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A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 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谷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邏到的难题便在于确定春秋后期的社会性质。春秋时代社 会动荡不安,那是孔子在编次《春秋》中便揭露的。问题在于,这种动荡不安是好事还是 坏事?自先秦到清朝中叶,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是坏事,不但儒家如此说,道昼法诸家也 都如此说。他们尽管倾向不同,论证的角度也不一样,但判断所谓好坏的逻辑却是相似的, 那就是把社会秩序看作圣人贤人的创造,因而现存秩序的崩溃,自然就是非圣无法的结果 根据这种逻輯,必然会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有所不同)。只有当他们争 论谁是圣賢、如何取法时,人们才可能判断出他们各自的实际立场 到近代,由于接受进化论的学者逐渐增多,对于春秋时代社会状况的意见才有所改变 人们开始说,先圣未必比后圣聪明,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因此社会的变动不能 都说是坏事,很可能倒是社会进化的表征。这样的历史观,自然是个大进步。但进化是怎 样取得的呢?大多数学者仍然以为出于人们意见的改变,就是说后代圣贤的社会政治见解 比起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要成熟、进步,于是社会制度就改变了。 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个时代的学者在评论孔子思想的时候,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程 度不同的唯心史观,使他们都不可能正确地估计春秋时代的社会变化,从而也不可能正确 地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道理。人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试图为包括孔子在内的那个时代的观念 形态找出存在的基础。不过,相信道理的正确,不等于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历史的实际问题。 即使在燕悉历史唯物论的学者中间,由于种种原因,主观的或客观的,对同一历史问题也 会出现认识上的分岐。例如关于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便至少有四种见解:奴隶社会、由 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领主封建社会,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社会。每种见解都 有自己的根据和理由,至今仍很难确定啷种见解称得上完全正确。 确定观念的存在基础如此之难,进而分析观念本身自然更难。事实上,无论研究者对 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持有何种见解,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都可以给予肯定、否定或半肯 定半否定的结论。目前这些意见都有,而且都从历史材料中找到了依据。因此,确定树料 的性质以及所反映的时间,便成为讨论孔子思想的必要前提。这一点对于研究他的政治见 解尤其重要。孔子一生的经历很复杂,他发表的政见自然也有复杂的背录。不了解他说话 的时间、场合和对象,便不能正确判断他政见的是非。而现在的研究水平还没有达到使人
2016 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A 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 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遇到的难题便在于确定春秋后期的社会性质。春秋时代社 会动荡不安,那是孔子在编次《春秋》中便揭露的。问题在于,这种动荡不安是好事还是 坏事?自先秦到清朝中叶,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是坏事,不但儒家如此说,道墨法诸家也 都如此说。他们尽管倾向不同,论证的角度也不一样,但判断所谓好坏的逻辑却是相似的, 那就是把社会秩序看作圣人贤人的创造,因而现存秩序的崩溃,自然就是非圣无法的结果。 根据这种逻辑,必然会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有所不同)。只有当他们争 论谁是圣贤、如何取法时,人们才可能判断出他们各自的实际立场。 到近代,由于接受进化论的学者逐渐增多,对于春秋时代社会状况的意见才有所改变。 人们开始说,先圣未必比后圣聪明,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因此社会的变动不能 都说是坏事,很可能倒是社会进化的表征。这样的历史观,自然是个大进步。但进化是怎 样取得的呢?大多数学者仍然以为出于人们意见的改变,就是说后代圣贤的社会政治见解 比起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要成熟、进步,于是社会制度就改变了。 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个时代的学者在评论孔子思想的时候,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程 度不同的唯心史观,使他们都不可能正确地估计春秋时代的社会变化,从而也不可能正确 地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道理。人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试图为包括孔子在内的那个时代的观念 形态找出存在的基础。不过,相信道理的正确,不等于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历史的实际问题。 即使在熟悉历史唯物论的学者中间,由于种种原因,主观的或客观的,对同一历史问题也 会出现认识上的分歧。例如关于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便至少有四种见解:奴隶社会、由 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领主封建社会,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社会。每种见解都 有自己的根据和理由,至今仍很难确定哪种见解称得上完全正确。 确定观念的存在基础如此之难,进而分析观念本身自然更难。事实上,无论研究者对 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持有何种见解,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都可以给予肯定、否定或半肯 定半否定的结论。目前这些意见都有,而且都从历史材料中找到了依据。因此,确定材料 的性质以及所反映的时间,便成为讨论孔子思想的必要前提。这一点对于研究他的政治见 解尤其重要。孔子一生的经历很复杂,他发表的政见自然也有复杂的背景。不了解他说话 的时间、场合和对象,便不能正确判断他政见的是非。而现在的研究水平还没有达到使人
