排尿过程。 ·负反馈的概念,例子: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某些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在此过程中ca2+如何发挥作用? 2、简述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3、如何解释强直收缩比单收缩产生的力量大。 六、教学参考资料 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第五章血液第一节~第三节 课时安排:1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生成。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掌握内环境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内环境与稳态,血液的理化特性,血细胞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2.教学难点:渗透压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标题1概述 体液:机体内的液体成分。 细胞内液:细胞内所含的水份。细胞外液:细胞外所含的水份。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具体生活的液体环境
• 正反馈的概念,例子:凝血过程,排尿过程。 • 负反馈的概念,例子: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某些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在此过程中 Ca2+如何发挥作用? 2、简述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3、如何解释强直收缩比单收缩产生的力量大。 六、教学参考资料 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第五章 血液第一节~第三节 课时安排:1 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生成。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掌握内环境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内环境与稳态,血液的理化特性,血细胞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2.教学难点:渗透压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标题 1 概述 体液:机体内的液体成分。 细胞内液:细胞内所含的水份。细胞外液:细胞外所含的水份。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具体生活的液体环境
细胞外液包括: 1、组织液:细胞间的液体部分 2、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3、脑脊液:脑室和椎管内的液体成分 4、关节液:关节内的液体部分 5、房水:眼部 标题2血液的组成和特性一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一)血浆蛋白 ·分类: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功能:维持胶体渗透压(白蛋白) 运输作用 免疫作用(球蛋白) 缓冲作用 参与凝血(纤维蛋白原) 营养作用 (二)非蛋白氮 包括:氨基酸、尿素、尿酸、肌酐 (三)不含氮有机物
细胞外液包括: 1、组织液:细胞间的液体部分 2、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3、脑脊液:脑室和椎管内的液体成分 4、关节液:关节内的液体部分 5、房水:眼部 标题 2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一)血浆蛋白 • 分类: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功能:维持胶体渗透压(白蛋白) 运输作用 免疫作用(球蛋白) 缓冲作用 参与凝血(纤维蛋白原) 营养作用 (二)非蛋白氮 包括:氨基酸、尿素、尿酸、肌酐 (三)不含氮有机物
血脂(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 血糖 (四)无机盐 Nat、C1、HCo3、Kt 标题3血液的理化性质 (一)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一小时内下降的距离。 。男性<3mm, 女性<10mm ,血沉加快的原因:红细胞叠连 病人红细胞 正常血浆 血沉不变 正常红细胞 病人血浆 血沉变快 ·叠连的形成取决于血浆的性质 (二)血液的粘滞性 相对粘滞性:全血4~5:血浆1.6~2.4 全血的粘滞性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的粘滞性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708.9kPa:晶体渗透压705.6kPa、胶体渗透压3.3kPa
血脂(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 血糖 (四)无机盐 Na+、Cl-、HCO3 -、K + 标题 3 血液的理化性质 (一)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一小时内下降的距离。 • 男性<3mm,女性<10mm • 血沉加快的原因: 红细胞叠连 病人红细胞 正常血浆 血沉不变 正常红细胞 病人血浆 血沉变快 • 叠连的形成取决于血浆的性质 (二)血液的粘滞性 相对粘滞性:全血 4~5;血浆 1.6~2.4 全血的粘滞性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的粘滞性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 708.9 kPa:晶体渗透压 705.6 kPa、胶体渗透压 3.3 kPa
1、晶体渗透压 ·来自晶体物质,如NaCL。 。 血浆=组织液。 ·主要影响红细胞形态。 2、胶体渗透压 ·主要来自白蛋白。 ·血浆>组织液。 ·主要影响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3、红细胞的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 正常人红细胞脆性范围:0.35号~0.42号。 (四)血浆的pH值 ·7.35~7.45 缓冲对:NaHC03/H2CO3,Na2HP04/NaH2P04,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标题4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 1、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1、晶体渗透压 • 来自晶体物质,如 NaCl。 • 血浆=组织液。 • 主要影响红细胞形态。 2、胶体渗透压 • 主要来自白蛋白。 • 血浆 > 组织液。 • 主要影响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3、红细胞的脆性 •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 • 正常人红细胞脆性范围: 0.35% ~0.42%。 (四)血浆的 pH 值 • 7.35~7.45 缓冲对: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标题 4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 1、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男性500万/微升:女性420万/微升 形态特点 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由血红蛋白完成。 。缓冲作用 3、生成和破坏 (1)生成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缺氧一肾脏一红细胞生成酶一血浆一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一促红细胞生成素一骨髓一促进红细胞的发育成熟一红细胞 释放增加。 ·雄激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二、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分类、数量、形态 (二)白细胞的功能 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免疫)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2、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T细胞介导 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
• 男性 500 万/微升;女性 420 万/微升 形态特点 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由血红蛋白完成。 • 缓冲作用 3、生成和破坏 (1)生成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缺氧→ 肾脏→红细胞生成酶 →血浆 →促红细胞生成素原 →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 →促进红细胞的发育成熟 →红细胞 释放增加。 • 雄激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二、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分类、数量、形态 (二)白细胞的功能 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免疫)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2、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T 细胞介导 体液免疫:B 细胞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