们可据此进行精确判断的程度,于是要取得一致的结论尚不可能。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讨 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只能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断缩小分歧,以期最终遁过争论 来弄清楚历史的真相。 (摘编自蔡尚思《孔子的思想体 系》) 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编次的《春秋》一书,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家 认为这种动荡不安不是好事。 B先秦到清代中叶,学者们的倾向、论证角度、判断逻辑不同,但都认同圣贤创造了社会 秩序、社会动荡不安是坏事 C依据“圣贤创造社会秩序,崩溃是非圣无法的结果”《古代学者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 的结论,法家观点有所不同 D受进化论的影响,不少学者对春秋时代的动荡不安有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社会的变动 很可能就是社会进化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接受进化论的学者认为,后代先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认识要成 熟、进步,社会制度也因此改变。 B.“世愈古而治愈盛”和“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这两种观点虽然不相同,但是 它们都收到了唯心史观的影响。 C愈来愈多的学者接受了唯物史观,他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找到了当时 的观念形态存在的精准基础。 D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用它解决历史实际问题是两码事,由于种种原因,对春秋 时代社会性质的认识仍有分歧。 3.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是否尊先王为圣贤、如何取法的意见,就可以判断出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是肯定、否 定还是半肯定半否定的实际立场。 B.确定春秋时代社会性质四种说法中的哪一种完全正确已经很难,分析孔子在复杂的社会 背景下形成的政治思想自然更难。 C受研究水平的限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话的时间、场合和对象,不能精确判断他政见的 对错,学者们的结论就不可能一致。 D在各抒已见的基础上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求同存异,不断缩小分歧,就有可能通过争 论从而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 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逅。后章邯破杀项粱,沛公与项羽引兵东如砀。楚怀王封沛公号 安或侯,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賁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于城式,破之。破 秦军于蓝田。至咸阳,灭秦。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式侯。从入汉中, 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攻槐里、好畤,最。击赵賁、内史保于咸阳, 最。國章邯废丘。转击项籍。攻曲逆,最。还守救仓,追项籍。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水 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洛阳、栎阳,赐与颗阴侯共食钟离。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 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 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贵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
们可据此进行精确判断的程度,于是要取得一致的结论尚不可能。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讨 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只能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断缩小分歧,以期最终通过争论 来弄清楚历史的真相。 (摘编自蔡尚思《孔子的思想体 系》) 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编次的《春秋》一书,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家 认为这种动荡不安不是好事。 B.先秦到清代中叶,学者们的倾向、论证角度、判断逻辑不同,但都认同圣贤创造了社会 秩序、社会动荡不安是坏事。 C.依据“圣贤创造社会秩序,崩溃是非圣无法的结果”《古代学者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 的结论,法家观点有所不同。 D.受进化论的影响,不少学者对春秋时代的动荡不安有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社会的变动 很可能就是社会进化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接受进化论的学者认为,后代先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认识要成 熟、进步,社会制度也因此改变。 B.“世愈古而治愈盛”和“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这两种观点虽然不相同,但是 它们都收到了唯心史观的影响。 C.愈来愈多的学者接受了唯物史观,他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找到了当时 的观念形态存在的精准基础。 D.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用它解决历史实际问题是两码事,由于种种原因,对春秋 时代社会性质的认识仍有分歧。 3.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是否尊先王为圣贤、如何取法的意见,就可以判断出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是肯定、否 定还是半肯定半否定的实际立场。 B.确定春秋时代社会性质四种说法中的哪一种完全正确已经很难,分析孔子在复杂的社会 背景下形成的政治思想自然更难。 C.受研究水平的限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话的时间、场合和对象,不能精确判断他政见的 对错,学者们的结论就不可能一致。 D.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求同存异,不断缩小分歧,就有可能通过争 论从而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 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适。后章邯破杀项梁,沛公与项羽引兵东如砀。楚怀王封沛公号 安武侯,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于城武,破之。破 秦军于蓝田。至咸阳,灭秦。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从入汉中, 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攻槐里、好畤,最。击赵贲、内史保于咸阳, 最。围章邯废丘。转击项籍。攻曲逆,最。还守敖仓,追项籍。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水、 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洛阳、栎阳,赐与颖阴侯共食钟离。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 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 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
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氽,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賞处尊 位以寇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 东守尉行县至絳,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 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 狱吏乃书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 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 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 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絳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候,复爵邑 絳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絳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 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 家》)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成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B.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C.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D.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贼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瞬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军功阜着。最初以中涓的身份随从沛公,后沛公封他为虎贲令;随刘邦四处征战, 灭秦定楚,多次立上等功。 B.周勃不喜文学。周勃不喜欢文辞学问,每次召见诸位儒生和游说之士,他就面向东坐着, 责令他们直言陈事 C周勃为人谨慎。他惧怕位高权重会祸殃及身,请求归还相印,皇帝允许他辞职,周勃辞 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 D周勃木讷老实。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请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 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悉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2)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端午节凭吊屈原所作,这一年,他流寓湖南、湖 北一带。 (8)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9)与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词人“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
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 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 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 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 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 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 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 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 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 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 家》)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B.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C.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D.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军功卓著。最初以中涓的身份随从沛公,后沛公封他为虎贲令;随刘邦四处征战, 灭秦定楚,多次立上等功。 B.周勃不喜文学。周勃不喜欢文辞学问,每次召见诸位儒生和游说之士,他就面向东坐着, 责令他们直言陈事。 C.周勃为人谨慎。他惧怕位高权重会祸殃及身,请求归还相印,皇帝允许他辞职,周勃辞 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 D.周勃木讷老实。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 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2)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端午节凭吊屈原所作,这一年,他流寓湖南、湖 北一带。 (8)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 分) (9)与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词人“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
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言其宫殿之大、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二句,表现出一个改革家 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 得到重用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25分) 请从11、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的方 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 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金嘴劳马 到北京出差,晚上没事,我去大学里看望老同学“焦大头” 焦大头显然是绰号,表明他脑袋的大小与众不同。 大学时,大头与我住上下铺,是班里的“神侃”,能说善辩,只要话一开头,后面就全归他 了,一个人包场,讲三四个小时不待喝口水的,真正的“金嘴子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据说讲课效杲极好,名气很大,全国各地到处讲演。他的职称也比 别人评得早,已成了知名教授了。同学们聚在一起时,经常会提起他,都认为大头是“后 天发展先天”,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村料 大头的夫人也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如采按脑袋的体积取外号的话,没有比“小头”的称呼 最贴切的了。但从没有人这么叫过她 毕业后我们已有二十多年没见面了,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听他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神侃” 番,读大学时听他讲话真是享受。 敲开房门,“大头”迎了出来。“请”,他把我让选了客厅。“大头”明显有些老态,脑袋“亮 了起来,年轻时的满头浓发已不知去向。 “夫人呢?”我想见他的另一半 “不在。”他答。 “怎么样,这些年过得挺滋润吧?”我问。 “还好。”“大头”的语调和表情都很深沉。 听说你讲课出了名,满世界地飞来飞去,都快讲疯了吧?”我打趣道。 “哪里,哪里。”“大头”以前从没这么谦虚过。 据说你讲派收入颇丰,出场费很高,跟歌星差不多了吧?”我希望他能把话头接过去。 传说,传说。”他又缩了回去。 “同学们跟你联系多吗?”我想换一个话题。 “不多。”他只迸出了两个字。 我喝了口他递过来的白开水,环顾了一圈客厅,逐一评点了房间内的所有摆设和装饰。 大头”总是笑眯眯的,偶尔“嗯、嗯”几声 你怎么样?”沉默了好一阵子,他终于说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杜牧 《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 法言其宫殿之大、状其楼 阁之高的句子是 “ , ”。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二句,表现出一个改革家 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 得到重用的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 (25 分) 请从 11、12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的方 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 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金嘴 劳马 到北京出差,晚上没事,我去大学里看望老同学“焦大头”。 焦大头显然是绰号,表明他脑袋的大小与众不同。 大学时,大头与我住上下铺,是班里的“神侃”,能说善辩,只要话一开头,后面就全归他 了,一个人包场,讲三四个小时不待喝口水的,真正的“金嘴子”。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据说讲课效果极好,名气很大,全国各地到处讲演。他的职称也比 别人评得早,已成了知名教授了。同学们聚在一起时,经常会提起他,都认为大头是“后 天发展先天”,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材料。 大头的夫人也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如果按脑袋的体积取外号的话,没有比“小头”的称呼 最贴切的了。但从没有人这么叫过她。 毕业后我们已有二十多年没见面了,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听他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神侃” 一番,读大学时听他讲话真是享受。 敲开房门,“大头”迎了出来。“请”,他把我让进了客厅。“大头”明显有些老态,脑袋“亮” 了起来,年轻时的满头浓发已不知去向。 “夫人呢?”我想见他的另一半。 “不在。”他答。 “怎么样,这些年过得挺滋润吧?”我问。 “还好。”“大头”的语调和表情都很深沉。 “听说你讲课出了名,满世界地飞来飞去,都快讲疯了吧?”我打趣道。 “哪里,哪里。”“大头”以前从没这么谦虚过。 “据说你讲课收入颇丰,出场费很高,跟歌星差不多了吧?”我希望他能把话头接过去。 “传说,传说。”他又缩了回去。 “同学们跟你联系多吗?”我想换一个话题。 “不多。”他只迸出了两个字。 我喝了口他递过来的白开水,环顾了一圈客厅,逐一评点了房间内的所有摆设和装饰。 “大头”总是笑眯眯的,偶尔“嗯、嗯”几声。 “你怎么样?”沉默了好一阵子,他终于说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只好把毕业后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切细节向他作了详尽的交代,他似听非听地点着头, 显得兴趣不大 我又对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许多当今无聊的男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一发表了自已的看法,试图激起他的谈兴。要知道这可是“大头”的强项,大学期间若是 碰到这类话题啷有别人插嘴的份儿。 “大头”听得挺认真,但一直没有共同探讨的意思,还是“嗯嗯”“噢噢”地点着头 我极扫兴,后悔不该大老远地来看他。 你怎么不说话了,别光我一个在这瞎侃,我正想听听你这位大教授的高论呢?”我有些 不自在了。 “嗓子不好。”他指了指咽喉处 是吗,到医院看过吗?大夫怎么说?”我替他着急了起来 没事。”他口气很平静。 我又喋喋不休地向他推荐各种保健方法和治疗方棠。 “不用了。”他摆摆手。 我又干坐了一会儿,便告辞了。 一路上,我总觉得他的病有些蹊跪,莫不是患了绝症?在我的记忆中,他可是一个健谈的 金嘴子”,若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警察都堵不住他的嘴 回到宾馆后,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大头”的病,一夜未合眼。第二天,我拨邏了“大头” 太太的手机,我先安慰了她几句,并表示我的担心。 她先是笑了一阵子,接着就憤愤地告诉我,“大头”的病純粹是让钱闹的,是财迷心窍的怪 病。据她说,“大头”讲课赚了不少钱,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讲的话含金量很高。现在除非你 付钱,否则他就懒得开口,就连夫妻之间也很少交流。 她在电话的那头越说越激动,讲了不少“大头”拌进钱眼里的极端例子。说有一次好不容 易跟她聊聊天,临了伸手向老婆要报酬,她一气之下扇了他一耳光,他这才缓过神来,意 识到自己不是在给别人上课 我呆呆地垭着手机,嘴里一直“嗯嗯啊啊”着,不知说什么是好。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最怡当的两项是(5分 A同学焦大头号称“金嘴儿”最突出特点就是脑袋大,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后都是引人注目 的风云人物,事业一帆风顺,只是家庭生活不尽如人意。 我”与“焦大头”二十年后见面,却没能享受到他天南海北地“神侃”,令“我”很扫兴 但我仍然非常惦记他的病情,表现了对同学的深情厚谊。 小说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人物性格:如对比手法,焦大头脑袋大,他的妻子脑袋小;夸张 的手法,如焦大头患了“财迷心窍的怪病”后的种种表现。 对焦大头的妻子虽着墨不多,但是通过“笑了一阵子”“愤愤”“越说越激动”等表现,可 以看出她是一个性格爽快、敢爱敢恨、视金钱如粪土的人 小说结尾写“我”在得知真相后,呆呆地握着手机,不知道说什么好,表现了“我”的震 惊与困惑,这无言的结局,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深深的思考。 (2)小说以“金嘴”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写焦大头和“我”见面后音词极少,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结尾处“我”接听电话时“不知说什么是好”,假如你是“我”,你想和老同学金 嘴说些什么?要求语言符合人物身份,不脱高小说的情景,有正确的是非观。(8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25分) 材料一:
我只好把毕业后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切细节向他作了详尽的交代,他似听非听地点着头, 显得兴趣不大。 我又对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许多当今无聊的男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一 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试图激起他的谈兴。要知道这可是“大头”的强项,大学期间若是 碰到这类话题哪有别人插嘴的份儿。 “大头”听得挺认真,但一直没有共同探讨的意思,还是“嗯嗯”“噢噢”地点着头 我极扫兴,后悔不该大老远地来看他。 “你怎么不说话了,别光我一个在这瞎侃,我正想听听你这位大教授的高论呢?”我有些 不自在了。 “嗓子不好。”他指了指咽喉处。 “是吗,到医院看过吗?大夫怎么说?”我替他着急了起来。 “没事。”他口气很平静。 我又喋喋不休地向他推荐各种保健方法和治疗方案。 “不用了。”他摆摆手。 我又干坐了一会儿,便告辞了。 一路上,我总觉得他的病有些蹊跷,莫不是患了绝症?在我的记忆中,他可是一个健谈的 “金嘴子”,若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警察都堵不住他的嘴。 回到宾馆后,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大头”的病,一夜未合眼。第二天,我拨通了“大头” 太太的手机,我先安慰了她几句,并表示我的担心。 她先是笑了一阵子,接着就愤愤地告诉我,“大头”的病纯粹是让钱闹的,是财迷心窍的怪 病。据她说,“大头”讲课赚了不少钱,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讲的话含金量很高。现在除非你 付钱,否则他就懒得开口,就连夫妻之间也很少交流。 她在电话的那头越说越激动,讲了不少“大头”掉进钱眼里的极端例子。说有一次好不容 易跟她聊聊天,临了伸手向老婆要报酬,她一气之下扇了他一耳光,他这才缓过神来,意 识到自己不是在给别人上课…… 我呆呆地握着手机,嘴里一直“嗯嗯啊啊”着,不知说什么是好。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最怡当的两项是(5 分) A.同学焦大头号称“金嘴儿”,最突出特点就是脑袋大,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后都是引人注目 的风云人物,事业一帆风顺,只是家庭生活不尽如人意。 “我”与“焦大头”二十年后见面,却没能享受到他天南海北地“神侃”,令“我”很扫兴, 但我仍然非常惦记他的病情,表现了对同学的深情厚谊。 小说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人物性格:如对比手法,焦大头脑袋大,他的妻子脑袋小;夸张 的手法,如焦大头患了“财迷心窍的怪病”后的种种表现。 对焦大头的妻子虽着墨不多,但是通过“笑了一阵子”“愤愤”“越说越激动”等表现,可 以看出她是一个性格爽快、敢爱敢恨、视金钱如粪土的人。 小说结尾写“我”在得知真相后,呆呆地握着手机,不知道说什么好,表现了“我”的震 惊与困惑,这无言的结局,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深深的思考。 (2)小说以“金嘴”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写焦大头和“我”见面后言词极少,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结尾处“我”接听电话时“不知说什么是好”,假如你是“我”,你想和老同学金 嘴说些什么?要求语言符合人物身份,不脱离小说的情景,有正确的是非观。(8 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25 分) 材料一: